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红腹角雉

红腹角雉

红腹角雉(黑枕黄鹂普通亚种:Tragopan temminckii),别名为星星鸡、灰斑角雉、黄连鸡、大鸡、寿鸡、哇哇鸡、岩角鸡、秀鸡,是雉科角雉属鸟类。红腹角雉属于中型鸡,雄性体长44~66厘米,体重为980~1800克;雌性体长为44~55厘米,体重为930~1300克。雄鸟头、羽冠黑色,肉质角绿蓝色,面部裸露处蓝色,肉裙钴蓝色,中央有淡蓝斑,两侧边缘各有8个赤红色矢状斑。雌鸟上体灰褐色,下体淡黄色,杂以黑、棕、白色斑点。

红腹角雉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印度东北部、缅甸东北部、越南极西北部以及中国,在中国分布于西藏自治区云南省贵州省甘肃省陕西省湖南省、湖北、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等地。其为林栖性陆禽,适宜生存海拔为1000~3500米,最偏好的栖息地为针阔混交林,其次为阔叶林和针叶林,夜栖于树上。

2016年,红腹角雉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其是著名的,有观赏价值,一般在各大养殖场、动物园、鸟园有饲养或者展出,但于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家庭里不可饲养。

形态特征

红腹角雉属于中型鸡,雄性体长44~66厘米,体重为980~1800克,翅长21~26厘米,尾长20~25厘米;雌性体长为44~55厘米,体重为930~1300克,翅长20~23厘米,尾长16~20厘米。

雄鸟

雄性红腹角雉的虹膜为褐色,面部裸露处为蓝色,嘴、额部、前部羽冠、头顶两侧、耳羽、颈侧为黑色;羽冠后部、头顶中央橙黄色;头上一对肉质角为绿蓝色;喉下肉裙钴蓝色,中央满缀淡蓝色斑点,两侧边缘各有8个赤红色矢状斑。

上胸为橙黄色;其余上体包括两翅表面为表面为暗栗红色;羽基部黑色,具不明显的灰黄白色“V”形斑;羽端则具大小不等的珠灰色眼状斑,有黑缘;翅黑褐色,翅缘浅石色。

下体浅栗红色,各羽均具有一大形珠灰色圆斑;最长的尾上覆羽淡栗灰色,羽缘暗栗沾红,尾羽棕黄色,密杂以黑色虫状斑,并有数道黑色横斑和一宽的黑色端斑;尾下覆羽灰色,具有橙黄色羽端;脚粉红色,具有一短距。

雌鸟

雌性嘴为角褐色;颏、喉皮黄色,有黑纹;上体灰褐色,密缀以黑色及棕黄色,并杂以白色矢状斑;尾栗褐色,具有黑色和淡棕黄色横斑,并散杂以细小黑色斑点;下体淡黄色,杂以黑、棕、白色斑点;尾下覆羽灰白色,具白色羽缘;脚灰褐色,无距。

幼鸟

幼鸟羽色与成年雌鸟相似,但头顶两侧、颈、上胸、上背均染棕红色,有的上胸会杂以少量灰色圆斑,有的具有与雄鸟相似的尾上覆羽。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红腹角雉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印度东北部、缅甸东北部、越南极西北部以及中国。

中国分布

在中国,红腹角雉分布于西藏自治区云南省贵州省甘肃省陕西省湖南省、湖北、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等地。

栖息环境

红腹角雉是林栖性陆禽,适宜生存海拔为1000~3500米,最偏好的栖息地为针阔混交林,其次为阔叶林和针叶林,红腹角雉夜晚主要栖息于树上且多静止不动。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红腹角雉是以植食性食物为主,兼食动物性食物的杂食性鸟类。秋冬季主要以草本以及蕨类为食,而在大雪覆盖的时候甚至会到海拔1400米左右的农田觅食。夏秋季节主要食物为乔灌木果实。

社群行为

冬季红腹角雉的雌鸟和亚成体以单独活动的个体居多,红腹角雉集群时常见2~5只的群体。雄鸟更偏爱单独活动。夜栖时也多为单只个体独自休息,群栖现象较少。

节律行为

红腹角雉营昼行性活动,一天中有上午和下午2个活动高峰,在春季活动强度最高,秋季、夏季次之,冬季最低。红腹角雉为留鸟,活动范围相对稳定,但也有垂直迁移,例如中国四川老君山红腹角雉在冬季存在向低海拔移动的现象。

红腹角雉上树休息时间通常为天黑前1小时内,夜栖时间受季节和天气变化的影响,夏季夜栖时间较短,当遇到雾霾、阴雨天以及大雾天气时,其夜栖时间变长。

鸣叫行为

成鸟叫声低哑,清晨鸣叫时头还没有抬起,声较低,逐渐抬头鸣叫,发出响亮“wa”声,后连续叫四五声,最后发出“ga ga”声。在繁殖期,成鸟常发出“wa,wa......”或者“wa,wa......gua gua gua”的叫声,晨昏时叫的最烈,听起来与小孩子的“哇哇”啼哭声相似,故被称为“哇哇鸡”;当红腹角雉属受到惊吓时,会发出“gua wa,gua wa......”或者“gua ya,gua ya......”的惊叫;当红腹角雉呼唤早成雏时,会发出“guo guo......”的声音,较为短促轻细。雌鸟以及非繁殖期雄鸟上树、下树均不鸣叫但是翅膀会发出振动声,雄鸟声比雌鸟大。

雏鸟的叫声尖锐。当其休息以及采食时,叫声短促,不张嘴;当其与雌鸟分离时,呼唤叫声会持续较长时间。

家域行为

进入发情期的雄鸟具有较强的领域性,家域范围从几百平方米到几平方千米不等。雄鸟不允许其他同种雄鸟进入其领域,但却允许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等进入。各家域和巢区之间常以岭嵴、陡坡等为界限。

生长繁殖

交配营巢

红腹角雉的繁殖期在3月下旬至7月中旬。发情期求偶时,雄鸟肉裙展开,昂首阔步,头部轻微活动,肉质角逐渐显露;多呈半蹲式,肉角微微抖动,双翅不停扇动,尾羽展开,肉裙向前弹跳;达到发情高潮时全身僵直数秒。雌鸟发情时则来回走动鸣叫,待雄鸟高潮时主动到其身边。交尾时,雄鸟踏上雌鸟背部,嘴啄住雌鸟头部羽毛;雌鸟半蹲,扇动双翅,有规律地左右大幅度摆动头部,翘起尾部。

红腹角雉通常于4月下旬开始营巢,巢多筑于林中树上,巢距离地面高0.5~8米,但也有少数在地面营巢。树上巢较为隐蔽,呈浅盘状或者碗状,巢材为干树枝、藤条、青苔、枯叶、三叶木通、松萝等,垫材为细树枝、松针、树叶、禾本科杂草、羽毛等。

产卵孵化

产卵时间通常在4月末5月初,窝卵数3~5枚,卵为土黄色或者棕色,密被黄褐色或紫褐色斑,平均重52.9克。

雌鸟负责孵卵,常卧伏于卵上,身体自然放松,孵化期间会有翻卵行为,即用下喙挪动或者转动卵后再重新伏卧孵化,翻卵时间通常为15~25秒。雄鸟在巢区内活动,负责警戒。孵卵期间,雌鸟每天中午离巢1小时进行活动及觅食,其他时间均在孵卵。孵化期为26~27天。

哺育生长

育雏期间,雌鸟不外出觅食,雏鸟早成性,孵出后即可睁眼,全身密被羽绒。孵出后第2日便可以跟随亲鸟活动及觅食。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2002年红腹角雉全球种群数量估计超过100000只。至2016年该统计截至时,其种群数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致危因素

红腹角雉栖息地退化或者消失,还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例如采药、偷卵、偷猎、砍伐树木等,以上都对其种群数量造成威胁。

保护级别

2016年,红腹角雉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

2016年,红腹角雉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等级为近危(NT)。

2021年,红腹角雉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措施

中国对红腹角雉开展了人工养殖工作,在各大动物园已获得成功。

湖北堵河源国家级保护区采取了生态修复、天然林停伐管护、小水电关停、生态移民等系列保护措施,日益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较多的珍稀野生动物来到堵河源,其中就包红腹角雉属

主要价值

红腹角雉是著名的珍稀玩赏鸟,有观赏价值,一般在各大养殖场、动物园、鸟园有饲养或者展出,但其是中国国家保护动物,家庭里不可饲养。

相关文化

元代画家王渊《竹石集禽图》中绘制的就是红腹角雉。

在雄鸟颈下有一肉裙,每年求偶时,会将肉裙膨起,其色彩绚丽,两边分别有8个镶蓝边的鲜红斑块,中部深蓝色,散布许多蓝色斑点。人们认为这些斑点与中国书法草书的“寿”字相似,所以又称其为“寿鸡”,象征着长寿和好运。

红腹角雉在中国古籍中还被称为“珍珠鸡”或“真珠鸡”,例如宋周紫芝《太仓米集·杂书》中记载:“余为儿童时,家有珍珠鸡。羽毛皆浅红,间以白点,圆细如珠,故号真珠鸡。出陇蜀荆楚间。春月天色暄妍,睨旁无有人,辄振翮出锦绣垂领下,红绿灯鱼间错成文。”宋陆佃《埤雅·释鸟》:“绶鸟……咽下有囊如小绶,五色彪炳。……亦曰真珠鸡,体有真珠点文。食之甚美。”

明代学者曹学伦在《蜀中广记》中还曾将其记载为“吐锦鸡”:“吐锦鸡出巴峡山中,人多蓄玩。”

种间关系

红腹角雉与血雉(Ithaginis cruentus)的地理海拔分布高度重叠、食性相似,二者互为竞争关系或是对方的潜在竞争者。红腹角雉与白腹锦鸡(Chrvsolophus amherstiae)食性相似,日活动节律相似,但在空间活动上有显著差异,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二者在时间生态位上的竞争,可长期共存。

红腹角雉的天敌为香鼬(Mustela altaica)、黄鼬(Mustela sibirica)、青鼬(Martes flavigula)、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以及其他一些食肉目猛禽,一般会捕食红腹角雉的幼鸟和亚成鸟。

有一些鸟虱寄生在红腹角雉的身上,例如角雉圆鸟虱(Goniodes spinicornis)、角雉突头长鸟虱(Oxylipeurus longus)等,盲肠中还曾发现有鸡异刺线虫(Heterakis gallinarum)寄生。

参考资料

红腹角雉.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8-26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1-05

..2023-01-05

..2023-01-05

..2023-01-05

..2023-01-05

..2023-01-05

昌宁首次拍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腹角雉.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2023-01-05

..2023-01-05

..2023-01-05

墨池管理站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腹角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1-05

..2023-01-05

..2023-01-05

..2023-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