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玉兰
紫玉兰(Yulania liliiflora (Desr.) D. L. Fu),又名木笔、辛夷、狭萼辛夷,为木兰科(Magnoliaceae)玉兰类落叶灌木。紫玉兰为中国特有植物,分布于重庆、陕西省、福建省、湖北、云南省、四川省,现中国各大城市都有引种栽培,欧美各国也有引种。生于海拔300~1600米的山坡林缘。喜温暖、湿润和光照充足的环境,不耐旱,怕水淹,不耐碱性土,适宜种植在土层深厚肥沃、湿润疏松、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沙质土壤中。
紫玉兰高达3米,常丛生,树皮灰褐色,小枝绿紫色或淡褐紫色。叶椭圆状倒卵形或倒卵形,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渐狭沿叶柄下延至托叶痕。花蕾卵圆形,被淡黄色绢毛;花叶同时开放,瓶形,直立,稍有香气;花被片9~12,外轮3片萼片状,紫绿色,披针形,常早落,内两轮肉质,外面紫色或紫红色,内面带白色,花瓣状,椭圆状倒卵形。聚合果深紫褐色,变褐色,圆柱形;成熟蓇葖近圆球形,顶端具短喙。
紫玉兰花形优美,花色艳丽,芳香,是早春观赏的著名花木,可用于庭园、道路、居室的绿化和美化。树皮、叶及花可提取芳香油。紫玉兰在2007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为数据缺乏(DD)植物,在2014年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列为易危(VU)植物。
形态特征
株与枝
紫玉兰为落叶灌木,高达3米,常丛生,树皮灰褐色,小枝绿紫色或淡褐紫色。
叶
叶椭圆状倒卵形或倒卵形,长8~18厘米,宽3~10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渐狭沿叶柄下延至托叶痕,上面深绿色,幼嫩时疏生短柔毛,下面灰绿色,沿脉有短柔毛;侧脉每边8~10条,叶柄长8~20毫米,托叶痕约为叶柄长之半。
花
花蕾卵圆形,被淡黄色绢毛;花梗粗壮、被毛;花叶同时开放,瓶形,直立,稍有香气;花被片9~12,外轮3片紫绿色,萼片状,披针形,长2~3.5厘米,常早落,内2轮肉质,外面紫色或紫红色,内面带白色,花瓣状,椭圆状倒卵形,长8~10厘米,宽3~4.5厘米;雄蕊紫红色,长8~10毫米,花药长约7毫米,侧向开裂,药隔伸出成短尖头;雌蕊群淡紫色,长约1.5厘米,无毛。
果实
聚合果深紫褐色,变褐色,圆柱形,长7~10厘米;成熟蓇葖近圆球形,顶端具短喙。
物种分布
紫玉兰为中国特有植物,分布于重庆、陕西省、福建省、湖北、云南省、四川省,现中国各大城市都有引种栽培,欧美各国也有引种。
生长习性
紫玉兰生于海拔300~1600米的山坡林缘。喜温暖、湿润和光照充足的环境(幼树稍耐阴),耐寒能力较弱,不耐旱,怕水淹,不耐碱性土,适宜种植在土层深厚肥沃、湿润疏松、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沙质土壤中。紫玉兰对气候条件有较强的适应性,在年平均气温10℃~15℃、年降水量600~1000毫米的气候条件下均能生长。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紫玉兰是两性花,花期在3~4月,果期在8~9月。其繁育系统部分自交亲和、异交,需要传粉者的活动才能完成授粉过程。紫玉兰柱头可授期为5~6天,在开花1~3天均具有较强的可授性。花粉活力在第1天较高,第2天明显下降,至花朵枯萎时仅有少量花粉具有活力。紫玉兰传粉方式以虫媒传粉为主。其访花昆虫主要有鞘翅目的甲虫、膜翅目的蜜蜂属,同时也有少量膜翅目的蚁类、双翅目的蚊等。在雌蕊成熟阶段,紫玉兰散发出浓郁的花香,并提供柱头分泌物作为吸引访花的信号或是访花昆虫的食物;雄蕊成熟阶段,花的香味迅速变淡,此时,花粉成为访花昆虫的首选食物。
人工繁殖
种子繁殖
9月,当紫玉兰的果实变为红色,并出现一定程度开裂,其中的种子露出后可进行采收。采收过早会导致种子不发芽,采收过晚会引发种子脱落。选取健壮无病虫害植株上的饱满种子,去除杂质,脱粒,将外皮清洗干净,摊放于通风处,晾干后沙藏。
第2年春季2~3月播种。苗床要选无病虫害的新地,以土层深厚的黄土或沙壤土为宜。采用高床条播。播种后盖土,并用稻草覆盖保温保湿。出苗后及时揭去覆盖物,并合理遮阴,适时浇水,强化管理措施。如需1年生苗,当年10月便可移栽;若培育大苗,应于次春进行移栽,一般3~5年可培育出冠形完整、稀现花蕾的苗木。
分株繁殖
春季和秋季开展分株繁殖,挖取老株的根蘖苗,或将灌木丛状的小植株全株挖出,子株带根剪下。栽植前子株根部蘸泥浆,大苗应带土球进行栽植。做到随分随栽,并加强养护和管理,保证分株繁殖成活率。
压条繁殖
地面压条一般在2~3月进行,即在接近根部的枝条上割出一定深度,然后将伤枝压弯至地面,在土中轻轻压入小枝,避免发生折断,压实,此后常浇水,保持湿润。约3个月后伤枝割皮处即可生根,1年后便可开展定植。高空压条一般在6月进行,在母株上选取嫩条,将枝条割出一定深度,套上竹筒或者塑料薄膜,将泥土以及肥料盛满,用绳子扎紧,避免发生移动,保持土壤湿润。翌年4月可长出新根,取出即可开展定植工作。
嫁接繁殖
嫁接是繁殖紫玉兰的重要方法之一。通常用白玉兰、野生玉兰苗、黄山玉兰等玉兰类植物作为砧木。宜采用1~2年生、发育良好、生长壮实、根系发达、无病虫害的植株作砧木。接穗用开花结果性能好、芽呈休眠状、无病虫害的一年生紫玉兰枝条。接穗采取后,立即剪去叶片、留叶柄,消毒后用湿润、消毒过的稻草包裹。嫁接的方法有芽接、切接、腹接、劈接等。一般7~8月进行芽接,秋季进行切接。嫁接的新芽成活后,除去绑绳,抹除砧芽,以促进嫁接芽的生长发育。
栽培技术
移栽
紫玉兰不耐移栽,通常在春季2~3月进行移栽,也可在秋季9~10月进行移栽。移栽前要挖好定植穴,定植穴大小需根据被移栽树所带的土球大小而定。挖穴时,要生土、熟土分开堆放,并在穴底施用发酵过的厩肥。定植苗应当带土,可运用绳索进行包装,每穴种植1株。回填土时要先还熟土,使熟土和根系密切接触,再还生土,并逐次踏实。为提高紫玉兰的移栽成活率,最好边填土边浇水。
水肥管理
紫玉兰不仅不耐涝,而且不耐旱,所以栽植过程中即要保持土壤湿润,同时又不能出现积水。干旱季节及时补充水分,有条件的地方可使用遮阳网,并安排喷雾设备及小型高压泵,对树冠实行间歇喷雾,以减少树体水分的蒸发及增加土壤含水量。雨季应停止浇水,并做好排水工作,避免积水过多导致紫玉兰烂根。
在紫玉兰生长过程中,应根据其生长需求合理施肥。一次性施足底肥,也可适当追肥,花前施肥有利于促进紫玉兰生长、增强开花品质,花后施肥有利于促进植株快速生长和花芽分化。
整形修剪
为保持紫玉兰的树冠优美、通风透光、促使花芽分化和确保下一年花朵硕大,应注意修剪,剪去干枯枝、病虫枝、过密枝和徒长枝等,平时应随时去萌蘖。紫玉兰谢花后、萌生新芽前进行修剪,开花前最好不进行修剪,否则会留下枯桩,破坏树形。剪枝时,剪口要光滑平整、微微倾斜、距离芽小于0.5厘米。修剪后,应对较大的伤口涂抹波尔多液,以防止病菌侵染。
病虫害防治
在紫玉兰树苗生长过程中,要注意防治炭疽病、黄化病等病害以及天牛、象甲等蛀干害虫。
夏季高温期为炭病发生高峰期。可通过合理水肥管理,注意通风透光,提高紫玉兰的抗病能力;在秋末,将落叶清除并集中进行烧毁,预防病害发生。炭疽病发病时,可用炭疽福美或退菌特进行喷雾防治。
黄化病是由于紫玉兰植株缺铁而导致的一种生理性病害。防治黄化病时,可以用硫酸亚铁溶液灌根或用硫酸亚铁溶液进行叶片喷雾,并且应多施农家肥。
防治蛀干害虫可采取以下综合措施:对紫玉兰枝干或根颈部进行涂白,以减少天牛产卵;及时在根际处进行培土,严防根颈部外露;于成虫发生期,用灯光诱杀或于清晨捕捉成虫;将脱脂棉蘸上敌敌畏后注入虫孔,或用经敌敌畏溶液浸泡过的棉球堵塞虫孔以毒杀树干中的幼虫。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紫玉兰在中国有着广泛但零散的分布,在2007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为数据缺乏(DD)植物,在2014年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列为易危(VU)植物。
致危原因
由于人类活动干扰日益严重,紫玉兰的生境呈现破碎化、岛屿化趋势,其自然种群的延续受到威胁。
保护措施
在中国,紫玉兰主要的培育基地有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等。世界各地的植物园也对其进行了迁地保护。
功用价值
观赏价值
紫玉兰花形优美,花色艳丽,芳香,是早春观赏的著名花木,可用于庭园、道路、居室的绿化和美化。在园林景观的应用形式上,紫玉兰既可作为孤植景观,应用于庭园中,也可以对植、列植、群植的形式独立成景,还可与其他植物、水体、山石、建筑等搭配组景。
经济价值
紫玉兰的树皮、叶及花可提取芳香油,供化妆品及香料用。紫玉兰花瓣中可提取色素,具有能开发利用成为食品添加剂的潜力。
物种对比
辛夷是中国传统中药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把望春花(望春玉兰)作为辛夷的主要原植物。对辛夷原植物的争议,主要表现在紫玉兰(Y. liliiflora)和望春玉兰(Y. biondii)两树种上,两者可从形态特征、药品质量和分布几个方面进行区分。
紫玉兰与望春玉兰的鉴别
参考资料
玉兰属.多识植物百科.2022-11-22
紫玉兰.Flora of China.2022-11-22
A complete, synonymic checklist of the Higher Plants of the World.World Plants.2022-11-22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2022-11-22
望春玉兰.Flora of China.202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