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文文学
骈文是流行于魏晋六朝时期的一种文学形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骈文概念
骈文又名“古代散文体裁”"骈体文""骈俪文""骈偶文""骈四俪六"。它兴盛于魏晋六朝,因全篇以双句为主,注重对偶以外,还讲究声律,多以四字、六字相间成句,故称之骈文。它属于一种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形式,将句式整练、声韵和谐、辞藻雕饰等作为艺术追求,刘勰归结为“必使理圆事密,联璧其章。迭用奇偶,节以杂佩,乃其贵耳”的审美要求。
骈文特点
骈文除声韵上讲求平仄、惯用典故、注重形式技巧外,行文具有“对仗工整和骈四俪六”的语句特点,主要表现为句法结构相似、句子成份相同、虚实词性相对、词语事类相对等语言特征。
骈文影响
像江淹的《别赋》、鲍照的《芜城赋》都体现了骈文音韵协调,声律自然的特点,这种句法结构,让人读来有一种韵律之美,也增强了骈文的表现力,这对后世的散文创造具有非常大的借鉴作用。同时,文人在骈文重视用典来雕饰作品,使得古代散文得以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彰显了独特的文学魅力和艺术魅力。虽然骈文从文体的严格意义上属于散文范畴,但推进了诗歌、戏曲和小说等其他文体的发展,对偶、骈辞俪句等语言特征得以在其他文体中得到显示,实现了文体语言上的跨界,比如唐朝诗人创作诗歌时,频繁使用骈文的对偶手法,并把骈文的气韵、化用、声律等运用到诗歌中,这为唐朝诗歌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