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葫芦茶

葫芦茶

葫芦茶(Tadehagi triquetrum (L.) Ohashi),又名百劳舌、牛虫草、懒狗舌,为豆科(Fabaceae)葫芦茶属植物。葫芦茶喜温暖气候,不耐寒,怕涝,对土壤要求不严,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越南澳大利亚等地;在中国分布于福建省海南省贵州省云南省广东省等省份。

葫芦茶为灌木,高1~2米;幼枝三棱形。叶为单小叶,托叶披针形,有条纹;叶柄两侧有宽翅,与叶同质;小叶纸质,狭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总状花序顶生和腋生;花2~3朵簇生于每节上;花冠淡紫色或蓝紫色。荚果有荚节5~8节;种子宽椭圆形。花期6~10月,果期10-12月。

葫芦茶全株入药;有清热、利湿、消滞、杀虫脒之功效。用于治疗感冒、咽喉痛腹泻痢疾黄疸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痛、钩虫病小儿疳积等症状。

形态特征

枝干

茎直立,植株高1~2米;幼枝三棱形,棱上有短硬毛,老时渐变无毛。

叶为单小叶;托叶长1.3~2厘米,披针形,有条纹;叶柄长1~3厘米,两侧有宽翅,翅宽4~8毫米,宽翅与叶同质;小叶纸质,狭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8~13厘米,宽1.1~3.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圆形或浅心形;侧脉每边8~14条,叶下面网脉明显。

总状花序长15~30厘米,顶生和腋生,有贴伏丝状毛和小钩状毛;花2~3朵簇生于每节上;苞片长5~10毫米,钻形或狭三角形;花萼宽钟形,长约3毫米,萼筒长1.5毫米;花冠淡紫色或蓝紫色,长5~6毫米,伸出萼外,旗瓣近圆形,翼瓣倒卵形,龙骨瓣镰刀形,弯曲;雄蕊二体;子房被毛,有胚珠5~8颗。

果实与种子

荚果有荚节5~8节,长2~5厘米,均密被黄色或白色糙伏毛;腹缝线直,背缝线稍缢缩。种子宽椭圆形,长2~3毫米,宽1.5~2.5毫米。

物种分布

葫芦茶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福建省海南省贵州省云南省广东省等省份。

生长习性

葫芦茶生于海拔1400米以下的山地林缘、荒地或路旁。葫芦茶喜温暖气候,不耐寒,能耐轻霜及短期0℃极端低温,但忌冰雪;怕涝,对土壤要求不严,适生于土质比较疏松湿润的酸性土。

繁殖方式

人工繁殖

播种繁殖

每年1月将果实采下阴干后剥去果皮,置于干砂中贮藏备用。3月中下旬至4月初进行播种,播种前可用硫酸对种子进行浸泡处理。可采用撒播、条播或点播方式播种;条播和点播需要在苗床上开沟或挖种植穴,播后覆土,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撒播播种后需要盖草并浇水保湿。出苗后根据出苗情况进行间苗。

扦插繁殖

选择当年生半木质化、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枝条作为穗条,剪成约10厘米长作为插穗备用。大田土壤与细沙混匀作为插基质,扦插前2天用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处理。扦插前用生根粉对插穗进行处理,扦插结束后喷施多菌灵进行灭菌,然后喷透水,使土壤长期保持一定的湿度。

栽培技术

田间管理

整地时选砂质壤土和粘壤土的向阳地块,施腐熟牛羊猪粪、尿素等作为底肥,翻耕耙细后,作成高或平畦。苗期生长期间需要保持土壤湿润,并根据具体情况安排松土除草,使土表保持疏松、无禾本科杂草。苗期可追施有机肥,生长盛期可追施氮磷钾复合肥2~3次;雨季需要注意排水,防涝。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葫芦茶以全株入药;有清热、利湿、消滞、杀虫脒之功效。用于治疗感冒、咽喉痛腹泻痢疾黄疸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痛、钩虫病小儿疳积等症状。

相关研究

葫芦茶中主要含有黄酮成分、酚性化合物以及三类成分,其中所含有的苯丙素类成分葫芦茶苷为其特有成分。具有杀虫、抑菌、抗炎药抗过敏、降血糖、护肝等药理学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肝炎等症。

参考资料

物种2000中国节点·中国生物物种名录——葫芦茶.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