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鲚
刀(学名:Coilia ectenes),又称刀鱼、长颌鲚、太湖湖鲚、短颌鲚、毛刀鱼、毛花鱼、梅鲚等,属脊索动物门辐鳍鱼纲鲱形目[fēi xíng mù]鳀科[tí kē]鲚属下物种。体长侧扁。口大。背部平直。尾部延长,渐尖细。头、体背部青绿色,体侧银白色。鳃孔后部及各鳍基部橘黄色。体长可达41厘米、体重可达360克。
刀鲚多生活于水质较浑浊的底层。在中国,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以及通海的河流中下游及其附属湖泊。在国际上,分布于日本、朝鲜半岛。为广温性鱼类,活泼善游,除了繁殖期,平时分散生活。刀鲚有洄游和淡水定居两种生态型。溯河洄游型刀鲚在淡水中繁殖,幼鱼在河口半咸水水域生长,再到海水中发育至性成熟。而淡水定居型刀鲚可在江河和湖泊内完成整个生活史,不需要作生殖洄游。
洄游型刀鲚每年2~3月繁殖季节集结成群,上溯进入江河及大通江湖泊中产卵。绝对怀卵5.9万~18.6万粒。淡水定居型刀鲚可在江河和湖泊内完成整个生活史,产卵期集中在5~7月。怀卵量几千至几万。刀鲚的适宜生长水温为25~30℃。
刀鲚肉质细嫩鲜美,是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在日本,1974年刀鲚的捕捞量为174 吨。20世纪70年代,长江下游安徽、江苏省和上海市的刀鲚年均捕捞量达3000吨左右。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刀鲚资源急剧下滑。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2017年被IUCN评估为濒危物种(EN)。
形态特征
鱼苗和幼鱼
刚出膜的鱼苗长约2毫米,身体呈“逗号”。第2天约3毫米,呈“绣花针”状。全身玉白色透明,内部结构清晰可见。眼晶体无色素,两个耳囊内各有两个大小相似、晶莹明亮的耳石。开口阶段,尾鳍圆小。20毫米以后,尾鳍基部有黑点,圆尾逐渐变成次生歪尾,有齿。50~120毫米之间为幼鱼阶段,胃形成,鳃耙数似成鱼。
成鱼形态
体长而侧扁。背部平直。胸、腹部具尖锐棱鳞。尾部延长,渐尖细。吻短而圆突。眼近于吻端。口大,斜裂。上颌骨较长,下缘为锯齿状。鳃孔宽大。假鳃发达。鳃耙细长。体被薄圆鳞,头部无鳞。无侧线。背鳍基短。腹鳍短小。臀鳍基部长。胸鳍上部有6根分离而延长的鳍条。尾鳍不发达,歪尾型,上叶尖长,下叶短小。头、体背部青绿色,体侧银白色。鳃孔后部及各鳍基部橘黄色。唇及龈盖膜橘红色。体长可达41厘米、体重可达360克。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在中国,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以及通海的河流中下游及其附属湖泊。在国际上,分布于日本、朝鲜半岛。在日本,仅限于九州有明海海域及与之相连的河流中。
栖息水域
刀鲚多生活于水质较浑浊的底层,深度范围0~50米。溯河洄游型刀鲚在淡水中化为幼鱼,幼鱼洄游到半咸水水域索饵并成长为成鱼。成鱼再游向海域发育成熟,然后产卵期再上溯洄游至淡水环境。非溯河洄游型刀鲚个体生活在与海洋隔离的淡水环境中。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肉食性鱼类。鱼苗和幼鱼早期以枝角类、桡足类[ráo zú lèi]等为主。70~80毫米以上时,除食浮游动物外,还食昆虫幼虫、小虾、糠虾、鱼苗等。120毫米以上, 食小型鱼虾的比例越来越大。 成鱼则完全以小鱼、虾等为食。洄游型在溯河繁殖洄游期间停止摄食。
社群行为
刀鲚为广温性鱼类。分散生活,不集成大群,繁殖期才集结成群。活泼善游,应激强、怕惊扰,网捕时,遇水流易逆水潜兆。
节律行为
中国分布的刀鲚有洄游和淡水定居两种生态型。日本分布的刀鲚全是溯河洄游生态型。在中国全人工养殖条件下,研究表明刀鲚是晨昏型摄食鱼类。晚上游向河流的深水区。在冬天结冰前,鱼苗和幼鱼从淡水洄游到河口越冬。有少数个体选择在淡水中越冬,第二年春季开始进入河口。在中国,由于河水结冰且较浅,在淡水中越冬的个体数量相对较少。
生长繁殖
繁殖过程
在中国,洄游型刀鲚平时分散生活在水质较浑浊的近海底层,每年2~3月繁殖季节集结成群,上溯进入江河及通江湖泊中产卵。长江的产卵场一般在安徽及江西省水域,最远可达湖南洞庭湖。长江产卵亲鱼多由2~4岁组成,产卵后降河入海。成熟卵径705~850微米,绝对怀卵5.9万~18.6万粒。在日本,每年5~7月,生活在有明海水域性成熟的刀鲚先顺着大潮从有明海上溯到筑后川口半咸水潮间带停留,等降水后,再继续溯河移动到距筑后川口10~23千米的范围内产卵。
淡水定居型刀鲚可在江河和湖泊内完成整个生活史,不需要作生殖洄游,也没有特殊的产卵场要求。太湖湖鲚的产卵期集中在5~7月,最适水温20~27℃。产卵群体主要中0~1岁组成,体长80~130毫米,体重3~6克。怀卵量与体长的关系很大,一般几千,甚至4万~6万粒。
刀鲚一次性产卵,但雌性个体卵巢发育不同步,导致种群产卵过程持续时间较久。受精卵透明,具油球,浮性。水温22℃时孵化时间约44小时。
生长过程
刀鲚的适宜生长水温为25~30℃。在幼鱼期间,生长速度最快,每天平均生长约1毫米,1~3龄的生长速度较快。4冬龄鱼的体长和体重已达到最大生长限度。5龄鱼的体长、体重都不再增长,最长不超过6冬龄。寿命一般为4~5冬龄。在中国全人工养殖下观察,夏季温度较高、冬季温度低,刀鲚生长减缓,秋季水温适宜,生长速度较快。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刀鲚渔获量急剧下滑。自20世纪80年代起,长江下游安徽、江苏和上海市的洄游型刀鲚急剧下降。不过,定居型刀鲚的资源在不断地增长。如太湖湖鲚渔获量占鱼类渔获总量从1952年的15.8%增加到2004年的78.2%;洪泽湖湖鲚渔获量占鱼类渔获总量从1949年的1.08%增加到2010年~2011年的52.33%。
致威因素
大规模的水文工程,如筑坝、围堰等导致栖息地退化,刀鲚无法洄游,其生境履历被迫改变,无法降海洄游,最后成为淡水定居型。生活污水、农业废水的排入沿江水域,形成污染带,对刀鲚的繁殖和栖息造成不利影响。过度捕捞导致大量幼鱼个体的损失,直接影响成鱼资源下降及下一代繁殖个体的减少。
保护级别
2017年被IUCN评估为濒危物种(EN)。
在中国,刀鲚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2007年12月12日)。
在日本,刀鲚被列为日本水产厅珍惜野生水生生物“危急种”名录,日本环境省将其从《红皮书物种名录》种有灭绝危险的II类(2008年)调整到I类(2013年)。
保护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有关规定,自2019年2月1日起,停止发放刀鲚(长江刀鱼)专项捕捞许可证,禁止其天然资源的生产性捕捞,但刀鲚资源并未立即出现恢复趋势。直到2021年初,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禁捕实施后,长江口刀鲚种群资源恢复趋势良好。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洄游型刀鲚是中国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由于其美味和营养价值,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非洄游型刀鲚则具有较低的商业价值。20世纪70年代,长江下游安徽、江苏省和上海市的刀鲚年均捕捞量达3000吨左右。据统计,在中国,刀鲚在2006年市场价格维持在1600元/kg左右,到2012年已经高达12000~16000元/kg。最高为20000元/kg。在日本,1974年刀鲚的捕捞量为174 吨。
食用价值
刀鲚肉质细嫩鲜美,是著名的“长江三鲜”之一。刀鲚肌肉中,含有丰富的K,Na,Ca,以及微量元素Zn和Fe。怀卵的刀鲚相对于其它经济鱼类(如鳗鲡、黄鳝、鳜、厚颌鲂[hòu hé fáng]、中华倒刺鲃[zhōng huá dǎo cì bā]等)是一种高脂肪低蛋白低氨基酸的食品,但是EPA+DHA含量丰富。
亚种分化争议
刀鲚可以分为定居型刀鲚和洄游型刀鲚。但有学者持有不同意见,认为刀鲚与湖鲚仅限于种内。如刘文斌采用形态比较的方法,认为长江刀鲚和太湖湖鲚的差异未达到亚种水平。程起群等对刀鲚和湖鲚的框架参数以及传统可量性状开展测量,并结合形态综合分析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刀鲚和湖鲚种群间的差别仅限于地理种群之间的差别,未达到亚种分类学水平。向文殿对南四湖、洪泽湖和太湖刀鲚的形态差异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它们种群间的差异也未达到亚种水平。
人工养殖
养殖概况
刀鲚应激反应强烈,“出水即死”,存在亲本易应激死亡、苗种存活率低、养殖效益差等问题,因此人工繁育技术一度成为世界性难题。截止2016年,刀鲚驯化养殖的研究虽已取得一定进展,但未达到大面积推广的地步,养殖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熟化,同时许多技术参数也还比较模糊。中国许多家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了长江刀鲚苗种人工繁育研究,并于2015年成功实现了苗种全人工繁育和规模化生产。截至2022年,相关养成技术和养殖模式还在不断探索中。
养殖方式
刀鲚养殖模式主要有池塘养殖、工 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等3种模式。截止2022年,长江刀鲚养殖大多采用池塘养殖模式。
养殖条件
池塘需有进出水口,配备增氧机。放鱼苗前需排水曝晒淤泥,修整池梗和翻耕池底。之后加水并肥水。
生物系统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微生物以及腐屑等,非生物系统包括太阳光、透明度、水温、补偿深度、土质、溶解气体、盐类等。
饲料投喂
刀鲚养殖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即水花开口阶段、乌仔阶段、稚鱼(夏花)阶段、幼鱼阶段和成鱼阶段,需要根据每个阶段的营养需求和食量,分别投喂不同的饲料。
养殖管理
2021年5月,中国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强养殖刀鲚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地要开展刀鲚养殖产品标识工作,标识可查询产品名称、养殖单位名称、苗种来源、出塘日期等信息。
参考资料
刀鲚.Species2000.2023-03-14
Coilia nasus.IUCN.2024-08-08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 第94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3-03-13
刀鲚 Coilia ectenes Jordan et Seale, 1905.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3-04-07
刀鲚.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4-13
刀鲚.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3-11
广温性生物.OpenGMS.2023-03-11
Coilia nasus Temminck & Schlegel , 1846.fishbase.2023-04-07
ComprehensiveassessmentofpopulationgeneticstructureoftheoverexploitedJapanesegrenadieranchovy(Coilianasus):Implicationsforfisheriesmanagementandconservation.sciencedirect.2023-04-07
农业农村部关于调整长江流域 专项捕捞管理制度的通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3-03-12
农业农村部印发《通知》 加强养殖刀鲚生产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3-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