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
黄仁宇(Ray Huang,笔名“李尉昂”,1918年6月25日——2000年1月8日),1918年生于中国湖南长沙,美籍华人,历史学家、中国历史明史专家,大历史观的倡导者。著有《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畅销著作。
1936年,黄仁宇考上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后因抗战弃学;期间在长沙市《抗战日报》担任记者与田汉和廖沫沙为同事。之后,他考入成都中央军校,在1940年任陆军十四师排长和代理连长。1943年,黄仁宇担任中国驻印度远征军新一军上尉参谋,常为《大公报》报导战事。1946年,他还通过考试被报送美国堪萨斯州雷温乌兹要塞陆军参谋大学进修,毕业后曾任国防部参谋。1952年,黄仁宇从日本到美国密西根大学新闻系学习,后转至历史系,并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随后相继在南伊利诺大学、纽约州立大学任教。
2000年1月8日,黄仁宇因心脏病于纽约去世,享年82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黄仁宇1918年生于湖南长沙市长沙县福临镇金牛村,父亲黄震白曾加入同盟会当基金成员,但并不是核心人物。
黄仁宇早年在家乡生活,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毕业后,1936年(时年18岁)入读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1936年~1938年)
从戎时期
由于抗战爆发,黄仁宇决定辍学,加入国军。抗战期间及战后,曾担任国军下级军官十年;自成都中央军校毕业后(1940年),任陆军第十四师排长及代理连长。
1944年5月曾在缅甸密支那负伤,受颁陆海空军一等奖章。抗战结束,任第三方面及东北地区保安司令长官司令部少校参谋。
1946年参加全国考试后,获保送入美国陆军参谋大学;毕业(1947年)后曾任国防部参谋。
美国时期
1950年以中国驻日代表团少校团员的身份退伍。再度赴美国,于密歇根大学攻读历史,先后获学士(1954年),硕士学位(1957年),博士学位(1964年)。曾在南伊利诺伊大学任教。
1967年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1970年任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在多所大学作过博士后研究。1968~1980年任纽约州立大学NewPaltz分校教授,又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
求学经历
黄仁宇15岁开始向当地报纸投稿,写作热忱自此从未间断,当时的《湖南日报》副刊,连续登载他写的世界名人传记,每篇都有他自己手描的人物画像;18岁考上天津南开大学;抗战开始,他投笔从戎;战后负美国,进入密歇根大学,以34岁的“高龄”从大学三年级读起,先念新闻系,后转至历史系,1954年大学毕业,其后又在该校继续上研究所,分别于1957年和1964年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因多年没有新著问世,在62岁时被纽约州立大学纽普兹分校从正教授的职位上解聘。具有戏剧性效果的是,在他被解聘后的第二年,他的屡屡碰壁的《万历十五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印行,并由当时美国名作家厄卜代克(JohnUpdike)在NewYorker杂志撰写书评推荐,1982和1983年该书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AmericanBookAwards)历史类好书两次提名。翌年《万历十五年》中文版在北京出版,从此黄仁宇的著作一部接一部地出版,几乎每本都受到热烈追捧,作品普遍受到注目,从早期的英文论著,到后期的中文论著,都有不少学者撰写书评评介,以致一时"黄书走红",有人开始筹办"黄学研究会",并申请创办《黄学研究》学术丛刊。
1979年他离开教学岗位,专心写作,先后出版了《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以“大历史观”享誉华人学界。
个人生活
黄仁宇娶美国女子盖儿为妻,并育有一子杰弗逊。
个人作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黄仁宇先生是史学界的异数,致学于哈佛学派和剑桥学派之间。他的“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导引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从而高瞻远瞩地考察中国历史的“大历史”观,在史学界影响深远。他的作品在不失史家谨严之基本原则下,同时又能让大众愿意去接受,使得了解历史不再被识为畏途、不再是几个历史学家斋中之物。按现代大史家钱穆先生之不知一国之史则不配作一国之国民以观之,则黄仁宇先生之欲树国民历史性格功不可没。从历史观点和著作风格来看,他继承了钱穆先生的特点:作一个真正的平民学者。
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强调背景和事件发生的众多原因的联系和因果关系。一个历史事件的出现,是经历无数先决条件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我们一般人也都知道事件发生是诸多原因积累的结果,但却无法去剖析,给出令人满意的认识方法。运用高超的逻辑技巧,用他独特的研究技巧和方法,为我们展示一个恍然大悟的必然结果是如何产生的。这一方法尤其在他的《万历十五年》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参与英国剑桥大学冈维尔与凯斯学院(GonvilleandCaiusCollege)院长李约瑟博士主持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集体研究工作,亦参与了《明代名人传》和《剑桥中国史》的写作。因之他后来经常到台湾省的大学演讲作学术交流,并曾在《亚洲周刊》撰写专栏。
人物评价
黄仁宇(1918年——2000年)似乎注定了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有人感叹在二十世纪最后十余年间,一名华裔历史学家、美国的退休教授,竟成为史学界在中国大陆影响最大、名声最著的一人,也真算是一个"异数"。
众所周知,黄仁宇的读者群几乎涵盖各类职业,尤以受过高等教育的非历史专业者为主。然而有趣的是,有人也不买他的账,甚至说黄仁宇“是历史学界的琼瑶”正如耿立群先生在《黄仁宇研究资料目录》一文指出的:黄仁宇在学术界却是毁誉参半,褒贬互见,未能获得一致的肯定,历史学者或汉学家常质疑其半路出家,学术著作不够严谨;骤然处理数百年、上千年的大历史架构,总让历史学者觉得过于冒险,将历史解释简单化。
明史专家陈梧桐:黄仁宇的历史观深受亚当·斯密和马克斯·韦伯的“中国停滞论”影响;而且在历史研究的程序上有“以论代史”这个毛病,这都使得他的研究成果极为不严谨。
余英时:黄仁宇的博士论文是在我的指导下写成的,他比我年长,后来是朋友关系,我不便写他。但是我要指出,他中年才读大学,发愤治中国史,用功之勤极为少见;晚年写了不少通论性的书,表现出他的史识,成一家之言。他可以说是史学界的一位“奇侠”式的学者。
今日在世的历史学家,大概没有一个人在进入学院大墙前积累有那样深厚的底层经历,也没有一个人能援引这些经历为资源,在大墙内别开生面,创获那样多而且独特的学术成果。
朱学勤:他(指黄仁宇)是在中国出了名的历史学家当中,唯一一个进大学以前有过漫长的,非学院生涯、底层生涯的人士。而在进了大学以后,他没有把进大学以前的记忆作为包袱,而是作为财富,点石成金,他的《我的大历史观》,他的《中国主要问题如何实现在数字化上的管理》等等,和他抗战的时候做过步兵参谋,在云南那种瘴气密布的丛林里作战,亲眼见中国的西部是如何的荒僻,如何的落后,和北京、上海这些沿海孤岛的现代化据点差距有多大的这些经历都有关系。后来他把这些经历带到了他的剑桥大学生涯、耶鲁大学生涯、哈佛大学生涯、点石成金,他才能写出《万历十五年》、《赫逊河畔谈历史》、《我的大历史观》以及这本刚刚出版的《黄河青山》。
(台湾省)刘季伦:对于黄仁宇而言,“大历史”式的探讨,最后甚至已经接近了神学的领域:“大凡将人类历史从长时间远视界的立场检讨,不期而然会在思量想象之中接近神学的领域”
(台湾)王泛森教授:先生的“善意”读评则称其“有时未免作了太过印象化的概括,读来竟像是一个外国人在描写中国,不过,这种写法也使得黄先生的文学和叙述有一种异于传统通史教科书的新鲜感”。与读者们经常感觉到的“大历史”那样,王先生说黄书“以问题为纲领切取中国历史”
(台湾省)龚鹏程教授:“我读黄先生书,辄为其缺乏中国思想、文学、艺术等之常识所惊”,“黄先生的历史学和史识是根本不能涉入任何关于哲学与文学领域中的”,“技仅止此,便欲纵论上下古今,可乎?”
参考资料
黄仁宇与他的“中国大历史”. 九州出版社读书会.2024-03-01
黄仁宇写出了最畅销的历史书,却也留下无数争议.凤凰网文化.2024-03-01
两岸学界评南开校友黄仁宇.南开大学新闻网.2024-03-01
黄仁宇-长沙县当代人物专题.长沙县当代人物专题.2022-01-02
郭纯:一本原名为“无关紧要的1587年”的书,怎么就火了30多年.观察者.2021-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