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笏板

笏板

笏板(hù bǎn)又称笏、朝笏、朝板、手板、玉板等,是古代大臣朝见时手中所执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于指画及记事。古时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也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后来逐渐成为官阶礼仪之用。

笏板最初为记录之用;西周时期,只有天子、诸侯、大夫、士可以使用,其他人均不得持笏;东汉时期纸张逐步成为主要记录载体,笏板逐渐成为中高级官员官阶和地位的象征;隋唐笏板按官职等级重新划分:五品以上官员持象笏,六品以下持竹木笏;宋朝时规定官员所持笏板须与朝服色相配,唐、宋时期几乎所有重要场合都要拿笏板;明朝时规定,四品官以上执象笏,五品官以下执木笏,这个阶段笏板基本只是官阶礼仪之用;随着清代的建立,笏板失去使用价值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笏板是中国古代从商周时代至明代三千年内一直广泛流行的重要礼器,主要适用于各种官场朝会议事、祭祀礼仪等场合。

此外,笏板还是一种秦腔演出道具,秦腔丑角戏演出中,笏板常被充作梳子、刮舌板,以此取乐。

规格和材质

规格

笏板的形状狭长,上窄下宽,中间部分略微弯曲。笏板的具体尺寸见于《礼记·玉藻》中记载 “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杀六分而去一。”意思是笏长二尺六寸,它的中间部分宽三寸,窄头部分比中部减少三寸的六分之一。由于古代的尺寸和现代的尺寸不同,一周尺相当于现在的19.7厘米,两尺六寸相当于现在的51.22厘米左右,三寸为5.0厘米。明天启四年 (1624年),朱由校朱由校赐给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象牙笏板,通长53.5厘米,上宽4.5厘米,下宽8厘米,厚0.6厘米,象牙质,是上窄下宽的长条形,微弧而薄。内面镌刻楷书二十五字,“天启四年八月初三日,皇上幸学,钦赐六十五代袭封衍圣公孔。”此件笏板是孔府传世品。

材质

笏板是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使用什么材质的笏板,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规定,有严格的等级之分。《礼记要义》中记载“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也就是说,天子的笏是用美玉做的,诸侯的笏是用象牙做的,大夫的笏是用竹子做的而且用有斑纹的鲛鱼皮做装饰,士的笏也是用竹子做的而下端可以用象骨做装饰。

笏板的选材设计差异很大,尊贵者用象牙、犀角等稀缺材质,做工精雕细刻,通体光润细致,图案设计亦为云水花卉、祥瑞凤鹤不等;位卑者仅用骨石,甚至竹木,并无纹饰,通体如光板一条。由此可见,笏板是中国古代封建礼仪制度最重要的标志物,无论其材质、做工、用途,都体现了“官具设计”标准“尊卑上下、进退有序”的显著特征。

在历代笏板中,象牙笏一直为较高官阶的官员所用。象牙如此受到尊崇,除了象牙本身光洁如玉的物理特性外,还因为古人对象的认识。象是富贵、地位的象征,因为象体大力壮,性情温顺,行为端正,知恩必报,故而被称为“兽中之德者”,受到人们的喜爱,它象征了政通人和、太平盛世、吉祥富贵。因此,象牙也就成了笏板的重要材质之一。

用途

1、东汉时期的刘熙在《释名》这本书中这样解释“笏”字:“笏,忽也,备忽忘也。”“忽”就是“疏忽,遗忘”的意思。古代大臣上朝时要向皇帝请示、汇报工作,有时需要说的很多,为防止忘记,就事先把需要请示、汇报的事情记在手中的笏板上以提醒自己。由此可见,笏板相当于随身携带的备忘录,供官员们做笔记用的。

2、《礼记·玉藻》中记载:“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也就是说,笏板有两大功能:其一,官员们在皇帝面前提到某人某物的时候,不能直接用手指,这样做不文明、不礼貌,要用笏板;其二,皇帝要是做了什么重要指示,官员们最好把它记在笏板上——即“纪要”,便于回去认真领会。

3、自古面君行礼,奉圭执笏,皆以板掩目避面,作不敢直视天威状,以示臣服。官员们在朝见皇帝时,眼睛不能乱看,龙颜金贵威严,臣下不可直视,所以用笏板遮面,眼睛望着笏板,这样显得谦卑,表示对君王的敬畏、尊重。

4、身份地位的象征。官阶不同,笏板材质亦不同。唐始明终,官阶大小决定笏板尺寸和材质。所以,手拿何等笏板可表明是何等身份。

5、笏板还是一种秦腔演出道具,秦腔丑角戏演出中,笏板常被充作梳子、刮舌板,以此取乐。

起源及变革

笏板最初为记录之用,因为那个时候尚无纸张,人们记录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写在竹木片上。狭长的写字竹片、木片叫简;宽厚的竹片叫;随身携带的竹、木牍则转称为笏,官员们在朝廷上使用的则称为朝笏。

西周时期,只有天子、诸侯、大夫、士可以使用,其他人均不得持笏。

秦汉之前以玉作为制作材料,称之为“圭”。秦汉之后改变形式,依官阶大小,分别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

东汉时期造纸技术不断改进,纸张已逐步成为主要记录载体,但是笏板并未因此退出历史舞台,由于官员们的长期使用,使得笏板逐渐成为中高级官员官阶和地位的象征。

到了隋唐,笏板按官职等级重新划分,《唐笏製》记载:“武德四年七月十六日,五品以上执象笏,六品以下执竹木笏。”同时,唐朝官员的朝服开始按一定颜色区别贵贱。由于制作笏的材料随地位、身分的高低而有所不同,因此,笏又成为区分身份和地位的标志,在历代传承中还引发了不少典故。其中流传最广的典故是“满床笏”,说的是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六十大寿时,七子八婿来祝寿,由于他们都是朝廷高官,手中皆有笏板,拜寿时把笏板放满了床头。后来这个主题被画成画,编成戏剧,写入小说,在民间广泛流传。这一典故被用来借喻家门昌盛。

宋代承袭唐制,朝服大体为三品以上官员用紫色,五品用朱色,七品用绿色,九品用青色。官员所持笏板亦须与朝服色相配,朝服为朱色者用象牙笏,朝服为绿色者用槐木笏。由于当时官员所持笏板与级别、服色相配,所以唐、宋时期规定在几乎所有重要场合都要拿笏板,以便于礼官安排相应的位次,也便于相互辨认。

明朝时规定,四品官以上执象笏,五品官执木笏。张自烈正字通》中记载:“明制笏,四品以上用象牙,五品以下用木。”可以说在这个阶段笏板基本只是官阶礼仪之用,记录的实用价值已经没有了。倘若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大臣朝见天子时,要用笏板挡住自己的脸,眼睛不能乱看,更不能直视皇帝启奏事情,要双眼望着笏板,以表达对天子的敬意。

清代时期,由于满族以骑马为主,手要拿鞭子和牵马绳,空不出手来拿笏板,加之习俗及礼节上的差异,笏板便逐渐被废弃不用了。

笏板从产生到消亡,经历了从实用到礼仪的嬗变,反映了中国长期以来社会官本位思想的泛滥。随着清朝的建立,失去使用价值的笏板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只能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见证之一。

相关文物

河南省三门峡市博物馆收藏的两块明代象牙笏板,一块为全板,长51.8厘米,国家二级文物;一块为残板,残长37.2厘米,国家三级文物。两块象牙笏板表面均经过了抛光处理,包浆肥厚,形制古雅。

渭南博物馆的一件明代象牙笏板,长54.5厘米,上宽7厘米、下宽5厘米,品相保存完好,属于国家三级文物。表面经过抛光处理,整体光滑微弧,线条流畅,质地细密,有类似木纹的纹饰,是一件艺术品。

2011年,一件明代象牙雕“神仙人物图”笏板以30万元人民币的估价流拍。而2012年,清康熙褐漆款彩“满床笏”图十二扇屏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以166万多元人民币成交。

参考资料

笏板.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2-08

明·天启象牙笏板.孔子博物馆.2023-02-09

明天启象牙笏板.孔子博物馆.2023-02-08

卄五。天子以下笏制及说笏执笏之节.识典古籍.2023-02-03

释书契第十九.识典古籍.2023-02-03

历史上最早的备忘簿公开!原来它还有这么多神奇作用.今日头条.2023-01-24

去渭南博物馆看古代的多功能笔记本——象牙笏板.今日头条.2023-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