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白鹈鹕

白鹈鹕

白鹈(黑枕黄鹂普通亚种鹈鹕属 onocrotalus),又名大白鹈鹕、东方白鹈鹕、欧洲白鹈鹕等,是一种大型水禽。体长140~175厘米,体重9.07~11.79千克,翼展274.32~335.28厘米。白鹈鹕通体白色,具黑色飞羽,头后有一束长而狭的冠羽,胸有一束淡黄色羽毛。嘴长且粗直,呈钴蓝色。嘴下有一橙黄色硕大喉囊,用于捕鱼和吞下食物。体形粗短肥胖,颈细长,尾短。雌雄羽色相似,雄性体大。在繁殖季节,鹈鹕的羽毛会变成玫瑰粉色,胸部会出现淡黄色,雄鸟眼周皮肤为粉红色,雌鸟眼周皮肤变为淡黄色。野生白鹈鹕的平均寿命为15.5年,圈养条件下最长寿记录为51年。

白鹈鹕是迁徙性鸟类,主要在欧洲联盟和中亚地区繁殖,在亚洲西南部以至非洲越冬。中国境内见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及天山青海湖河南省福建省等省。白鹈鹕主要栖息于湖泊、江河、沿海和沼泽地带。

白鹈鹕种群数量约26万~30万只(2015年),于2020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定为无危(LC)物种,2021年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评定为一级保护动物。

形态特征

白鹈鹕体长140~175厘米,体重9.07~11.79千克,翼展274.32~335.28厘米。通体白色,繁殖羽头后部有一簇长而窄的白色冠羽。胸有一簇黄色长的披针羽毛。初级飞羽和刺激飞羽内黑褐色,羽轴白色;次级飞羽外翈白色,有时亦延伸至内翈。头、颈和长的冠羽缀有粉黄色,有时扩展至上背和肩。雌雄相似。幼鸟头、颈、背中部和下体白色,头和颈缀有赤褐色,其余羽毛淡褐色,羽缘较淡。飞羽和尾羽较暗,大覆羽缀有银灰色。

体形粗短肥胖,颈细长,尾短。嘴长且粗直,呈钴蓝色。嘴下有一橙黄色硕大喉囊,用于捕鱼和吞下食物。虹膜为淡褐色,眼周的裸露皮肤为肉色。腿部为肉色,脚爪为灰色,具4个瓣蹼。雌雄羽色相似,雄性体大。在繁殖季节,鹈鹕属的羽毛会变成玫瑰粉色,胸部会出现淡黄色,雄鸟眼周皮肤为粉红色,雌鸟眼周皮肤变为淡黄色。

白鹈鹕飞行时头部向后缩,颈部弯曲靠在背部,嘴向前直伸,脚向后伸,两翅鼓动缓慢且有力。在水中游泳时颈部常弯曲成S形,双翅紧合于背上。

分布栖息

地理分布

白鹈鹕分布于欧洲南部、非洲和亚洲中部,从黑海往东经土耳其斯坦、印度西部、中亚、亚洲南部和热带非洲。主要在欧洲和中亚地区繁殖,在非洲和亚洲等地越冬。中国境内见于甘肃省、新疆、福建省江苏省青海省北京市四川省、安徽省、河南省等省。

栖息环境

白鹈鹕主要栖息于湖泊、江河、沿海和沼泽地带,河口、冲积平原、水坝等也是其常居之处。

从温暖到炎热的环境中,白鹈鹕都可以生活。白鹈鹕甚至可以栖息于不同的水域环境,包括淡水湖、咸水湖和碱性湖泊。也可以在沙洲、泥滩、湿沼泽、岩石地面、草地或芦苇床等多种环境中筑巢。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白鹈鹕是一种迁徙性鸟类,春季于3~4月,秋季于9~10月在越冬地和繁殖地之间迁徙。迁徙时以50~500只集群迁徙。在迁徙期间,白鹈鹕以30~44.5公里/小时的速度,每天迁徙133~160公里。白鹈鹕可以利用热上升气流来飞行,鸟群排列呈V字形,并保持翅膀拍打节奏同步。

觅食行为

白鹈鹕主要以鱼类为食,也捕食鱿鱼、虾等水生动物,食物稀缺时也会吃鸟卵。白鹈鹕大多在清晨和傍晚,集群8~12只捕鱼。白鹈鹕每天要捕食1450~2250克食物,当鱼类供应稀缺时,它们甚至可以飞到60~100公里外觅食,也可集群利用V形结构合作围捕鱼群。捕鱼时,可有多达20只鸟类协作摆出V形结构,将其中的鱼全部驱赶向陆地,再用大嘴将鱼铲进喉囊,然后将水排出再吞下鱼。白鹈鹕不会潜水,一般在水面捕食。偶尔会飞到空中进行觅食,锁定了捕猎目标后,会立即俯冲进水底,捉住猎物后再浮出水面。鹈鹕属捕食成功后,不会急于吞下食物,而是将喉囊慢慢装满后,回到岸边再享用食物。

交流行为

面对捕食者时,白鹈鹕会发出嘶嘶声或咕噜声,或者通过抬起大嘴并摇晃的方式进行警告。繁殖季节时,雄性白鹈鹕体羽会变为粉红色,用来吸引伴侣,也有警告掠食者的作用。白鹈鹕也可以通过闭上嘴扩张喉囊的方式对伴侣、早成雏或同类进行威胁或求爱,有时也会对着伴侣发出叫声。单只白鹈鹕通常会很安静,但群体起飞时会发出响亮的咕噜声。

生长繁殖

非洲的白鹈鹕每年可以繁殖三次,欧洲的白鹈鹕在四月到八月间繁殖。

发情期

白鹈鹕是一夫一妻制鸟类。繁殖季节时,雄性白鹈鹕体羽会变为粉红色,眼睛附近会隆起肿块并通过闭上嘴扩张喉囊的方式求偶。雌雄鸟围绕着巢穴绕圈飞行配对,并在空中、水中或陆地完成交配。

产卵期

白鹈鹕成群营巢,巢穴密集,每平米一般有2个巢,彼此相邻70~80厘米的距离。白鹈鹕营巢于芦苇丛中浅水处或湖边泥地上,也在树上营巢。巢结构较为庞大,由树枝、枯草和水生植物构成,巢材由雄鸟装在喉囊中带回,雌鸟编织巢穴。

每窝产卵2~3枚,少有4枚。卵刚产出时为白色,孵化后变为黄褐色,大小为80~102毫米*53~65毫米,平均95毫米*60毫米。孵化期38~45天,两性轮流孵化。

育雏期

白鹈鹕早成雏晚成,因亲鸟不在巢时,早出生的雏鸟会攻击晚生的雏鸟,因此通常一窝中只有1只雏鸟能够存活。育雏时,幼鸟伸头探入亲鸟口内取贮藏消化后的食物。到了第7天,幼鸟可以吃掉亲鸟喉囊中的全部食物。出生后的30天内,幼鸟需要每天喂食多次。30~35天,喂食将减少到1天1次,第50~60天,喂食进一步减少到隔天一次,直至幼鸟离巢。

初生雏鸟裸露无羽,9~10周左右长出灰褐色羽毛,约70~75天时幼鸟学会飞行。白鹈鹕在3~4岁性成熟。

野生白鹈鹕的平均寿命为15.5年,圈养条件下最长寿记录为51年。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白鹈鹕种群数量约26万~30万只(2015年),其中欧洲成年繁殖对约4900~5600对(2015年),非洲成鸟繁殖对约75000对(2015年)。

致危因素

由于人类的干扰,例如污水排放和农药投放等带来的水污染,白鹈鹕的种群数量正在减少。被捕鱼网捕获或杀死;因气候变化或湿地排水进行农业灌溉等导致的湿地水位下降和水中盐浓度提升,使得白鹈鹕的食物——鱼类被杀死;洪水导致的筑巢地的丧失等因素也是白鹈鹕数量减少的原因。

在埃及,白鹈鹕是一种食物。在非洲,旅游业的干扰使得白鹈鹕放弃了部分的繁殖地,杀虫剂滴滴涕的使用导致了白鹈鹕的卵变薄和成鸟的中毒。在中东北非地区,废旧印制电路板(PCB)带来的污染对白鹈鹕属造成了威胁。农业污染物通过淡水水体进入鱼体,被白鹈鹕食用后污染物进一步积聚,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白鹈鹕种群的增长。

保护级别

白鹈鹕于2020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定为无危(LC)物种,2021年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评定为一级保护动物。

保护措施

白鹈鹕被列入《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附录 I(Convention on Migratory 物种 Appendix I),欧盟鸟类指令附件 1(EU Birds Directive Annex 1)和伯尔尼公约附件 II(Bern Convention Annex II )。

在欧盟,白鹈鹕被收录于108个特别保护区内。

物种危害

白鹈鹕会与渔民竞争,捕食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等经济鱼类。

参考资料

..2024-10-09

白鹈鹕.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2024-10-09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4-10-25

..2023-01-21

..2023-01-21

白鹈鹕.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