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红面猴

红面猴

红面猴(拉丁学名:Macaca arctoides),别名大青猴,属猴科猕猴属哺乳动物。红面猴是猕猴属中体形较大的一种,雄猴的体长为70~82厘米,体重8~16千克;雌猴的体型较小,体长为50~58厘米,体重为5~11千克。尾较短,约5厘米。其体形浑圆,四肢粗壮;头顶毛极短,呈中分状;面部呈鲜亮的粉红色或红色,并由于年龄增长以及日光暴晒,颜色逐渐加深;臀胼胝黑,臀部皮肤几乎与面部一致。其身上会散发麝香气。

红面猴是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特有灵长目。在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孟加拉国(可能已灭绝)、印度马来西亚和中国均有分布。在中国分布于云南省贵州省江西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以及福建省香港特别行政区也存在引入个体。其栖息地海拔为50~2800米,多栖息于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以及针阔混交林中,也栖息于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热带雨林中,常在树木稀疏的森林中以及岩石较多的山体上活动。

2020年,红面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易危(VU),2021年2月,被作为二级保护动物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红面猴是动物园常见的观赏动物,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也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实验动物。

研究历史

分类研究

由于红面猴(Macaca arctoides)和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在形态等方面具有极大的相似性,长期以来藏酋猴一直被认为是红面猴的一个亚种,直到1983年美国学者杰克·弗丹(Jack Fooden)基于二者雄性外阴茎骨和雌性生殖道结构的比较后,二者才被确立为是分别独立的物种。

化石研究

最早的猕猴属(Macaca)化石是在云南禄丰和钟祥市发现的,时期为第三纪上新统。 中国对于红面猴的化石研究已进行很多年,迄今发现的红面猴遗存并不多,化石分布范围略广于现今分布地域。浙江省宁波市于1973年和1977年在余姚市河姆渡新时期遗址中挖掘出40多种动物遗存,其中包括红面猴;1981年,江苏镇江市丹徒区的西南蒋乔公社檀山大队白龙岗山北坡的莲花洞出土了晚更新世的人类与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就有红面猴;1983年,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市的华严洞内也出土了红面猴的化石。

形态特征

红面猴是猕猴属中体形较大的一种,成年雄猴的体长为70~82厘米,体重8~16千克;雌猴的体型较小,体长为50~58厘米,体重为5~11千克。颅全长12~15.7厘米,后足长14.5~17.7厘米。尾较短,约5厘米,仅为体长的十分之一;其体形浑圆、敦实,四肢粗壮,等长。身上会散发麝香气。

红面猴头顶的毛极短,由中央向两侧披开,呈中分状,或头顶几乎全秃;下颌及颊部的毛较长,呈胡须状;前额部分裸露无毛,颊部有毛但较为稀少;面部呈鲜亮的粉红色或红色,并由于年龄增长以及日光暴晒,颜色逐渐加深,另外,在发情以及激动时,面部颜色会变为鲜红色。面部和臀部皮肤过渡为红或黑红色,老年红面猴有黑色块斑;其被毛稀少,几乎无毛;胸、腹部以及四肢内侧的毛颜色较浅且稀疏,肩部、颈部和背部的毛较为粗糙;两肩的体毛长达14厘米,颈及背部毛长8~10厘米。毛色变化较大,有灰褐色、红褐色、黑红色,腹面毛色与体背一致。臀胼胝黑,臀部皮肤几乎与面部一致。四肢的皮肤几乎为黑色。

红面猴与藏酋猴的形态区别:红面猴体型比藏酋猴小,藏酋猴脸上的红色部分主要在眼眶周围,藏酋猴额毛并非“中分型”。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红面猴是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特有灵长目,在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孟加拉国(可能已灭绝)、印度马来西亚和中国均有分布。

中国分布

红面猴在中国有较广泛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南岭以南的华南地区福建省南部,包括云南省西部、南部和中部、贵州省南部、江西省南部、湖南省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向东可延至福建南部,另外,中国香港也存在引入个体。

栖息环境

红面猴栖息地的海拔为50~2800米,常栖息在在亚热带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以及针阔混交林中,也栖息于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热带雨林中,常在树木稀疏的森林中以及岩石较多的山体上活动,营树栖生活,但也常集群在地面活动。在其栖息地内有悬崖峭壁和山溪水源。红面猴在不同分布地的栖息海拔也会有些许不同,在印度的海拔为50~1300米,在缅甸为200~2200米,在中国高达2400米,在越南、老挝柬埔寨,主要分布在海拔400米以上,而在喀斯特石灰岩环境中的分布海拔则比较低。

生活习性

觅食习性

红面猴属于杂食性动物,以各种野果、竹笋、花芽、鲜嫩枝叶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会食用一些蛙类、蟹类、昆虫等小型动物,还经常跑到农田里去偷食马铃薯、玉米、稻谷等。与猕猴属的其他种一样,红面猴在觅食时也会将食物储存在颊囊中。

社群行为

红面猴通常为集群活动,小群10~30只,大群50~70只,也会有百只以上的大群,每个群体由成年雄性雌性和幼仔组成。红面猴群体中有等级制度,是通过身体接触来确立或加强等级的,如撕咬。然而,与其他猕猴种群相比,红面猴的社会结构相对和平以及平等。

种群中的年轻雄性可能会在性成熟时或性成熟前离开出生群体。当年轻的雄猴进入一个新的群体时,会通过战斗来确立自己的等级。在争吵或打斗之后,群体中会有一个特定的和解仪式:即战败者把其臀部呈现给雄性统治者,占统治地位的雄猴将对其进行亲吻或拥抱,战败者会用咂嘴或牙齿打颤等行为来回应。红面猴群体中的统治地位在交配行为中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地位高的雄猴可以独占雌猴。群体中的所有雌猴都要一起照顾其他雌猴的幼仔,尤其是地位较高的雌猴。

节律行为

红面猴在黎明醒来,整个早上都在觅食,到在正午前停止;在一天中最热的时候,红面猴会互相梳理毛发、玩耍、在阴凉处休息。傍晚时分,会再次觅食,直到太阳落山。天黑后时会在几棵夜栖树里休息。到第二天早上,又开始重复此模式。

生长繁殖

养殖状态下,红面猴全年发情;自然条件下,雌猴会在10月和11月繁殖。发情时雄猴的性器官会变得肿胀,雌猴的妊娠期平均约为177.5天,每两年产1胎,每胎产1仔。雌猴3~4岁性成熟,雄猴较晚,5岁性成熟。寿命约为25年。

虽然红面猴群体中交配权利是根据等级地位而定,而地位较低的雄猴也有其他的策略来获得交配机会,例如当占统治地位的雄猴不注意时,地位低的雄猴会躲起来与雌性交配。雄猴发情时会表现地很活跃,而雌猴则会对雄猴进行眼神交流,并展示其臀部,雌猴和雄猴都会主动进行交配,交配时雄猴会用后足握住雌猴的腿。

初生幼仔体重约为500克,体长约19厘米,尾巴长约4厘米,后脚长约6厘米。幼猴出生时体色为乳白色,面部为肉色,3月龄时背部开始长出棕色的毛,面部在1龄后变为红色。幼仔出生后主要由雌猴照顾、携带、陪伴玩耍和保护。断奶后,仍依赖雌猴或者群体中的其他成年红面猴,直到1.5龄左右才会独立。

人工养殖

日常饲养

人工养殖红面猴的环境可分为笼舍式和猴山式。猴山养殖活动范围大,比在笼舍中饲养繁殖率高。饲料多为粮食类、瓜薯类、水果及蔬菜等,食物较粗糙、简单、易得。养殖红面猴的大部分笼舍是开放式的地面饲养,每天喂食的饲料容易与粪便混在一起,大大增加了寄生虫交叉感染的机会。饲养人每日应及时打扫,保证饲养环境干净、整洁,还应及时更换新鲜、干净、卫生的饮用水。

繁殖期饲养

种公猴须选择6~9岁左右,体型较大,体况较好的。雌猴选择4~6岁的,毛色以红棕色者为佳。雄猴雌猴分二组饲养,以自然交配繁殖。雌猴怀孕初期,食欲下降,易疲倦且不爱活动。怀孕中期食量明显增加,对营养较丰富的食物需求增加,怀孕后期腹部逐渐胀大,走路谨慎,尽量不让其做剧烈活动,应喂食易消化且富营养的食物。初生幼猴主要以雌猴的奶为主,因此要加强对雌猴的饲养管理。幼猴6月龄后可饲喂一些较好的食物,且应保证饲喂量,便于幼猴采食到所需食物从而健康成长。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红面猴的种群数量在世界范围内总体呈下降趋势。在1992~2002年里,其种群数量减少了20%。在印度,除少数几个保护区外,其余地区的种群数量也正在迅速减少,尤其在印度东北部的分布范围内种群数量非常稀少,例如布拉马普特拉河南岸和迪邦河以东估计只有不到1000只。2015年,中国全国哺乳动物种群调查估计有23000只。在老挝越南柬埔寨泰国,红面猴的种群大多是分散和孤立的,种群可能很大,但没有详细的数据。在孟加拉国,红面猴被认为已经灭绝。

致危因素

导致红面猴种群数量不断下降的原因有如下几点:第一,由于人类选择性伐木、收集木材烧炭、故意纵火以及建造水坝、道路和输电线工程,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其专门的栖息地逐渐退化。第二,由于被当做食物、传统药物(骨头)、实验动物或进行宠物贸易,红面猴遭到过度捕猎。第三,红面猴除了树栖习性,还常在地面上活动,这也导致其比其他种类的猕猴更容易被捕杀。

保护级别

1977年,红面猴被列入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中。

2002年,红面猴被列入《印度野生动物保护法》《The Indian Wildlife Protection Act》修订版附录Ⅱ中。

2020年,红面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易危(VU)。

2021年2月,红面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等级为二级保护动物。

保护措施

泰国于1976年就禁止红面猴的国际贸易。在老挝、越南、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和缅甸,红面猴也受到各国国家野生动物法案的保护。另外,各国也建立了很多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供红面猴生存,例如中国广东的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以及马来西亚的珀利斯国家公园等。

主要价值

红面猴是动物园常见的观赏动物,较为吸引游园的观众,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红面猴也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实验动物,中国的生物研究室于20世纪80年代末证明了甲型病毒性肝炎病毒可以在红面猴体内繁殖并连续传代,对推动中国甲型肝炎病毒的研究有重要意义,且红面猴的血液成分还是临床兽医和科学研究的基础资料

相关文化

中国古代对红面猴多有记载,但称其为“”(jué)。《吕氏春秋·察传》中记载道:“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卢天骥在《鹿苑寺诗》中写道:“饥猛玃号穷冬,层峦秀壁撑晴空。”《本草纲目·兽部·猕猴》附录中记载:“玃。时珍曰玃,老猴也。生蜀西郊外山中,似猴而大,色苍黑,能人行,善攫(jué)持人物,又善顾盼,故谓之玃。”

参考资料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10-20

红面猴.IUCN.2024-10-20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2-11-22

红面猴.CITES.2024-10-20

国家动物博物馆.国家动物博物馆.2022-11-22

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2-11-22

..2023-03-20

红面猴.ADW.2024-10-26

..2023-03-20

..2023-03-20

..2023-03-20

..2022-11-22

..2022-11-22

..2022-11-22

红面猴对甲型肝炎病毒易感的研究结果得到美国旁证.知网.2022-11-22

..2023-03-20

..2023-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