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杜鹃

大杜鹃

大杜鹃(食虫类:Cuculus canorus)属于脊索动物门鸟纲鹃形目、杜鹃亚目杜鹃科、杜鹃属(Cuculidae)。它们是一种巢寄生鸟类,喜欢吃各种松毛虫属,是一种常见的益鸟。它们的鸣叫声是二声一度,听起来像在说“布谷”,所以又叫布谷鸟。

大杜鹃体重91-153克,体长260-345毫米,雄性略大于雌性。它们体色棕灰,腹部有黑灰交错的花纹,和猛禽雀鹰的外貌很像。大杜鹃属于候鸟,从春季到秋季在欧亚大陆广泛分布,冬季会飞到撒哈拉以南非洲以及东南亚地区越冬。

形态特征

成年大杜鹃整个上体背面为石板黑色,腰部及尾上覆羽颜色较亮。它们的尾羽为褐黑色,在末端有白斑,沿尾羽羽轴两旁具多对通连但不对位的白斑。这些白斑在外侧尾羽面积较大,且连成横斑状。在尾羽边缘也常有一列白色锯齿形斑。

大杜鹃的翅尖修长,尾部没有近端黑斑,翅膀边缘为白色,白色部分具有褐色细横斑。它们的翅膀表面呈暗褐色,略见绿色光泽。飞羽羽干为黑褐色,外侧初级飞羽的内侧有一列白色横斑。头部侧面及下体须至胸部上方为淡灰色。胸部下方至整个腹部包括腋羽、翼下覆羽、覆腿羽均为白色,并满布不规则的狭窄黑褐色横斑。横斑宽度约1-2毫米,横斑之间的距离一般不到5毫米。其中以尾下覆羽的横斑最粗,且相距最宽。

大杜鹃的虹膜为亮黄色,嘴尖是黑褐色,嘴的根部及嘴角处近乎于黄色,它们的脚是黄色,脚爪为黄褐色。

有些雌鸟的颜色较浅,类似于熟猪肝的颜色。这种雌鸟上体为黑褐色和棕色相间,下体须至胸部上方为棕色。另外此种棕色大杜鹃的虹膜为土黄色,它们身体其他部分和正常成鸟类似。

大杜鹃的体重为:雄性100~153克,雌性91~135克;体长为:雄性302~345毫米,雌性260~334毫米。

其他身体部位的尺寸为:嘴峰雄性18~23毫米,雌性19~23毫米,翅长雄性203~240毫米,雌性187~223毫米;尾长雄性150~190毫米,雌性147~189毫米,跗跖雄性20~24毫米,雌性19~26毫米。它们的个头明显比其他杜鹃属鸟类要大,所以它们叫做大杜鹃是名副其实的。

大杜鹃幼鸟上体比成鸟稍呈褐色,头、颈和翅表均有棕色或白色横斑。下体须至上胸略有棕色,上胸部也会有横斑,虹膜主要为黑褐色,身体其余各部分与成鸟类似。

命名与分类

命名

最早为大杜鹃命名的是分类学的开山祖师卡尔?冯?林奈(Linnaeus,1758),其模式标本产于瑞典。大杜鹃黑枕黄鹂普通亚种中的Cuculus在拉丁语中就是布谷鸟的意思,而canorus的意思是美妙的旋律。汉语中的郭公鸟、布谷鸟以及英语中的cuckoo都是来自于大杜鹃的叫声。

分类

大杜鹃是杜鹃属的指名种,也是杜鹃属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大杜鹃在中国境内共有四个亚种。分别是指名亚种(C.c.canorus)、新疆亚种(C.c.subtelephonus)、华东亚种(C.c.fallax)和华西亚种(C.c.bakeri)。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大杜鹃在中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日本列岛英国爱尔兰、地中海地区以及印度洋岛屿。其越冬地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东南亚北部及南亚的一些岛屿。

栖息环境

大杜鹃主要栖息在树上,在各种阔叶林、针叶林、混交林、原始森林及次生林中都有分布;在低地、灌木丛、草地、沼泽、芦苇丛中也可以生存;在农田和居民点附近的乔木上亦能发现它们的身影。

生活习性

行为特点

大杜鹃经常单独活动,有时成对活动,较难看见它们集群活动。

大杜鹃飞行快速而有力,常循直线前进。飞行时两翅震动幅度较大,但无声响。繁殖期间大杜鹃白天经常站在乔木顶枝上不停鸣叫,有时它们在晚上也鸣叫或边飞边鸣叫。大杜鹃鸣声响亮清澈,二声一度,像“kuk-ku”之声,每分钟可反复叫20次。

大杜鹃可以通过简单的两个音节来彼此识别,分辨出发出声音的是邻居、陌生人还是敌人。它们也会对正确的声音做出积极的回应。

在不同的种群中,雄鸟的叫声基本相同。有的它们叫声频率会有数赫兹的差别,但是它们依然可以互相理解。

交流行为

大杜鹃早成雏会学习寄主鸟类特有的叫声,以便寄主亲鸟更好地喂养它们。成年杜鹃只在繁殖季节鸣叫。雄性的叫声因栖息地不同而略有不同:森林里的大杜鹃叫声更柔和,而大陆上的大杜鹃叫声更响亮。雌性则会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

进食与消化

大杜鹃嗜吃各种毛虫,特别是在繁殖期间几乎纯以毛虫为食。它们也吃蛴螬等柔软昆虫,偶尔也吃硬壳的甲虫。主要有松毛虫属(Dendrolimus punctaius)等鳞翅目幼虫,亦有蚱蜢、步甲及其他昆虫。因此大杜鹃的益鸟属性是很明显的。

天敌与避敌策略

大杜鹃的主要天敌是各种猛禽,它们依靠保护色和拟态来迷惑天敌,以避免被它们发现并捕食

迁徙

欧洲的大杜鹃会迁徙到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进行繁殖,但据英国科学家2016年的研究表明,它们穿越沙漠的成功率下降了。尤其是从东线穿越撒哈拉的大杜鹃没有一头成功返回欧洲。究其原因是欧洲的环境变化导致大杜鹃的食物减少,以至于它们的体力和能量储备受到了影响。

分布在中国的大杜鹃主要为夏候鸟。分布在中国北部尤其是黄河以北的大杜鹃,冬季主要在非洲东南部越冬,也会去往阿拉伯半岛印度以及马来群岛。分布在中国南部尤其是长江流域及四川省云南地区的大杜鹃主要前往印度次大陆及中南半岛越冬。这些大杜鹃的越冬地有一定程度的重叠现象。而在中国较为温暖湿润的云南昆明市以西地区,大杜鹃为留鸟

繁殖与生长

繁殖

大杜鹃的交配过程比较激烈,雄性在发现雌性后通常倾向于马上与之交配。如果有两只及以上的雄性同时在场,它们会先进行争斗,由胜者完成与雌性的交配。

有些雌性的棕色羽毛也被认为是避免雄性骚扰的保护色,在雄性同时发现普通毛色和棕色雌性时,它们更倾向于追逐普通毛色的雌性。所以棕色的雌性可以较少被雄性注意到,从而节约用于躲避和交配的能量并可减少在被追逐中受伤的概率。

大杜鹃产卵时间一般是从4月开始,5-6月份是产卵高峰期。大杜鹃没有固定配偶也不会自己筑巢育雏,而是把卵产在其他鸟的鸟巢中。这种行为被称为巢寄生,它们在一个寄主的巢中一般只寄生一枚卵。

大杜鹃的形态和很多小型鸟类的天敌雀鹰类似,这种外形有助于它们吓走寄主,以便顺利地把自己的卵混入其巢中。研究者使用了大杜鹃和雀鹰的填充标本对树麻雀进行了试验,结果发现树麻雀对于大杜鹃和雀鹰的反应是相同的。大杜鹃这种拟态对于寄主来说属于攻击性的拟态。

前面提到的棕色雌性大杜鹃曾被认为模仿的是红隼,但寄主对这种毛色的大杜鹃并没有躲避的反应。所以这种异于普通大杜鹃的毛色的作用另有研究认为主要是有助于迷惑寄主。尤其在面对战斗力较强而且会穷追猛打普通毛色大杜鹃的寄主时,棕色的大杜鹃可能会避免被发现和驱赶。

大杜鹃的寄主在中国华北地区有大苇莺、麻雀、灰喜鹊、家燕;在华南地区有棕头鸦雀(Paradoxornis webbian)、棕扇尾莺(Cissicola juncidis);在陕西秦岭地区有北红尾鸲(Phoenicurus auroreus);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有红尾伯劳(Lanius cristatus)、巨嘴沙雀(Rhodopechys obsolea)和蓝点须(Luscinia svecica)。在华南地区大杜鹃产卵在大苇莺、白腹蓝鹟(Ficedula cyanomelana)、淡脚柳莺(Phyllossop Mssenellipe)、灰头鹀(Emberiza spodocephalus)、白鹳鸰(Moiacilla alba)等益鸟的巢中。大杜鹃还常产卵于鸠类巢中,这是因为鸠类在全年任何时候都可以筑巢繁殖。在世界范围内大杜鹃的寄主种类近300种。

大杜鹃产在不同种类寄主巢中的卵颜色和花纹各有不同。置于鸦雀巢中的大杜鹃卵有的呈乳绿色满布淡紫色粗形底斑和紫红、黄色大小不等表斑;有的呈黄绿色而钝端有浓茶色斑集成一圈环,周围满布具辉紫色细点的紫色大点斑。置于扇尾莺巢中的卵为灰绿色,杂以淡紫色底斑和浓黄赭色细表斑,斑点多集中于钝端半段;置于鸠类巢中的卵底色乳绿,有淡紫色底层斑及红褐色、紫色的表层斑。

寄生于不同种类的寄主巢中已经导致了大杜鹃的基因分化,而分化的基因主要由雌性来传递。研究表明雄鸟的基因对于雌鸟蛋的颜色并没有影响,所以雌性大杜鹃可以与更多来自不同区域的雄性交配,这就避免了近亲繁殖导致的种群退化。雄性大杜鹃并不是完全不负责对幼雏的养育,它们有时会与雌性配合引开寄主以便雌性成功地把卵产入寄主巢中。

在寄主巢中产卵有时很困难,比如扇尾莺和棕头鸦雀等小鸟所作的巢很细小,其出入口连大杜鹃的头也伸不进去。大杜鹃对于这种巢的对策是,将卵先产于地面,然后用嘴衔着放入这些小鸟巢中。

大杜鹃在产卵进寄主巢中之前,会移除或吃掉寄主的一到两枚卵,当已经有其他大杜鹃在该寄主巢中产过卵时,后来的大杜鹃会优先把看起来像大杜鹃卵的卵移除或者吃掉,以提高自己卵的成活率。但这个过程必须要快,因为寄主会努力驱逐大杜鹃,较为凶猛的寄主(例如大苇莺和红尾伯劳)会围攻甚至杀死大杜鹃。

大杜鹃巢寄生的成功率和环境也有很大关系。通过对中国黑龙江省扎龙的大苇莺巢研究发现,在这里大杜鹃的巢寄生率很高。这主要是因为该地区大苇莺数量很多,而且在大苇莺巢附近有适合大杜鹃停留的观察点。

生长

大杜鹃的卵孵化期约为13.5天,幼雏在破壳以后会尽力把巢中的其他卵和幼雏推出巢外。在乞求食物的时候,大杜鹃幼雏会发出更大的声音,它们乞求食物的叫声会比寄主幼雏的次数要多1.5倍左右。获得更多食物的大杜鹃幼雏成长得比寄主早成雏快得多,但过于频繁和响亮的叫声也会招来各种捕食者。大杜鹃在选择寄生巢时本来就会选择比较暴露的巢址,大杜鹃雏鸟的叫声更是会为那些食肉动物指明方向。尤其是在大杜鹃雏鸟破壳14天后,这种不幸的情况更容易发生。

在寄主亲鸟喂食大杜鹃不同的食物时,大杜鹃雏鸟的生长速度不同。大杜鹃理想的食物是质地柔软的昆虫,当寄主亲鸟喂食有硬壳的昆虫时会导致大杜鹃雏鸟消化不良,喂食较大的脊椎动物时会产生同样的后果,而如果寄主亲鸟喂食太多植物种子时甚至会导致大杜鹃雏鸟死亡。取食异常食物的大杜鹃早成雏生长速度比取食正常食物的雏鸟要慢20%以上。

大杜鹃雏鸟在最初孵化时并没有睁开眼睛,但它们的皮肤对温度非常敏感,可以通过感受巢内温度来判定寄主亲鸟是否离巢。一旦被留在巢中,大杜鹃幼鸟用几秒钟就可以把寄主的蛋和幼雏从巢中推出去。即使有抵抗发生,这一过程也不会超过三分钟。

如果寄主的雏鸟顺利孵化,大杜鹃的雏鸟也比它们拥有竞争优势。大杜鹃雏鸟比红嘴鸥雏鸟孵化速度平均要快半天,喂养2-8只红嘴鸥雏鸟和喂养一只大杜鹃雏鸟所需要的食物数量基本相同。由于更积极地乞求食物,大杜鹃早成雏每小时会比红嘴鸥雏鸟多获得34%的食物,所以大杜鹃的雏鸟可以更快地成长起来。大杜鹃雏鸟一般在破壳后三周左右离巢独立生活。

物种保护

保护级别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2016年将大杜鹃整体受威胁等级评定为无危(LC)。大杜鹃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欧洲2015年统计成熟个体数量约为1190万只-2150万只。欧洲的数量约占全球数量的30%左右,所以全球大杜鹃成熟个体的数量约为4000万只-7500万只。但大杜鹃的数量总体来说呈下降趋势。根据欧洲1983-2015年统计数据,它们的数量下降了25%左右。

致危因素

大杜鹃面临的主要威胁是农业扩张导致的昆虫减少以及宿主的消失。另外气候变化导致的短途迁徙鸟类的习惯变化也会导致大杜鹃无法及时把卵产入宿主的巢中。

保护措施

由于大杜鹃数量较多,所以各国对其并无特殊保护措施。

爱鸟周是中国为保护鸟类、维护自然生态平衡而开展的一项活动。1981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了林业部等8个部门《关于加强鸟类保护执行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请示》报告,要求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都要认真执行,并确定在每年的4月底至5月初的某一个星期为“爱鸟周”,在此期间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召开爱鸟周广播大会,举行爱鸟周学术报告会,悬挂人工鸟巢,发放和张贴爱鸟宣传画等。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不同,各地选定的爱鸟周时间也不尽相同。

相关文化

大杜鹃的叫声象征着春天来到,莎士比亚的名剧《Love's Labours Lost》(爱的徒劳)中就有关于大杜鹃的诗句。英国湖畔派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致杜鹃》也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布谷鸟钟是很多人客厅中的有趣装饰。1730年第一座布谷鸟钟在德国黑森林制造出来,很快就成了那里的特产。

在中国古代的诗歌里,大杜鹃是催耕之鸟。当二月伊始、冰河解冻之时,原先沉寂的田野上空便回荡着杜鹃科、布谷的叫声,似乎在催促着人们别忘了春耕播种。北宋的一位著名画家兼诗人蔡襄曾诗云:“布谷声中雨满犁,催耕不独野人知。荷锄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叱犊时。”短短四句,便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春耕图。在这首诗中,大杜鹃率先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信息春雨,更重要的是,它们捎来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天宝大诗人杜甫在其诗《洗兵行》的结尾部分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声声催春耕。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梦。”这部分是全诗的关键。在这里,杜甫把他的理想和盘托出,并倾诉在每一句诗句中。第二句中的大杜鹃,除了召唤人们春耕,还给人们带来了喜讯;告诉人们过去的那种顛沛流离、兵荒马乱的动荡岁月已经过去,而男耕女织、风调雨顺的安定生活即将到来。

而中国文学作品中经常提到的杜鹃和子规,说的并不是大杜鹃,而是它们的近亲四声杜鹃(Cuculus micropterus)。

成语鸠占鹊巢中的鸠,指的就是大杜鹃。

参考资料

大杜鹃.物种2000.2024-09-03

Common Cuckoo.IUCN.2024-09-03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3-01-14

Cuculus canorus.animaldiversity.2024-09-03

..2023-01-14

..2023-01-14

..2023-01-14

..2023-01-14

..2023-01-14

..2023-01-14

..2023-01-14

..2023-01-14

..2023-01-14

..2023-01-14

..2023-01-14

..2023-01-14

..2023-01-14

..2023-01-14

全国“爱鸟周”主题宣传活动启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2023-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