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芦笙

芦笙

芦笙,是以竹、木材、铜片为原材料,由簧片、竹管、气斗、共鸣筒四部分组成,通过簧片震动发声的一种簧管乐器。主要流行于贵州省四川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等地的苗、侗、布依族、水、仡佬族、壮、瑶等民族聚居地区,各具特色,以苗族芦笙分布最广。

芦笙是由笙演变而来,从西汉出土物铜葫芦笙可知,芦笙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据典籍记载,至明代时,芦笙一词才被明确提出;解放后,多位芦笙演奏家对芦笙进行了改良及完善;芦笙种类繁多,大小不一。它音域为五个八度,音色浑厚、圆润、明亮。有站姿、坐姿、走姿和边吹边跳的演奏形式;有独奏、伴奏、齐奏、合奏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在发展中形成了以芦笙词、曲、舞、芦笙会为主的芦笙文化,其中芦笙与芦笙舞密不可分,是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节日庆典和歌舞伴奏的主要乐器和舞蹈。2006年5月云南大关和雷山县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苗族芒筒芦笙音乐于2008年也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与发展

芦笙是中国西南地区苗、侗、瑶、水等少数民族的簧管乐器。芦笙源于笙,笙类乐器最早出现于商朝,《卜辞》中的甲骨文上刻有“”字,龢是小笙;云南晋宁石寨山汉墓出土的四件铜葫芦笙,云南祥云县出土的青铜葫芦笙等相关出土物,说明早于2000多年前,芦笙和芦笙舞就已经存在;宋代时,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中将芦笙写作“卢沙”,记载了“卢沙”的形制构造,周去非岭外代答》中记载了瑶族的八管芦笙;明代时,倪辂在《南诏野史》中首次明确提出芦笙这个称呼;清代时,芦笙在少数民族中占据重要地位,技艺也趋于成熟,但民间流传最广的还是六管六音芦笙,陆次云峒溪纤志》中对芦笙舞进行了描写。

芦笙分布于中国贵州、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等省,在中国中国西南地区的苗、瑶、侗、彝、水等少数民族中流行。其中,苗族芦笙分布于云南、贵州省、湖南、广西、四川省等省,分布较广。解放后,由于芦笙音域等局限性,部分芦笙演奏家以扩展音域 、旋律和声的表现力、转调性能等为目的,对芦笙进行了改良。相继出现了八管、十五管、十三管、十八管、二十六管等多管芦笙,如贵州丹东甘18管21音的基础上研究新的改良版芦笙,贵州范元祝改良后的二十六簧加键芦笙,沈阳孙友改良的三十簧平均律芦笙,使中国芦笙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构造与种类

构造

芦笙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4部分构成。芦笙结构严谨,在选材、制作工艺上有特别要求,选用三年以上,开春前的“芦笙竹”。制作簧片时选用响铜加以古法烧制成密封的整块铜片,用刀刮平至出现黄色,制成簧舌片,并检查是否漏气;再选用孟宗竹紫竹制作笙管(笙苗),竹管顶部凿通,底部封严,于下端位置开一长方口,在竹口处放置簧舌片把铸成的簧舌片,边缘用蜡封实,每管凿一眼,吹奏时随音按眼;接着选用松木杉木王梧桐木制作笙斗(气箱),笙斗呈纺锤状,制作成一个长46~56cm、宽4~9cm、高3.5~8cm的圆柱体,在下端粗的一头凿6眼,将笙管和簧舌片装入笙斗眼,细的一头再接一根长15cm左右、外径1.8cm左右的竹管为吹口,将笙管上端套上用孟宗竹制作的共鸣筒,放大音量;再经过多次调音后,芦笙才算制作完成。

种类

芦笙的种类繁多,大小不一,按各少数民族中的分布有苗族芦笙侗族芦笙、水族芦笙、瑶族芦笙等;苗族芦笙又可分为:高排芦笙、大芦笙、小芦笙、芒筒芦笙、多管芦笙五种;侗族芦笙分为:地筒(特重低音)、特大芦笙(倍低音)、大芦笙(低音)、中芦笙(中音)、小芦笙(次高音)、最小芦笙(高音)六种;

按形制特色可分为东区芦笙和西区芦笙两类,东区芦笙分布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湖南湘西、广西桂北等地,多为锐角芦笙,又称芒筒芦笙,笙斗与笙管交叉约60°,芦笙上端装共鸣筒,声音粗狂,一般用于伴奏,以成套的形式出现;西区芦笙分布云南省四川省及贵州黔南、黔西北等地的苗族地区,多为钝角芦笙,笙斗与笙管之前交叉大于90°,芦笙上端不装共鸣器,声音柔和,一般用于独奏,可边跳边舞。

音色音域

芦笙是流行于苗、侗、水、瑶、、壮、彝、仡佬族等少数民族的一种用竹制造的簧管乐器,音色明亮浑厚,高音清脆,中音圆润柔和,低音浑厚深沉,芦笙是和声型乐器,可吹奏八度、六度、五度、四度、二度和音及三和弦的音效。其中整套苗族六管芦笙,共有大小五种规格,按五声音阶排列,每个规格为一个八度,音域A1-a3,共五个八度;传统芦笙共有三个音12个调,侗族芦笙可以达到两个八度又五度。

演奏

演奏技巧

演奏时姿势可以有:站式、坐式、走式、跳式四种。站式演奏时身体自然站立两脚分开,平视前方,笙斗呈60-75度角;坐式演奏时根据具体的演奏场景而定,在确保给观众美感的同时,保持自然、舒适的状态即可;走式演奏时根据具体演奏活动而定,如苗族送婚、葬仪式、踩街等;跳式演奏时一般是边吹边舞,乐舞结合,根据芦笙乐曲的变化,变换队形和动作。

吹奏时是通过指法、舌头活动和呼吸用气协调配合而成。吹奏时手指按照规定指法按住相对应音孔,嘴含吹口,身体放松,两腮不凹不鼓,用腹部控制气息,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再配合口内技巧进行演奏。口内技巧包括:单吐、双吐、三吐、软吐、花舌音(大花舌、暴花舌、双花舌)、喉颤音、气揉音等,因芦笙的进气管长,吹奏时多用单吐法;指法技巧分为基础和包括:打音、倚音、颤音、磨音四种。

演奏特色

芦笙音色明亮浑厚,民族特色突出,改革后,芦笙可用于民族乐队中,有独奏、重奏或合奏等表现形式。芦笙与舞蹈联系紧密,芦笙吹奏者边吹边舞是芦笙演奏最大的特色,这种舞蹈被称为“芦笙舞”,又称“踩堂”。芦笙在发展中被广范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如祭祀活动、举行婚礼、丧葬仪式、新屋落成、春节、欢庆丰收、男女青年进行传统社交等活动中吹奏芦笙、跳踩堂舞,但各地都有芦笙禁忌,如侗族在农忙时,除有重要节庆或有重要客人时可以吹奏芦笙,其余时间都禁止吹奏芦笙,白喜事时不能吹奏,女子不能吹奏芦笙;苗族只能在收谷后至下种前能吹奏芦笙,其余时间都不能吹奏芦笙。贵州苗族地区,在传统节庆时以乐队的形式举办芦笙会,进行芦笙演奏、唱歌等比赛;还有芦笙节,各地举办时间各异,农历正月、二或三月,各家都会祭祖,姑娘小伙会穿盛装、带芦笙聚集到芦笙场吹芦笙跳舞,持续3-4天时间。

传承与困境

芦笙是苗族的一种文化特征,芦笙文化的发展与苗族文化联系紧密。芦笙文化经过上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芦笙、芦笙词、芦笙曲、芦笙舞等相关芦笙文化,芦笙文化也渗透到苗族的日常生活中,其表演形式多样,有叙事、芦笙歌、芦笙舞、体育类等,芦笙文化也受到各界的关注。1982年,芦笙进入贵州省各大院校,进行芦笙专业教学,培养了大批芦笙专业人才,使传统芦笙文化的传承得到保障。20世纪50年代,杨炳芳等苗族演奏家,参加了俄罗斯的中苏联欢晚会,将芦笙文化带上国际舞台。

雷山县云南省大关县苗族芦笙制作技艺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云南大关县的王杰锋和贵州省雷山县的莫厌学以芦笙制作技艺传承人的身份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2008年,苗族芒筒芦笙音乐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贵州凯里市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3月,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由于苗族古时没有文字,因此专门记载芦笙技艺的相关书籍较少、内容不完善、缺乏理论;芦笙的结构严谨、制作耗时长,除成本外所剩无几,年轻人不愿学习芦笙制作;芦笙技艺者年龄偏大,芦笙传承人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青年人为改善生活相继离开村寨,外出务工,芦笙文化逐渐被淡忘;这些原因使得芦笙文化逐渐远离民族生活,所以芦笙文化应该得到重视,使其继续传承和发展下去。

民间传说

关于芦笙,苗族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苗族先祖生活艰难,以狩猎为生,后经天上五谷神指导种出小麦等庄稼,苗族人挑选了6名男子去天上邀请五谷神共庆丰收。到天上后,6名男子用喉管吹出声音叫醒睡着的五谷神。此后,苗族丰收时,用6根竹管一起吹奏,便成了苗族的六管芦笙。

在云南金平苗族地区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传说在一个叫落叶沟的寨子里,有一对恋人,女方家不同意婚事并将女孩赶出家门,男孩非常想念女孩,于是按照梦中一老婆婆的指引,在山上吹奏芦笙,得以团聚,此事被两家父母得知,防火将两人烧死于山中。后来人们为纪念这对恋人,年轻男女用芦笙来互表心意。

传统曲目

芦笙的曲目丰富多彩,又具有民族性。常见的独奏曲有《诺德仲之歌》《偌排和蒙兰彩谷翠》、合奏曲有《丰收的喜悦》《欢乐的苗寨》《清水江畔丰收乐》等;也有节日仪式用的曲目《合调》《集合曲》《圆圈曲》《结束曲》《比赛曲》《招亲曲》《哀悼曲》等众多在民间流传的乐曲;同时也拥有著名演奏家有东丹甘余富文、金欧、杨昌树等。

参考资料

..2023-02-14

..2023-02-14

..2023-03-01

..2023-02-28

..2023-02-15

..2023-02-15

..2023-02-14

..2023-03-02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2-16

芦笙音乐(苗族芒筒芦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2-16

..2023-02-28

..2023-02-28

..2023-02-28

..2023-02-15

..2023-02-14

..2023-02-16

..2023-03-01

..2023-02-14

..2023-02-14

..2023-02-14

..2023-02-27

..2023-02-27

..2023-03-01

..2023-02-14

..2023-03-01

..2023-02-16

..2023-02-27

..2023-02-14

..2023-02-27

..2023-02-27

..2023-02-14

..2023-02-14

..2023-02-14

..2023-03-02

..2023-02-09

..2023-03-02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贵州省人民政府.2023-02-16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3-03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2-27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2-27

..2023-03-03

..2023-03-03

..2023-03-03

..2023-03-03

..2023-02-15

..2023-02-16

..2023-02-15

..2023-02-16

..2023-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