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长调民歌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流行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北部和蒙古国的传统音乐,于2006年5月20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5年11月25日,中国和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21年5月24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代表曲目包括《小黄马》《辽阔的草原》《辽阔富饶的阿拉善》等。
蒙古族长调民俗音乐中“长调”蒙古语译为“乌日汀哆”,直译为“长歌”,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业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在野外放牧和传统节庆时演唱的一种民歌。蒙古族长调民歌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大都以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和湖泊为取材内容,此外,长调民歌还以字少腔长,一般只有上、下两句歌词,有时甚至连歌词都没有,只是以一个衬词(虚词)表达丰富的内心情感表达丰富的内心情感,而且在旋律上极富装饰性(如前倚音、后倚音、滑音、回音等),而演唱者在演唱蒙古族长调民俗音乐时的风格节律不同以理解随意发挥。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在漫长的游牧文明中诞生的生态牧歌,是以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历史渊源
蒙古族长调民歌在蒙古族形成时期就已存在,而且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即山林狩猎音乐文化时期、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时期、亦农亦牧音乐文化时期。狩猎音乐文化时期,以短调为代表,民歌结构短小、音调简洁、节奏明了、词多腔少等特点,如《追猎斗智歌》《白海青舞》等。
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时期,据13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中就有关长调的记载,一千多年前蒙古族的祖先向蒙古高原迁徙,生产方式由狩猎业转变为畜牧业,蒙古族民俗音乐在发展过程中,短调民歌向长调民歌风格上转变,逐渐占据了蒙古民歌的主导地位,此后蒙古族长调民歌贯穿于蒙古民族的全部历史和社会生活中。
亦农亦牧音乐文化时期是在清朝中后期,蒙古高原与中原内地的联系得到进一步增强,受中原地区生产方式、曲艺影响,长调民歌保持自身特色且更加成熟,20世纪,蒙古族长调民歌更是成为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和思想的载体。
特征与分类
风格特点
蒙古族长调民在歌曲上使用了大量装饰音和假声,节奏变化丰富,旋律悠长持续有流动性,音域宽广,即兴创作。曲式结构以上、下两句歌词较常见,联句体由复乐段、多乐段构成,其中非方整性结构居多。两行为一段的歌词居多,在不同的韵步上反复叠唱。词曲以字少腔长,常用“甩腔”“华彩性拖腔”,旋律极富装饰性。
演唱方式
蒙古族长调民歌以真声唱法为主,配以马头琴音乐,赞美美丽的草原、山川、河流、歌颂父母的爱情、亲密的友谊,表达人们对命运的思索。而且长调的旋律和歌词不拆开,词曲衬字都锁死,即发声时,配合口与咽腔的复杂动作,发出类似颤音的抖动效果,一般抖动两三次,歌唱时要音调高亢,音域宽广,曲调优美流畅,旋律起伏较大,节奏自由而悠长。发音上要正呈现出合唱的效果,音域多为两个八度到三个八度,旋律上极富装饰性(如前倚音、后倚音、滑音、回音等)。
取材内容
蒙古族长调民俗音乐的创作内容充满着浓郁的牧民田园式生活气息,是畜牧业生产劳动发展中由短调转为长调,是野外放牧和传统节庆时演唱的一种民歌,一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而蒙古族长调民歌风格节律不同以演唱者理解随意发挥,取材内容大都是描写草原的风景、动物,以民歌唱出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
歌唱分类
代表乐曲
价值与影响
蒙古族长调民歌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北部的乌珠穆沁旗草原,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蓝天、湖泊等,与草原、蒙古族游牧生活息息相关,在表演和当代音乐创作中,长调都扮演着主要角色,是以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蒙古族长调民歌流传着200多首长调叙事民歌,与蒙古族社会的全部生产、生活内容相联系,承载着蒙古民族的历史,反映着蒙古民族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还与蒙古民族传统的游牧生计方式息息相关,长调集中体现了蒙古游牧文化的特色与特征,并与蒙古民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宗教、心理、世界观、生态观、人生观、风俗习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贯穿于蒙古民族的全部历史和社会生活中,以艺术化方式,集中表达了蒙古民族在悠长历史中凝聚的关于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理念和追求。长调民歌是蒙古族节日庆典、婚礼宴会、亲朋相聚、“那达慕”等活动中必唱的歌曲,代表性曲目有《辽阔的草原》《走马》《小黄马》等。
传承与保护
流传现状
1、传承人才断层。随着老一辈长调歌唱家、著名长调艺术大师、教育家已相继谢世,如哈扎布、昭那思图、宝音德力格尔等,而今健在的大师级人物赛音毕力格、巴德玛等也年事已高,优秀传承人愈来愈少,致使长调民俗音乐的普及与提高受到一定影响,其次,现代主流文化的强势冲击,导致民族文化艺术被边缘化,蒙古族年轻人缺乏对蒙古族长调的兴趣,致使后备人才严重不足。
2.环境变迁导致。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逐渐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取代。昔日的原生态草原环境被破坏,原本广袤无垠的草原被铁丝网、防护栏分割,有些被过度开垦的牧场甚至只能实施圈养,长调也因此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随着传统的游牧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迈进,蒙古族长调传唱范围也随之缩小。
创作与传播
哈扎布作为蒙古族草原声乐学派的杰出代表,对蒙古族长调歌曲演唱方法进行了继承和发扬,创立了蒙古族草原声乐学派,还培养了拉苏荣、胡松华、德德玛等著名歌唱家。
蒙古歌王拉苏荣,在继承和弘扬蒙古族民族声乐特点基础上又融入西方声乐技巧,将一大批蒙古族歌曲传遍中国各地,为蒙古族长调民歌发展作出了不小贡献。2007年初,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长调艺术交流研究会,拉苏荣当选为会长,而且在拉苏荣的倡导下,内蒙古的各盟市相继成立了长调协会。
长调歌者查干夫从2000年起开始收集整理长调歌曲工作,挖掘不同地方的长调歌曲特色,带领学生整理和感受长调民俗音乐的特色魅力,还创办长调培训班、举办长调大赛、录制长调歌曲等。
蒙古族长调歌后宝音德力格尔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慰问演出随中国艺术团到16个国家和地区,将蒙古族长调从草原唱到世界各地,将蒙古族长调民歌传播到了世界舞台。
2001年,蒙古族长调民歌走进了大学殿堂,更好传承与发展长调民歌文化;2005年11月25日,中国和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5月20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蒙古族长调民俗音乐入选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5月24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传承人物
参考资料
非遗文化. 内蒙古非遗及传统特色文化传承与创新公共服务平台.2022-12-19
联合国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央民族大学校友会基金会.2022-11-19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2-11-18
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2-11-18
蒙古族长短调民歌的传承与创新.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022-11-18
蒙古族长调民歌也需创新性传承发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2-11-18
蒙古族长调民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2-11-18
长调民歌:蒙古民族灵魂的歌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2-11-18
蒙古族呼麦与长调.民族文化资源库.2022-11-19
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2-11-18
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2-11-18
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2-11-19
半个世纪的长调人生——记蒙古歌王拉苏荣.中国文艺网.2022-11-19
专访乌珠穆沁长调歌者查干夫:“传承,是最好的保护”.中国网.2022-11-19
“蒙古族长调歌后”宝音德力格尔.中国作家网.2022-11-19
巴德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2-11-19
额日格吉德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2-11-19
莫德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2-11-19
宝音德力格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2-11-19
扎格达苏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2-11-19
阿拉坦其其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2-11-19
淖尔吉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2-11-19
赛音毕力格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2-11-19
达瓦桑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2-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