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柱金莲木
合柱金莲木(拉丁学名:Sinia rhodoleuca Diels )是金莲木科,直立小灌木,高约1米;茎常暗紫色,光滑。叶片薄纸质,狭披针形或狭椭圆形,两端渐尖,边缘有密而不相等的腺状锯齿,两面光亮,小脉明显;叶柄腹面有槽。复总状花序较狭,花少数,具细长柄;萼片卵形或披针形,浅绿色;花瓣椭圆形,白色,微内拱;花丝短,花药箭头形,子房卵形,花柱圆柱形,蒴果卵球形,种子椭圆形,种皮栗色,4-5月开花,6-7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广西北部和广东省西北一部。生长在海拔1000米的山谷水旁密林中。
根状茎可入药。该种对于进一步研究金莲木科植物的区系、地理分布及其发生与发展等具有科学意义。
形态特征
直立小灌木,高约1米;茎常单生或近顶部分叉,暗紫色,光滑。叶薄纸质,狭披针形或狭椭圆形,长7-15厘米,宽1.5-3厘米,两端渐尖,边缘有密而不相等的腺状锯齿,两面光亮无毛,中脉两面隆起,侧脉多数,近平行,小脉明显;叶柄长3-5毫米,腹面有槽。
复总状花序较狭,长6-10厘米,花少数,具细长柄;萼片卵形或披针形,长3-4毫米,浅绿色;花瓣椭圆形,长4.5-6.5毫米,白色,微内拱;退化雄蕊宿存,白色,外轮的腺体状,基部连合成短管,中轮和内轮的长圆形,中轮的较大,顶端截平而有数小齿,内轮的略小,顶端微尖而具3齿裂;雄蕊长2.5-3.5毫米,花丝短,花药箭头形,2室;子房卵形,长约2毫米,花柱圆柱形,柱头小,不明显。蒴果卵球形,长和宽约5毫米,熟时3瓣裂;种子椭圆形,长约1.7毫米,种皮栗色,有多数小圆凹点。花期4-5月,果期6-7月。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广西北部(大苗山)、中部(大瑶山、象州县)和广东省西北一部(怀集县、封开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分布区位于南亚热带北缘及中亚热带南缘。气候特点是夏热冬暖,雨量多、湿度大,年平均温18-20℃以上,最冷月平均温9-11℃左右,最热月平均温约28℃,全年无霜期250-310天,年降水量1400-1600毫米,相对湿度为75-85%。土壤为山地红壤和谷底冲积土,成土母岩以花岗石、页岩、砂岩为主,土层厚度0.6-1.2米,腐殖质层厚5-30厘米。合柱金莲木为林下阴生植物,叶片质薄,不耐强光和干旱。生于土壤湿润,郁闭良好的常绿阔叶林中,尤以山谷涧边水分经常充足的沙土最为适宜。植株虽然矮小症,但根状茎则很发达、呈匍匐横走状,纵横交错,根茎能不断长出新的植株,故通常呈小片分散状分布。4月底至6月上旬开花,9至10月果成熟。
繁殖方法
可用种子繁殖或无性繁殖。但种子微小,且果实成熟后即开裂散落,不易大量收集,按细小种子播种法注意土壤消毒及苗期管理,亦可采用插或根茎繁殖法。
主要价值
根茎可入药。其形态特征与南美洲产的Wallacea属植物很接近。因此,它的存在对于进一步研究金莲木科植物的区系、地理分布及其发生与发展等具有科学意义。
保护级别
保护级别:该种列入中国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Ⅰ级。
2021年9月7日,合柱金莲木入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保护级别为二级。
濒危原因:稀有种。合柱金莲木又名辛木,是中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残存于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局部山区,呈片状生于密林或疏林下。由于森林砍伐,生境破坏和挖取根状茎入药,致使植株日趋减少,有面临绝灭的危险。
保护措施:封开县黑石顶已建立自然保护区,应列为保护对象。其余5个分布点也应加强保护,严禁采伐和挖取根茎,促进天然更新,并积极开展繁殖引种试验,扩大种植,永续利用。
参考资料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15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1-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