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原麝

原麝

原麝(学名:Moschus moschiferus),是生活在中国北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及朝鲜半岛的一种麝,栖于海拔1000~2000米的阔叶林、针叶林或真阔混交林中,以树叶、草和地衣为主食。全身呈深褐色,背上有许多淡黄色斑点,下颌白色,有两条白色条纹从颈部延伸到肩部,雄性具发达的上犬齿,露出唇外。头体长65~90厘米,体重8~12千克。与其他麝类一样,雄麝生有麝香囊,麝香囊是扩大的包皮腺,紧贴阴茎开口的前方。麝香则是囊内腺体细胞的分泌物,属于雄性外激素产物,在野麝个体之间起化学通讯作用;可制香料或入药。

2014年11月17日,原麝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评为易危(VU)。原麝被2023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为附录II物种。在中国,根据2021年版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原麝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分类及亚种

原麝是麝科(Moschidae)麝属(Moschus)下的一个物种,是最早被命名的一种麝,命名者是著名的瑞典动植物学家、分类学家卡尔?冯?林奈(Carl Linnaeus)。在20世纪,曾有部分学者认为原麝是麝科麝属的唯一有效物种,将麝属其他类型如林麝马麝喜马拉雅麝等均视为原麝之亚种,使原麝这一物种概念十分庞杂。随着脱氧核糖核酸研究手段的进步,麝属分类问题才逐渐厘清。截至202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麝属分为7个物种。其中原麝分为5个亚种:指名亚种(Moschus moschiferus moschiferus,又称西伯利亚地区亚种)、远东亚种(Moschus moschiferus parvipes)、锡霍特亚种(Moschus moschiferus turovi)、北极亚种(Moschus moschiferus arcticus)和萨哈林亚种(Moschus moschiferus sachalinensis)。

形态特征

原麝头体长65~90厘米,肩高56~61厘米,颅全长13~16厘米,尾长4~6厘米,体重8~12千克。雌雄均无角,颅骨粗壮,鼻骨较短。耳长直立,耳尖较林麝宽圆。后腿比前腿长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因而呈臀高肩矮之体态,前后肢蹄甲较其他麝发达,尾极短。雄性原麝与其他麝类一样,具发达的上犬齿,露出唇外。

原麝全身毛色呈均匀的栗色,体背具淡黄色斑点,呈4~5纵行排列,愈向体后斑点愈明显,幼麝斑点较成麝更为显著。唇和面颊棕灰色,额部毛色较深,耳背和下颌呈白色。颈部两侧有两条白色带纹延至腋下,颈背处有一模糊的淡黄色半圆环纹。四肢内侧和臀部周围毛发呈浅棕灰色,四肢外侧深棕色,尾浅棕色。

雄性原麝阴茎开口前方具扩大的包皮腺,特化为麝香腺,雌麝无麝香腺,不可分泌麝香。分泌麝香区域由香腺和香囊两部分构成,香囊为一椭圆形的盲囊。香腺分泌香液,香囊则是储存香液的场所。

分布栖息

地理分布

原麝广泛分布于俄罗斯联邦(西伯利亚地区远东)、哈萨克斯坦东部、中国北部、蒙古、朝鲜韩国指名亚种在中国分布于阿勒泰市山地区、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和黑龙江省西部,还见于西伯利亚和蒙古。远东亚种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省(长白山地区)、辽宁省山西省陕西省(黄龙山区),其中在河北省和北京已经灭绝,还分布于朝鲜半岛。锡霍特亚种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北极亚种分布于东俄罗斯维尔霍扬斯克地区。萨哈林亚种分布仅限于萨哈林岛(库页岛)。

栖息地

原麝属林栖动物,在中国生活在海拔1000~2000米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或郁密度较差的阔叶林中,常见于以桦树落叶松为主要树种的林地。在俄罗斯主要栖息于中海拔地区灌木稠密、多裸露岩石的暗针叶林中。原麝能轻易地沿着陡坡和峭壁走动,属于典型的山地动物,常活动在山腰和高山地带。一般雄麝多栖息在山势险峻地段,而雌麝和幼仔生活于地势较缓的密林坡地。

生活习性

食性

原麝对食物的取食倾向有三个特点:1、爱啃食枝叶;2、嗜苦味,对含有苦味和发涩(含单宁)的植物甚喜食,如杨柳、苦菜、小等;3、喜食花蕾和花。

原麝以多种灌木嫩叶为食,主要吃双子叶植物纲,几乎不食禾本科及其他单子叶植物,取食植物多达90种以上。在西伯利亚地区东北地区,原麝食物中以地衣最为常见(在冬季,地衣在原麝食物中占比达99%),食性存在季节性变化,10月至翌年4月主要取食各种地衣,也食西伯利亚松落叶松的枝叶和拣食阔叶树凋落的枯叶,5至9月,原麝则转而采食大量绿色植物和各种浆果与蘑菇。在山西省,原麝食蓝花棘豆、蒙古胡枝子、披碱草紫苜蓿苔草5种植物最多,且全年均可采食。

行为

原麝多在清晨、傍晚和深夜活动,如遇阴雨天,白昼也可外出活动采食。性孤僻,以独居为主,只在繁殖季节可见雌雄一起活动。跳跃能力强,跳跃高度达1.8米,亦具备攀爬能力,可爬上3~4米高的倾斜树干。听觉特别发达,可以听到100米外撞动树枝的声响。嗅觉也较灵敏,能够用嗅觉辨别出自身和其他个体活动过的迹象。雌雄原麝都有蹭尾标记领地的习性,蹭尾多在树干、树桩、岩石上,或两只麝对臀蹭尾。在雄麝活动的路线上可以看见麝蹭尾的树桩,被猎人称为“油桩”,除蹭尾行为外,也常通过粪便标记领地。

原麝有较固定的生活区域,活动、采食和休息均有固定的路线和地点,周而复始形成清晰的麝道,便溺和栖居往往也都在特定地点进行,若受惊吓后当即离开,不久后又会回到原处。

一只原麝活动区域内,往往有十个左右的麝窝,窝结构很简单,用前蹄刨出浅土坑,内无铺垫物,仅由自身脱落的毛和落入的灌木枝叶等组成。有主窝和临时窝之分,主窝宽30~40厘米,长50~65厘米,深5~10厘米,隐蔽于浓密的灌丛之中,不易发现,难于接近,有两个出入通道。临时窝相对主窝简陋,隐蔽条件差,是原麝短时栖居歇息形成的窝。原麝早晨在阳坡草地觅食后,就在临时窝休息,但黄昏觅食后回到阴坡主窝。

种间关系

原麝的天敌有猞猁、豹、虎、狼、熊、貂熊黄喉貂、草原雕等。1987~1990年在吉林省的调查结果显示,发现猁、黄喉貂和狼是原麝的主要天敌,特别是对幼崽危害最大,在山崖石上常见到被狼吃掉的麝残骸,其周围有狼的足迹和粪便。据猎民讲,常常两只猞猁彼此合作,山顶和山谷各一只,发现麝就上下夹攻。东北地区春、夏时期产出的仔麝,约有20~25%成为黄喉貂的猎物。

繁殖及生命周期

原麝是一种季节性多次发情动物,在一个发情季节,可出现3~4次发情周期,雄麝在发情季节里可以随时发情交配,发情期一般为10月下旬至次年2月末结束,最高峰为11~12月份,发情周期为13~20天,每次发情持续12~36小时。发情期内雄麝为争夺配偶,常发生追逐打斗,其锐利的上犬齿可在争斗中创伤对手、撕裂皮肉。

雌麝妊娠期约6个月,通常在5~6月产崽,第1胎多为1仔,第2胎起多为2仔,最多可产3仔,但一般只能成活2仔,哺乳期约2个月,幼麝与雌麝共同生活实际达2年。雌麝出生后2年性成熟,雄麝则需3年至性成熟,饲养条件下雌麝生育期约10年,寿命10~15年。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1999~2001年中国全国野生原麝资源专项调查表明,中国原麝资源储量仅4057~4895只。2006年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吴家炎教授估计,黑龙江省原麝数量不超过1000只,吉林省约150余只,辽宁省约80~100只,内蒙古自治区约450~500只,山西省约100~150只。至2015年,估测黑龙江省原麝数量仅存400~600只。陕西省于2017年估计数量约636~1062只,但这一估测仍需讨论与验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布的原麝长年缺乏数量估测,原麝在这一地区分布范围狭窄,数量十分稀少,2020年在新疆阿尔泰共和国山的调查显示,原麝在该地区可能已局部灭绝。2014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原麝在中国的数量整体而言呈下降趋势。

蒙古国于20世纪70年代估计本国原麝数量约60000~80000只,至1986年下滑至44000只,1990年至2000年间,该国原麝观测密度由每5平方千米6个个体下降至仅1个个体,种群数量无疑正快速下滑。

朝鲜半岛,原麝种群数量缺乏可靠估计,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一地区的原麝数量被认为处于下降状态。

俄罗斯是野生原麝数量最多的国家,至2011年,俄罗斯原麝主要产地——西伯利亚联邦区估计原麝总数量约为11万只。

保护级别

1983年,世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将原麝列入附录II。

由于野生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自1996年至2014年最新版IUCN红色名录发布,原麝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评定为易危(VU)。

2021年版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原麝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致危因素

过度捕猎是导致原麝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过去猎人使用猎枪捕猎,当原麝数量减少密度降低时,狩猎强度由于收获减少而降低,尚不至于导致原麝绝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埋设猎套普遍取代持枪狩猎,使原麝生存危机进一步加重。猎人在林中到处设套,导致大量原麝被猎套捕捉。这种绝灭性的猎具迅速扩散,对野生麝保护产生巨大威胁。

麝香贸易是促使野生麝遭偷猎的重要原因,由于人工饲养数量不足以供应市场,偷猎者会大量猎杀野生麝,并取下整个香囊。国际上麝香价格上涨,导致偷猎者乱捕滥猎现象日趋严重。

保护措施

根据201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报道,原麝在中国、俄罗斯和蒙古均被列为保护动物,狩猎遭到禁止。中国、俄罗斯和蒙古均建立了一些保护区,保护原麝的栖息地,例如中国建立的吉林白山原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开展了人工养麝技术和人工麝香合成研究,用人工制造香替代自然麝香,并对麝香制品严格管理,凡未经许可使用野生麝香,一律视为非法行为。

主要价值

麝香香味浓郁,是一种上等的定香剂,为四大动物香料(灵猫香、河狸香、龙涎香、麝香)之一。在现代日用品化学工业中,麝香可用作香水、香皂、香烛和有些食用香精的定香剂。

参考资料

Moschus moschiferus.GBIF.2024-08-24

..2023-03-07

..2024-08-24

Moschus moschiferus.CITES.2024-08-24

..2023-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