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黄腹山雀

黄腹山雀

黄腹山雀(黑枕黄鹂普通亚种:Pardaliparus venustulus)属于雀形目山雀科的物种,是中国特有鸟类。野外常见鸟类,俗名采花鸟(南名)、黄豆崽(贵州)、黄点儿(北名)。黄腹山雀体型比其他山雀较小,全长约10厘米,体重约11克,两颊有白斑,腹部黄色,中央无黑色纵纹。它们有时会与大山雀(Parus cinereus Vieillot)混群,主要以昆虫为食,少时会吃植物,栖息于海拔350-3050米的山地。英国学者Robert Swinhoe在1870年第一次向大众描述了黄腹山雀。

黄腹山雀是中国传统的笼养鸟,人类过度的捕捉是黄腹山雀种群下降的原因之一。2016年,黄腹山雀被录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属于无危(LC)物种;2000年,在国家林业局颁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里评为“三有”保护动物。

形态特征

黄腹山雀体型较其他山雀科鸟类要小,两颊具有白斑,腹部黄色并且中央无黑色纵带(这一特点是和大山雀等形态相近的山雀科鸟类最明显的区分特征);翅膀上具有两排白色斑点;喙部又小又短,灰蓝黑色,尾短,下体黄色;虹膜深褐色;跗部和趾部铅灰色。,

雄性成鸟:额头至顶部到上背呈黑色,具有金属蓝光;眼先黑色;颊部、耳羽和颈侧具有白而微黄的块斑;下背、腰部和肩亮蓝灰色;外侧羽片概缘为灰绿色;三级飞羽具黄白色羽端;翅上覆羽为黑褐色,中覆羽和大覆羽具白而沾黄的羽端,形成两道明显的横斑;尾上覆羽和尾羽为黑色,尾羽段白色,尾下覆羽黄色;腹部和下体黄色;两胁黄绿。

雌性成鸟:额、头顶、眼先和背都是灰绿色;后颈斑呈淡黄色;腰羽呈稍淡的灰绿色;飞羽和翅上覆羽的绿缘较显著,三级飞羽和覆羽均具淡黄色羽端;颏、喉、两颊及耳羽灰白;腹部和下体黄色。,

幼鸟:羽色与雌鸟相似,但头侧和喉均沾黄色,头顶、背和颏、喉以及上胸等部的黑色已经开始出现,呈黑色和黄色的杂斑。

分布与栖息

中国分布

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及华北地区的山地,包括福建省贵州省上海市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西省云南省等省份。分布范围已知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北扩,在部分地区出现了居留类型的改变。

动态分布

黄腹山雀分布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规律可为在较寒冷冰盛期向东南地区有较为明显的扩张;而温暖的末次间冰期则向南方有较为显著的退缩。

分布区域扩张的原因

黄腹山雀在中国范围不断长距离扩散有三种可能的途径。

一是黄腹山雀的迁徙行为。黄腹山雀在中国东部地区有迁徙行为,同时中国西部山区的黄腹山雀种群存在季节性垂直移动的行为。

二是黄腹山雀在非繁殖季节长距离的游荡。鸟类在非繁殖季节的游荡会受到气候、食物等因素的影响。而黄腹山雀在非繁殖季节的游荡范围较远,甚至可以达到拉萨市附近。

三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扩散。主要表现为在野生动物的贸易运输或救助过程中的释放或逃逸,这也可能是造成许多地区频繁出现鸟类新记录的可能原因之一。

栖息环境

黄腹山雀常见于海拔350-3050米的山地,冬季在平原地区也能见到,栖息于高大的针叶树阔叶树上,或跳跃穿梭于灌丛间。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黄腹山雀有用爪将食物抓握在树枝上然后啄食的习惯,而且这种用足的习惯具有偏侧性。黄腹山雀取食时用足抓握虫子的偏侧性在种群上分布不均匀,大多数个体为明显的喜欢使用左足或者是右足,只有极少数无偏侧性的个体。

食性

黄腹山雀的食物主要是各种昆虫,有时也吃植物性食物。食物主要是各种昆虫,包括直翅目半翅目鞘翅目鳞翅目等昆虫;有时也吃植物性食物,主要为植物种子及碎片。在五龙河自然保护区春冬季食性特征分析可知,黄腹山雀在冬季以昆虫和植物病原线虫为主要食物,冬季多在河滩灌木丛中取食。

学习行为

雄性黄腹山雀在认知能力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具有用足左偏侧性的黄腹山雀比具有用足右偏侧性的黄腹山雀有更优越的学习能力,能够更快解决问题。

在取食用足上具有不同偏侧性的黄腹山雀个体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上可能存在差异,并与个体的性别有关。同时,左偏侧个体在应对天敌时表现出更强烈的反应。

节律行为

黄腹山雀科相对于其他种类的山雀有着完全不同的长距离迁移行为。

黄腹山雀包括东西两种居留类型,即西南山区(包括四川盆地、秦巴山区、贵州省大部分)分布的种群应为留鸟,而东部地区的种群存在迁徙行为,在华北的山地(如燕山太行山吕梁山中条山)繁殖,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及以南地区越冬,迁徙时从华北-黄淮平原过境。同时在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的一些海拔较高的山脉,如大别山黄山、西天目山、罗霄山脉和湘西雪峰山等地在繁殖季节偶有零星的目击记录。但是由于气候变暖,已知在北方的黄腹山雀大多不会迁徙。

黄腹山雀在非繁殖季节的游荡范围较远,甚至可以达到拉萨市附近。

社群行为

黄腹山雀经常单独、成对或结群栖于中低海拔的各类林地。有间发性的急剧繁殖。除繁殖期成对或单独活动外,其他时候常成10-30只的群体在高大的阔叶树或针叶树上,整天多数时候在树枝间跳跃穿梭,或在树冠间飞来飞去,连续发出“si~si~si”声。偶尔也与大山雀(Parus cinereus Vieillot)等其他鸟类混群,形成松散的小型集群,在农田、灌丛以及河滩两侧的峭壁缝隙中寻找食物。

叫声

黄腹山雀的领域鸣唱结构较为简单,每个句子全部为同一音节的多次重复,属于平稳过渡型,如AAA…BBB…,黄腹山雀鸣唱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音节类型的多样性上,所以鸣唱曲目与音节曲目大小相等

生长繁殖

领地与筑巢

黄腹山雀选择中海拔山地繁殖,而东南地区尽管存在大量山地丘陵,但海拔总体偏低,适合繁殖的区域并不多。最暖月最高气温及最暖季度平均温度对黄腹山雀繁殖地的分布有较大的影响,后者很可能是黄腹山雀已知繁殖范围的决定因素。黄腹山雀筑巢于低矮树洞或于山坡石缝间或雄鸟自行打洞于山坡隐蔽处。巢筑在树洞中呈杯状,筑巢由雄鸟完成。巢材主要为苔藓植物、柔软草叶草茎等,巢内垫兽毛等物。

产卵与育幼

黄腹山雀的雄鸟在繁殖期会发出较长的、相对较复杂的鸣声。繁殖期5月-8月,每窝产卵5-7枚,呈白色,具红色或褐色点斑。从出生到死亡,黄腹山雀的寿命约4.2年。很多山雀科鸟类为雌鸟单独孵卵,雄鸟很少参与警戒或者帮助进行巢防。当感知到捕食者靠近巢口的时候,黄腹山雀会发出“hissing call”叫声来吓唬捕食者。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黄腹山雀属于中国特有种,是常见的鸟种,种群数量估计在10000-100000对。但是由于栖息地不断被破坏,种群数量正在下降。

保护级别

2016年,黄腹山雀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被列为无危(LC)物种。

2000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林业局颁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里评为三有保护动物。

参考资料

Pardaliparus venustulus (Swinhoe,1870).sp2000.2024-10-20

黄腹山雀.gbif.2024-10-26

《Sandhill Crane-IUCN》.iucnredlist.2023-03-24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4-10-20

..2023-03-24

..2023-03-24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2023-03-24

..2023-03-24

..2023-03-24

..2023-03-24

..2023-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