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说明文
科技说明文,亦称科普说明文,是一类旨在反映和总结世界前沿自然科学和技术工程领域发展状况、科研动向以及最新科研成果的文章。这些文章涉及的主题广泛,涵盖太空探测、环境保护、生物进化、人体生理、物质微观探索、植物转基因研究等多个领域。在语文教学中,科技说明文被分为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
高考考查
近年来,科技说明文在高考语文中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通常出现在试卷的7至9题中。这类试题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解和阅读能力,要求学生能够从文本中发现问题并寻找答案。尽管题目难度不大,但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文本,以便给出准确的答案。科技说明文在全国多个省份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均有出现,包括全国I卷、全国II卷、新课标全国卷、山东卷、湖北卷、重庆卷、四川卷、江西卷、天津卷、安徽卷等。
解题策略
针对科技说明文的解题,建议考生在阅读文章时快速浏览文本,概括主要内容、论述角度和作者的研究成果。在阅读过程中,应积极提出问题并形成预设的知识要点。科技说明文侧重于传递信息,因此需要注意从文本中筛选出关键的概念和句子,并深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回答问题时,应回归原文,查找对应句子并进行细致分析,以确定正确答案。
教学困境
目标无序
科技说明文的教学目标在不同级别的教学大纲中并不明确,导致教学目标呈现无序状态。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教学目标都涉及到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准确性等方面,使得学生在整个六年的学习中一直处于低层次的重复阅读状态。特级教师孙芳铭曾指出,这种教学训练不得法的情况限制了阅读能力的提升。
标准缺失
教学大纲中虽提及阅读能力的标准,但实际上缺乏可操作性,标准过于宽泛。例如,初中阶段要求“能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而高中阶段则是“能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这种模糊的标准不利于编写教材和设定教学目标,是中国中学阅读教学长期存在的问题之一。
程式化教学
许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倾向于程式化,忽略了让学生整体感知和体验文本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导致课堂教学单调乏味,还妨碍了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此外,一些教师在高三阶段仅仅依赖复习资料,缺乏有效的解题技巧和方法指导,使得学生难以提高阅读能力。
科技素养不足
教师自身的科技知识储备不足,科技素养普遍偏低,这对科技说明文的教学构成了挑战。尤其是在当前科技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教师如果不及时更新知识,将难以应对教学中的难题。
改进措施
新理念
阅读教学不应局限于传统的读写结合模式,而应确立新的教学理念。章熊教授曾在一次会议上提到,阅读教学应关注读者的角色,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自主解读文本。这种观念的转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至关重要。
方法指导
阅读教学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优秀的阅读品质,并提高综合阅读能力。具体来说,应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标注、摘录、写提要等;教授高效的阅读方法,如速读;培养专注、主动、坚持等阅读品质;并提高速读、分析、概括和筛选等综合阅读能力。
实践拓展
教师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科技读物,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科技博物馆、制作科技小作品等,以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提高接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文章分析示例
科技说明文作为一种特殊的说明文类型,旨在通过“说明”来传授科学知识。在阅读此类文章时,应注意把握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说明的。例如,《奇妙的克隆》一文,可以通过“三读”方法来进行分析:第一读,整体把握说明点,可通过标题、结构或顺序来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第二读,精细分析方法点,可从全文和局部两个角度来识别和分析多种说明方法;第三读,品味情感点,挖掘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立场。
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包括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这些说明方法各有其作用,如举例子可以使说明更加具体、有说服力;分类别可以让说明更具条理性;作比较可以突出强调事物的特点;作诠释可以对事物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打比方可以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特征;摹状貌可以使说明更加具体形象;下定义可以用简洁科学的语言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列数字可以使用具体数据使说明更加准确、有说服力;列图表可以使用图表使说明更加简明、直观;引用说明可以引用具体的事例、数据、名言、格言、谚语、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以增强说明的说服力或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