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胡瓜鱼

胡瓜鱼

胡瓜鱼(拉丁学名:Osmerus eperlanus),属于辐鳍鱼纲胡瓜鱼目胡瓜鱼科。胡瓜鱼体型细长,成鱼体重雄性约28克,雌性约36克,成熟期体长约10~20厘米,寿命可达10年,并带有黄瓜气味。胡瓜鱼头与吻部呈尖状,上颌可达眼部后缘,下颚突出,下颌牙齿大于上颌,同时在舌头和犁骨上也有坚硬的牙齿。

胡瓜鱼生活史主要以溯河洄游为主,在河流入海口成鱼群出现。胡瓜鱼广泛分布于北大西洋地区,包括从白海延伸至法国西海岸,波罗的海北海南部和不列颠群岛等水域。另外有少数内陆鱼群分布于北海、波罗的海、白海和巴伦支海的沿海湖泊。胡瓜鱼在欧洲国家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鱼类,主要用以食用、烟熏、鱼饵、鱼油和动物饲料等用途。

2010年,胡瓜鱼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无危(LC)物种。

发现历史

胡瓜鱼最早在19世纪被文献报道,而直到20世纪40年代在爱尔兰香农河中被记录并正式鉴定。随后其幼鱼和成年鱼在香农河入海口的邻近河流中被发现和报道,包括弗格斯、梅格和费莱河,及其较小的支流如雷尼河等。除此之外,胡瓜鱼也在北爱尔兰福伊尔入海口和许尔河,以及拉尼的沿岸水域中被发现。

形态特征

胡瓜鱼是一种体型细长的中小型鱼类,成熟期体长一般在10~20厘米之间,平均体长约16.5厘米,最大体长可达45厘米。胡瓜鱼幼鱼体重在0.3~11.5克,成年雄性鱼体重约28克,成年雌性鱼约36克。胡瓜鱼头与吻部呈尖锐状,上颌可达眼部后缘,下颚突出。双颌、舌头和犁骨都有坚硬的牙齿,且下颌牙齿大于上颌。胡瓜鱼有较大的圆鳞、圆形眼睛和肉质脂肪鳍,以及带有黄瓜气味等特点。胡瓜鱼背面呈浅橄榄绿色,侧面有银色条纹,腹部呈白色。胡瓜鱼在背部有9到12个软鳍,肛门部有12到16个软鳍,椎骨数量为55到62个,其背鳍起始于腹鳍基部之后,不完整的侧线形成于头部附近。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胡瓜鱼是爱尔兰海域的本土鱼种,广泛分布于北大西洋地区,包括从白海延伸至法国西海岸,以及波罗的海北海南部和不列颠群岛吉伦特省入海口是其分布的最南端。另外有少数内陆种群分布于北海、波罗的海、白海和巴伦支海沿海地区的湖泊中。

栖息环境

胡瓜鱼常生活在河流入海口水域、近海水域以及海洋中。河流入海口区域是其栖息的最主要区域,胡瓜鱼只会在少部分时间进入沿海区。胡瓜鱼能够适应很广的盐度范围的水域,仅有少数几个鱼群在南部挪威芬兰瑞典淡水湖中被报道。

胡瓜鱼的生活史主要是溯河性的,包括爱尔兰海域的种群,和过去曾命名的分布在波兰丹麦波罗的海部分海域的前亚种Osmerus eperlanus schonfoldi等。而在早期部分鱼群因为在冰川后时期由于各种物理和生物障碍成为内陆种群,如过去名义上的亚种Osmerus eperlanus eperlanus,从白海巴伦支海的海岸,向西穿过波罗的海到丹麦,它们生活史主要是湖栖型。

生长习性

捕食习性

胡瓜鱼的食物会随着年龄生长而变化,主要以浮游动物、虾糠和小型甲壳亚门为食。大于15厘米的个体以小型鱼类为食物。而以鱼类为食的个体通常体型会长得更大。在费格斯入海口报道的胡瓜鱼绝大多数以褐虾(Crangon sp.)为食,在沃特福德,胡瓜鱼仅以其中一种糠虾科类(Mysidae)作为食物。同时,胡瓜鱼广泛存在同类相食的行为,该现象可能反映鱼群密度过高产生的适应性变化。

另一方面,在入海口水域大量的胡瓜鱼也是一种重要的被捕食鱼,在香农入海口,胡瓜鱼主要被褐鳟鱼(Salmo trutta)和欧洲海鲈(Diecentrachus labrax)等捕食,在利默里克,胡瓜鱼可能受鸬鹚(Phalacrocoracidae)和苍鹭鹭属 cinera)捕食。

社群行为

胡瓜鱼是远洋鱼类,主要以鱼群存在,在夏季热分层期间能够昼夜垂直迁移,允许不同年龄和体型的群体在夜间活动时根据深度和温度进行分离。

繁殖生长

绝大多数胡瓜鱼群表现为溯河洄游的生活史,即绝大部分用于生存和捕食的时间都在河流入海口水域,仅有一小部分时间回到淡水区域产卵。在产卵洄游早期,胡瓜鱼群雌雄比例接近相同,而当洄游进行时,雄性比例占更多优势。这种转变可能是因为雌性产卵后脱离鱼群,而雄性可以继续与其他雌性交配造成的。

胡瓜鱼在繁殖季节会以迁徙的形式聚集在入海口的浅水区,尤其是更偏好于快速流动的水流、河或湖的支流和浅滩的沙子、砾石或植物底部产卵。产卵期雌性胡瓜鱼生殖能力旺盛,最多能够携带10600个鱼卵。每次产下平均约8000~50000个黄色鱼卵,直径在0.6~0.9毫米,附有黏性附着在介质底部。

在苏格兰地区,成年胡瓜鱼在一月到四月从入海口逆水流方向迁移到下游河流产卵;而在香农河中主要在二月底到四月初进行产卵。水温和月光被认为是影响胡瓜鱼迁移产卵发生时间的主要原因。入海口水温大于5℃时,胡瓜鱼便开始垂直上游。当香农河水温在4.5℃~5℃时,胡瓜鱼到达利默里克并迅速开始产卵。而香农河下游沼泽地区水温达到6.4℃时,胡瓜鱼卵开始发育。胡瓜鱼产卵期根据周围环境从几天到两周时间不等,它们通常在逆水流迁移产卵前,在下游水域聚集若干天。

胡瓜鱼卵在3~5周内孵化后,幼鱼即回游至入海口区域。胡瓜鱼在半咸度海水中的种群约3~4年性成熟,体型达到15~18厘米;而在淡水中的种群约1~2年性成熟,体型达8~10厘米。溯河型的胡瓜鱼一般有生长较快、产卵多和寿命长等特点,胡瓜鱼寿命可长达10年。胡瓜鱼在温度较低和氧气水平较高的深水层会达到更大的体型。

物种保护

捕捞现状

胡瓜鱼在沿海渔业中占据主导地位,19世纪末,胡瓜鱼总捕捞量高达3280吨,与20世纪最大捕捞量相当。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渔业设施的更新和捕捞人力的增加,1965~1992年平均渔获量为2274吨(最低852吨,最高4206吨)。

1990年后,胡瓜鱼捕捞量开始呈现下降趋势,2008年达到最低水平约115.7吨。2009年后,胡瓜鱼的储存和渔获量开始逐渐增加,截止2017年,胡瓜鱼捕获量为595.3吨,为过去16年来最高水平。

生存威胁

胡瓜鱼种群因过度捕捞、水域人工建筑以及水质的恶化等外部因素的威胁,鱼群极易受影响而数量锐减。2001年,超过1万尾胡瓜鱼迁移至香农河产卵期间死亡,其中鱼组织样品中显示元素升高。随后这片海域柴油和原油的泄露可能是进一步减少存活鱼类及其鱼卵的数量的原因。

爱尔兰河流建立大坝等设施、易北河的河道整治、香农河河床的挖掘和铺设燃气管道、涅瓦湾的大规模水利工程导致水质下降和富营养化也被认为对胡瓜鱼群数量产生有害影响,尤其是其影响了产卵所需粘附的介质,使得胡瓜鱼产卵场退化,导致受精卵减少和生存率降低。

保护级别

2010年,胡瓜鱼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无危(LC)物种。

主要价值

在欧洲国家,胡瓜鱼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鱼类。在欧洲特定区域,人们捕捞胡瓜鱼作为食用鱼、烟熏鱼、鱼饵和鱼油以及动物饲料等。在爱尔兰,过去人们在利默里克的香农河捕捞胡瓜鱼作为食物或出口商品,但随着捕捞数量过多削减了胡瓜鱼的数量后,人们将其最主要应用于白斑狗鱼(Esox lucius L.)的诱饵。

参考资料

..2022-12-22

Osmerus eperlanus.Species 2000 China Node.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