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红臀鹎
白喉红臀(拉丁学名:Pycnonotus aurigaster),别名黑头公、红座白头只、黑帽布鲁布鲁。其体型中等,体长范围在18-23厘米,体重范围在28-52克。头顶具有黑色羽冠、喉部与胸部近白色,尾下有鲜红色覆羽。性格活泼,喜吵嚷,擅长运用不同的声音与同伴或其他种的鸟类进行信息的传递与交流。
白喉红臀鹎分布广泛,在中国南部及东南亚地区均有分布。喜栖息于平原及低山丘陵的树林、竹林或灌丛中,在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被评为无危(LC)动物。其食性有利于抑制园林虫害,对农业与林业有利,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年《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收录。
形态特征
白喉红臀鹎,体型中等,体长18-23厘米,体重28-52克。其嘴峰长度范围为15-19毫米,翅膀长度范围为88-101毫米,尾长度范围为84-104毫米,跗长度为22-26毫米。
成鸟头部具明显黑色羽冠,头顶、前额、颏部、眼周以及颊纹呈黑色,富有光泽;耳羽为白色或灰白色;喉部、胸部以及腹部为米白色略带点灰;背部、腰部、两翼呈灰褐色或赤褐色,羽缘略灰;尾羽黑褐色,尾端具有白色端斑;尾下有鲜红色覆羽。其喙、虹膜以及跗跖均为黑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白喉红臀鹎在全球分布于亚洲东南部,主要有中国、越南、缅甸、泰国、老挝、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其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江西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澳门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海南省等中国南部地区。
白喉红臀鹎主要亚种的分布如下:
栖息环境
白喉红臀鹎主要栖息于亚热带或热带低山丘陵及平原地区,常见于灌丛、竹林、果林、次生阔叶林中,同时也于沟谷、林缘、季雨林和雨林处可见。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觅食习性
白喉红臀鹎属于杂食偏动物食性鸟类。其动物性食物包括鞘翅目、直翅目、同翅目、双翅目昆虫等,其中偏好鞘翅目昆虫;其植物性食物包括雀梅藤果、龙葵果、毛莓、竹尖芽等,其中偏好雀梅藤果。
白喉红臀鹎主要于上午和傍晚出巢进行觅食活动。其觅食偏好与当日天气有关——天气晴朗时,其会高飞远行对动物性食物进行觅食;阴天时,其对于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的取食偏好相差无几;阴雨天气时,其会低空穿行于丛林中对植物性食物进行觅食。
交流行为
白喉红臀鹎的叫声婉转,通常为悦耳的笛声或响亮的粗喘声。其能通过两种发声结构(单一元素的短音以及由2-5个不同结构的元素组成的简单短语)的不同组合表达不同含义,以此来进行个体间的交流。常见的组合及其含义如下:
同时,白喉红臀鹎能通过使用警告、驱赶等叫声与同一栖息地内的其他鸟种进行跨种群交流。
社群行为
白喉红臀鹎常集群活动,集群数量为3-5只或10多只,有时会与鹎科类的鸟如红耳鹎等混群生活。其集群常晚上聚集栖息,白天觅食时分散觅食,但仍通过彼此叫声保持松散联系。
生长繁殖
白喉红臀鹎于每年5-7月进入繁殖期。营巢于离地0.8-1.5米的灌丛中或小树上。巢主要由树叶、细枝、枯草构成,大小为外径10厘米,内径6-8厘米,高8厘米,深6-8厘米。白喉红臀鹎每窝产卵2-3枚,卵为玫瑰红色或粉红色、具有暗玫瑰红色或紫红色斑点,大小为22.8-24毫米x16-17毫米。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白喉红臀鹎分布范围广,在中国种群数量普遍,属于常见鸟种。然而种群数量处于递减状态。
保护级别
白喉红臀鹎在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年《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
主要价值
白喉红臀鹎喜食经济价值不大的野果以及对农作物和林木有害的昆虫,有利于抑制园林虫害,对于农业与林业有益。
物种对比
参考资料
白喉红臀鹎.IUCN.2024-08-26
白喉红臀鹎.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8-29
白喉红臀鹎.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2-12-29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4-08-15
白喉红臀鹎.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2-12-29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公开征求意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2-12-29
黄臀鹎.物种2000.2024-08-09
黄臀鹎 Pycnonotus xanthorrhous Anderson.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2-06
黄臀鹎.IUCN.2024-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