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桓玄

桓玄

桓[huán]玄,字敬道,又名灵宝,谯[qiáo]国人,为东晋时期谯国桓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是大司马桓温之子。公元369年出生于琅琊,公元404年逝世于汉中市。桓玄自幼深受父亲桓温疼爱,在桓玄五岁时,桓温临死之际,下令让桓玄承袭南郡公爵位。朝廷大臣担心桓玄受到其父亲桓温晚年表露不臣之心的影响,所以并未对他加以重用。以致桓玄早期仕途并不得志,23岁时才被授为太子洗马等闲官。太元十七年(公元392年)桓玄弃职归家,而后又借助晋州刺史殷仲堪王恭结盟讨伐王宝国这件事树立起自己的威望。

隆安初年,会稽王司马道子因忌惮桓玄,任命桓玄当交广军区司令官、广州刺史。桓玄虽然接受了任命,但并未到广州上任。后来他与殷仲堪、王恭等人举兵东进,但在白石被朝廷军队打败 。桓玄败退至浔阳[xún yáng],又被殷仲堪等推为盟主,屯兵在夏口驻扎。隆安三年(399年),皇帝又下诏加任桓玄为都督荆州四郡,同年桓玄与殷仲堪、杨佺期反目并杀二人平定了荆雍。隆安年间(公元400年)朝廷诏任桓玄为都督荆司雍秦梁益宁江八州军事以及江州、荆州的刺史。元兴元年(402年)桓玄带兵攻入建康,后一年便成功建立楚国政权。桓玄建立政权后整日游猎,不理朝政。永始元年(404年)被宋武帝等人率兵讨伐,死于逃亡蜀汉的途中。桓玄在位一年时间便被讨伐下台,并且自桓玄败亡之后,桓氏家族几乎灭亡,桓氏家族也逐渐没落。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桓玄于369年出生于琅琊,父亲为桓温,母亲为豫章公太夫人,小名叫做灵宝。桓玄在幼年时期,就聪明而富于辩才,但被叔叔婶婶溺爱,所以桓玄为人自负。宁康元年(公元373年)桓玄五岁,袭位南郡公。桓玄常常以英雄豪杰自称,后因其父亲桓温在晚年时期有谋权篡位迹象的言论的影响,被朝廷疏远,得不到重用。太元十六年(391年),桓玄在二十三岁时,被任命为太子洗马,不久出补为义兴太守,仕途郁郁不得志。太元十七年(392年)他便辞去官职回到封国。弃官而归后的桓玄,曾向皇帝上疏意在表达遭受不公待遇的不满,然而疏奏被压下并没有上报至皇帝。桓玄回到荆州后无所事事,因桓氏家族长期镇守荆州,早年由桓玄的父亲桓温担任荆州州长,后才由桓氏家族中桓玄的叔父桓冲等人历任,时隔四十五年才由王忱接任。所以荆州州长殷仲堪对桓玄既尊敬又害怕,而桓玄本性逞强蛮横,曾在荆州州政府办公厅前,用长矛指向殷仲堪的喉咙做出刺杀的姿势。征虏将军府军事参议官胡藩曾向殷仲堪提议压制桓玄,担心桓玄将来会与殷仲堪反目成仇,而殷仲堪本人对此建议却置之不理。

崭露头角

隆安二年(398年),桓玄请求担任广州刺史,会稽王司马道子也不愿桓玄长期留在荆州,遂任命桓玄当当交广军区司令官、广州刺史,而桓玄受命却未到任。同年豫州(治所在今天的河南淮阳)刺史庾楷[yǔ kǎi]因司马道子分割他四个郡给王愉而不满,便游说王恭讨伐王愉、司马尚之兄弟。后殷仲堪响应王恭举兵讨江州刺史王愉及司马尚之兄弟,派桓玄与杨佺期一起作前锋,殷仲堪给桓玄五千兵力,抓获王愉。同年9月王恭被杀,庾楷战败便投奔桓玄,王恭死后,刘牢之替代王恭,都督、青、冀、幽并徐扬晋陵县诸军事。杨佺期、桓玄等上疏为王恭申辩,要求诛杀刘牢之。首都东区卫茂司令桓修桓冲的儿子,即桓玄的堂兄)向司马道子提出任命桓玄当江州(州政府设在今天江西省九江市刺史,并任命杨佺期接替郗[xī]恢当梁雍秦军区司令长官,都督梁雍秦三州诸军事,兼雍州(治所设在今天襄阳市)刺史的意见。10月,殷仲堪、桓玄、杨佺期三人在寻阳缔结盟约,殷仲堪推桓玄为盟主。同年桓玄驻屯夏口(湖北省武汉市。江州州政府亦迁至此)以防备杨佺期,又自行任命庾楷为武昌郡(湖北省鄂州市)郡长。在荆州方镇与中枢的两次交锋中,桓玄从一个郁郁不得志的门阀子弟,逐渐声名鹊起,并且取得了军事实权。

袭取荆州

隆安三年(399年),皇帝下诏让桓玄都督荆州四郡。桓玄与殷仲堪、杨诠期二人之间逐渐产生了隔阂。桓玄认为杨佺期出身平民身份卑贱,对杨佺期十分轻蔑,处处压制杨佺期,杨佺期也因此对桓玄十分怨恨。司马道子任命桓玄当江州刺史,又贬黜殷仲堪当广州刺史从中挑拨桓玄与殷仲堪二人。。

同年荆州遭遇洪灾,殷仲堪为救济饥民用光了仓库的粮食,桓玄趁机出兵偷袭殷仲堪与杨佺期。桓玄先是遣兵进攻巴陵(今湖南省岳阳市),同时委任梁州刺史郭为前锋使率军先行。中间派信使到江陵邀请兄长桓伟为内应,桓伟仓皇失措,把桓玄给他的书信递交给了殷仲堪,殷仲堪随即将桓伟做为人质,企图劝阻桓玄但并未奏效。桓玄成功攻占巴陵,殷仲堪派其弟殷通率兵七千水军进驻西江口(湖北省监利县西南),又被桓玄所派的郭锉、符宏所击败。桓玄的军队在杨口(湖北省潜江市北)击败了殷仲堪派来的隋炀帝的军队。殷仲堪见势不对便向杨佺期遣信求救。杨佺期随即前来援救殷仲堪。桓玄避开杨佺期的军队,从零口(临潼区东北)退至马头(今湖北公安县北)。杨佺期率精锐万人乘舰出战,与桓玄的军队相持不下。杨佺期率军猛攻郭铨[quán],桓玄率军支援郭,杨佺期不敌大败,单人匹马逃向襄阳。在逃亡途中,杨佺期被桓玄派遣将军冯该抓获,同时杨广也被人抓捕到桓玄面前,桓玄将二人斩首后将头颅送至建康。而杨思平、杨孜敬、杨尚保等人逃隐到古彝族地区。殷仲堪听闻杨佺期死讯,便立即率数百人投奔姚兴冯,后被桓玄追杀至冠军城被逼自杀。此时桓玄暂时控制荆、雍二州的局势。

同年桓玄袭杀殷仲堪后,荆州、雍州最高行政长官空缺,桓玄上表请求担任荆、江二州刺史,朝廷正忙于镇压孙恩,无暇对付桓玄,只能采取折中措施,下令由桓玄都督荆司雍秦梁益宁七州、后将军、荆州刺史、假节。但朝廷让桓玄的哥哥桓修担任江州刺史一职,目的是为避免桓玄的权利过于集中。这一任命引起桓玄的不满,因此上表索要江州刺史一职,朝廷妥协后授予桓玄督为江州刺史。桓玄又请求任命他的哥哥桓伟为冠军将军、雍州刺史,朝廷也不得不予以委任。桓玄掌控江、荆二州之后,开始培植亲信占据各个战略要地以控制荆江,后又招兵买马,壮大实力。隆安五年(401), 桓玄任命其兄桓伟担任江州刺史,镇守夏口

攻入建康

隆安五年(401年),司马元显与其谋臣张法顺商议讨伐桓玄一事,想趁着桓玄刚刚占据荆州一带,还未巩固政权、人心尚未归附之际,率先出兵以刘牢之为先锋,司马元显亲领大军为后继攻击桓玄。而此时投奔桓玄的庾楷担心桓玄与朝廷闹崩,害怕桓玄战败后牵连到自己,于是便向司马元显请求作为内应。元兴元年(402年),司马元显准备好舰船兵马,朝廷下诏历数桓玄的罪状,以司马元显为骠骑大将军,又派刘牢之、司马尚之共同征讨桓玄。因刘牢之之前有背叛他人的经历,此时司马元显的谋臣张法顺提出桓玄的兄弟桓谦一直在为桓玄提供京师的情报,便提议让刘牢之去斩杀桓谦,以试探刘牢之是否可靠。但司马元显认为唯一能与桓玄抗衡的只有刘牢之,所以未对张法顺的建议予以采纳。而桓玄这边听从长史卞范之的建议,放弃固守江陵,也发布了讨伐司马元显的檄文后并历数了司马元显的罪状,随后率兵直接兵进建康。又因心里没底,生怕失败,但桓玄带领军队过了浔阳都未碰见朝廷的大军,顿时信心大增,士气大振,而司马元显那边却因收到了桓玄的檄文,又因害怕迟迟未出兵所以耽误了作战时机,桓玄大胜,而庾楷也被桓玄囚禁。桓玄的军队到了姑孰才与朝廷的军队交战,又生擒了司马尚之,而司马尚之的弟弟司马休之在战败后弃城而逃, 武都的太守杨秋投降,而此时刘牢之也派刘敬宣投降,此时司马元显没有了北府兵的支持,便逃回建康城。

建立政权

桓玄入京后,司马德宗让桓玄总领百官,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领徐、荆、江三州刺史假黄鉞[yuè]。司马道子被赶出京师,司马元显及其子、司马尚之、庾楷、张法顺等人悉数被杀。对于刘牢之,桓玄将其任命为会稽郡内史,剥夺其兵权。元兴元年(402年),桓玄改任为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扬州牧、刺史、交武百官总管。而后桓玄又招募孙恩的妹夫卢循永嘉郡长。桓玄刚到建康之时罢黜奸党,提拔人才,建康城的百姓以为政局将要安定都纷纷支持桓玄。但没过多久桓玄政令变化无常,三吴也爆发饥荒,人口减半。

元兴二年(403年)初,孙恩的妹夫卢循再次起兵,桓玄派宋武帝讨伐。刘裕取得大胜,因功被任命为徐州市内史。8月桓玄用暗示和施压的方式逼司马德宗司马德宗禅让,于是在11月时下诏桓玄行天子礼乐,又逼晋安帝写禅位诏书。后又派监察官杜林毒死司马道子

同年11月司马德宗御驾亲登宝殿,派兼太保、宰相的王谧把传国玉玺呈献桓玄,传位给楚王桓玄。晋帝(十六任安帝)司马德宗下诏,命桓玄使用天子礼仪和乐队,王妃改称王后,世子改称太子。同年12月桓玄登基改年号永始。桓玄指定南康郡平固县江西省兴国县南)作为采邑,贬晋安帝司马德宗为平固王。后又将晋帝司马德宗迁至寻阳(江西省九江市)。

刘裕讨玄

元兴三年(公元 404 年),2月,刘裕、刘毅何无忌等人密谋起兵反玄,共同推举刘裕为盟主。刘裕对外以打猎为由,与何无忌集结部下百余人至京口区江苏省镇江市),何无忌声称自己是皇家信差(敕使),随后进城击杀斩徐兖二州刺史桓修,砍下人头示众。后又通过在北府兵中建立起的威望稳定局面。后刘裕出兵建康,领徐、充二州一千七百士兵,驻防竹里(江苏省句容市北)等待号令。桓玄派勇将吴甫之、皇甫敷攻击刘裕,双方在江乘相遇,刘裕战胜。同年3月,双方再次集结军队于覆舟山市。桓玄派桓谦、何澹[dàn]之、卞范之统率两万兵马,准备进发。宋武帝的军队进攻覆舟山(建康城东北),沿着山插满旌旗,以制造人多的假象,而桓谦等人所统帅的军队很多是北府兵团的旧人,对刘裕心存敬畏佩服,如今与刘裕为敌,更无斗志,桓谦遂败。桓玄听到桓谦等人溃败的消息,假称亲自奔赴战场,实际上却率领亲信千余人西逃荆州市撤离建康,刘裕部队顺利进入建康。

桓玄被赶出建康后,在短期内聚集了两万兵以及楼船器械。桓玄率兵与刘毅等人在峥嵘洲相遇时,桓玄恐怕不敌,便偷偷乘小船逃跑,桓玄的这一举动影响了军心,北府兵趁机一举击溃了桓玄的军队。此时,桓玄退回江陵后,便无心再战,准备逃往汉中市。骑兵指挥宫(屯骑校尉毛脩之益州刺史毛璩[qú]的侄儿,引诱桓玄前往巴蜀,桓玄同意。桓玄率领亲信行进至枚回洲(江陵县西南三十里)时遇到毛之与费恬二人,双方交战,桓玄被射中,益州都护冯迁将桓玄杀死。桓玄被益州刺史毛部属诱杀后,其家族子弟桓振桓谦、桓蔚等人在荆州还有相当势力,毛璩遂派蜀军讨伐桓玄余党。

为政举措

巩固政权

大楚政权基础薄弱,没有得到稳固,尤其是京师军事重镇。桓玄入京后,广树心腹。桓氏宗族及亲信掌握晋朝内外,对内形成了以桓玄为中心,卞范之和桓谦为辅的桓氏党羽。对外长江上游由桓石康为荆州刺史,下游以桓修为徐、充二州刺史,刁逵据守河南省的军事布局。

倒行逆施

建康因司马道子父子乱政,百废俱兴,这为桓玄提供了一次管理执政树立威信的机会,但桓玄的新政却样样不尽人意。桓玄本打算废除钱币,改用谷米和绸缎布匹作为交易的媒介。又打算恢复肉刑,百姓官员议论纷纷,法令草案也是不断的拟定但最终没有出台。桓玄执政期间对治理方面并没有一定目标,停留在不断的计划,最后并没有采取任何的举措。桓玄自篡位后,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游猎无度,于是让在其兄弟桓伟的忌日时桓玄管理下的扬州本是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却要强行营造出一副文化繁荣的假象

人物作品

桓玄著有《周易系辞注》二卷以及文集二十卷。著有诗歌《登荆山诗》《南林弹诗》等。著赋三篇《凤赋》《鹤赋》与《鹦鹉赋》 曾撰《心无义》、《杀生问》、《辩教论》等佛学著作。著有《龙山猎诗序》、《南游衡山诗序》曾在逃亡途中撰写《起居注》。

人物评价

中国台湾作家柏杨在《现代语文版资治通鉴》中评价:“桓玄为了显示自己的聪明,时常在小事情显示自己的才能,吹毛求疵。主管官员的报告中,只要有一处不当无论是修辞手法还是字写错误等就像如获至宝立即指出纠正,来表示他的聪明和认真以及不同凡人。”

房玄龄在《晋书·桓玄传》中记载:“桓玄曾令人制轻舸, 专门来装载服饰玩物以及书画等。桓玄为人贪鄙, 喜欢奇异的事物, 尤其喜爱宝物, 珠玉更是不离于手。”

王韶之在《晋安帝纪》评价:“桓玄的文章之美,高于一世。”

家族成员

轶事典故

桓玄出生奇异,具晋书记载:其生母马氏在夜晚时与同辈坐在一起时看见流星坠落于铜盆水中,忽如直径二寸的火珠,便叫人用瓢接取,马氏吞下便有了身孕,在桓玄出生之时还有奇光照耀屋中。占卜者认为这个现象很是神奇,所以桓玄小名又叫灵宝。

桓玄为了笼络人心还亲自到华林园听讼观,审查囚犯,无论罪轻还是重大多数都被得到谅解和释放,还有人在桓玄途径的路上投诉哀求,也经常得到救济。

桓玄对其父亲桓温非常敬佩,一次桓玄与人喝酒,酒凉了,友人道:“把酒温一温吧。”结果当桓玄在听到“温”一字之时,便想起了他去世的父亲桓温,于是大哭。

桓玄在顺利地登帝后,住进建康皇宫,当坐上御座时,御座却忽然塌陷,文武百官脸色大变,而桓玄的姐夫殷仲文说到:"御座塌陷只是因为皇上的恩德太重,大地都难以承担"。桓玄听闻词话大为高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