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苗族古歌

苗族古歌

苗族古歌是一种流传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重庆市和湖北等地的歌曲艺术,又称“古史话”“古歌”“古老话”“苗族史诗”。

苗族古歌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时代,苗族先民将自己历史藏于古歌当中,通过口耳相传。苗族人民基于哲学思考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创造《苗族古歌》,并从先民三苗、灌、南蛮、武陵蛮,到宋朝把其视为“百科全书”进行流传。“文革”期间,记载本遭到损坏,但苗族人民以民间口传的形式,将其保存。《苗族史诗》把苗族古歌分为金银歌、古枫歌、蝴蝶歌、洪水滔天和溯河西迁五大部分。苗族古歌以五言为基本句式,以穿插有歌花的问答式对唱(盘歌)为主要演唱形式,叙述开天辟地、 铸日造月、人类万物产生、洪水滔天、民族迁徙等内容。

2006年,“苗族古歌”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古歌在带给民众娱乐的同时,达到了教化社会,向听众传播了文化知识的作用。同时苗族古歌在加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着现实意义。但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化,“苗族古歌”正在逐渐消失,并面临无人传承的困境。

定义

苗族古歌在西部方言区称为苗族老歌或苗族古歌,在东部方言区称为古言古语,中部方言区为老歌、根古歌。1957年出版的《民间文学资料集成·第四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古歌》中第一次出现了固定名词“苗族古歌”,伴随1979年田兵选编的《苗族古歌》出版,其称谓逐渐被大众认同,并将其泛指苗族三大方言区的古歌。

历史渊源

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时代,苗族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进行多次大迁徙,在迁徙中丢失文字,并担心信息被历史所淹没。苗族先民便将自己的历史藏于古歌当中,通过口耳的方式进行流传。同时苗族人民通过对哲学的思考和生活经验进行总结,创造出《苗族古歌》,其内容包括开天辟地、铸造日月、繁衍人类、民族迁徙、耕耘生产、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社会制度等。并且从先民三苗、灌蔸、南蛮、武陵蛮,到宋朝苗族古歌被视为“百科全书”进行传诵,从而对后代进行启蒙教育。但在十年文革期间,它的手抄本和方块苗文记载本遭到破坏。但苗族人民以民间口传的形式,将其保存下来。

主要分类

马学良、今旦译注的《苗族史诗》把苗族古歌分为金银歌、古枫歌、蝴蝶歌、洪水滔天和溯河西迁五大部分,之后苗族古歌各版本基本在遵循这个编排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为主流认同。此外,在田兵编写的《苗族古歌》把苗族古歌分为开天辟地歌本、枫木歌、洪水滔天歌、跋山涉水歌四部分;石宗仁编写的《中国苗族古歌》把苗族古歌分为远古纪源、摊公摊母、除鳄斗皇、部族变迁、辰州接龙、崇山祭祀、婚配、纠纷、丧葬、招魂和赶秋节十一个部分。

《金银歌》

《金银歌》叙述了宇宙的起源,全歌分为四部分,即"开天辟地""运金运银""造日月""射日月"。开天辟地叙述天地的起源,以及记载苗族先民用“水汽”来回答世界本源的事情;运金运银讲述金银和其他金属的由来和用途,以及母系氏族社会姑家给舅家的一种补偿,即“外甥钱”;造日月叙述人们如何使用金银铸造日月;射日月叙述射落多余的成为人类灾难的日月,并解说了某些天文现象。

《古枫歌》

《古枫歌》叙述了事物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和苗族的原生图腾的起源问题,包括《种子之屋》《寻找树种》《犁耙大地》《撒播种子》《砍伐古枫》等五首。其中《种子之屋》记载了水稻和玉米。

《蝴蝶歌》

《蝴蝶歌》可分为"蝴蝶妈妈生长""十二个蛋""造鼓""找牛""制礼服""打猎祭祖"。"十二个蛋"以前是关于动物起源的故事;"十二个蛋"以后是关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故事,前一部分叙述生产的过程,以后则是叙述苗族祭祖仪式"吃鼓藏"的故事。《蝴蝶歌》包括《蝶母诞生》《十二个蛋》《弟兄分居》《打杀蜈蚣》《寻找木鼓》《追寻牯牛》《寻找祭服》《打猎祭祖》等八首。《苗族古歌·十二个蛋》记载姜央和雷公争做“大哥”,十二个兄弟姊妹之间分财产的事情,从而反映私有制产生和阶级等社会现象;《寻找祭服》记载苗家三姐妹嫁给汉族人的故事,反映了苗族和汉族的通婚;在《打杀蜈蚣》中对水稻和玉米均有记载;《寻找木鼓》中记载种植麻的活动。

《洪水滔天歌》

《洪水滔天歌》包括《洪水滔天》《兄妹结婚》等。《洪水滔天》叙述了人类始祖姜央与同母所生的雷公、唇足纲等斗争场面,以及苗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如侗族的交往,如对于竹子爆破,苗家说“蒙蒙”,侗家说“拜拜”。《兄妹结婚》叙述了姜央兄妹再造人类,最后兄妹成亲繁衍人类的历程。

《溯河西迁》

《溯河西迁》叙述苗族先民一路由东方故地逐渐向西迁徙的的历史,这支歌前一部分描写苗族对于故乡的情感,然后是在旅途中克服困难的情形,最后描写祖先到达西方重建家园的故事。并且记述了苗族和汉族、侗族、瑶族等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与融合。同时苗族与汉族既存在交往、互助、融合,也有矛盾、斗争。如《苗族史诗·溯河西迁》记载汉族与苗族在铁锅上的经济往来。之外还记载苗族人民种植棉、麻、栗、茶等经济作物。

基本特征

演唱形式

苗族古歌以穿插有歌花的问答式对唱(盘歌)为主要演唱形式,在演唱通常包括歌骨、歌花、套句、插唱等部分。而苗族古歌演唱的演唱形式分为三种

第一种:

甲方:歌花

乙方:歌花— 歌骨(提问)— 歌花(或套语)

第二种:

甲方:歌花— 歌骨(提问)— 套语

乙方:歌花— 歌骨(重复甲方问题+回答+提问)— 套语

第三种:

甲方:歌花— 歌骨(重复甲方问题+回答+提问)— 歌花(或套语)

乙方:歌花— 歌骨(回答)— 套语

其中通常骨少花多,其歌骨与歌花的组合虽不固定,但与歌骨押的声调是相同的。

演出场合

苗族古歌古词神话大多在鼓社祭、婚丧活动、亲友聚会和节日等场合演唱,其中演唱一般分为祭祀性演唱和娱乐性演唱两种,祭祀性演唱的主要是“娱神”;娱乐性演唱一般在接亲嫁女、起房建屋等喜事和过年过节时演唱。演唱者多为中老年人、巫师、歌手等,而酒席是演唱古歌的重要场合。

语言形式

叙事句式

苗族古歌大多是五言体,即每一句歌主要是由5个音节或5个词构成。在演唱过程中,歌手会根据情况对句中的词进行改变,同时夹杂三言、四言、六言、七言句等句式。苗族古歌的一种重要叙事句式是递接,常指在两句歌中,后一句中用同义词或近义词(同类词),表示两句的平等关系,或后一句进一步补充说明前一句的内容。有同义词递接、近义(同类)词递接。可以提醒听众注意该首歌内容的重要性,通过递接避免相同词语的重复,使演唱曲调发生改变、音调起伏。

叙事格律

苗族古歌中的押调,在部分段落使用句句押调、异调相押、颠倒词序、同词变调等,达到良好的演唱效果和叙事目的。程式是在相同格律下表达一种特定的基本观念使用的一组词,苗族古歌中常见的程式有表示角色的名字、主要的行为、时间、地点,从而表示叙事的故事时间和演唱时间,提高演述美感。

叙事形态

解释性叙事

解释性叙事主要是对构成世界的自然体、自然现象、鬼神来历、动植物形成与特征、文化事象产生等进行,解释对象为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形成、生命体和生命现象的形成、生产生活用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文化事象的形成。其方式有直接性解释、间接性解释、相似性解释和摹仿性解释。

历史性叙事

苗族古歌又称为“古史歌”,即描述苗族历史的断面,内容主要包括苗族的族源、族称、迁徙、社会形态、民族关系、支系关系等方面。特点是以诗叙史、“记录”大事。

悲剧性叙事

悲剧性叙事中的苗族古歌和民间神话传说中的神人居多,尤以四大神话人物为典型,即英勇之神昌扎、智慧之神姜央、长寿之神榜香尤、美丽之神娘欧瑟古歌。悲剧性叙事,注重悲剧结局的突出、故事结果的伏笔。

叙事方式

苗族古歌的叙事技巧有问答叙事、对比叙事。问答叙事是苗族古歌演述的基本方式,类型有一问一答、一问多答、多问多答、自问自答、否定追溯式等形式。对比叙事即通过古今差别,反映社会的发展、古人的艰苦、世人的古今异同,其主要有今古对比叙事、物物对比叙事、人人对比叙事、人神对比叙事等形式。

演唱禁忌

苗族古歌的禁忌现象分为吟诵内容的禁忌和吟诵活动的禁忌两类,其中吟诵内容的禁忌有显露和隐含之分,显露的例子如东部苗族的《苗族创世纪史话》中“莱亥忌吃鸡肉,莱好禁吃狗肉”,隐含的个案如《苗族史诗·寻找祭服》:他欠姜央什么礼?别人回家只消一季,阿幼回来要用三年,她的路程太远了,她在娘家生了儿。担了一只猪腿,还有一只鸭,把祖宗敬了,大家才兴旺。其中“在娘家生了儿”犯了苗族出嫁后的姑娘不能在父母家生育的禁忌,而担一只猪腿和鸭子是用来解除犯忌惩罚——苗族妇女不许在娘家分娩,若不得已而在娘家分娩,事后一定要备重礼来敬祖宗神灵。

吟诵活动的禁忌即苗族古歌的活动禁忌,以《苗族史诗》吟诵为例。在中部方言区,《洪水滔天歌》涉及后世忌讳的兄妹结婚事情,在家唱有亵渎后世祖先之嫌,所以要在户外唱。并且在不同方言区禁忌不同,东部方言区之祀雷、椎牛古歌非正式举行不能吟诵;西部方言区之亚鲁王等送魂歌不能随便吟诵,为了避免意外伤亡,川黔滇《丧葬古歌》中称呼对象变为了抽象的“石头大爷”,据说没有亡灵的仪式会将活人灵魂送走;中部方言区《祭鼓辞》亦有类似禁忌。

同时苗族古歌吟诵需要特定的语境,如《亚鲁王》唱诵的叙述:《麻山苗族史诗——亚鲁王》吟唱之前,整个家族的歌师或一个村落,甚至一个地域内的歌师必须齐到坐堂,举行神圣的仪式,一人吟唱,众歌师监督,吟唱内容不能有误,若失误当场取消其歌师资格。

价值与影响

2014年3月12日,台江县台盘乡棉花坪村举行苗族歌会。2018年9月8日,以苗族古歌为基础而绣制的百米巨绣《苗族古歌史诗绣卷》经世界纪录认证机构现场测审,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苗绣”。田兵主编的《苗族古歌》获1979—1982年全国民间优秀文学作品一等奖。石宗仁教授称赞苗族古歌为“苗族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马学良教授认为其是“古代苗族人民生活的瑰丽画卷”。

苗族古歌中既包含苗族自身的历史发展,又记述了苗族和汉族侗族瑶族等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与融合,同时反映了大量的岁时节令、人生礼俗、饮食烹调等风俗,为研究苗族迁徙史婚姻史以及婚姻习俗提供材料。苗族古歌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在带给民众娱乐的同时,达到了教化社会的作用。其中侧重表现了苗族先民热爱劳动,崇尚道义和珍爱生命等伦理道德思想,传达了苗族先民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平等民主等精神。同时苗族古歌蕴含浓郁乡土风味,具有一定的民俗价值。

传承与保护

流传现状

现代文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冲击,使得人们的生活娱乐方式发生变化,苗族古歌的发展空间被挤占。川南地区苗族聚集的地方大多位于山区,经济比较落后的,年轻人多外出务工,导致苗族古歌的传承受到限制,苗族古歌的继承人出现断层现象,面临歌师的老龄化、无后人可传、表演受到限制等弊端。而一些学者对苗族古歌的传承研究只注重文本文学性、资料性的收集、整理,缺失了古歌背后更为详细的流传区域、所属支系、演唱仪式以及演唱者身份等深入研究。

传承方式

“苗族古歌”的传承方式有主要有家族传承、师传学歌、社会传承、神传顿悟、文本或者多媒体传承、教育传承等。在传承过程中还存在传承内容不完整、传承人断档、过度商业化的问题。

传承人

王安江台江县台盘乡棉花坪村人,苗名商君,1940年12月出生。王安江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收集苗歌上,并跑遍榕江县剑河县等县。王安江所收集到的部分古歌、民间故事、传说等先后在《苗岭》等文艺刊物发表。1968年至2010年,王安江收集整理出了《开天辟地》《耕地育枫》《跋山涉水》《歌唱四季》《嫁女歌》《造屋歌》《刚哪可莎》《运金运银》等12部。2007年6月,王安江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古歌"传承人。

张定祥,男,1931年1月出生,台江县施洞镇岑孝村人。自幼爱好苗歌,1946年跟随伯父张老清学古歌。并通过走村串寨与他人交流,向他人传授苗歌。张定祥能唱《苗族古歌 》《 仰阿莎 》《 焚巾曲 》《祭祀歌》等。2009年5月,张定祥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古歌"传承人。

保护措施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滇东北苗族知识分子进行翻译整理的汉语版本有《开天辟地》《金银歌》《砍枫香树》《洪水滔天》《跋山涉水》《蝴蝶歌》。滇东北苗族知识分子进行记录翻译的苗族古歌资料有《焚巾曲》《寻亲歌》《年歌》《丧葬歌》《开天辟地》《运金运银》《苗族古歌古词》《王安江版苗族古歌》《苗汉英版苗族古歌》等。

1979年贵州人民出版社首次出版八千余行的《苗族古歌》。之后,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六千余行的古歌专集《苗族史诗》。2001年12月,台江县成立苗族文化保护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和世界遗产申报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在各乡镇成立苗族文化保护领导小组。2002年8月,台江县人民政府在全县中小学开展“苗族文化走进音体美课堂”活动。

2006年,苗族古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5月25日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贵州省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促进条例》,对苗族古歌进行普查、搜寻、整理、评定,建立完善档案,并在区域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加强宣传普及。

参考资料

..2023-05-10

苗族古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30

..2023-06-18

苗族古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3-07-11

..2023-05-10

..2023-05-30

..2023-06-18

苗族古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05-30

..2023-06-18

..2023-06-18

..2023-06-18

..2023-06-18

..2023-07-13

贵州台江举行苗族歌会 村民歌师高唱苗族飞歌(图)-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7-13

凤凰县百米《苗族古歌史诗绣卷》获世界纪录认证.今日头条.2023-07-13

湖南凤凰县百米《苗族古歌史诗绣卷》获得世界纪录认证.今日头条.2023-07-13

凤凰县百米《苗族古歌史诗绣卷》获得世界纪录认证.今日头条.2023-07-13

..2022-11-27

..2022-11-28

..2023-05-30

..2023-06-18

..2023-06-18

..2023-07-12

苗族古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7-07

《贵州省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促进条例》.贵州人大网.202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