毛冠鹿
毛冠鹿(学名:Elaphodus cephalophus),别名乌、黑麂,是一种小型鹿。其体长140~170厘米,体重为15~28千克;雄性毛冠鹿的犬齿较长,眶下腺突出,角短小且不分叉;额部有深色的丛毛,毛粗,近乎刺状;耳朵、耳基和鼻吻部侧面有白毛;其突出特征为头短、泪窝大,听泡小;上颌无门齿;幼鹿沿着背中央有一行模糊白斑。
毛冠鹿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于中国南部,延伸至缅甸,分布北限为中国秦岭,南限在北回归线附近。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浙江省、福建省、安徽、江西省、广东省、湖南省、湖北省、四川省、云南省等地。20世纪80年代初,全中国毛冠鹿的数量大约在40~50万头,且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毛冠鹿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近危(NT)。2021年2月,毛冠鹿作为二级保护动物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
人工饲养的毛冠鹿是毛皮动物,其商品名叫“青皮”,是一种高档的裘皮原料。其鹿茸还可入药,具有壮元阳、补气血等功效。
毛冠鹿的不同亚种在形态特征方面有不同的地方,如下表: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毛冠鹿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于中国南部,延伸至缅甸,分布北限为中国秦岭,南限在北回归线附近,西至西藏自治区东部。
中国分布
毛冠鹿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南中国型。主要分布于浙江省、福建省、安徽、江西省、广东省、湖南省、湖北、四川省、云南省、西藏等地。
亚种分布
毛冠鹿在中国有三个亚种,基本如下表:
栖息环境
毛冠鹿能够适应较冷的气候条件,栖息地常靠近水源。通常栖息于高山,一般在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丛、草丛、灌丛等地带,在河谷的丛林以及山上的森林中也有活动。在中国的江南丘陵地区,一般分布于海拔300~800米的林区;在云贵高原和秦岭大巴山脉地区,栖息高度多在1000~3000米之间,最高海拔的记录为4570米。
分类研究
2010年中国南京师范大学学者罗红梅等人通过进行基因同源比较,发现从SRY基因的聚类结果可估计毛冠鹿与麂属动物之间分歧时间约为302万~397万年,可推断出毛冠鹿是现存鹿科动物的中间类型。王威等人通过分析毛冠鹿三个亚种的颅骨,指出华中亚种(E.c.ichangensis)和指名亚种(E.c.cephalophus)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二者与华东亚种(E.c.michianus)的关系较远。此结果也符合王应祥在《中国哺乳动物种和亚种分类名录和分布大全》中对毛冠鹿三个亚种的分布所做的描述。另外,有学者认为应将毛冠鹿分为四个亚种,即指名亚种、华中亚种、华东亚种以及E.c. forciensus。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毛冠鹿主要以灌木和草本的枝叶以及部分菌类为食,喜食百合科(Liliaceae)、蔷薇科(Rosaceae)以及杜鹃花科(Ericaceae)的植物,还会到农田中偷食大豆叶、玉米苗、花生叶和薯类等。其常在清晨到树线以上的草甸进行觅食,喜吃盐。饮水地点较为固定。进食的时候会翘起尾巴,露出白色的尾底面。
社群行为
毛冠鹿不结群,一般为单独活动,有时成对生活,最多时也仅有2~3只在一起。
节律行为
毛冠鹿活动较为隐秘,多在晨昏活动,呈现双峰活动节律。由于植被的季节性变化,在食物匮乏的冷季,毛冠鹿可能需要在清晨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寻找食物,在冷季清晨的活动高峰期高于暖季,而黄昏的活动高峰值却相反,有显著的活动强度差异。其余时间则多跪卧躲在隐蔽处休憩。
防御行为
毛冠鹿天敌较多,在中国江西、浙江省、安徽地区,其主要天敌为虎(Panthera tigris)、豹(Panthera pardus)、云豹(Neofelis nebulosa)及金猫(Catopuma temminckii)和豺(Cuon alpinus)。在四川卧龙,其天敌为豹,在海拔较低的山区,主要是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在海拔中等的山区是豺及大中型猫科。当其受到惊扰时,会像猫一样举起尾巴逃跑,并发出麂一样的叫声,或者躲进狭小空间或隐蔽的地方。
自然繁殖
毛冠鹿是“一夫多妻”的交配制度。雌雄鹿在发情期均会发出求偶的叫声,持续一个月左右。在交配期,雌性和雄性相随。雄性毛冠鹿在交配季节会相互用犬齿和前蹄进行攻击,常致受伤出血,此举是雄鹿间在争雌鹿。雌性毛冠鹿发情期为9~12月,每年的4~5月交配,雌性毛冠鹿妊娠期约为6个月,每次一窝产1~2只幼鹿。幼鹿在出生后不久就能独自站立,在6个月大之前,会一直依赖着母鹿。毛冠鹿在9~24个月之间性成熟。幼鹿在第二年(约1.5龄)性成熟后参与繁殖。毛冠鹿的平均寿命为7年左右,圈养状态下寿命可达15年。
人工养殖
饲养管理
笼舍应选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保证通风与采光,多增加植被,为毛冠鹿营造相对隐蔽的休憩空间。在其繁殖期,可适当一公多母配置,分娩后多观察幼鹿情况,必要时及时进行单独隔离饲养,繁殖期毛冠鹿能量消耗比较大,应及时补充钙质营养。日常管理中应注意定时对笼舍进行打扫和消毒、按需求饲喂、尽量保持笼舍内拥有安静的环境。
病害防治
寄生虫病主要症状:蠕虫病严重时毛冠鹿会出现食欲消退、发热、腹泻、贫血等症状;原虫病后期毛冠鹿会出现走路不稳、体温反复、贫血等症状,最终心衰而死;昆虫蜱螨病表现为瘙痒症、皮屑掉落、体质衰退等症状。
防治措施:以预防为主,应定期驱虫、保持笼舍干燥通风、清洁,并为毛冠鹿补充营养以增强抵抗力。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20世纪80年代初,全中国毛冠鹿的数量大约在40~50万头,且呈逐年下降趋势。
致危因素
导致毛冠鹿种群数量逐年下降的原因有如下几点:第一,由于生境破碎化、气候影响等多种因素,使其栖息地缩小或者消失。在一些边远地区,人为活动干扰毛冠鹿的生活,致使其活动领域完整性被破坏,阻隔其分布的延续性,使其具有潜在的灭绝风险。第二,人类由于毛皮贸易带来的经济价值而对毛冠鹿进行大量的捕杀。
保护级别
2014年,毛冠鹿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近危(NT)。
2021年2月,毛冠鹿作为二级保护动物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
保护措施
中国在福建省、贵州省、湖北、湖南省等地建立多个自然保护区,对毛冠鹿进行加强保护。2017年,湖北省林业厅颁发《湖北省神农架自然资源保护条例》,将毛冠鹿列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21年来,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起了“112、一长两员”巡护机制,目的是为不断巩固森林资源保护成果,红外相机也常拍摄到毛冠鹿的身影。
主要价值
人工养殖的毛冠鹿是毛皮动物,其商品名叫“青麂皮”,是一种高档的裘皮原料。其鹿茸还可入药,具有壮元阳、补气血等功效。在中国秦岭地区,毛冠鹿在国家森林旅游、科学普及等方面都具有指标性的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9-05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2-11-10
Elaphodus cephalophus.ADW.2024-09-05
毛冠鹿.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2-11-10
湖北省神农架自然资源保护条例.湖北省林业厅.2022-11-10
习水保护区拍摄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觅食的影像.贵州省林业局.2022-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