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词
形容词,是用来表示人或物的性质、状态、属性或者特征的词类,主要修饰名词或代名词,一般在句中可以作定语、补语、表语等等。几乎每一种语言都存在具有形容词成分,但不同的语言中的形容词在词类、句法、语义方面所具有的联系和作用则有差异。大部分语言的形容词与名词关系紧密,而部分语言的形容词则可以充当副词去修饰动词。部分形容词在句子中充当的句法成分和具体语义在词汇应用中可以发生变化。
14世纪后期,英国出现了“adjective”一词,意为“附加在名词上的词”。18世纪,英国语言学家开始将形容词看作独立的词类,与名词、动词相区别。英语中的形容词,主要特征是可直接做定语;能自由做谓语;可被程度副词修饰;在形态上,具有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汉语中的形容词概念来源于英语语言学。汉语语言学家认为汉语形容词主要特征是:可以不带宾语;有些性质形容词可以重叠等等。此外,关于汉语是否存在形容词这一词类,一直存在争议。法语,主要是根据形容词的词义角度,划分品质形容词和限定形容词,部分形容词位置上的不同会有区别词义的作用。日语,根据句法功能和词形改变划分一类和二类形容词,一类即常见的形容词,修饰名词,二类则可以修饰动词。
语义学对形容词的语义以及其与句子的关系进行模型设定,分出了相交、下属、否定和非承诺等不同组合的形容词。跨国语言类型学者Dixon等人认为,形容词并非每个语言都有的独立词类,其他语言或几乎没有形容词,或米姓划分形容词的确切界限。在词类学中,形容词相对于名词、动词而言,难以确切的归类为形容词的情况较多,对形容词的研究弱于对名词、动词的研究,对形容词的进一步分析与探讨,有助于建立起更为完整的语言学体系,帮助其他人更好的认识词汇的区别。
定义
按照通行定义上来说,形容词是说明人或事物的属性、形状、状态或特征的词,在句子中主要作名词的装饰语,可以独立充当定语、主语、宾语或壮语等句法成分,构成短语或句子。划定形容词的方法是看这些词汇与名词、动词或副词的关系、是否具有区别性特征、所能充当的句法成分范围等。世界上大多数语言都一定程度上具有形容词成分,但并非每种语言的形容词都可以看作独立的词类。形容词可通过词形变化、位置变化等方式转变词形或改变词义。不同语言之间的形容词存在差异,如英语形容词基本不能充当状语,而汉语部分形容词可以充当状语。日语,通过词形的变化将形容词转化为形容动词,充当副词使用,在句中当壮语。法语中的形容词位置相对固定,当部分形容词在句中的位置发生出现变化,则形容词的意义暂时发生一定变化。
词源
英语
英语形容词为“adjective”,是14世纪后期对短语“noun adjective”的简称,意即“用于修饰、限定或定义名词或类似名词词性的词语”。“noun”原是盎格鲁法语,意为“name”(名字)。“adjective”一词意即“名词”,源于古法语“adjectif”。法语“adjectif”,源自拉丁语“adjectīvum”,意为“附加在名词上的词”。
“adjective”原本只是泛指所有附加在名词上的词语,并无现今的含义,至1761年,英国语言学家Joseph·Priestley出版《英语语法基础》,“adjective”才真正作为词类术语出现。Joseph·Priestley在该书中将“adjective”作为独立的词类概念使用,并分析这些词汇在英语中的用法。自此以后,英国语言学对英语形容词进行分类,将“adjective”视为英语八大词类或十大词类之一 ,纳入语法研究的范畴。
汉语
对汉语形容词的探讨,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的《马氏文通》,该书是中国第一部运用西方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汉语语法的著作, 创建了一套汉语的语法体系。 书中将形容词称为“静字”, 即 “凡实字以肖事物之形者”。“形容词”这一术语始见于中国语言学家黎锦熙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黎锦熙将形容词理解为全部的附在名词上的词,他仿照英语形容词的分类,并结合汉语的特点将形容词分为四大类,即性状形容词、数量形容词、指示形容词和疑问形容词。数量形容词,如“一座桥”中的“一座”;指示形容词,如“这书”中的“这”,“有些人”中的“有些”;疑问形容词,如“他说的是什么话”中的“什么”。性状形容词是用来区别实体事物之性质、形状或程度的词汇,如“好人”中的“好”。这四类词里只有性状形容词对应着现今的形容词词类的概念。
基本用法
从用法而言,形容词主要用来修饰名词,并随着名词在句中的分布充当定语、补语、表语等等(具体语言各有差异)。形容词对名词的修饰,有的起限定作用,有的不起限定作用。部分形容词有明确的形态变化,但这种形态变化所起的作用不同,有的是限定词义,有的是表示语气加重或变轻。形容词在句中的位置,通常由具体语言实际用法决定,如英语常在名词前,法语可在名词后等等。形容词在句中充的句法成分,通常由该形容词与被修饰词构成的短语或句子本身的语法性质所决定,这种功能性特征又导致了这些形容词内部间的区别与分类。形容词内部分类不同,在句子中所扮演的句法成分的范围也不同,如英语、汉语有的形容词只能作定语、表语等,有的远远不止这几种。形容词,在句中使用时候可以加上词缀或语缀表示其词性,如汉语、日语等等,语缀的变化意味着修饰词词性或用法的变化,如汉语形容词加“的”修饰名词;日语中一类二类形容词词缀上的区分,对应的是形容词充当的句法成分的改变。
英语
界定
根据英语形容词的形态和功能分布,判断形容词通常有四个标准:能够自由做定语;能够自由做谓语;能够被程度词very修饰;能够有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
形名之分:在古英语中,做定语的词项为了和被修饰的名词保持格一致会带有大量的格标记,这些格标记同时可以说明词项的语法功能,因此在古英语中形容词的辨别相对简单。在现代英语中,形容词和名词区别不是一目了然,例如“a good book”和 ‘‘a science book’’,“good’’和‘‘science”都可以直接做定语,因此出现了形容词、名词难以区分的问题。英语的名词和形容词具有很多相似的语法功能,都能直接做定语,都能借助系词做谓语。但是仍然会有一些有效的鉴别手段(能否受程度词、限定词修饰)将它们区别开来,它们是两个基本上分立的词类,只是小有交叉。
形动之分:从“是否能够自由做定语”来看,英语的动词不具有这个语法功能。同时可以说明,英语的动词和形容词不是同一个词类。英语的动词在做定语时需要一个形容词化或者名词化的过程。动词派生为形容词就可以做定语。
形副之分:仅仅依靠形态,英语中的形容词和副词不能完全区别开来。虽然副词经常以“ly”为词尾,但英语中也有些“ly”结尾的词,它们既是形容词也是副词,例如“friendly”“womanly”“early”“monthly”。以能否做主宾语、能否做定语、能否依靠系词做谓语和能否被程度副词“veu”修饰为四条标准,可以看出各类形容词和副词之间存在的功能差异:有形容词就有名词,有副词就有动词。
分类
根据形容词的句法功能,分为三类:既作定语又作表语的形容词;只作定语的形容词;只作表语的形容词。根据词形有四种形式:简单形容词、派生形容词、复合形容词和短语形容词。简单形容词:没有前缀或后缀,即不能再分割的形容词。如,big(大的),quick(快的),cold(冷的)等。派生形容词:用词缀法(即添加前缀或/和后缀)构成。如,beautiful(美丽 的)。复合形容词:由两个或多个单词复合构成的形容词。如,a 50-meter-wide river(一条50米宽的河)。短语形容词:即用作形容词的词组或固定词组,各词之间通常不用连字符。如,a black and white movie(黑白电影)。
用法
英语形容词,根据用法可分为三类:既作定语又作表语的形容词,又名通用形容词,可用作表语、宾语补足语、定语等句子成分,绝大多数的形容词都是通用形容词。定语形容词一般只用作前置定语,而不能用作表语、宾语补足语和后置定语。定语形容词一般只用作前置定语,而不能用作表语、宾语补足语和后置定语。
汉语形容词
界定
根据形容词所具有的一系列功能进行界定,如能被“很” 修饰、能做定语、主宾语、状语等等。
形名之分:汉语语言学家朱德熙认为名词可以做谓语,但汉语的名词作谓语都不能带宾语,且名词谓语句的能产性也不高。汉语的形容词也能自由做谓语,能产性很高,形容词和名词做谓语也是不对称的。名词和形容词都可以做主宾语和定语,这两个词类的不同之处是形容词可以自由做谓语和壮语。
形动之分:用来区别汉语中的形容词和动词的有两条标准:形容词可以被“很”修饰;形容词不能带宾语。但是汉语中形容词能带宾语不算是特殊情况,而且形容词也可以带体标记。因此,汉语语言学家赵元任1979年提出,形容词带宾语仍然是形容词。汉语形容词的原型功能是做定语,且汉语的动词也可以是名词,所以形容词也可以直接修饰动词。因此,动词和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主要差别是能否做状语,在做定语能力上形容词要比动词强。
形副之分:汉语中重叠副词几乎和形容词具有同样的语法功能,形容词和重叠词在语法功能上的主要差别就在于是否能够直接做定语上。汉语中的纯粹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时间副词和否定副词)只能做壮语,这是它们和形容词的区别。
分类
形容词作为汉语中一个重要的实词类,其内部分类问题比较复杂。语言学家吕叔湘根据句法功能标准将形容词分为“一般形容词” 、“非谓形容词”。语言学家胡明扬根据形容词的句法成分功能析出“非定形容词”。1956年,语言学家朱德熙将汉语的形容词分为简单形式形容词和复杂形式形容词。1982年,朱德熙将这两类形容词重新命名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目前的情况是,汉语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 、状态形容词、非谓形容词这三大块已得到了公认。
性质形容词表述事物的属性。跨语言的研究表明,程度性是形容词的重要语义特征。从认知层面审视,性质“意象”的形成导源于总括扫描。这种扫描方式决定了宿主属性的程度值不成其为关注的焦点,是一种背景化了的蕴涵语义。由此,性质形容词在程度量的阀域上表现出无界性,通常占据一个有较大伸展空间的量幅。
状态形容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状态。状态“意象”的形成是次第扫描的结果,刻划的是与性质不同的勾勒侧面(profile)。就表述功能而言,性质勾勒的是宿主(host)的“属性”差异,而状态勾勒的则是宿主同质属性的“程度”的高下。状态形容词在量的规定性上具有有界性特征,任何一个状态形容词的成员在程度量域的刻度尺上都占据一个固定的位,表述一定的程度值。
非谓形容词是争议较大的一个概念,其语法功能不够明确,词类的统一定性一直未得到解决。术语首创者吕叔湘、饶长溶认为非谓形容词有以下特性:一是都可以直接修饰名词,二是绝大多数可以加“的”修饰名词,三是大多数可以加“的”用在“是”字后面,四是不能充当一般性的主语和宾语,五是不能作谓语,六是不能在前边加“很”,七是否定用非不用不。 绝大部分非谓形容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有少量的非谓形容词并不能直接作定语,而是要加“的”后才能修饰名词。
用法
汉语形容词在现代汉语中可用作定语、谓语、宾语和壮语,在短语和句子中位置自由,通常是在名词之前,带“的”,无严格意义上的词形变化来表示词性的转变,部分形容词可以重叠使用表示意义加重,如“深深的”。性质形容只能作定语或谓语,状态形容词可以作谓语、状语、定语、情状补语,非谓形容词则可以作定语、状语、主语或宾语。
法语形容词
分类
法语形容词从词义上可以分为两类:品质形容词和限定形容词。品质形容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和特征的形容词,它必须与该名词保持性、数的一致。限定形容词对所修饰的名词起限定作用,包括主有形容词、指示形容词、泛指形容词、疑问形容词、感叹形容词和数量形容词。品质形容词:“Elle semble un peu triste”(她显得有些郁闷)。限定形容词:“Cet hiver,il a fait très froid”(那个冬季天气很冷)。
用法
法语形容词作形容语时一般都放在所修饰的名词之后,如:“une atmosphère chaleureuse”(热烈的气氛);“un église catholique”(天主教的教堂);“un jardin grand comme la main” (巴掌大的花园)。少数单音节常用的形容词放在名词之前, 如beau(美的)、grand(大的)、bon(好)、cher(亲爱的)、large(宽的)、vieux(老的)等。有些形容词既可前置,亦可后置,但二者意义不尽相同。如:“un homme grand”(高个子男人);“un grand homme ”(伟人)。法语形容词是法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类之一。它在句子中修饰名词、代词等,通常用作形容语、表语和同位语。
日语形容词
分类
日语形容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形容词(い形容詞)和二类形容词(な形容词),二类形容词又叫做形容动词。一类形容词是以「い」结尾的形容词,通常用来修饰名词,二类形容词较为特殊,是一类形容词的变体,可作副词修饰动词,不以「い」结尾,去「い」+く或词根加「に」,如あおい(青色的),为一类形容词;わしい(详细地),为二类形容词。
用法
一般来说 ,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性质 、状态,主要用来修饰名词。 而日语形容词不仅修饰名词,还可以修饰动词,具有副词功能。日语形容词可以活用作形容动词,即形容词连用形式,这一类词可以修饰动词,作副词使用,但与真正的副词相比,这些形容词的使用并不自由,需要有词形上的变化,即形容词去「い」+く或词根加「に」。普通的形容词在句子中使用时,词汇加「い」结尾,表示词性。曰语形容词在句中的句法功能主要是充当谓语、定语、壮语。
分类
按音节分
任何语言中的词汇都可以根据音节数量进一步向下划分。按音节分,形容词可以分为单音节形容词(单纯词)或多音节形容(复合词)。单音节词由一个音节构成,如英语中的grand(大的)、bon(好)为单音节形容词。法语中的petit(小)、profond(深)等。汉语中的善、雄、雌等。多音节词通常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构成,如法语中的ivre-mort(酩酊大醉),英语中,英语中的a 50-meter-wide river,汉语中的安全、勇敢等等。
按意义分
形容词可根据词义进行下位分类,但其划分结果并不相同。如法语根据是否具有限定语义的作用和其与名词的关系划分出限定形容词(froid)和品质形容词(triste)。汉语根据形容词所描述的对象以及句中所担任的句法功能分为性质形容词 、状态形容词、非谓形容词三种。性质形容词 ,描述属性,如滔天;状态形容词,描述特征、状态等,如全新;非谓形容词则是从句法功能划分出来的。
按句法功能分
形容词用来修饰名词,构成短语或句中,在句中可充当定语、表语等,根据句法功能划分形容词的结果也因具体语言的差异而有别。如日语划分出的是一类形容词(あおい)和二类形容词(わしい),这两种划分方法主要依据句法功能,但也包含着词形上的变化,一类是普通形容词,跟随名词作定语、补语、表语等;二类可修饰动词并形成谓语短语或句子。汉语,性质形容词 ,可作定语、谓语,如酸甜;状态形容词,作谓语、状语、定语、情状补语,如深深的;非谓形容词,作定语、状语、补语、主语、宾语,如银的、雄的。在英语中,根据形容词的句法功能,分为三类:既作定语又作表语的形容词,如brave;只作定语的形容词,如very;只作表语的形容词,如well。
语义学
形容词及其对语义的修饰作用是语义学的重点研究领域。根据语义学对形容词的传统分类,形容词可划分为四个主要类别:相交(intersective)形容词、下属(subsective)形容词、否定性(privative)形容词及非承诺(non-committal)形容词。
相交形容词,例如“黑的”“漂亮的”和“法国的”等等。以 “黑猫”为例,相关推理为:“黑猫”既是黑色的又是猫。相交形容词“黑”作为物体的属性与该物体是什么并无关系。下属形容词,其语义取决于所修饰名词代表的种类。例如,“熟练的外科医生”作为外科医生是熟练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此人做什么都熟练。下属形容词的语义依赖于所修饰的名词,而相交形容词则不依赖于所修饰的名词。否定性形容词,当它被用来修饰普通名词时,所得词组的属性和原名词相反。例如,“假枪”并不是枪。非承诺形容词,使用它们所得的词组既可能具有被修饰名词的属性,但也可能没有。比如“被指控的”(alleged)就是非承诺形容词,被指控的贼可能是贼也可能不是。
争议
汉语中有没有独立的形容词词类
第一种观点主要见于一些传统语法著作或语法教材中,通常形容词都被当作和名词、动词对立的词类加以介绍和说明。例如语言学家朱德熙的《语法讲义》(1982)和张斌的《现代汉语描写语法》(2010)都将形容词和动词作为大致对立的词类,不过他们总体上也看到形容词和动词的相似之处,因此将形容词和动词归为谓词。谓词和以名词为代表的体词相对立。由于不少形容词可以带时体标记、可以带宾语等(张斌,2010),因此形容词和动词的词类边界显得比较模糊。
第二种观点认为形容词就是动词的一个次类。语言学家赵元任提出汉语的形容词是一种动词,他在《汉语口语语法》中直接将形容词和动词置于同一章节讨论,并将形容词称为不及物的性质动词。Li \u0026Thompson(1988)曾对汉语形容词做出以下定性:“严格来讲,汉语没有我们所谓的形容词。或者说,汉语中有一些表达事物性质或属性的词,但从语法角度来看,很难区分形容词和动词。第一,汉语中表达性质和属性的词并不像印欧语那样依靠系词做谓语。第二,汉语中表达性质和属性的词和动词一样,都受 ‘不’否定。第三,汉语形容词修饰名词时,需要带名词化标记‘的’,这一点和动词做定语一样。基于这些理由,把汉语中表达属性和性质的词归为动词的一个次类也是合理的,我们也许可以称之为 ‘形容词性动词’(adjectival verbs)。”对于形容词的第三个特点,Li \u0026 Thompson(1989)说,虽然汉语形容词可以不带“的”直接做定语,但是这种不带“的”的结构或多或少已经词汇化了。这个解释基本就否定了汉语具有形容词的主要证据。
第三种观点认为汉语完全没有形容词。这种看法比第二个观点更为彻底。McCawley认为汉语根本没有形容词,即使是Li \u0026Thompson所说的“形容词性动词”也不存在,那些被认定为形容词的词本质上就是动词,它们并没有特殊的词类地位。和McCawley不同的是, Li \u0026Thompson认为汉语形容词和动词虽是同一类,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分,至少可以分出一个次类。而McCawley则认为形容词和动词几乎没区别,也没必要分出一个次类。
非谓形容词的归类
非谓形容词一直是汉语中一个较难定性的词类。语言学家吕叔湘、饶长溶(1981)首先正式提出非谓形容词,认为非谓形容词应该算作形容词的一个类。在此之后,各家观点大致分为两派,体词派和形容词派。朱德熙(1982)认为这类词应该叫区别词,可以单独成类,但仍属于体词。语言学家齐沪扬(1990)认为区别词不能做谓语,因此不是形容词。李宇明(2000)通过三个维度的观察,认为非谓形容词靠近体词范畴,并向形容词游移。崔永华(1990)、郭锐(2002)、孙鹏飞(2017)认为非谓形容词是真正的形容词。金立鑫、于秀金(2016)认为应该取消区别词,因为区别词可以无标记做定语且不能做谓语,因此区别词就是形容词。
是不是每种语言都有形容词
在语言类型学领域,Dixon是西方最早专注形容词研究的学者之一。1982年,他在《形容词都去哪儿了?》(Where Have All the Adjectives Gone?)一文中主张,有些语言和英语一样,存在独立的形容词,例如澳大利亚的迪尔巴尔语(Dyirbal);有些语言只有少量的、闭合类的形容词,例如非洲的伊博语(Igbo)只有8个形容词;不少语言没有形容词,形容词的语义概念可以通过名词和动词表达,如豪萨语(Hausa)。西方不少学者也都认可形容词不是人类语言必有的词类(Pustet、Bhat、Wetzer、 Stassen)。2004年,Dixon主张世界上每种语言都有形容词。所谓没有形容词的语言也并非真的没有形容词,只不过尚未找到测试形容词的合适手段而已。但这些词未必能成为独立的词类。
参考资料
【学术报告】张敏:汉语为什么(还是)没有独立的形容词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2023-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