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毛蕨科
乌毛蕨科(食虫类:Blechnaceae),为水彩云阁目下的一个科,具有广泛的全球分布。乌毛蕨科植物为中型植物,通常为地面生长,根状茎横走或直立,偶有横卧或斜升。该科植物生于灌丛中或溪边,其根状茎可药用,有清热解毒、活血散淤之效,嫩芽捣烂外敷可消炎肿。该科的分类地位和包含的属数在不同的分类系统中有所变化。
形态特征
乌毛蕨科植物为中型植物,植株高1-2m,通常为地面生长,少数石生和附生。根状茎横走或直立,偶有横卧或斜升,有时形成树干状的直立主轴,有网状中柱,被具细密筛孔的全缘、红棕色鳞片。叶一型或二型,有柄,叶柄内有多条维管束;叶片1-2回羽裂,罕为单叶,厚纸质至革质,无毛或常被小鳞片。
叶脉分离或网状,如为分离则小脉单一或分叉,平行,如为网状则小脉常沿主脉两侧各形成1-3行多角形网眼,无内藏小脉,网眼外的小脉分离,直达叶缘。
孢子囊群为长的汇生囊群,或为椭圆形,着生于与主脉平行的小脉上或网眼外侧的小脉上,均靠近主脉;囊群盖同形,开向主脉,很少无盖;孢子囊大,环带纵行而于基部中断。孢子椭圆形,两侧对称,单裂缝,具周壁,常形成褶皱,上面分布有颗粒,外壁表面光滑或纹饰模糊。
分布范围
乌毛蕨科分布于福建省、台湾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四川省、江西省,亚洲热带其他地区也有。
生长环境
乌毛蕨科植物生于灌丛中或溪边,海拔100-1300m,为酸性土指示植物。
药用价值
乌毛蕨科根状茎可药用,有清热解毒、活血散淤之效,嫩芽捣烂外敷可消炎肿、拔毒、生肌。
分类依据
乌毛蕨科由Newman于1844年创建。2014年,Christenhusz和Chase将其作为Aspleniaceae的一个亚科Blechnoideae。然而,PPGI在2016年恢复了乌毛蕨科的科级地位,并排除了Onocleaceae。乌毛蕨科属于eupolypods II clade(现为Aspleniineae亚目),在Polypodiales目中。
乌毛蕨科的属数在不同的分类系统中有所变化。Christenhusz和Chase将乌毛蕨科作为亚科处理,包括三个主要的分支,其中一个是Onoclea sensu lato,另一个是Woodwardia,与所有其他物种一起作为Blechnum。Perrie等人保留了乌毛蕨科的科级地位,并将Onoclea作为Onocleaceae排除在外。他们识别了乌毛蕨科内的三个主要分支,即Woodwardia、super-Stenochlaena和super-Blechnum,最终形成七个属。
Gasper等人独立于Christenhusz和Chase,研究了乌毛蕨科的深层关系,保留了其科级地位,并将Onocleaceae排除在外。他们将Perrie等人的三个主要分支分配给亚科,即Woodwardioideae、Stenochlaenoideae和Blechnoideae。他们的方法是创建一系列单系的属,最终形成24个属。乌毛蕨科的三个亚科之间的关系如下所示。
PPG I在2016年遵循Gasper等人的分类,接受了24个属,分为三个亚科,共有约265种,其中大部分归入Blechnoideae亚科。
下级分类
乌毛蕨科植物约有14属250种,主要分布在南半球热带地区。在中国,乌毛蕨科有8属14种,深圳市地区有4属6种。
乌毛蕨科植物包括以下属:
1. Blechnidium 乌木蕨属
2. Blechnum 乌毛蕨属
3. Brainea 苏铁蕨属
4. Diploblechnum 扫把蕨属
5. Stenochlaena 光叶藤蕨属
6. Struthiopteris 荚囊蕨属
7. Woodwardia 狗脊属
Chieniopteris 崇澍蕨属 = Woodwar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