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石蒜

石蒜

石蒜(石蒜属 radiata (L'Hér.) Herb.),为石蒜科(Amaryllidaceae),石蒜属(Lycoris)植物,又名彼岸花、曼珠沙华、金灯花、龙爪花、平地一声雷等。石蒜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分布在东亚暖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中国范围内主要分布于山东省河南省陕西省、安徽、江苏省等省区。石蒜喜爱半阴,温暖湿润的环境,具有耐干旱、稍耐寒的特性,多生长在阴湿的山沟和溪边等地方。

石蒜为多年生植物,地下部位的鳞茎呈近球形。秋季出叶,叶片呈窄带状,深绿色,中脉有粉绿色带。伞形花序,有4~7朵花,鲜红色;花茎在叶前抽出,实心,高约30厘米;总苞片2枚,干膜质,呈披针形;花被筒绿色,花被裂片呈窄倒披针形,边缘皱缩;雌雄蕊伸出花被外,比花被长约1倍,雄蕊6枚,雌蕊1枚,子房下位,3室,花柱纤弱,柱头极小。蒴果3棱,室背开裂。种子球形,黑色有光泽。花期8~9月,果期10月。

石蒜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石蒜的花色艳丽,花型优美,常被用于布置花境、假山等,也是切花的好材料。石蒜鳞茎富含多种生物碱,误食可能导致中毒。但在医学领域中,石蒜的鳞茎可入药,味辛、甘,性温,有小毒,具有祛痰催吐,解毒散结等功效。

研究历史

名称由来

石蒜地下部位的鳞茎形似大蒜,常生长在山石之中,故得名“石蒜”,又因为花的形状如同张开的龙爪,所以又被称为龙爪花。自唐朝起,人们因石蒜花茎形似造型精美的宫灯而称其为金灯花。在日本,人们称秋分前后三天为秋彼岸,这是他们上坟的日子,由于石蒜的开花期正好是秋彼岸,所以被称为彼岸花,也有人称它为死人花、曼珠沙华等。在佛经中,红花石蒜被称为曼珠沙华,出自于梵语“mañjūṣaka”,意为红色的花,天降吉兆四华之一。

历史考证

石蒜在中国已有较长的栽培历史,《本草图经》中“水麻,生鼎州,黔州,其根名石蒜,九月采。又,金灯花,其根亦名石蒜,或云即此类也。”首次记载了石蒜的名称。《纲目》云:“石蒜,处处下湿地有之,古谓之乌蒜,俗谓之忽地笑、一支箭是也。春初生叶,如蒜秧及山慈菇叶,背有剑脊,四散布地。七月苗枯,乃于平地抽出一茎如箭杆,长尺许。茎端开花四五朵,六出,红色,如山丹花状而瓣长,黄蕊长须。其根状如蒜,皮色紫赤,肉白色。”对石蒜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

形态特征

石蒜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部分的鳞茎呈近球形,直径1~3厘米,表皮褐色或黑褐色,内为肉白色。

秋季时长出叶子,叶片呈窄带状,长约15厘米,宽约0.5厘米,顶端钝,深绿色,中间有粉绿色带。

伞形花序顶生,有4~7朵花,花两侧对称,鲜红色,花茎高约30厘米。总苞片2枚,呈披针形,长约3.5厘米,宽约0.5厘米。花被筒绿色,长约0.5厘米,花被裂片呈窄倒披针形,长约3厘米,宽约0.5厘米,边缘皱缩或反卷,浅绿色。雌雄蕊显著伸出于花被,比花被长1倍左右,雄蕊6枚,花药呈线形,2室,纵列。雌蕊1枚,子房下位,3室,绿色,花柱纤弱,柱头极小。

果实和种子

蒴果3棱,室背开裂;种子球形,黑色有光泽。

物种分布

石蒜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分布在东亚暖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中国范围内主要分布于山东省、河南、陕西、安徽、江苏等省区。

生长习性

石蒜是一种典型的先花后叶植物,因为其花芽和叶芽需求的温度不一样,当温度大于26℃时有利于地下部的发育、抽葶以及开花,但却不适合叶片的生长。石蒜喜爱半阴,温暖湿润的环境,具有耐干旱、稍耐寒的特性,有夏季休眠习性,常生长于山地山坡阴湿处或林缘、溪边、路旁 。石蒜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排水良好、松散沃腴的砂质壤土最好。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石蒜是三倍体植物,很难结出种子,即使结种也会逐步败育,不能正常萌发。石蒜主要是通过地下鳞茎进行繁殖,即一个母鳞茎分裂成两个子鳞茎,然后发育成两个新植株。

人工繁殖

鳞茎自然分球繁殖

鳞茎自然分球繁殖是石蒜人工繁殖的主要方式,一般3~4年分栽1次,因为鳞茎根的寿命在1年以上,故不宜每年分栽。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一般在寒露霜降前后进行秋植,冬季不用采取防寒措施;黄河流域以北地区多在惊蛰春分之间进行春植,冬季需稍加覆盖以防寒越冬;东北地区则适宜盆栽。

种子繁殖

石蒜育种通常采用种子繁殖,在秋季将成熟种子播种于露地冷框中,第二年春季幼根发育形成小球,秋季出苗,大约5~6年后开花。

栽培技术

田间管理

石蒜栽培以鳞茎自然分球繁殖为主,当春季或秋季花茎刚枯萎时,将鳞茎掘起种植。掘起时要保护须根以防当年无法开花。栽植时需挖洞,将鳞茎间隔一定距离放在洞内,石蒜能自动调节鳞茎的深度,栽后覆一层土,轻轻踩实。出苗后需在行间撒施适量过磷酸钙硫酸铵肥,覆土浇水。开花前如遇干旱,需充分浇水以促进花茎出土。

病虫害防治

由于石蒜属花卉植物的球茎和叶内含有有一定毒性的石蒜碱,动物一般不喜欢食用,所以植株很少发生病虫害。常见的病害是由细菌引起的炭瘟病和细菌性软腐病,可通过喷洒多菌灵等药液进行防治。石蒜有时会受到斜纹夜蛾、石蒜夜蛾、大黑鳃金龟等害虫的侵扰,发现后可采用常规杀虫方法进行处理。

采收

秋季时挖出石蒜的鳞茎,大的鳞茎可洗干净,晒干入药,小的鳞茎可留下做种。野生石蒜一年四季均可采挖鲜用或洗净晒干。

功用价值

观赏价值

石蒜花色艳丽,花型优美,辐射状排列的伞状花序犹如鲜红的太阳伞,是中国特色球根花卉之一,极具观赏价值。石蒜作为地被花卉,可成片栽植于疏林灌丛下,或点缀于溪涧、石旁。由于石蒜具有见花不见叶的特点,其用于庭院中布置花台、花坛边缘、小径时,一般与其他草本植物混合栽植。石蒜还是一种良好的切花材料,常取其花葶用于瓶插。石蒜的鳞茎可水培可盆栽,用于装饰阳台、窗台、书桌等地方。

药用价值

石蒜的鳞茎入药,味辛、甘,性温,有小毒,具有祛痰催吐,解毒散结的功效,常用于喉风、乳蛾、痰喘、食物中毒、胸腹积水、疔疮肿毒、痰核等疾病的治疗。

植物文化

相关传说

中国民间传说,石蒜喜爱生长于破败的坟堆之上,因此是从亡者身上长出来的不详之灵,非常不吉利,被视为不祥之物,家里的老人通常会告诫小孩不能触碰这种花以免惹祸上身。但是在佛经中,石蒜被视作天上的花草,被称为曼珠沙华,出自于梵语“mañjūṣaka”,意为红色的花,天降吉兆四华之一。

石蒜还有一个更具梵境意味的别称——彼岸花,关于此名称的由来,民间有不同的说法。一是因为石蒜见花不见叶,见叶不见花的生物学特性生动地展现了佛经中“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的说法,人们便将石蒜称为彼岸花。二是因为在民间,春分前后三天叫“春彼岸”, 秋分前后三天叫“秋彼岸”,这几天都是上坟的日子,石蒜正好在秋彼岸时开花,故得名彼岸花。彼岸花人们认为是生长在三途河边的接引之花,传说花香有一种能唤起亡者生前记忆的魔力。

相关文学作品

中国南梁时期,江淹的《金灯草赋》中“出万枝而更明,冠众葩而不群”,赞美了石蒜在秋风中盛开,于残芳中独秀;唐朝女诗人薛涛的《金灯花》中“晓霞初叠赤城宫”更是描绘了石蒜开花时如同朝霞染红了宫殿的壮丽场景;北宋文学家晏殊的《金灯花》写出了石蒜的形态特征与生长环境,夸赞了石蒜花的鲜红艳丽。

相关研究

石蒜属植物中含有加兰他敏、石蒜碱、力可拉敏等多种生物碱类物质,多集中于鳞茎部分,部分生物碱毒性较大,被用于制作高效杀虫、杀菌的生物农药。由于石蒜属的生物碱具有独特的药理活性,其提取物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参考资料

Lycoris radiata.植物智.2023-02-02

Lycoris radiata.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3-03-17

厦门三名男子误食山寨“蒜苗”中毒 石蒜长得像蒜苗但不宜食用.今日头条.2023-04-06

园林植物——石蒜.芜湖新闻网 数字报.2023-09-15

石蒜花开.今日头条.2023-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