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英雄传
《儿女英雄传》又名《金玉缘》《日下旧闻》,是清代满族文学家文康创作的中国第一部熔侠义与言情于一炉的社会小说。
该书原为五十三回,现存四十回。主要内容为中军副将何杞之女何玉凤,因其父被害,为报父仇,改名十三妹,行走江湖。清官安学海被上司陷害下狱,其子安骥解银赴京救父,险遭谋财害命,幸得十三妹解救。十三妹做媒,将一同被救的民女张金凤嫁与安骥。安学海出狱后,找到义兄之女何玉凤,又促成何玉凤嫁与安骥。后来安骥在何玉凤、张金凤的督促下,致力仕途经济,位至高官。
《儿女英雄传》是一部深于人生阅历的小说,而且艺术手段精妙高超,兼具侠义、公案、言情、风俗诸多元素,可谓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作品。该书以评话形式娓娓道来,所用粤语,语言鲜活,俏皮传神,京味地道,成为后来京味小说的源头。而它在揭露社会黑暗面之外,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史料价值,为读者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俗人情。
创作背景
作者背景
由马从善“序”可知,《儿女英雄传》作于文康晚年,约在爱新觉罗·旻宁年间。文康,姓费莫氏,字铁仙、悔庵,号燕北闲人。满族镶红旗人,为大学士勒保之孙。虽然出身显贵,早年家世曾盛极一时,但个人官运并不亨通。道光年间曾被任命为徽州知府但未赴任,其后曾任福建盐法道、直隶天津道,又分别因父亲和继母亡故而丁忧去职。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任驻藏帮办大臣,也因病而未赴任。及至晚年,诸子不肖,家道中落,致使家中物品变卖尽。困苦不堪的文康,只能独居斗室,与笔墨相伴。他有感于世运变迁、人情反复,便以警谕式、理想化的笔触,撰写《儿女英雄传》聊以自慰。
时代背景
清朝后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民众期待除暴安良的清官,也期待扶危济困的侠客。此种心态,促成了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的合流。此类小说具有鲜明的世俗性,并强调维护封建伦理与秩序。
此外,当时社会上《红楼梦》风行,有人误以为是讽刺旗人,所以文康故意反其道而行之,描绘旗人的“儿女英雄”,在书中竭力为旗人抬高身份。这也折射出文康虽然对社会黑暗、子弟不肖深有感触,但他仍存明君惩处臣、忠臣孝子维持纲纪、衰世转盛的幻想。
出版历史
《儿女英雄传》原作五十三回,现存四十回(另有“缘起”一回)。现存主要版本有:
内容情节
《儿女英雄传》以何家、安家两家冤案为由展开情节。大将军纪献堂部下中军副将何杞拒绝将其女何玉凤嫁给纪子为妻,遭到纪献堂陷害死于狱中。何玉凤化名十三妹,与母亲逃离家乡,伺机报仇。何杞结义弟兄、何父得意门生安学海任河工令,因没有行贿河道总督,被河道总陷害下狱。其子安骥押着变卖家财所得的三千两银子为父赎罪,途中与行走江湖的十三妹相遇。能仁寺内,凶僧要对安骥谋财害命,十三妹出手相救,并做媒令安骥与同时被救的张金凤结婚,并赠雕弓,使安骥顺利到达淮安。安学海获救出狱之后,无心仕途,弃官不做,决心寻访义兄之女何玉凤。安学海找到何玉凤时,何母已病死,何玉凤正准备为父报仇,但安学海告诉她纪献堂已被皇帝处死,于是她听从安学海劝告,扶柩随他回京。因何玉凤曾代收安骥的祖传砚台,安骥也藏有何玉凤的雕弓,何玉凤与安骥终于成婚。婚后,安骥在张金凤、何玉凤两位妻子的劝导激励下,用心学业,高中探花,此后便仕途坦荡,累迁高官。后来,金凤、玉凤各为安骥生下一子。安学海老夫妻皆长命百岁,子孙尽享荣华富贵。
角色介绍
何玉凤
即十三妹。在十三妹之前,别的书中曾出现过许多侠女形象,但多存在诡秘、单薄等缺点,直到文康笔下,才完成了一个救人于穷途末路的血肉丰满的人间侠女形象。她智勇双全,豪气冲霄,行侠仗义,劫富济贫,性情高傲,率直可爱,施恩不图报答。嫁与安骥之后,从深夜捉贼、激夫进取、协理家政等行事可以看出,她仍不失英雄见识、豪杰手段。不过,她既有侠女气概的一面,同时又具有浓厚的封建伦理观念。她是文康心目中的“英雄式儿女”。
安骥
安骥从小在父母严格教育下长大,学识渊博,温文尔雅,但又幼稚而缺乏世事经验。在救父途中被两个脚夫欺骗,他却相信脚夫而怀疑前来救他的十三妹。到了能仁寺,又险遭恶和尚暗算。不过他虽然有柔软的弱点,但在救父过程中也展现了一番英雄肝胆。在成亲之后,安骥一度学业懈怠,追求诗酒风流。后来在何玉凤与张金凤的劝导下,安骥发愤图强,最终荣耀科场与仕途,终于干出一番“儿女英雄事业”。他是文康心目中的“儿女式英雄”。
安学海
这一形象应是文康据自己宦海浮沉中的遭遇和所处社会时代的体验,加以综合提炼而成的。他学问渊博,刚直不阿,为官清正,不屑与贪官虐民者为伍。凡事遵循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人情天理的化身,是文康心目中一位完美的恪守封建统治阶级忠孝节义的忠臣孝子,“蹈仁履义、折矩周规”的“醇儒”。在安学海的引导下,正黄旗汉军世族安家衰而复盛,五伦俱备,这也正是文康的幻想与寄托。
作品赏析
主题思想
《儿女英雄传》通过写安学海家道复兴,表现了“全福家庭”的理想。该书以写“儿女真情”,“英雄事业”为标榜,自言“有了英雄至性,才成就得儿女心肠;有了儿女真情,才做得出英雄事业”,他把“儿女”和“英雄”合在一起,纳入封建伦理道德之中。“譬如世上的人,立志要作个忠臣,这就是英雄心,忠臣断无不爱君的,爱君这便是儿女心”。故该书写十三妹是“英雄儿女之概,备于一身”的典型;安学海父子效力朝廷是“忠”;安骥千里救父、何玉凤为父报仇是“孝”;何玉凤点“守宫砂”,张金凤、何玉凤克尽妇道是“节”;安学海寻找何玉凤,为何杞夫妇建墓是“义”。所以“全福家庭”又是封建道德的典范,五信全备之家。
艺术特色
小说前半部分情节生动,曲折有致;后半部分情节缓慢,但描写细腻传神。智勇双全的十三妹、率真单纯的安骥、正直迂拘的安学海等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尤其是十三妹,从悦来店寻根究底,到能仁寺歼灭凶僧,赠金联姻,借弓退寇,襟怀磊落、肝胆照人的女侠气概描写得十分生动。
该书采用平民喜闻乐见的评话形式,如同对面娓娓而谈,还时不时从中插话,颇有妙趣。书中的语言是地道的北京方言,且穿插了一些满语,地方色彩浓厚,时代特征明显。《儿女英雄传》拟评话形式与醇正的京腔京韵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貌。
不足之处
思想缺陷
书中充斥着浓重的封建道德说教、陈腐的纲常名教观念,以及金堂玉马、夫荣妻贵的庸俗人生理想。书中的主要人物,都是旧道德、旧观念的典型。即便是作者理想中的英雄儿女,十三妹后来同安骥成婚,就变成了含羞贤淑的少奶奶,心甘情愿地同张金凤同侍一夫,成为男性中心社会最理想的女性。
艺术缺陷
作者在叙事时频繁插话,充满说教与考据,时常打断叙事节奏和连贯性。例如第三回开头在交代完安学海写信之后,插入一大段有关气运“、”常数”的“饶舌”说教。
名人评价
陈寅恪
《儿女英雄传》结构精密,颇有系统,转胜于曹书(《全本昆曲《红楼梦》》),在欧西小说未输入吾国以前,为罕见之著述也。
鲁迅
(文康)荣华已落,怆然有怀,命笔留辞,其情况盖与颇类。惟彼为写实,为自叙,此为理想,为叙他,加以经历复殊,而成就遂迥异矣。
周作人
《儿女英雄传》作者的昼梦只是想点翰林,那时候恐怕正是常情,在小说里不见得是顶腐败。
胡适
《儿女英雄传》是一部评话,他的特别长处在于语言的生动、漂亮、俏皮、诙谐、有风趣。这部书的内容是很浅薄的,思想是很迂腐的;然而生动的语言与诙谐的风趣居然能使一般的读者感觉愉快,忘了那浅薄的内容与迂腐的思想。
作品影响
史料价值
《儿女英雄传》书中有很多揭露当时社会现实黑暗的描写。例如安学海处在有天无日的河工任所,不向上司行贿,就被河道总督派到容易决口的地方,最后被下狱只得变产赎身。又如何杞不答应把女儿嫁给上司之子,被上司纪献唐投入监狱而死。而河台因贪污被查办,一次竟然能赔出二十万两银子。这些都表现了吏治的黑暗和官僚的贪腐。至于脚夫依势图财,能仁寺凶僧谋财害命,蹂躏妇女,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在社会风俗人情的描绘上,《儿女英雄传》也具有相当的社会史料价值。如写旗人的婚礼,科举的考试与填榜,北京的饭馆街市,各地的庙会等细节,为读者生动细致地重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
后世影响
文康《儿女英雄传》之后,出现了不少他人的续作和仿作,如《续儿女英雄传》《再续儿女英雄传》《绘图三续儿女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儿女英雄后传》等续作,仿作有《绣球缘》《绿牡丹》《绘图大明奇侠传》《兰花梦奇传》《守宫砂》等。可以说,文康《儿女英雄传》是武侠小说中“儿女英雄”类型的开山祖师,为20世纪以来的情侠小说开辟了新路。
衍生作品
《十三妹》(京剧):又名《弓砚缘》,李如编,余玉琴、王瑶卿代表作,荀慧生亦擅演。
《儿女英雄传》(电影):文逸民导演,范雪朋主演,1927年上映。
《儿女英雄传》(电影):岳枫导演,顾兰君、梅熹主演,1938年上映。
《儿女英雄传》(电影):王元龙导演,李幼丽、文逸民、平凡主演,1948年上映。
《儿女英雄传》(电影):李翰祥导演,乐蒂、王植波主演,1959年上映。
《十三妹》(电视剧):萧笙导演,黄杏秀、汤镇业主演,1982年开播。
《侠女十三妹》(电影):杨启天导演,丁岚、王伯昭、邱建国、葛存壮主演,1986年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