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非子
秦非子(?—前858年),姓嬴,名非子,因获封秦邑,故称秦非子或秦嬴,系秦国(周代诸侯国)开国国君。秦非子擅长畜养马匹,被周孝王看重并将之分封到秦地,成为秦国的开国君主。秦非子于前858年去世,其子秦侯继任秦国国君。
人物生平
弼马之才
秦非子本姓嬴,传说嬴姓一脉乃是颛顼(五方上帝之一)的后裔,先祖伯益凭借驯服鸟兽的技艺辅佐舜,被赐姓“嬴”。秦非子一脉以大费为起点,追溯到非子本人,共有二十代人。其中第六代子孙费昌身处夏商之交,毅然投奔商汤,在鸣条之战中为击败夏桀作出了一定贡献;第十一、十二代蜚廉、恶来皆是帝辛一朝的重臣;第十五代子孙造父(秦非子的五世祖)平定徐偃王叛乱有功,被周缪王封到赵城,并拥有此地的世袭罔替之权。
秦非子原本长住在犬丘,喜好马匹和其他牲畜,在养马一事上颇有成就;犬丘有人将此事告知周孝王,孝王就安排秦非子到水(今渭河支流千河)和渭水之间的地带主持马政。秦非子的治理井井有条,使王室马匹的数量大大增加。
秦国之主
秦非子的成绩深得周孝王之心,孝王便计划让秦非子继承其父大骆的身份地位。但是申侯(大骆正妻之父)以本族在西戎的影响力为由劝阻周孝王,提出依旧由大骆的嫡子、申侯的外孙来承续宗统,否则周代对西戎的控制力可能会因申侯一脉的退出而受到波及。
经过一番思忖,周孝王认可了申侯的提议,保留了大骆一脉既定的继承统系以稳定西戎诸族。但孝王也对秦非子另作封赏:“昔伯益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于是,秦非子没有得到自先祖造父传承而下的赵城,而是被周孝王新赐予了一块封土,并使其重新接续“嬴”这个氏族的血统。此后,秦非子以“秦嬴”为人所知,成为分封于秦地的贵族,秦国作为一个诸侯国宣告诞生。
公元前858年,秦非子逝世。
相关研究
由于西周时期去当世已有近三千年,许多地名相比当年早已迥异。与秦非子有关的三个地名:赵城、犬丘、秦,亦是众说纷纭。关于赵城之所在,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认为赵城就在今山西赵城县,与唐代张守节、宋代《太平寰宇记》等的看法相一致;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王利器研究员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赵城位于今山西省洪洞县。关于犬丘之所在,《大清一统志》标注其在兴平县(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王学理主编的《秦物质文化史》则考证认为犬丘在今礼县(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关于秦地之所在,学界基本形成的主流看法是《史记集解》中就提到的甘肃天水县境内,浙江工商大学的徐日辉曾结合金石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结合墓葬与文献,对此进行了精细的考证。
评价
由于资料的缺乏,秦非子在古今学术中被提及的次数甚少,大多是围绕其封于秦地展开的议论。由于秦朝在后世儒家门人心目中的恶劣形象,秦非子获封之时,许多文献记载“大雹,牛马死,江汉俱冻”,一副大灾降至的迹象。明代文人杨一奇则将秦非子获封视作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认为“周之陵夷,秦之强大,已于此决矣”。《秦物质文化史》跳出政治史的视域,从地域、民族、文化的角度来审视秦非子,认为其获封秦地,是秦人从游牧转向定居的里程碑,为秦国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徐日辉从“秦”一字的形义入手,认为其本指谷物,反映了秦立国之初对农业的重视,而秦非子推动秦人进入农业文明的历史性贡献则随之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