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也是终身职称。与中国科学院院士相关的组织有:学部、院士大会、学部主席团等。
1955年,第一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前身)产生,共233人,其中物理学数学化学学部48人、生物学地学学部84人、技术科学学部40人、哲学社会科学学部61人。1956年5月,学部委员进行了一次增聘。“文化大革命”期间,学部委员停选。“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9年5月至1981年3月,开始学部委员增补工作,新增学部委员283名,使学部委员总人数达到了400名。1990年再次恢复增选学部委员,增选了学部委员59名。1993年10月,国务院第十一次常务会议决定,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6月3日至8日,由学部委员会大会改称的中国科学院星第七次院士大会举行,中科院院士制度建立,此次大会产生了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共14人,包括德里克·巴顿(英)、李政道(美)、李约瑟(英)等。从1998年7月1日起,中国科学院开始实施资深院士制度。2000年6月5日,中国科学院第十次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举行了“世纪的回顾与展望”的学术活动。2006年6月,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召开,修订了院士选举条件等内容。2015年的院士增选,增加了全体院士终选投票机制。2021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23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5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截至2025年2月,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院士共有849人,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59人、化学部132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54人、地学部144人、信息技术科学部110人、技术科学部150人;外籍院士148人;已故院士710人、已故外籍院士38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们率领科技界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国家重大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成为塑造华族新时代精神面貌的重要力量。
历史沿革
中研院院士制
中国近现代科学是移植西方近代科学发展起来的,院士制度并不是中国固有的产物。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在蔡元培、李石曾等推动下成立了中央研究院。它是采取法国科学院模式,具有研究实体的国家科学院。中央研究院通过设立一系列研究所,开展科学研究,带动中国科学事业的职业化 。1935年又从全国学术精英中选聘评议员成立中央研究院评议会。中央研究院评议会是当时全国最高学术机关,它的成立是中国科学建制化的一个重要成就。1948年,由第二届评议会主持,完成 了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的选举。中研院首届院士选举是现代中国学术界自主选举学术精英的一个典范,标志着中国的学术建制正逐步走向成熟。但不久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垮台,中央研究院等旧机构便被抛弃或改造了。
学部和学部委员
1949年11月1日,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1953年2月,钱三强和另外25名中国科学院星科学家访问苏联后,中科院领导意识到在科学组织机构上向苏联学习,或能尽快提高中国的科技水平。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成立院士制度或全院性的学术委员会尚有困难。由此,中科院在学习苏联的基础上,决定以学部委员制度代替院士制度,作为一种过渡性措施。
1954年,学部开始筹备学部委员人选。1955年6月正式成立学部,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产生233人,这时的学部委员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前身;1956年5月,学部委员进行了一次增聘,历时约1年。而经过1957年的这次增聘,学部委员虽然名义上还是工作职称,但在性质上已经开始向具有学术荣誉性的院士称号演变。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学部委员的称号也是名存实亡了。“ 文革 ” 结束后,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被提到了 “四个现代化” 事业的重要位置。在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之后的第二年即1979年1月,经中共中央同意,学部恢复活动,学部的原有职权也很快得到恢复。此时,原有的科学技术方面的学部委员已从172人减员为117人,平均年龄达73岁。因此,1979年5月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增补学部委员的报告,开始着手增补学部委员的工作。最终,1981年3月学部委员新增283名,总人数达到了 400 名。与前两次增聘相比,这次增补在强调成就、贡献和学术水平的同时,更淡化了人选的政治标准,提高了人选产生的程序化和民主化程度,使学部委员的性质向院士称号更近了一步。1981 年 5 月,中国科学院召开了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明确学部委员大会是中国科学院的最高决策机构,选举中国科学院主席团,并由中国科学院主席团在其成员中推选院长和副院长。这是中国科学院领导体制上的一次大调整,是体现学部委员的学术领导权的一种新体制。在这次大会上,通过了《中国科学院试行章》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简则》。
1984年1月,卢嘉锡院长在中国科学院第五次学部委员大会上的工作报告中指出了学部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调查组和科学院党组经过调查研究之后 ,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系列建议,建议很快得到批准。从此,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体制改为院长负责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大会及中国科学院主席团不再是科学院的决策机构,学部委员大会成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而学部委员则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荣誉称号。 虽然这一转变主要是从理顺科学院的领导体制着眼的,但从后来看,这也是由学部委员过渡到院士制的一个重要举措。
1990年,已从中科院副院长职位退下来的钱三强建议恢复增选学部委员,使学部委员年轻化。在更严格的“差额选举”下,新一批学部委员在“得票数不少于三分之二”的规定中产生,共59名,为学部委员最后过渡到院士进一步增加了筹码。1990年的学部委员增选是中国院士制度建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此后,学部委员的增选实现了制度化和规范化,确定了两年一度进行增选。1992年,学部大会制定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章程》,就学部委员的称号、选举程序、外籍学部委员的选举程序、学部的职能和任务、学部委员大会、常设领导机构等作了规定。
科学院院士
产生经过
因为学部制度不同于院士制度,学部委员主要承担中国科学院不同层次的学术领导工作,而院士主要是一种学术荣誉,一般不担任学术领导工作;而且两者的学术标准也不一样,所以,中国科学院在增选学部委员的同时,也开始着手建立院士制度。1980年7月,联合拟定了《关于建立院士制度的请示报告》和《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条例 (草案)》。《条例》规定,院士是给予中国卓越科学家的最高荣誉,是中国最高的学术荣誉称号,为终身职称。《请示报告》还明确提出第一批院士的名额为200人(包括社会科学方面的院士),也就是说还不到计划增选后的学部委员总人数的一半。由此可见,拟议中的院士学术标准要比学部委员高出不少。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计划被暂时搁置了。
1981年5月11日,中国科学院星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召开,又一次对“院士问题”进行了讨论。由于学部委员之间对“院士问题”争论不休,院士制度再次被搁浅,学部委员称谓仍继续沿用。
1988年3月,胡克实等41名人大代表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建议建立院士制度。11月8日,这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该提案,认为当时世界上主要的国家都实行院士制度,在中国实行院士制度,对于推动全民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如此,中国科学院星终于把建立院士制度提上议程。
1993年10月,国务院第十一次常务会议决定将中科院学部委员改称中科院院士。1994年1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议批准了这一决定。同月,中科院也随即向全体学部委员发出通知,学部委员到院士的过渡终于完成。1994年6月3日至8日,由学部委员会大会改称的中科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举行,标志着中科院院士制度的建立。此后,学部作为中国国家最高咨询机构的定位、每两年召开一次的院士大会是中科院学部的最高组织形式等制度一直延续至今。从中科院学部委员到院士,称谓的转变,是院士制度逐渐走向荣誉的见证。
发展过程
1994年6月8日,中国科学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产生。有巴顿(英)、(美)、(美)等14位对中国科技事业作出贡献的学者当选。
1996年6月3日至7日,中国科学院第八次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决定从1996年起,两院院士大会将同时同地联合举行,时间定在每逢双年6月的第一个星期。全体院士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选举产生了第二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选举产生了第三届学部主席团;颁发了第六届(1995年度)陈嘉庚科学奖。从1998年7月1日起,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更好地维护老年院士的身体健康,国务院决定实施“资深院士”(英译为SeniorMember)制度。
2000年6月5日,中国科学院第十次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修订通过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选举产生了中国科学院第四届学部主席团,各学部分别选举产生了第十届常务委员会及其正、主任,选举产生了第四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举行了以“世纪的回顾与展望”为主题的面向社会开放的学术活动。2002年5月28日至6月1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2004年6月2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2006年6月,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召开,修订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规定“选举实行差额无记名投票,差额比例为百分之四十,获得赞同票不少于投票人数三分之二的候选人,按照本学部的增选名额,根据获得赞同票数依次入选”、”外籍院士在取得中国国籍后,可直接转为院士或资深院士,并享有同等义务、权利及有关待遇”等。
2008年6月23日至27日,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2010年6月7日至10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2012年6月11日至15日,中国科学院第十六次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2014年6月9日至13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
2015年的院士增选,谢绝处级以上官员成为候选人,并增加全体院士终选投票机制。2016年5月30日至6月3日,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2017年2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和姚期智依照《中国科学院章程》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暂行办法》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历史上首次有外籍院士提出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5月28日至6月1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 2018年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蒲慕明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1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2023年6月,孙立成、由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3年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学部发布《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指南》,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名额共79名,3类人原则上不得候选。同时公布的《中国科学院关于推荐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介绍,每位院士推荐1名候选人(含新兴和交叉学科候选人)。推荐过程实行回避制度,回避范围为直系亲属和主要旁系亲属及博士、硕士研究生师生关系。担任党政机关、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负责人以及企业主要负责人的院士,任职期间不参加对院士候选人的推荐和选举。候选人获得1名院士推荐且该院士所在专业学部与该候选人被推荐的参评专业学部相同,或两者专业领域相近,方为有效。2023年1月1日前年满65周岁的候选人需要2名院士推荐,且须有1名院士所在专业学部与该候选人被推荐的参评专业学部相同,或两者专业领域相近,方为有效。上述通知明确,以下人员原则上不作为院士候选人:
①任职期间的党政机关和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
②因品德失范、学术不端和违反科技伦理等问题受到处理的人员,以及因违纪违法等问题受到处理且尚在影响期内、或发生严重违纪违法行为的人员。
③2017年、2019年、2021年连续3次被推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和被提名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的人员。
另外,通知提到,被推荐人当前有效的中国国籍证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被推荐人还须提供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入境事务处或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身份证明局的国籍证明并填写《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被推荐人国籍情况说明》;台湾省的被推荐人须提供支持“一个中国”原则的申明)。
最终,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试行)》等规定,2023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5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平均年龄54.7岁,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65岁,60岁(含)以下的占90%,女性科学家有5人当选,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0人、化学部10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1人、地学部8人、信息技术科学部8人、技术科学部12人。
2024年6月25日,两院院士大会分别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工程院章程》,进一步明确了院士的增选机制和退出机制。
相关组织
学部
性质
中国科学院学部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学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科学院党组领导下开展工作,实行学部工作和重大事项报告和审批制度。学部按学科领域分设若干专业学部,院士按其从事研究的学科领域,分别参加一个专业学部。学部主席团可对专业学部的设置和调整提出建议,报中国科学院党组同意后,经院士大会表决通过。
职能
①接受委托或根据院士的建议,组织院士对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学科发展战略和重大科学技术决策提供咨询,推动科学技术政策和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②接受委托,组织院士对重要研究领域、研究计划和研究机构的学术问题进行评议和指导。
③组织选举院士和外籍院士。
④组织开展学术活动,同国内外学术团体进行交流与合作,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⑤组织开展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相关活动。
院士大会
性质
院士大会是学部的最高组织形式,每两年召开一次。如有特殊需要,可由学部主席团临时决定召开。
职能
①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精神和关于科技发展的重大部署与要求。
②审议常设领导机构的工作报告。
③选举学部主席团成员。
④制定和修订院士章程。
⑤决定专业学部的设置和调整。
⑥开展学术活动。
⑦审议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学部主席团
性质
学部主席团是院士大会闭会期间的学部常设领导机构,由院士组成,包括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负责学部工作的副院长及相关院领导、各专业学部常务委员会主任、各专门委员会主任和经院士大会选举产生的院士代表。中国科学院院长为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主持学部主席团工作。学部主席团聘请相关学术团体和有关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为顾问。顾问应邀列席学部主席团会议。学部主席团根据工作需要,设立若干专门委员会,成员由各专业学部常务委员会选举产生。专门委员会成员选举产生委员会主任一人、副主任若干人。
职能
①决定召开并主持院士大会,审议并决定提交院士大会的各项议案。
②对专业学部的设置和调整提出建议。
③审批各专业学部常务委员会和各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④聘请学部主席团顾问,聘任执行委员会秘书长。
⑤确定院士增选总名额及其分配,审定有效候选人名单和终选候选人名单。
⑥确定外籍院士选举名额,审定有效候选人名单并选举产生正式候选人。
⑦审批院士、外籍院士退出的决定或提出相关建议,审批外籍院士转为院士的建议。
⑧决定设立、调整及撤销专门委员会和工作组。
⑨制定或授权制定学部工作相关制度。
⑩应对和处置出现不可抗力或重大突发事件等非常情况时的相关事项。
⑪中国科学院党组和院士大会授予的其他职能。
学部主席团执行委员会
学部主席团设执行委员会,执行院士大会和学部主席团的决议,代表学部主席团领导学部工作。执行委员会由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科学院负责学部工作的副院长及相关院领导、各专业学部常务委员会主任和各专门委员会主任组成。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主持执行委员会会议。执行委员会设秘书长一人,受执行委员会委托,负责学部的日常工作。秘书长可由非院士担任,人选由中国科学院党组提名,学部主席团聘任。秘书长列席学部主席团会议和执行委员会会议。
专业学部常务委员会
各专业学部设常务委员会,负责组织本专业学部院士履行学部职能。常务委员由本专业学部全体院士选举产生,并由常务委员推选主任一人、副主任若干人。
评选标准
院士
条件
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祖国、品行端正、学风正派的中国公民,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成就,并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或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可被推荐并当选为院士。
权利
①参加院士会议等学部组织的学术活动。
②参加咨询评议工作、对国家科学技术重大决策提出建议。
③推荐和选举院士、外籍院士。
④选举和被选举成为学部常设领导机构成员。
义务
①积极促进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②积极推动科学技术队伍建设。
③遵守院士章程和行为规范,维护院士群体和学部声誉。
④年满80周岁的院士不再参加推荐、选举院士和外籍院士的工作,不担任学部常设领导机构成员。
外籍院士
条件
中国科学院设立外籍院士称号。在国际上具有很高学术地位,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非中国公民,可被推荐并当选为外籍院士。 外籍院士在成为中国公民后,经学部主席团研究、中国科学院党组同意,并报党中央、国务院备案,可转为院士。
权利
外籍院士享有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和学部工作提出建议的权利;应邀参加院士会议等学部组织的学术活动和咨询评议工作的权利。
评选流程
产生
院士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学部主席团根据科技发展趋势和学科布局确定增选名额及其分配,报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审定。
院士增选实行推荐制,不受理个人申请。院士候选人由院士和有关学术团体推荐,学部主席团可根据学科发展需要设立候选人特别推荐小组,有效候选人由学部主席团审定。
院士增选包括外部同行专家评审和具有选举权的院士差额选举。
选举产生的新当选院士经学部主席团审核,院党组审定后,报党中央、国务院备案。
各学部常务委员会组织院士对有效候选人进行评审和初选,产生初步候选人和终选候选人建议人选。评审和初选必须坚持标准,遵循公正、客观的原则,对候选人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各学部初选实行差额无记名投票,差额比例为百分之二十。各学部参加投票选举的院士人数,应超过本学部有投票权院士人数的三分之二。获得赞同票不少于投票人数三分之二的候选人,按学部主席团确定的名额,根据得票数依次产生本学部终选候选人建议人选,经各学部常务委员会审查确认后,由学部主席团确定终选候选人。新当选院士由具有投票权的全体院士投票产生。选举实行等额无记名投票,获得赞同票数超过有效票数二分之一的候选人当选。
外籍院士选举
外籍院士选举每两年进行一次,与院士增选工作同步进行。由学部主席团确定选举名额。
外籍院士选举实行推荐制,不受理个人申请。候选人由院士推荐,经学部主席团审定成为有效候选人。学部主席团可根据需要设置特别推荐机制。
外籍院士的初选,由具有选举权的院士对有效候选人进行评审,由学部主席团成员进行差额选举,产生正式候选人。
由学部主席团组织具有选举权的全体院士进行等额选举,产生新当选外籍院士。新当选外籍院士名单须经中国科学院党组审核,并报党中央、国务院备案。
外籍院士在取得中国国籍后,可直接转为院士或资深院士。
退出
院士可申请放弃院士称号,经学部主席团批准后生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有关规定,院士加入外国国籍后,即为自动放弃院士称号。
院士如有违反科学道德、品行不端等损害院士群体和学部声誉的行为,或因违纪违法受到党纪政务处分、行政或刑事处罚,由学部根据情节轻重对其给予相应处理和处分,报院党组批准。对于情节严重或特别严重的,由学部主席团决定劝其退出院士队伍或撤销院士称号,报院党组批准,待召开院士大会时予以追认。院党组可向学部主席团提出撤销院士称号的建议。
外籍院士退出
外籍院士可申请放弃外籍院士称号,经学部主席团批准后生效。外籍院士如有损害中国国家利益及其他有损学部声誉的行为,由学部主席团决定撤销其外籍院士称号。
院士名单
参考资料:(数据截至2025年3月17日)
参考资料:(数据截至2025年3月17日)
参考资料:(数据截至2025年3月17日)
参考资料:(数据截至2025年3月17日)
历届回顾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数据截至2025年3月17日)
相关事件
1960年访英尴尬
1960年,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吴有训访英时,在英国皇家学会纪念会前一天,会务主持突然通知中国代表团:“明天的大会,只有各国科学院正式院士才有资格参加,请各国与会院士明日穿戴好本国科学院的院士礼服和冠冕,以便识别,否则,会场警卫将拒绝其入场。”听完通知,几名中国代表面面相觑,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中国科学院没有实行院士制,更没有院士礼服,要是按照英国人的规矩,中国代表团全都不能入场。“一个东方大国,建国十多年了,竟连一个科学院院士都选不出来,这确实是一个无法向世界说明的问题。”吴有训心里想。吴有训对英国人说:“被你们称为院士的那个名词,在我们中国叫‘学部委员’,我们将身着通用礼服入场。”第二天,中国“院士”们身着中山装走进了会场。
除名处分
方励之,中国科技大学原副校长,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因政治方面的原因被除名。
陈敏恒,华东理工大学原校长,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化学部),后因科学道德和经济问题被除名。
方岱宁:2022年12月7日,北京理工大学公布“教师方岱宁相关视频事件”处理结果,决定免去方岱宁的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职务,停止其研究生招生资格。12月7日,中国科学院学部发布情况通报:停止方岱宁三项院士权利。
相关活动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是2002年由发起,联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启动的高层次公益性科普活动。
2023年9月24-26日,“科学与中国”山东省行———“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在潍坊·诸城成功举办。26日的启动仪式,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周忠和主持,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副局长杨永峰,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邹广德,山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龚文东,潍坊市委常委、副市长、市政府党组副书记杨升岩,诸城市委书记张建伟分别致辞。启动仪式结束后,举行了“千名院士·千场科普”专题报告会,周忠和院士、金之钧院士、印遇龙院士分别作了主旨报告。吴奇、李永舫、祝世宁、李东旭、王小云五位院士走进潍坊工商职业学院、枳沟镇中心学校、诸城第一中学、超然综合高级中学、第一初级中学作科普报告,传播科学知识,点燃广大青少年的科学梦想。
2023年11月21-24日,中国科学院联合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举办2023“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走进“香港科创大讲堂”活动,院士专家围绕我国前沿科技领域取得的科技成果、科技进展,走进香港35所中小学开展科普报告,线下直接受众近2万人次。
2023年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联合中信建投共同主办的2023年“科技引领·共创未来”科技与资本融合发展会议在安徽合肥召开。院所上市公司、明星科创企业、投资机构代表及院士专家等近500人现场参会,超20万人次线上参会。会上,安徽省省长王清宪,国科控股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建华,中信建投证券党委委员、执委会委员邹迎光分别致辞。围绕金融如何更好地服务科技,杨建华在致辞中提出了相关建议。
社会影响
①中国科学院院士是“领军人”,率领科技界攀登世界科技高峰;是“智囊团”,为国家重大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是“指引者”,成为塑造华族新时代精神面貌的重要力量。
②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培养人才、建设优秀科研团队,获得创新性或高质量科研成果、提高科研能力等方面作出贡献,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全社会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让科学走近公众,让公众理解科学方面起着引领带动作用。
社会评价
“两院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评)
“在这一次次的邀请中,他们个人因为“院士”的头衔,也获得了不菲的利益”。(中国中央电视台网评)
“实际上,普通人并不具备判断专业问题和衡量科学成就的能力,但是公众反感院士的功利化、庸俗化、娱乐化”。(央视网评)
参考资料
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中国科学院.2023-11-25
科学网—院士制度走向荣誉.科学网.2023-11-23
1955年,我国首批学部委员(院士)平均年龄48岁,是怎么选出来的?.微信公众号.2025-03-20
1980.中国科学院.2025-03-20
回眸丨30年前,中国科学院产生首批14名外籍院士.百家号.2025-03-20
中国科学院 首页 > 历届院士大会回顾.中国科学院.2023-11-25
中国科学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院.2023-11-25
中国科学院学部历程 近六十年风雨历程 科学思想铸就辉煌.中国科学院.2023-11-25
中科院院士大会闭幕 审议通过院士章程修改稿.新浪网.2023-11-25
【新华网】中科院2015年新增选院士61名.新华网.2023-11-25
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百度.2023-11-25
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 133位专家当选.百度.2023-11-26
关于公布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的公告.中国科学院.2023-11-26
全体院士名单.中国科学院.2025-03-20
【光明日报】不负时代使命不忘社会责任——写在两院院士大会召开之际.中国科学院.2023-11-26
院况简介.中国科学院.2023-11-23
中国科学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院.2023-11-25
首页>历届回顾.中国科学院.2023-11-25
院士大会.中国科学院.2023-11-25
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院 .2023-11-25
【人民日报】杨振宁、姚期智转为中科院院士.人民日报 赵永新.2023-11-25
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院.2023-11-25
中国科学院学部 首页 > 院士信息 > 院士名单与简介 >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蒲慕明.中国科学院.2023-11-25
放弃外籍:孙立成、谢晓亮由中科院外籍院士转为中科院院士 湃新闻记者 岳怀让.澎湃新闻.2023-11-25
中国科学院学部 关于孙立成、谢晓亮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公告.中国科学院.2023-11-25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名额共79名.今日头条-光明网.2023-05-31
中国科学院今年院士增选名额为79名,3类人原则上不得候选.今日头条-中国青年报.2023-05-31
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中国科学院.2024-07-12
院士终身制,没了!.百家号.2024-07-12
痛悼!巨星陨落!享年99岁.红星新闻.2025-03-17
外籍院士名单与简介.中国科学院学部.2025-03-17
已故院士名单.中国科学院.2023-11-26
已故外籍院士名单.中国科学院学部.2025-03-17
中科院举行2017年新当选院士座谈会.中国科学院.2023-11-25
中科院举行2019年新当选院士座谈会.中国科学院.2023-11-25
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 149人当选.今日头条-新京报官方账号.2021-11-18
中国科学院(搜索“增选当选院士名单”).中国科学院.2023-11-25
追踪“院士除名”事件--被除名的是哪两位院士?.中国科学院.2023-11-26
功名流千古,风德昭后人.中国科学院.2023-11-26
陈敏恒(1933— ).绍兴市人民政府.2023-11-26
法治热点|“教授线上会议被女子亲吻事件”处理结果来了...澎湃新闻客户端.2023-11-26
“科学与中国”山东行“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在诸城市成功举办.百度.2023-11-26
2023“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走进香港35所中小学.百度.2023-11-26
2023年“科技引领·共创未来”科技与资本融合发展会议召开.中国科学院.2023-11-26
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构与社会作用的分析及建议.中国科学院.2023-11-26
市委市政府祝贺李殿中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百度.2023-11-26
科学家饶毅:中科院院士落选者的退选.央视网.2023-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