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仁之
侯仁之(1911年12月6日—2013年10月22日),男,汉族,出生于枣强县,籍贯山东省平原县恩城镇,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侯仁之1936年本科毕业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系。1936年到1940年在燕京大学历史系攻读硕士研究生。1946年到1949年在利物浦大学地理系攻读博士研究生。曾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助教,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主任等职务。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13年10月22日逝世,享年102岁。
侯仁之是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之一。出版了《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历史地理学四论》《北京历史地图集》等著作。获英国利物浦大学荣誉科学博士学位,何梁何利基金奖,乔治.戴维森勋章等荣誉。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
侯仁之1911年12月6日出生于枣强县,籍贯山东省平原县恩城镇。1926年被父亲送到了德州博文中学学习。1931年从德州市博文中学转至北京通县潞河中学就读。1932年到1936年在燕京大学历史系学习顺利本科毕业,期间师从历史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1936年到1940年在燕京大学历史系攻读硕士研究生。1940年在北平燕京大学为了教学实习的需要,编写并出版了《故都胜迹辑略》。1941年12月日美太平洋大战爆发,燕京大学遭到日寇查封,侯仁之遭日寇宪兵逮捕,因“以心传心,抗日反日”的罪名,被日寇军事法庭判处徒刑一年,缓刑三年,直到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到1949年在利物浦大学地理系攻读博士研究生,师从历史地理学家达比门,博士毕业论文名为《北平历史地理》。
工作经历
侯仁之学成回到中国后投入将历史地理学引入实践的工作中,把西方现代历史地理学思想和中国传统的沿革地理相互融合改造,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历史地理学。1950年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一文,正式将历史地理学引入中国;同年应梁思成之邀到清华大学建筑系讲授《市镇地理基础》课程,兼任清华大学营建系教授。1952年起担任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兼地质地理系主任。1958年10月参加了在呼和浩特市召开的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和新疆六省区治理沙漠规划会议。1960年到1964年深入沙区考察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探索历史地理的新方向。1964年前往鄂尔多斯市的毛乌素沙漠考察统万城遗址和城川城。1966年受到迫害。1969年秋被下放到北京大学设在江西鄱阳湖鲤鱼洲的干校劳动改造。1971年秋回到北京,在校内继续劳动,年底得到通知,停止劳动。1974年应约在邯郸市工作,经实地考察后,写出《邯郸城址的演变和城市兴衰的地理北京》。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参加北京大学校内明代米万钟勺园遗址的挖掘工作,断定挖掘出的条石修砌于勺园湖泊西岸。1984年7月被利物浦大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87年开始着手世界遗产的申报工作;同年末,故宫博物院、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泰山、长城、秦始皇陵(含兵马俑一号坑)、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99年被美国地理学会授予乔治.戴维森勋章。2001年10月被美国国家地理协会授予"2001年度研究与探险委员会主席奖"。
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三个里程碑”理论。1990年在《迎接北京建城3035周年》一文中提出:“根据研究成果表明,北京建城的时间可以上溯到30个世纪以前,故1990年则是北京建城3035周年。”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21年获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
人物逝世
2013年10月22日14时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主要成果
世界遗产申报
侯仁之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起草了关于世界遗产申报的提案并被采纳。于1987年开始着手世界遗产的申报工作,促使故宫博物院、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泰山、长城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让世界对中国的文化传承和风景名胜有了更多的了解。被称为“中国‘申遗’第一人”。
历史地理学研究
侯仁之发表了系列文章,以现代地理学的角度揭示了北京城起源、发展、历久不衰的地理原因,揭示了中国古代帝王首都建设中深厚的意识形态背景。对北京市的水利建设、旧城改造做出了重要贡献。参与了承德、邯郸市、淄博市、芜湖市等城市的规划研究,对这些历史名城的改造建设工作提出了重要见解。
沙漠历史地理研究
侯仁之揭示了历史上人类活动对沙海地区沙摸化形成的影响规律。
主要论文与著作
主要论文
侯仁之发表了多篇论文,以下为部分论文。
出版著作
侯仁之代表作有《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历史地理学四论》和《北京历史地图集》等。
《北京历史地图集》
《北京历史地图集》包括《政区城市卷》《文化生活卷》《人文社会卷》三卷,全套图集共75万字、460幅地图、100余幅照片,展示了北京从部落到中国北方的军事重镇、陪都再到首都的三千多年历史变迁。
社会职务
荣誉与获奖
人才培养
侯仁之长期执教于北京大学。代表性学生有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院长张宝秀。
影响与后世纪念
侯仁之星
侯仁之星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2007年8月16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09295号的小行星,2019年11月8日国际小行星委员会批准发布国际公报正式将该小行星命名为“侯仁之星”。
《北京城的守望者 侯仁之传》
《北京城的守望者 侯仁之传》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重点突出了侯仁之学习、教学、科研的情况。
人物评价
张玮瑛送的挽联:“不思量自难忘忆在昔七十载燕园执手期颐齐眉曾共晚晴,穷碧落下黄泉别而今百余岁人生爱侣蓬山此去难再步芳。”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表示:“侯博士(侯仁之)是中国学术成果最丰厚、最富有激情的地理学家之一。他坚持出版研究著作,并积极培养年轻的地理学者。他的著作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领域,这使他成为当代地理学的世界级领导人物。”
家庭成员
参考资料
侯仁之.中国工程院院士馆.2023-03-24
侯仁之院士对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贡献.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2023-03-25
侯仁之:开创历史地理学新境界.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25
侯仁之:一生都在研究北京.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25
简介.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24
侯仁之:学以致世.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25
足 迹 ——访北京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院士.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2023-03-25
侯仁之:城市的知音.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25
侯仁之.中国知网.2023-03-25
北京是侯仁之心中的“圣城”,他一生都在研究北京.北京日报客户端.2023-03-25
第六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中国政协网.2023-03-25
何梁何利基金.何梁何利.2023-03-25
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张宝秀教授.北京联合大学研究生处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2023-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