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身人面像
狮身人面像(英文:Great Sphinx of Giza,阿拉伯文:أبو الهول العظيم في الجيزة)又称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是毗邻尼罗河西岸的吉萨大埃及金字塔东南部的一座雕像。狮身人面像是埃及已知的最古老的纪念性雕像,也是世界上最知名的雕像之一,有“地平线上的荷鲁斯”之称。
狮身人面像身长57米,如果算上两个前爪全长共72米,高约20米,面部长约5米,宽4.7米,鼻子长1.71米,嘴长2.3米。目前石像的彩绘和胡子均已脱落,鼻子也不见了。关于狮身人面像的具体建造时间及建造人尚未确定,狮身人面像是埃及文化遗产,位于埃及吉萨的金字塔墓区,传统观点认为它是约公元前2500年左右哈夫拉法老统治期内随着哈夫拉金字塔一同建造的,其头像一部分说是古埃及法老哈夫拉按自己的肖像塑造,也有观点认为是雷吉德夫根据父亲胡夫的肖像建造。
由于狮身人面像的建造年代、外型甚至建造者都存在着争议,因此这些问题被世人称为狮身人面像的未解之谜。同时狮身人面像和周围的金字塔群成为古埃及的文化象征,被广泛运用于文学、艺术领域。1979年狮身人面像随着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名称来源
由于铭文资料的缺乏,狮身人面像的建造者如何命名石像尚不明确。直到埃及新王朝时期才以“地平线上的荷鲁斯”这一名称出现在“记梦碑”上。
石像斯芬克斯这一名称是受希腊文化影响。在希腊神话中斯芬克斯是一个母狮身女人脸,并有着鹰翅和蛇尾的怪物,传说它生性残酷,从智慧女神缪斯那里学了谜语后守在路口让过路行人猜谜,猜不出就会当场吃掉行人。公元前3世纪,埃及处于希腊人的统治下,愈来愈多的希腊人到埃及旅行,他们一见到狮身人面像就惊呼“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的斯芬克斯之名在西方传开。因其头部为人像,身体为狮子的特征,被广泛称为狮身人面像。
历史沿革
建造起源
狮身人面像没有明确的建造人,也没有明确的建造时间,学界对此观点大致有四种:
哈夫拉建造
狮身人面像矗立在哈夫拉金字塔前,传统观点认为狮身人面像由第四代法老哈夫拉(Khafre,约公元前2558-约公元前2532年在位)建造。建造哈夫拉金字塔时,这里原是采石场,但中央一片岩石含有贝壳之类的杂质,故弃之不用,金字塔竣工后,采石场留下了一座小山。相传哈夫拉法老巡视自己的陵墓时,见此山挡在塔前心情不悦,建筑师便将小山按哈夫拉的形象雕刻成人面狮身像。此外,狮身人面像最底层由巨大石灰岩建造,同样石块也被运用于哈拉夫神庙以及斯芬克斯神庙,所以这三者通常被认为在同一时期,即哈夫拉法老时期被修建。萨利姆·哈桑在其·报告中指出,虽然目前没有发现任何同时代的铭文能将狮身人面像与哈夫拉法老联系起来,只能从现存证据间接推断,但竖立这座雕像的功劳应该属于哈夫拉法老。直到有一天能发现指向狮身人面像建造者的直接证据。
胡夫建造
在开罗法属东方考古研究所(French Archaeological Institute)的研究员瓦希尔·多布雷夫认为,狮身人面像是约4500年前由哈夫拉的同父异母兄弟德吉德夫拉法老(Djedefre)建造的。埃及人民花好几个世纪建造金字塔后已经十分疲惫,为了恢复对人们对这个王朝的敬畏,继承了胡夫王位的德吉德夫拉便根据父亲的肖像建造了狮身人面像,将他看做是太阳神拉。
雨水冲刷侵蚀说法
随着地质学和古气候学调查技术的发展,新的观点被提出并不断得到证实。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勒内• 德吕比兹(Rene de Lubicz)在1937-1952年间在狮身上发现了被侵蚀的痕迹,而这种侵蚀和吉萨平原上其他所有被侵蚀建筑的特性都不同。狮身上的是经历多个世纪并伴有丰沛降水造成的侵蚀。问题是在埃及古王国时期很少降水,且大部分埃及金字塔主要受的侵蚀来源于风沙作用。1991年,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的地质学教授罗伯特·肖赫(Robert Schoch)开始对狮身人面像上的侵蚀痕迹作进一步研究调查。除了由风沙造成的典型侵蚀作用外,雕像还呈现出由于雨水不断冲刷造成的被侵蚀迹象。他利用了地层学原理中一种可以通过气候侵蚀过程所造成的地层表面变化来确定岩层年代的方法,推断出狮身人面像应该建造于北非最潮湿的时候,即最后一次冰期的结束阶段(公元前13000-前8000年),但许多资深学者如德国人马克·莱纳(Mark Lehner)等都认为肖赫的数据不够充分,正统观点还是认为狮身人面像由古埃及历代法老哈拉夫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建造。
天文推测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狮身人面像的起源于古代天文学有关。古代埃及人对天空的兴趣浓厚,根据古天文学理论,狮身人面像面朝东方的摆放位置使得雕像的眼睛能够在春分那天太阳升起时与狮子星座相对应。由于地轴相对于地球转动所在平面的缓慢移动,现在狮身人面像目光所对的是双鱼星座,但在约公元前10970-前8810年,雕像目光正对着狮子星座。
损毁与修复
古典时期
经过时间的推移,石像经常被沙土覆盖。许多考古发现显示,在公元前1550-前1070年的时期,古埃及许多古老的庙宇和纪念品都被挖掘出并得到修复。相传法老图特摩斯四世(Thutmose Ⅳ)还是王子时,曾将狮身人面像从沙中挖掘出来,清除沙石后还命工匠重塑雕像,并于石像的南、西、北三面筑起土墙以防沙。土墙至今存在,每块土坯上还刻有他的名字。
托勒密王朝时期(公元前332-前30年),狮身上石块偶有脱落,人们便用小块石头修补了两侧、前肢和尾部,并在两爪间筑了祭坛,其遗迹尚存。
罗马时期(公元前30-公元640年),石像从土里被挖出(公元前450年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游吉萨金字塔群时未提及狮身人面像,石像在那时很可能被沙土掩埋),罗马人在周围建造了一座半圆形阶梯剧场和其他罗马式建筑,吉萨金字塔群成为旅游胜地。
中世纪
随着大批阿拉伯人的迁入,埃及逐渐成为伊斯兰教学术与文化中心。那时石像的狮身被沙土覆盖,阿拉伯人便纷纷朝拜头部。据中世纪阿拉伯史学家马格里齐(1364-1436)记载,有一位名叫萨衣姆·台赫尔的苏菲派教徒反对偶像崇拜,便爬上沙丘将石像的鼻子砍下。
近现代
1817年,英籍意大利人乔瓦尼·巴蒂斯塔·卡维利亚 (Giovanni Battista Caviglia,1770-1845 年)在吉萨进行挖掘,这是现代对狮身人面像的第一次挖掘,他想将石像挖掘出来,但沙子很快回填,最终挖掘失败。但卡维利亚发现了石像头上掉下的圣蛇浮雕和一块长须,将它们献给大英博物馆(长须砾石已经归还)。
1926年,埃及文物局在狮身后肢处修建了护墙。1936年,埃及考古学家赛里姆·哈桑(Selim Hassan,1887-1961年)在吉萨接受了奥地利考古队的培训和指导后,领导吉萨的考古发掘工作,清理了马斯塔巴墓和狮身人面像,并发现了一座土坯小庙与许多石碑。
1995年,埃及修狮身人面像的工作人员发现了一条古通道。秘密通道从73米长的石像北部掘入,位于石像伸出的前爪和挖去尾部的中间。吉萨古迹主任扎希·哈瓦斯表示这条通道应该是在法老王时期修建,他还认为至少存在有三个可以进入雕像内部的入口:一个位于雕像后部,延伸至内部8米处;另一个位于雕像的头部后方,但似乎是个死胡同;第三个入口位于雕像侧面,是法国工程师巴雷兹(Baraize)在1926年的考察中发现的,随后被密封了。科学家们还利用电磁共振和地震反射技术对雕像下方通道进行探索。由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和日本早稻田大学共同进行的研究记录了狮身人面像周围一些结构上的异常点。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29°58'31.82"N 31° 8'15.48"E
狮身人面像坐落在埃及吉萨高原南面,4500年前的吉萨高原是一片位于尼罗河西侧的平坦地带。这里是一个由于海洋沉积作用而形成于5000万年前的石灰岩高原,建造石像的巨大石块就是取自该地。吉萨高原后发展为一片荒漠,风沙侵蚀严重,自然灾害多发,历经数千年侵蚀,石像磨损严重。
雕像特点
雕像材料
狮身人面像矗立在吉萨平原上,其中石灰质沉积层使得软硬的地层相互交替,有利于采掘巨大石块,并切割成需要的尺寸。狮身人面像最底层便是由石灰岩中分离出的巨大石块建造的,且雕像整体是由一整块岩石雕刻而成。
根据考古发现,狮身人面像是就地采用吉萨平原上的沉积岩雕刻而成。历史学家苏珊·怀斯·鲍尔(Susan Wise Bauer)认为,希腊语“Sphinx”是对埃及语中“Shesepankh”的讹用,原意为“逼真(活的)雕像”,也有指雕刻石像就地采用岩石而不是从其他地方运来的含义。
雕像外观
狮身人面像象征着拉-哈拉胡提(Re-Horakhty),与古埃及历代法老守护者荷鲁斯、太阳神相关的神明以及金字塔同墓地守护者有关。石像高20.22米,身长57米,如果算上两个前爪,全长共73.5米;脸宽约4.07米,肩部宽11.58米,鼻长1.75米,嘴长2.30米,耳长1.925米 。 石像头顶皇冠,两耳旁是扇状的 “ 奈姆斯”(头巾),前额有“ 库伯拉 ” (Cobra,即眼镜蛇)圣蛇浮雕,据说能喷射毒液,石像下颚挂着象征法老王威仪的长须,脖子上围着项圈,狮身饰有雄鹰的羽毛图案。其中“奈姆斯”头巾与长须都是古埃及历代法老王的标志。
雕塑功用
狮身人面像没有出现在任何目前已被发现的古王国铭文中,也没有任何铭文描述它的建造或原本用途。德国考古学家古特·德雷尔认为狮子给法老做陪葬是为了昭示君主的强权。狮身人面像脚下有哈夫拉神庙以及斯芬克斯神庙,世界埃及考古学领头人马克·莱纳发现每年的春分和秋分时节,太阳移动的轨迹贯穿了斯芬克斯神庙东西两个圣所的连线,当太阳持续朝地平线移动时,这条线经过狮身人面像的肩部,并延伸至哈拉夫金字塔,指向其南端,也就是那天日落的方向。马克·莱纳·认为狮身人面像、斯芬克斯神庙以及哈夫拉金字塔都是为了保证法老能安全通往来世,狮身人面像更是起到了护送古埃及历代法老木乃伊的作用。
此外,对于古埃及人来说,地平线是通往来世的入口,狮身人面像守卫着金字塔,有着“地平线上的荷鲁斯”之称。
梦之石碑
埃及新王国第十八王朝时期(约前1575年-约前1308年),法老图特摩斯四世在雕像的两脚之间放置了一块花岗岩石碑,被称为“梦之石碑”。这块石碑高3.5米,重15吨,至今依旧存在于雕像脚下。图特摩斯四世是法老阿蒙霍特普二世(Amenhotep Ⅱ)的儿子,他兄弟众多且个个都有权利成为埃及古埃及历代法老。在图特摩斯四世还是王子的时候,在一次围猎中他在一座石雕的阴影下睡了过去。在梦中王子感受到一个狮身人面的形象在呼唤他,它恳求王子将自己从沙漠中解救出去,作为回报,王子将会取代其长兄成为埃及的法老。图特摩斯四世醒来后,便派工人将神从沙中解救出来,还命工匠重塑雕像,使它恢复本来模样。几年后,随着长兄的神秘遇害,图特摩斯四世果真被加冕为法老。图特摩斯四世将这段经历记述下来,在雕像前立了记梦碑。
雕像谜团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翔实文献记载和文物佐证,狮身人面像尚有许多未解之谜,古埃及学者们就狮身人面的建造年代、建造者、头像的古埃及历代法老原型以及狮身与人面比例失调等许多问题尚未达成共识。
人面原型
狮身人面像的头部公认是依据法老头像雕刻的,但是胡夫法老还是哈夫拉法老,学界至今未有定论。大部分埃及学家认为狮身人面像是公元前2500年按照哈夫拉法老的面貌建造的。埃及古物学家赖纳·施塔德尔曼(Rainer Stadelmann)也认为狮身人面像是依照其建造者模样雕刻的,但不能确定其建造者是否就是法老哈夫拉。将狮身人面像的头部与法老的脸对比后,加上依据哈夫拉建造金字塔甬道时刻意避开狮身人面像,施塔德尔曼认为狮身人面像早于哈夫拉就已建好,且没有胡须的狮身人面像是根据法老胡夫建造的。马克·莱特则认为有证据证明狮身人面像最初是有胡须的,现在石像胸口奇怪隆起物的位置刚好可以支撑长胡须,所以是有胡须的哈夫拉根据自己形象建造了狮身人面像。2004年开罗法属东方考古研究团的研究员瓦希尔·多布雷夫在长达20多年的研究后,声称破解了埃及狮身人面之谜,认为狮身人面像是德吉德夫拉法老依照其父亲胡夫法老的妙容而建造的。
比例失调
随着研究的深入,地质学家发现狮身人面像虽然是一整块石头雕刻而成,但它的头部与身体完全不成比例,人面头部小而狮身很大,二者并不协调。一种观点不断得到证明:当时的法老哈夫拉有可能在重建这个已经存在很久的雕像时受到一定的局限,所以他可能对雕像的脸型进行了重新设计。历史建筑师乔纳森·弗勒(Jonathan Foyle)认为狮身人面像原本不是人面,而是狮头。地质学家罗伯特·肖赫则认为,在狮身人面像身体上发现的风化以及其周围雕刻这座纪念碑时留下的“沟渠”都是长期流水腐蚀留下的特征和痕迹。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雕像脸部和躯干的比例有些失调 。
鼻子缺失
关于狮身人面像的鼻子,有一种说法流行至今,说它是受到拿破仑军队军队的炮击而脱落。也有传说是19世纪驻扎在埃及北部英军将狮身人面像作靶子击打,使得石像的鼻子以至整个面部遭到破坏。但是1757年丹麦探险家弗雷德里克·路易·诺登(Frederic Louis Norden)发表的狮身人面像草图显示,那时石像的鼻子就已消失,那时拿破仑还没出生。据中世纪阿拉伯史学家马格里齐(1364-1436)记载,那时石像的狮身被沙土覆盖,人们纷纷来朝拜头部。有一位名叫萨衣姆·台赫尔的苏菲派教徒反对偶像崇拜,便爬上沙丘将石像的鼻子砍下。
保护与开发
雕像现况
仔细观察石像会发现,石像脸上的裂痕由于工业污染造成的酸雨侵蚀愈加严重,原本外层的红色胶泥已大部脱落,皇冠、圣蛇、长须等装饰也都不翼而飞,鼻子塌陷,胸部和全身“肌肉”磨损严重,呈松弛状,项圈和彩绘也被磨蚀尽只剩下头顶上固定皇冠的的一个四方形深洞。
保护与修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炮兵阵地建在石像附近,为了保护石像,英国在头像周围筑起了临时高墙,直到1947年战争结束后才被拆除。
由于几千年来的风吹日晒,碳酸钙不断剥落,工业污染造成的酸雨以及古迹旁城镇流出的污水逐渐深入石像内部,狮身人面像受损严重。1975年,一种新的化学药物注入法(使氢氧化钡与碳酸钙反应,将石像表面转化为坚硬的保护层)开始试验于石像保护中。
1981年10月,埃及文物局长公布了一个修缮工作手册,指出了威胁事项的种种危险,并成立专门委员会研究解决。
1988年两块石头(第一块长82cm、宽8cm,第二块长85cm、宽55cm)从石像的右肩掉下来,埃及政府便对石像制定了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措施。
1990年,格蒂研究所在狮身人面像背部安装了太阳能监视器,以检测出破坏石像的潜在危险。
价值与影响
吉萨平原南部的狮身人面像与身旁的三座大金字塔,构成古埃及最具代表性的画面,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狮身人面像是古埃及现存最大的雕像建筑,1979年狮身人面像随着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前往参观。狮身人面像是埃及古老文化的标志,对研究古埃及文明有重要意义。围绕着神秘的斯芬克斯,许多问题都无法解释,推动着人们不断探索。
狮身人面像体现了古埃及的宗教文化,古埃及人常将一些动物视作神的化身,并认为众神可以通过这些动物出现在尘世中。德国考古学家古特·德雷尔认为狮子象征着古埃及历代法老的权力,狮身之上的人头象征着人类的智慧与控制力,狮身人面便代表法老掌握绝对权威的形象。对狮身人面像通过考古等方式探究其历史与文化的意义也是对古埃及文明的一种解读。
相关作品
1981年富兰克林·沙夫纳执导的悬疑电影《狮身人面像》(Sphinx)上映。
1992年美国作者罗宾·库克(Robin Cook)的小说《狮身人面像之谜》出版,讲述了埃及考古谜案故事。
2010年美国纪录片《【PHS】新星:狮身人面像之谜》(Nova:Riddles of the Sphinx)以及《探索:狮身人面像揭秘》专门介绍与分析了狮身人面像。
山寨风波
2014年埃及文物部门宣布开放狮身人面像“禁区”(基座周围,含记梦碑)一个月后,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洞沟村东面的一处空地上出现了山寨版的狮身人面像,向游客免费开放。据埃及《金字塔报》报道,埃及文物部在2014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申诉,表达了对河北狮身人面像未经收权的1:1复制品的强烈反对。工作人员表示这尊同比例复制雕像为拍戏用的临时场景,拍摄完成会立即拆除。2016年这尊山寨版“狮身人面像”的头部与身体分离,被留在长城文创园中。但据《河北青年报》“靖像”栏目2018年5月3日报道,身首分离的石家庄市版“狮身人面像”又被重新组装。这又引发了埃及国内的怒潮,埃及文物部表示重新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拆除狮身人面像仿制品的要求。
2015年,滁州市动漫创意园内也出现了一尊等比例狮身人面像复制品。
参考资料
法老古迹.埃及国家信息服务中心.2023-07-12
石家庄山寨狮身人面像被拆 疑遭埃及再次投诉.映象新闻.2023-07-12
埃及投诉河北山寨狮身人面像 专家:确实侵权.中新网.2023-07-13
《狮身人面像》.豆瓣读书.2023-07-12
《狮身人面像之谜》.豆瓣读书.2023-07-12
《【PHS】新星:狮身人面像之谜》.豆瓣.2023-07-29
拆狮身人面像易,撼山寨文化难.人民政协网.2023-07-12
评:山寨版创意园缺的是文化自信.南方网.2023-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