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谱
简谱是一种简易的记谱法,有字母简谱和数字简谱两种。
简谱是在五线谱形成及发展了近千年后,由五线谱派生出来的一种记谱方式。最初的产生原因是为了教徒歌唱的便利。十八世纪中叶,卢梭认为五线谱记谱过于复杂,不利于大众普及学习,为减少群众学习音乐上的困难,降低五线谱学习的难度,从方便大众学习音乐的目的出发,系统化创造发展了简谱,经后继者加兰、帕里斯、谢威等人进一步发展成熟,成为大众学习音乐和歌咏活动的流行记谱法,深受普通群众的欢迎。
因其简易,所以简谱广泛应用在中国的专业音乐工作与群众音乐中,广泛流传。歌曲、民乐独奏或合奏曲、戏曲唱段及其伴奏与中小学部分音乐教材都用的是简谱,是音乐工作中的重要工具。
名称和定义
19世纪,音乐教育家E. J Cheve(1804─1864)对简谱再加以改进,得到法国政府教育机构的正式认可,称为“加—帕—谢氏记谱法”(GalinParis-Cheve),简称Cheve记谱法,俗称“数字简谱”或“简谱”。
简谱是一种简单的记谱法,即利用一些数字记号或者符号,将音的长短、高低、强弱、顺序以及乐器的各种演奏技巧记录下来,使用阿拉伯数字来表示音符的高低,7个基本音符分别是1、2、3、4、5、6、7。用阿拉伯数字零代表休止符,用在音符上下加点的方法表示高、低音,它用在音符后面加线、加附点和在音符下面加线的方法表示时值。
乐谱无疑是记载和传播音乐的主要方式和手段。简谱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符号,而符号的活动,根据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的观点就是通过各种可感觉的东西来显示意义,是作为记录音乐作品的特殊符号体系。
发展历史
简谱发源于17世纪的法国。1655年法国修道士苏埃蒂首先在自己写作的《学习素歌和音乐的新方法》一书中提出了这种数字记谱法,但这种记谱法在当时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1743年法国哲学家、文学家及音乐理论家让-雅克·卢梭将其在巴黎学士院获得“措辞夸奖备至”的数字记谱法(及简谱)论文《音乐新符号建议书》稍作修改后发表于《论现代音乐》杂志,从此,简谱“掀起一场革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18世纪中后叶到19世纪,一批法国音乐家、数学家将其整理、完善。数学教师加兰,(1786-1821)把简谱作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实践接着是他的一个信徒帕里斯(1798-1866),他原是一位律师,却终身致力于音乐事业。最后是谢维(1804-1864),是个医生,他把整个制度加以系统地组织,编书成册,并通过大办群众合唱团,大力推广。这个记谱制在法国被称作“加兰—帕里斯—谢维记谱制”,受到了群众热烈的欢迎。此后简谱成为继五线谱之后最广泛应用的大众音乐传媒手段。
在20世纪初,于学堂乐歌时期经日本传入中国,经过早期音乐教育人士的大力推广及30年代抗战救亡歌咏运动的开展,在中国迅速普及,成为国内音乐教育、表演、传播的主要记谱方式。简谱自从进入中国,就同中国传统单线性音乐思维相适应且迅速普及,当时的民族音乐也几乎全用简谱记谱。简谱广泛应用在中国的专业音乐工作与群众音乐中,由于20世纪的中国社会,前期内忧外患、战火连绵,后半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艺在和西方有一定差距的情况下,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命题后,相应地,音乐艺术成为革命斗争的工具,大量的群众歌曲或其他群众文艺形式应运而生。
构成要素
音高
在一组音阶的七个音中,音符本身“数字”的大小就可以说明其音的高与低,“数字”大的音高,“数字”小的音低。中音音符的上方、下方都不加高音点或低音点。高音应在音符上方加一个高音点,倍高音应在音符上方加两个高音点,倍倍高音应在音符上方加三个高音点。低音应在音符下方加一个低音点,倍低音应在音符下方加两个低音点,倍倍低音应在音符下方加三个低音点。在一些说唱、强调节奏或者乐器中,不具备旋律音高的歌曲的简谱上,会用“X”来表示节奏的部分,比如在吉他乐谱中,不使用五线谱或简谱的音高表示法,而是用“X”来替代没有具体高音的音符。
音符
简谱以四分音符作为基本音符,其它不同时值的单纯音通过取增时和减时两种办法,表达基本音符时值增加或减少,简谱单纯音符产生的依据是:1.单纯音符的式样是在四分音符这个基本音符之上添加其它“部件”而形成的;2.借用了五线谱单纯音符的名称和时值;3.简谱单纯音符的产生并未以本属于基本音符的四分音符作为母音符,而是以全音符作为母音符,如下:
1:四分音符,在以四分音符为一拍的拍子中唱一拍。
1-:二分音符,在以四分音符为一拍的拍子中唱两拍,它实际上是四分音符的二倍音符。
1---:全音符,在以四分音符为一拍的拍子中唱四拍,它实际上是四分音符的四倍音符。
在四分音符下面加一条横线(减时线)的音符叫八分音符;若在四分音符下加两条减时线,叫十六分音符;同理,在四分音符下面加三条减时线的音符叫三十二分音符。
音符的时值
时值就是音符的长短,计量单位是“拍”,例如有的音符时值是1拍,有的是4拍,有的是2/4拍等。拍就是节拍,以二拍子为例,打节拍的方式就是用手画一个“V”,向下为前半拍,向上为后半拍,音符有几拍就画几个“V”。
音长
音长在音乐中的表现为音时值的长短,以及音乐的速度或者节奏。
半音和全音
半音、全音指的是音与音之间的距离。相邻的两个音级之间的关系就是半音,两个半音加在一起的距离就是全音。
自然(变化)半音和自然(变化)全音
相邻的两个音级构成的半音和全音,称它为自然半音或者自然全音,如图
等音
具有相同音高而记法不同的音,叫做等音。每个音级都有两个等音,但是#5和b6只有一个等音,等音产生于十二平均律,因为产生等音必须要半音相等。
用来记录音的停顿时值的符号,用数字“0”标记。休止符也分为常用休止符、附点休止符(休止符右边加点)和长休止号记。
简谱只能在四分音符和比四分音符时值短的音符上加记附点或复附点来成为附点音符或复附点音符。二分音符、全音符是不能加记附点或复附点的。如果需要记录附点、复附点二分音符、附点、复附点全音符,或者将五线谱附点、复附点二分音符、附点、复附点全音符译成简谱时,就只能根据附点或复附点延长的时值,在简谱单纯音符后面添加相应的增时线或短时值音符来表示。
是用以确定歌曲、乐曲音高的符号。调号写在简谱的左上方。它表示该曲应该用哪个“调”来演唱或演奏(关于调的内容,在本书第七章《调与调式》会有详细讲解)。不同的调用不同的调号标记。如一首歌的调号1=C,表示这是一首用C调演奏的曲子。同理,当一首简谱曲子为D调时,其调号就为1=D。一首简谱曲子为E调时,其调号就为 1=E。
歌曲(或乐曲)从一个调进行到另一个调(即调中心有所转变)就叫做转调。有的歌曲(或乐曲),除曲首标记调号外,在歌曲(或乐曲)中间还标有另外的调号,比如曲首的调号是1=C,乐曲中间变为1=G或1=F等,这就是转调。也有的歌曲(或乐曲),虽然中间没有改变调号,但使用临时升、降记号,或虽不使用临时升、降记号,但运用变换主音的方法,也可进行转调。
调式
常用的调式可以分为大调式、小调式和五声调式等。
在简谱中,我们常常会在乐谱的左上方看到类似于分数的记号,这就是拍号。分数的分母就代表拍子用什么音符表示。例如:2/4分母的“4”就表示四分音符为单位拍,分子的“2”就表示一小节有两个四分音符。
小节和小节线
在简谱中,音符旁边都会有竖线,这个竖线就是小节线,小节线是作为强拍的标记,小节线的前面永远是弱拍,在小节线的后面永远是强拍。用实心圆来表示强拍,用空心圆来表示弱拍。而小节线之间的部分,就叫小节。
节拍
指有一定强弱区别的一系列拍子的强拍与弱拍有规律的循环重复出现。处在重音位置的单位拍叫作强拍,处在弱音位置的单位拍叫作弱拍,又可分为单拍子、复拍子、混合拍子、变拍子和散拍子。每小节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不同类型的单拍子组合而成的叫混合拍子,它有两个以上的强拍(如5/4拍子实际上就是2/4+3/4或者3/4+2/4混合而成);如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拍子先后交替出现叫变拍子;散拍子不收固定节拍的限制,强音位置和单位拍时值都不十分明显,由表演者自由处理,常用“艹”做标记。
用来装饰旋律用的小音符及某些旋律型的特别记号,叫装饰音。
1.倚音:用小的八分音符或十六分音符标记在主要音的左上方或右上方。倚音可分为前倚音和后倚音,又可分为单倚音和复倚音。(1).前倚音:倚音记在主要音的左上方(前面);(2).后倚音:倚音记在主要音的右上方(后面);(3).单倚音:只有一个音的倚音;(4).复倚音: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
2.波音:主要音和其上方或下方相邻音迅速交替,然后回到主要音,可分为顺波音(上波音)和逆波音(下波音)。
3.回音:围绕主要音由四个或者五个音组成的旋律,有顺回音和逆回音。回音记号可记在音符上,也可以记在两个音符之间。(1).顺回音:由四个音组成的顺回音,由上方邻音开始到主要音,再到下方邻音,最后回到主要音。由五个音组成的顺回音,由主要音开始到上方邻音,在回到主要音,经过下方邻音,最后回到主要音;(2).逆回音:和顺回音的方向相反。
4.颤音:主要音和上方邻音迅速均匀交替重复奏唱交颤音。有以下三种:如图
5.滑音:有上滑音和下滑音两种。
保持音
用记号“—”标记在音符的上方,表示所奏(唱)的音稍强并保持该音的时值。
一个音从弱拍或弱位开始,延续到下一强拍或强位(含次强拍次强位),因而改变了节拍规定的强弱规律,将强音转移到弱拍或弱位上,这个音就叫“切分音”。
切分节奏
将本来强弱的节奏顺序变化的一种节奏形态。
断音
又称顿音,记在音符的上方,用倒三角形标记。
升降号与变化音
还原记号与本位音
连音记号
将一个音符的时值均分为二、三、四、五、六以至更多部分来代替它的“基本划分”,就形成连音符。连音的记谱标记与基本划分的时值记法相同,只是在其上方开口的弧线中间标明需改变其划分的阿拉伯数字。
反复记号
反复记号是为了节省乐谱的空间、方便乐谱的书写而采取的省略的记录形式。
1.从头反复记号:就是从头再演奏一遍的意思,符号是在终止线的左侧加两个点。
2.区间反复记号:是在从头反复记号基础上,在其前端加一个与其相对应的记号,由一粗一细的竖线和两个圆点组成,这两个符号之间的内容需要演奏两遍。
3.D.C.反复记号:即演奏到有“D.C”记号的小节结束时,再从头反复演奏;如果在反复回来过程中有一个小节标有“Fine”的记号,即表示反复回来演奏到该小节结束。
4.D.S.反复记号:是D.C.反复记号的延伸,意思是从记号处开始反复,即演奏到标有D.S.记号的小节处时向前找一个标有记号的小节,并从该处开始反复演奏。
5.反复跳跃记号:只能在D.C.反复记号或D.S.反复记号中使用,就是在乐曲反复过程中,跳过两个“令”之间的小节,后面继续演奏。
6.段落反复记号用于两段结尾不同的歌曲,每段结尾用一个框将其“盖住”,一个框可以称为一个“房间”,第一次演奏第一房间的内容,反复回来的时候要跳过第一房间直接演奏第二房间内容。
自由反复记号
重复记号
延长记号
延长记号记在音符或休止符的上方,表示该音符根据音乐情绪的需要,做适当演唱,延长的时值一般是所标音符的一倍左右。
换气记号
换气记号用“V”或者“,”表示。当前一连串音符唱完后,在此处需要换口气继续演唱,使得旋律乐句分明,层次清晰。
长休止记号
乐谱中,两小节以上的休止,可用长休止记号“|——n—-|”标记,上面的“n”表示休止的小节数。如|—4—|就表示休止四小结。
重音记号
重音记号用“\u003e”标记,倍重音记号用“^”标记,都记在音符的上方。
变音记号
变音记号是用来升高或降低各音的记号,记在音的前面。变音记号分为五种:
琵琶记号
用垂直曲线标记于和弦前面,表示将和弦各音自下而上顺次快速奏出,这种奏法多用于拨弹和键盘乐器。
速度记号
简谱中的速度记号记在乐谱的左上方,通常用这样标记。是五线谱中的四分音符,它的作用和简谱中的“X”相同。数字表示在一分钟需要演奏(唱)多少个四分音符。简谱的速度记号还有一种文字记法,直接在乐谱的左上方标记中文“中速”、“慢板”等。在某些乐谱中会用到意大利文来标记速度记号。
和弦
以某音为“根音”。向上连续重叠两个(也可多至三、四个),三度音,即构成和弦。由三个音构成的和弦叫做三和弦,根音上方的三度音叫三音,根音上方的五度音叫五音。
强弱记号
乐曲中的强弱变化大部分用意大利文的缩写来标记,少数用符号标记,根据每种标记的作用范围的大小、强弱记号可分为用于个别音符、用于若干音或小节以及渐强渐弱三类。
与五线谱、工尺谱的对比
音高
五线谱的音高可采用多字谱号来记写,比如高音谱号、中音谱号和低音谱号等。简谱的音高,高低八度须用加点来标记。虽可采用上下加点的办法,但此种办法,对唱来说(一般在10度左右)尚可,只要上下加一点基本上即可。但对奏来说,它们的音域就远不止10度。比如小提琴的音域达四个八度,用简谱来记写要上下加好几个点,即使采用省略记谱法记谱,看者也是费神费力的;
乐音的记录
五线谱采用固定唱名法,无论何调性(包括所有的变化音)皆按实际音高唱出。简谱用首调唱名法,无论何调的各级音通唱do、re、mi、fa、sol、la、si。工尺谱基本状态也是首调唱名,单可用固定唱名的写法;
从节奏节拍来说,五线谱和简谱都是用小节线作为标志,把乐音分割为一个一个小节,用第几小节来表示。工尺谱则用板眼来标示;
从调高方面来说五线谱有确定的调高,调号记在谱内。而简谱的调高须加标记1=F、1=G等来说明,调号写在谱外;
书写方式及文词记录
简谱和工尺谱这两者从文、乐角度来说,简谱是乐为主,文为从的,而工尺谱是文为主,乐为从的;从书写方式来看,简谱是横着书写,自左而右,而工尺谱书写方向是直行由上向下,自右而左;
从文词记录来看,简谱乐谱写在上方,各方面都较为规范。文词写在乐谱的下方,一个文字对应上方的音符,文词和文句在书写方式上无规格。而工尺谱是唱词按句、篇来书写的;
多声部乐曲的记录
五线谱一般用多行谱来记录,从视谱来看各声部较清晰。简谱也可用多行谱来记录,但显得勉强,工尺谱无法反映多声部。
各谱式亦可做一些互相的变通,如简谱的多声部记写,即借鉴了五线谱多声部记写的手法。各谱之间的译谱,有的变通是可以的恰当的,如五线谱译成简谱,或者简谱译成五线谱等。有的是不可以不恰当的,如把工尺谱译成五线谱。因为工尺谱是以宫调为基础,以中国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它的“二变”是不确定的,一旦译成五线谱,其“二变”由不确定变成了确定,这样的话,其音乐性质也随之改变。
简谱的产生晚于五线谱几百年,它吸收借鉴了五线谱记谱法的一些原则和方法,特别适合单声部音乐的记谱。简谱记谱不需要谱表,音的高低、长短比较直观,调号标记简明,与五线谱相比,记谱方法比较简单,因而得名简谱。但是,它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其科学性、准确性不如五线谱。
创作和演唱
五线谱对于西方音乐的记载和传播有着不可替代的科学性,但在遇到升降号较多的有调性声乐作品时,对演唱者来说,五线谱就远不如简谱来得便利和轻松,对于单声部音乐作品的创作和演唱,也无需五线谱的繁琐。
使用现状
由于20世纪的中国社会,前期内忧外患、战火连绵,后半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艺在和西方有一定差距的情况下,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命题后,相应地,音乐艺术成为革命斗争的工具,大量的群众歌曲或其他群众文艺形式应运而生。在从事革命文艺(音乐)创作、宣传、普及教育中,简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至今在国内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大众接触音乐的主要途径。
意义与影响
争论
一:在对学生进行钢琴即兴伴奏教学过程中,与“简谱模式”的配合,主要是指根据教材中具体的简谱教学曲目来进行的具体教学手段。所涉及到的具体教学内容有:调性、调式的识别、和弦的选配、音型织体的写作、和声学思维等等,这些基本知识皆属于“简谱模式”内容。而在进行钢琴即兴伴奏时,重点是在首调和声的感觉与思维,这也是“简谱模式“钢琴即兴伴奏的主要内容。中国人民善于利用简谱之一曲谱形式来进行对曲目创作。无论是何种乐器与演唱方式,都是简谱为基础。这是由中国传统的音乐创作形式所传承与引入而来,是一种民族音乐形式,也是一种民族文化表现。钢琴虽为国外引入乐器,但它的包容性非常强,尤其在十二平均律运用方面,因此在即兴伴奏中,与“简谱模式”亦能达成较好的配合。
“线谱模式”即指所教曲目的曲谱,是由五线谱组成。无论是在唱法还是音乐思维上,皆以五线谱为基准。在“线谱模式”教学中采用钢琴即性伴奏教学则是指根据教材中歌曲曲谱来进行记谱和弹奏。音乐教学中的调性、调式的识别、和弦的选配、音型织体的写作、和声思维等等知识点的教学过程里,全程皆是以五线谱为基准的过程,皆称为“线谱模式”。五线谱在专业方面要求比较高,对受众群体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在民俗音乐流传方面受到了一定的局限。
二:桂海滨老师教过的一个水平中等的班级共有54人,学会歌曲后因不熟悉唱名的位置而仍然无法唱谱的有6人,约占11%(这部分学生亦未对线谱进行注释),在线谱上标注简谱音符的人数高达45人,约占83%(其中两人注的足拼音字母),这些注释是使他们能够比较熟练地视唱乐谱的根本原因。而真正未做任何注释又能较顺利地视唱乐谱的仅有3人,只占5%多一点,这虽然只是一个班级的统计数据,但已有足够的说服力了。这说明对于普通中学的学生,在每周仅有一课时音乐课的情况下。即使是采用首调唱名法的线谱,由于唱名位置随着调性的变换而不断变化,视唱起来仍然会有一定的困难,而易学易记的简谱由于本身便是首调记谱,于是自然成了学生们“以不变应万变”的选择。
三: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雷默(Bennet Reimer)在他的著作《音乐教育的哲学》中谈到“这种较为简单好记的简谱体系给了儿童一个非常实用的途径,来获得依赖记谱的两个基本功能⋯⋯即使在西方,鲜有人在成功的使用五线谱方面,即能够轻而易举地、熟练地用它来作曲和表演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平。
四:到2010年,中国的二胡教材多是简谱版本,很适合二胡教学和演奏中的把位概念和首调思维习惯;在专业院校如中央音乐学院赵寒阳、刘长福等著名教授编写的五线谱版教材,在普通二胡教学和演奏中并不适合大众学习,只能在很小范围的专业人士使用。
五:音乐中七个基本音名,在键盘上很容易看出是白键上的CDEPGAB,五个黑键是这七个基本音名变化音,共12个音,而每个音(除升G降A这个音只有2个名称以外)又有3个不同的音名(或同音异名),也就是说在一个八度里就有35个音名,即35个唱名,而且在各种不同调号、不同调式里,音与音之间的唱名关系、音程关系千变万化,我们要求学生用固定唱名法来唱准它们的绝对音感,是很不容易的;如果不用固定唱名法而用首调唱名法来认五线谱,那也得掌握15种调号的不同的do、re、mi、fa、s01、la、si的位置,首调的特点就是do、re、mi、fa、so1、la、si七个唱名是随时变化的,要熟练掌握15种调号的唱法,其难度也并不亚于固定唱名法,要求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掌握首调唱名法,掌握简单的几个调的(3个升号3个降号以内)固定唱名法,即便是专业音乐的学生也至少要两三年时间以上,那么如此要求非专业音乐的学生来学习五线谱,其难度便可想而知了。
参考资料
简谱、五线谱漫谈.中国知网.2023-09-18
简谱是由谁发明的?.中国知网.2023-09-15
简谱漫谈.中国知网.202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