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奥古斯特·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1849年01月22日-1912年05月14日)是瑞典剧作家,被誉为现代戏剧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六十多部戏剧和三十多部著作,著作涉及小说、历史、散文、自传、政治等广泛领域。戏剧创作上,他的自然主义剧作和具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特色的作品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
斯特林堡于1849年出生在斯德哥尔摩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870年,他考入乌普萨拉大学,由于经济拮据,曾几次退学,但正是在那里,他开始了自己的作家生涯。1879年,奥古斯特因出版社会讽刺小说《红房间》而声名鹊起。19世纪80年代后半期,斯特林堡作为戏剧家对欧洲戏剧改革运动作出了重大贡献。他首次将自然主义应用于戏剧,成功创作了悲剧《朱莉小姐》《父亲》等多部独幕剧。此后,他有一段时间受到精神折磨,但仍然笔耕不辍。1897年,他写了《Inferno》《传说》等作品,描述他遇到的精神危机。在这次危机之后,他的写作风格从自然主义转变为神秘主义和象征主义。1907年,他和朋友在斯德哥尔摩成立了 “亲密剧院”。1912年5月14日,因癌症在斯德哥尔摩去世。
在世界文坛上,斯特林堡主要以戏剧享有盛誉,代表作品有《父亲》《死亡之舞》《红房间》《朱丽小姐》等。他在戏剧创作上重视气氛的营造和强烈情感的刻画,擅长通过描写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和悲惨命运,探讨阶级和社会问题,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自己对统治阶级压迫的反抗与斗争,也因为喜欢揭露上层社会的阴暗丑恶,被称为“人民的斯特林堡”。
人物生平
童年经历
1849年1月22日,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父亲卡尔·奥斯卡·斯特林堡(Carl Oscar Strindberg)从事船舶买卖和租赁业务,母亲尤里卡·诺拉·诺玲(Ulrika Nora Norling)是他父亲的女仆。敏感的斯特林堡认为出身上层的父亲和身为女仆的母亲之间阶级差异巨大,使他对自我的身份认同常常产生怀疑:以“女仆的儿子”自称,蔑视虚伪的中产阶级;又以“精神贵族”自居,不屑奴仆和学识不多的女性。母亲诺拉在他13岁的时候去世。不久之后,家中的管家被父亲续娶,成了他的继母。家中四男三女,有七个孩子,再加上经济困难和继母的刻意虐待,斯特林堡常年缺失正常的父母关爱,并因此对他的女性观产生了巨大影响。对继母的憎恶和对母爱的渴望决定了他对女人的矛盾态度,也影响了他身为作家的生活观点和写作取向。
初登文坛和戏剧创作
1867年,斯特林堡考入乌普萨拉大学,但由于经济困难,仅仅一个学期后,他就被迫退学。为了生计,他当家庭教师,演戏,也开始撰写文章和戏剧,甚至一度当过记者。直到1870年,才重返大学。这一年他写出的《在罗马》在瑞典皇家剧院正式演出,这大大地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1871年,斯特林堡又写出了《被放逐者》,得到了瑞典国王卡尔十五世的召见和奖赏。1872年,斯特林堡毕业后在斯德哥尔摩当记者,并创作出了他的第一部历史剧——《奥洛夫老师》。这部作品以16世纪瑞典的宗教改革为主题,主角是瑞典改革家奥劳斯·彼得里和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一世。受莎士比亚作品《尤里乌斯·凯撒》的影响,斯特林堡打破了瑞典历史剧只专注描写伟人光辉一面的传统,将国王和改革家都塑造成有缺陷的鲜活的个体。尽管这部作品在后来成为其代表作之一,但在当时却没有剧院愿意排演,九年后才被搬上舞台。
1874年,斯特林堡在瑞典皇家图书馆担任管理员,有了一份固定的工作和收入。戏剧创作遭遇尴尬,他被迫转向小说创作。艰苦的生活和经历使他从青年时就看清了社会的黑暗和人际关系的虚伪。1875年,斯特林堡爱上了当时还是有夫之妇的男爵夫人西里·冯·埃森。埃森一直梦想成为演员,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贵族和男爵夫人的头衔不允许她从事演艺事业。而作为戏剧家的斯特林堡,答应可以为她实现演员梦,让她自由地参与艺术活动。于是,在他的猛烈追求下,埃森离开了原有的贵族生活,1877年与他结婚。
1879年,他以斯德哥尔摩为背景,以社会讽刺为己任,运用自然主义手法,写出了著名的长篇小说《红房间》。这一年也是他创作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一方面,此作之后,斯特林堡声名鹊起,开始了以抨击社会弊病,揭露上流社会丑恶嘴脸为主题的广泛创作,写出了《瑞典人民》与《新王国》等现实主义著作;另一方面,他又因过分尖锐的批判触怒了瑞典的统治集团,迫使他走上了举家出国、流离失所的窘迫道路。
混乱和危机
在国外流寓期间,斯特林堡的婚姻生活岌岌可危。经济条件的窘迫,常年累月的奔波,出身贵族的埃森与斯特林堡陷入了无休止的争吵。这样混乱而又紧绷的状态,无疑对他文学创作也产生了影响。1882年,斯特林堡为埃森撰写了《本茨爵士的妻子》,这是斯特林堡第一次强烈强调女性主人公的戏剧。妻子埃森所扮演的角色也在后来大受欢迎,成为她演员生涯的巅峰。1884年秋,流亡到法国的斯特林堡写下了《结婚集》,集内一共十二篇小说,都以婚姻为题材,这本书也被斯特林堡自认为是他“写得最妙的一本书”。但出乎斯特林堡意料的,9月27日《结婚集》刚摆到了书店的书架上。10月3日下午3点,他被斯德哥尔摩司法当局以 “亵渎上帝和嘲笑圣礼”的罪名起诉。尽管他被无罪释放,但生性敏感的斯特林堡还是受到了严重打击,并由此产生了极大的精神压力,时常怀疑有人想要暗中谋害他。1887年斯特林堡在当时极其糟糕的婚姻状况下,认为男性和女性之间始终存在一种权力斗争,并由此创作出了自己的第一部自然主义戏剧《父亲》,讨论当年的热点问题——两性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是由这部剧作开始,斯特林堡的创作中明确显示了与女性角色的冲突与矛盾。1888年,他又创作出典型的自然主义悲剧《朱丽小姐》,这也是斯特林堡的另一部重要剧作。次年,他在哥本哈根创办了一座实验剧院,坚持让自己的妻子埃森出演了《朱丽小姐》的主角。遗憾的是,《朱丽小姐》仅上演一场后,两人的婚姻就走到尽头,斯特林堡也因此放弃了剧院。
1890年秋,斯特林堡提出离婚申请。1891年正式离婚后,斯特林堡回到斯德哥尔摩。短暂的回国逗留了一段时间,斯特林堡开始在欧洲大陆各国间侨居。1892年,斯特林堡在柏林与年轻的奥地利记者弗丽达·乌尔相遇。由于这位女记者的主动,他们很快就结了婚。但婚后不久,斯特林堡就发现弗丽达出轨。弗丽达是个野心很大的职业女性,她不适应斯特林堡对她安排的家庭主妇角色,热衷于在社交圈中周旋,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认可。她性格中的解放、泼辣、有主见都是斯特林堡所厌恶和谴责的女性特质,两人在婚后生活相处极不愉快。这段婚姻也成为了斯特林堡精神崩溃的导火索。
1893年,斯特林堡放弃了在德国的文学创作,转而从事科学研究,试图有所作为。他反对基本的物质理论,沉迷于不切实际的化学实验。1896年1月,斯特林堡先后发表了《森林中的森林》《植物园》,认为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这两部作品并未得到科学界的认可。1896年夏,斯特林堡的朋友普弗博芬斯基被指控杀死了自己的情妇。斯特林堡的怀疑症进一步加剧,他开始臆想有人想要暗杀他。出于恐慌,斯特林堡四处躲藏,1896年离开奥地利,回到瑞典,在南部斯科讷省的隆德定居下来。
1897年斯特林堡与弗里达离婚,此时,处于精神危机后期阶段的斯特林堡出版了《Inferno》一书,叙述他同第二任妻子离婚后的生活。斯特林堡将这段时期称为“地狱时期”,人们也把这一系列事件统称为斯特林堡的“地狱危机”。这次危机使他的写作风格产生了显著的转变。1898年发表的《到大马士革去》三部曲前两部,标志着斯特林堡走出“地狱危机”,重新创作戏剧,他的创作方向也由自然主义、现实主义向象征主义与神秘主义转变。
返抵斯德哥尔摩
1899年,斯特林堡搬回斯德哥尔摩。他重归故里,决心成为一名国民作家。1901年,奥古斯特·斯特林堡与哈丽叶特·鲍塞结婚。此时的斯特林堡已经52岁,而哈里叶特作为年轻的女演员才23岁。两人的年龄在恋爱初期并没有带来什么阻碍,反而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在此期间大量作品问世。1901年,他写出《天鹅白》《死魂舞》和《一出梦的戏剧》;1902年他又完成了小说集《佛格湾与史海峡》和《一出梦的戏剧》。受莎士比亚历史剧启发,他写成了《古斯塔夫·瓦萨》《艾里克十五世》《古斯塔夫三世》等剧本。1903年,斯特林堡又以自身经历为内容,写出自传体作品《孤独》。经历了两次失败的斯特林堡对婚姻丧失了许多信心,精神危机的残余不时地在他的生活中爆发出来,他不可避免的对女性产生某种憎恨,并将这种憎恨带入到自己的婚姻中。他与第三任妻子哈丽叶特·鲍塞的婚姻同样短命。年轻的哈丽叶特向往新鲜和刺激,斯特林堡却已然步入稳定和平静。巨大的年龄差、迥异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的不合让两人分歧和矛盾越来越多,越来越不可调和。1904年,双方离婚。第三次婚姻后,他采用类似梦的形式进行创作,将时间打乱,空间模糊,以试图逃离现实生活,留下了传世名作《梦的戏剧》。
1907年,斯特林堡和好友共同出资,在斯德哥尔摩成立了“亲密剧场”;剧院有一个小屏幕来上演斯特林堡自己的戏剧,同时又接近观众,所以被称为亲密剧场。由于奥古斯特是该剧院的建立者,所以该剧院也被称为“奥古斯特亲密剧院”。为修建亲密剧院,斯特林堡一连写了四部室内剧:《风雪天》《被烧毁的宅院》《鬼魂奏鸣曲》和《鹈》。
晚年时期
1908年,斯特林堡从卡拉路40号搬到了皇后路85号。1909年起,他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但均因“思想过于激烈”而落选。拥护斯特林堡的瑞典民众不满主持评选的瑞典皇家科学院,通过社会募集到4.5万克朗的捐款,为斯特林堡发起建立了“反诺贝尔奖”。1912年1月,在斯特林堡的63岁寿辰,后来的社会民主党领袖卡尔布兰廷带领民众来到皇后路85号,也就是今天被称为“蓝塔”的斯特林堡故居,呼喊着“人民的斯特林堡”,将捐款作为奖金授予了他。四个多月后的5月14日,斯特林堡因病去世。他不愿被埋葬在“名利场上的富人中间”,也不愿举行任何形式的葬礼。瑞典人民将他安葬在公共墓地。但无法不为他举行葬礼。斯特林堡下葬那天,有6万多名工人、学生、知识界人士和普通民众自发聚集在“蓝塔”下,向他鞠躬致哀,并一路将他的灵柩护送到墓地。
主要作品
戏剧
斯特林堡一生创作了六十多部戏剧,是欧洲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他的戏剧创作风格多变,主要经历了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几个阶段。现实主义代表作有《在罗马》《被放逐者》和《奥洛夫老师》,其中,1872年创作的《奥洛夫老师》以宗教改革为主题的历史剧,也是他在学习莎士比亚和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等人的写作技巧基础上的成功作品。斯特林堡在晚年返抵斯德哥尔摩后,又继续了现实主义的创作。他以瑞典历史为题材进行创作。写下了《福尔孔家族传奇》《古斯塔夫·瓦萨》《埃里克十四世》《古斯塔夫三世》等,反映他对时代和社会的个人看法。
自然主义代表作有《父亲》和《朱丽小姐》。《父亲》作为斯特林堡的第一部自然主义戏剧,以其复杂的思想内涵,和对人性的猛烈拷问,在现代戏剧中具有独特地位。作品以话语分析为基础,通过角色间的言辞交锋,刻画出其内在的情感冲突,展现了一个家庭中父亲与女儿之间的权力关系。《朱丽小姐》亦是一出典型的自然主义悲剧。作品展现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种种禁,讽刺了贵族的思想作风和生活方式。朱丽小姐出生贵族,看似性格怪僻富有反抗精神,却又处处受人的生物本能和命运的摆布。斯特林堡在晚年返抵斯德哥尔摩后,又继续了现实主义的创作。他以瑞典历史为题材进行创作。写下了人看法。
表现主义代表作有《到大马士革去》《一场梦的戏剧》和《鬼魂奏鸣曲》。1898年发表的《到大马士革去》是斯特林堡表现主义的开山之作,也被看作是欧洲最早的一部表现主义戏剧。这部剧作共分三部,第一、二部作于1897年,第三部作于1901-1904年间。叙仇了痛恨耶稣的沙尔在前往大马士革的途中,经历人生的种种痛苦,终皈依天主教的故事。《一场梦的戏剧》是斯特林堡的晚期作品,也是他最具表现主义特征的戏剧作品。故事讲述的了一个印度教天神因陀罗的女儿下凡体验人间疾苦。斯特林堡在剧中以表现主义的笔法塑造梦的意境,似幻实真,以展现现实生活的荒诞无常。除了大量的剧作创作外,斯特林堡在斯德哥尔摩也建立了他自己的剧院。在筹备剧院的过程中,他创作了四部室内剧:《暴风日》、《鬼魂奏鸣曲》、《塘鹅》、《被烧毁的宅院》。这四部作品打破了那个时代的戏剧传统程式,将室内乐运用到戏剧艺术中去,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怪诞的戏剧风格。这四出戏剧,现在被专指为“斯特林堡的室内剧”。其中,《鬼魂奏鸣曲》是斯特林堡1907年创作的戏剧。它是体现斯特林堡表现主义艺术的代表作。剧中充满了罪恶、苦难、迷惘和死亡的气息,表达了斯特林堡由于生活的无意义和邪恶而产生的厌倦和绝望。
小说
斯特林堡作为小说家,在北欧文学中同样极具影响。著有《红房间》《幸运的彼得的旅行》《新国家》《女仆的儿子》《海姆斯岛上的居民》等。其中长篇小说《红房间》讲述了一群以艺术为生的、穷困潦倒的青年人相聚在“红房间”互相吹捧的故事。《新国家》讽刺了1865年斯德哥尔摩政府改革后的社会。 短篇小说集 《结婚集》一共十二篇小说,都以婚姻为题材,但也因为在妇女解放问题上的保守态度引发了巨大的社会争议。长篇自传体小说《女仆的儿子》用第三人称叙述了作者自身的经历和三十七岁以前走过的创作道路,字里行间充满人生哲理和对社会的看法,留下了许多传世名言。如“怀疑是相信的开始,荒谬的东西必然会在一个健康的头脑里引起反抗。”中篇小说《海姆斯岛上的居民》以描写群岛风光闻名,长篇小说《在海边》同样描写渔民的生活,刻画了受过教育的上流社会与下层社会的矛盾与冲突。
斯特林堡一生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除了长篇小说外,也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短篇佳作。《半张纸》是斯特林堡的一篇微型小说。全文仅一千五百字,通过描写主人公读取号码时的回忆,回溯他过去两年的主要经历。作品取材独特,通过电话号码叙述了主人公两年间的哀怨离愁,展现出主人公挣扎在家庭与社会间的心路历程。文章构思巧妙,语言简约明白,客观冷静地点明了小人物在资本主义社会无力改变命运的现状。《葬仪》打破常规的平铺直叙的讲述方式,通过序幕回忆式的写作手法,一边写一个小酒店里的几人谈话,议论外面的送葬队伍如何把一个青年文书的棺材送进坟墓;一边写这几个人议论的对象,即这个青年文书不幸的一生。作品在叙述上描写细腻,对主人公不幸的遭遇和造成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时代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创作特点
现实主义
斯特林堡最早是以现实主义为主进行戏剧创作的,通常以瑞典历史为题材创作,在他的历史剧作中,鲜少把帝王将相看作高高在上的纪念碑形象,而是通过戏剧冲突塑造成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物。1871年创作的《被放逐者》反映了冰岛神话时期父女二人在宗教问题上的信仰冲突。1872年,他的第一部历史剧《奥洛夫老师》。则以16世纪瑞典的宗教改革为主题,主角是瑞典改革家奥劳斯·彼得里和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一世。受莎士比亚作品《尤里乌斯·凯撒》的影响,斯特林堡的现实主义打破了瑞典历史剧只专注描写伟人光辉一面的传统,将国王和改革家都塑造成有缺陷的鲜活的个体。
自然主义
19世纪80年代,西方的现代戏剧开始发生突破。一大批欧洲作家将爱弥尔·左拉的自然主义理论奉为圭。斯特林堡亦在其列。他深受自然主义理论的影响,重视人物在行动中受自然因素控制的程度,在设计人物行为时强调自然给予人的逻辑。《父亲》、《朱丽小姐》和《债权人》这三部作品正是在这种理论下,以两性关系为主题进行的撰写。例如《朱丽小姐》中的男女主角的人物性格都是遗传和环境影响的产物,行为动作也都是松散自然而非精心布置。自然主义反对在作品中表露作家的倾向,作为自然主义文学的支持者,斯特林堡对此持肯定意见。在《父亲》和《债权人》中,他都采用了更为严谨的戏剧创作原则,将复杂多变的现代人在舞台上如实地表现出来,台词也应力求真实和顺应自然,将重点应放在人物的内心表达上,这些呈现出的许多有关自然主义的方面,对刻画当时的种族、环境和时代等有着极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表现主义
1890年可以说是斯特林堡发生转型的重要一年。第一场婚姻的结束和经济状况的窘迫让斯特林堡的研究陷入了神秘主义的漩涡,与此同时他的戏剧创作也由自然主义转为表现主义。
《到大马士革去》《鬼魂奏鸣曲》和《一出梦的戏剧》是他的表现主义代表著作,被认为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现代探索精神。在这些作品中,他创立了“梦剧”和“室内剧”的形式,来突出其鲜明的表现主义风格。《到大马士革去》中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明显减少,主角的独白则大幅度增加。冲突不再发生在人物之间,而是发生在主角和自己之间。《一出梦的戏剧》和《鬼魂奏鸣曲》不再执着于表现真实,没有贯穿故事始终的中心事件,也不设置强烈的矛盾冲突,而是用大胆的想象和深入的挖掘去剖析人物的灵魂、探究人物内心的幽微。
这样的创作特点总结下来就是:斯特林堡认为表现主义就是表现人的内心世界,而梦幻是表现人内心世界的最佳方式。他的“梦剧”类作品是其表现主义的集中呈现。在“梦剧”中,斯特林堡“试图模仿梦所具有的时断时续,而表面上又有逻辑的特征”,将戏剧情节与人物行动的逻辑性不断削弱,使故事变得割裂交叠,同时,他又充分利用舞台布景优化视觉和听觉效果,更生动地表现出人内心深处的焦虑、孤独、痛苦和恐惧。
人物思想
斯特林堡的东方思想
1871年,斯特林堡在皇家图书馆担任助理馆员时,由于被分配写中国图书目录的工作,他开始研究中文,并写下《瑞典与中国和鞑国家之关系》《中国与日本》等论文介绍中国的文化,这些研究和创作也成为了他东方思想的具体的历史渊源。
1897年,斯特林堡在与第二任妻子弗里达·卡罗离婚后,出版了《Inferno》一书,叙述他的精神危机。在这场“地狱危机”中,斯特林堡沉迷于神秘学,大搞炼金术,并且对东方玄学和宗教展现了浓烈的兴趣。他广泛阅读印度教和佛教的相关书籍,并研究道家的炼丹术和长生术,企图在东方的神秘主义中寻找精神寄托。尽管斯特林堡没能全面深入的了解东方文化,但他却实实在在的从东方文化中汲取了创作的灵感和养分。代表作《一出梦的戏剧》正是他用东方神秘主义之弓射向资本主义的一把利箭。他在剧中,通过梦的怪诞形式,利用东方宗教文化和象征符号,将新颖而奇特的东方意象观念和意象注入到荒诞的西方世界中。
晚年创作的《鬼魂奏鸣曲》原定题目是《欲界:一出佛教戏剧》。在这部剧作中,斯特林堡用他所理解的佛教精神去观察周围的现实,认为世间的苦难无常都来自人的物欲横流和贪婪无度。他运用佛教的因果观念去思考社会现实,展示社会罪恶,其思想观念远超越当时西方思想家。
影响与成就
奥古斯特·斯特林堡作为瑞典小说家、戏剧家的代表,在欧洲的文学艺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他在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的代表作品,在剧作和小说上都有巨大的成就。他在1879年发表的小说《红房间》,被认为是瑞典第一部真正意义的现代小说;剧作方面,他的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剧作以及他创办小剧场时写的室内剧构成了欧美现代主义戏剧发展的新起点。斯特林堡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巨擘,一直被视为怪人和疯子。与世长辞后,他的作品和功绩才渐渐受到重视,在瑞典出版了七十五卷本的斯特林堡全集。1851年,瑞典导演阿尔夫·斯约堡将斯特林堡的戏剧作品《朱丽小姐 》改编为同名电影,获得了第四届戛纳电影节最高奖。1963年,英格玛·伯格曼执导的《一出梦的戏剧》在瑞典上映。斯特林堡的作品至今仍受到广泛关注,不断经历着重版和改编。
斯特林堡是位具有独创性的戏剧家,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广泛影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斯特林堡的戏剧是在德国剧坛最经常上演的戏剧;1913—1915年间,大约有24部斯氏戏剧在德国上演,场次约计1035场。他的主要剧本也已有中译本,并频频被搬上中国舞台。作为表现主义戏剧的—位先驱,他对年轻的剧作家同样影响巨大。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和奥地利作曲家阿尔班·贝尔格都将他视作偶像。贝尔格盛赞斯特林堡是最伟大的戏剧家,他认为自己是从斯特林堡的生活中得到“安慰与启蒙”;意大利剧作家路易吉·皮兰德娄也在斯特林堡的影响下创造了一种怪诞剧。
瑞典王国前驻中国大使雍博瑞曾将斯特林堡比喻为“瑞典的鲁迅”。这让那些即便对斯特林堡的作品并不了解的人,也能清楚地知道斯特林堡在瑞典文学领域的地位。瑞典人赞誉他为“人民的斯特林堡”,每逢生日,都有许多社会主义者和青年学生到他所住的公寓楼下为他庆祝。2005年,随着中文版《斯特林堡文集》的问世,在瑞典驻华大使馆、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和中国翻译家协会等共同发起下,不仅召开了“斯特林堡国际学术研讨会”,而且还组织了一系列的斯特林堡戏剧演出。
人物评价
对斯特林堡的评价中,不乏“伟大”“天才”等词汇。丹麦评论家勃兰兑斯这样形容斯特林堡的“天才”:无数个没有个性的人加在一起还是等于零。这种天才论以大众为死敌,毫无沟通的可能——斯特林堡正是一个太有个性而使世人难以理解的“人民公敌”。
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将斯特林堡视作自己的偶像,他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致辞中表示,“就像哲学界的弗里德里希·尼采一样,斯特林堡就是戏剧界的泰斗,直到今天他仍然比我们中的任何人都要超前,仍然是我们的带头人。”美国驻瑞典大使馆文化参赞杰姆斯·勃拉姆斯也曾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演说中称,“自己的作品深受斯特林堡的影响。在我的作品中,仍可看到他的影子,并不是一鳞半爪,而是很明显的。对我来说,斯特林堡即使在现在,仍是一位巨匠和导师。”
同时代剧作家亨利克·易卜生对斯特林堡的评价非常高,认为他的剧本构思奇特,笔触新颖,表现手法丰富,拓宽了戏剧创作的道路。1930年出版的《欧洲文学史纲》中称“斯特林堡是19世纪末瑞典新文学的代表者,是可以和易卜生齐名的瑞典文坛巨匠,增进了瑞典文学的光荣”。莫言也在北京大学斯特林堡研讨会上评价斯特林堡的作品是“是真正的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呐喊”。
人物争议
极端的女性观
斯特林堡的作品一直存在着很大争议,其中最引人诟病的是他极端保守的妇女观。他反对妇女运动,认为女性天然应该附庸于男性。他对女性怀有的仇视与轻蔑之情与他自身的感情经历密不可分。这样的仇视影响了斯特林堡的生活观点和写作取向,在早期的自然主义戏剧——1887 年的《父亲》和 1888 年的《朱丽小姐》中便有所反映。亨利克·易卜生认为斯特林堡对女性的偏见和敌视是不正常的。鲁迅一面反对斯特林堡轻视女性,认为他这是在“对易卜生一流的解放者掷了投枪”,一面又欣赏他的反抗和斗争精神。
形象塑造的扁平化
长年致力于推广北欧文化的“易卜生国际”总监英格·布瑞桑德(Inger Buresund)认为斯特林堡的作品虽然优秀,但许多人物的善恶对比太强烈,就像剪纸里的人物,让人看到的只是一个扁平的形象。 尤其是后期,斯特林堡在对女性的鄙视和厌恶下,塑造的女性通常是愚昧固执的形象。当然,尽管英格认为斯特林堡的形象塑造更是过于扁平,但他认为这一缺点也是斯特林堡的一大特点,正是这样固化的形象有利于引发戏剧表达的强烈冲突。
人物纪念
斯特林堡博物馆
斯特林堡博物馆(瑞典语:Strindbergsmuseet)是纪念瑞典作家、剧作家和画家,现代戏剧之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的纪念馆,主要展示他生前的用品和作品。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中心,是斯特林堡生前最后居住过的地方。博物馆所在的建筑名为蓝塔(Blå tornet)。
斯特林堡雕像
1923年时启用矗立,位于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大楼前的花园,是瑞典著名雕塑家卡尔·埃尔德的作品。
参考资料
Strindbergssällskapet.瑞典斯特林堡研究协会.2023-03-27
斯特林堡的东方思想——《一出梦的戏剧》的非戏剧阅读.搜狐网.2023-05-16
奥古斯特·斯特林堡.豆瓣.2023-03-24
斯特林堡与中国.首都文明网.2023-03-24
瑞典“鲁迅”用笔解剖社会 曾经迷恋中国(图)-中新网.中新网.2023-04-19
莫言:鲁迅是永远活着的人,他永远活在自己的作品里 | 鲁迅纪念日.豆瓣.2023-04-17
strindbergsmuseet.Museum.2023-04-17
Strindbergsmuseet Blå Tornet.visitstockholm.2023-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