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张继先

张继先

张继先(1092年~1127年),字嘉闻,又字道正,号翛然子,北宋末期道士,正一派第三十代天师,徽宗赐号虚靖先生,死后被追封为“虚靖玄通弘悟真君”。

张继先于北宋末期出生于江西龙虎山一个官宦之家,是第二十七代天师张象中的曾孙,自小性情沉稳、天赋异禀,5岁时便能出口作诗,于9岁时当选并继任第三十代天师。在其一生中多次受召,先后四次入宫,在第六次受召途中因病逝世,终生未娶,逝世后被葬于安徽的天庆观。

在其担任天师期间,带领天师道不断崛起,先后开创了天师雷法先河,创立了地祇宗,开启三山符篆时代。张继先一生中收了不少弟子, 其中以王道坚、萨守坚最为著名。

人物生平

早起经历

张继先,北宋人,字嘉闻,又字道正,号翛然子,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出生于江西龙虎山上的一个官宦之家,身为第二十七代天师张象中的曾孙的他,从小便深受家门道风的影响和士族文化的熏陶。据记载,张继先在五岁前都不会说话,在五岁的一天听见鸡鸣声突然笑着作诗一首,人们夸赞其天赋异禀,认为他是真正的仙人。

继任天师

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第二十九代天师张景端仙逝,由于其没有子嗣,便需要从张天师世系宗族中选出第三十代天师。因此,年仅九岁的张继先凭借其聪颖的天资以及出众的才华当选并继任龙虎山第三十代天师。在张继先九岁嗣教之际恰逢宋徽宗崇道之际,徽宗推崇道教,也因此有了之后张继先受徽宗之召四次入京之事。

受诏入京

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山西解州盐池水溢,无法进行采盐工作,盐税也一直收不起来,徽宗接到地方急报后便去询问了徐道士,其向徽宗引荐了张继先张天师,于是徽宗连忙派人去请张继先入京。这是张继先第一次受召入京赴阙,初次入京的张继先先是解除了解州的危机,凭借为徽宗演示盐池蛟蟹的道术得到徽宗夸赞。之后在与徽宗的交谈中也并没有为了宣扬道教而劝徽宗崇道重道,反而规劝徽宗身为天子切不可一心痴迷炼丹修道,要以天下苍生为己任。

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三月,张继先第二次入京,徽宗向其提出道法之同异的疑问,张继先对徽宗说:“体即道也,用即法也,体用一源,本无同异”,即告诉徽宗在他看来,二者本是没有区别的,是一个相互连贯的整体。七月份时徽宗又来问张继先关于时政的问题,张继先对曰:“元祐诸臣,皆负天下重望,乞圣度从容”,听到张继先此话,徽宗便言“悚然曰何所不容”,言尽于此,张继先便选择回以托词然后便返回山林。

同年,张继先第三次赴召,入京之时北宋内忧外患,政权不稳,徽宗召其完成“建醮内廷”的任务。完成此任务后,张继先又向宋徽宗谏言“赤马红羊”需修德以化解,徽宗虽然没有听进去张继先的谏言但仍然给予了他一系列的赏赐:为其赐号虚靖先生,下令赠其老君及汉天师的金像,并为其建道观以方便进行修炼,此外还将其祖师封为真君。一系列的赞扬和赏赐使得张继先名声大涨,有修道之士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十二月张继先返回山林修炼。

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张继先第四次入京赴召回答徽宗问询,徽宗让张继先帮助祛妖,张继先向徽宗言邪不压正,妖不胜德,告诫皇上以“皇帝修德,妖必自息”,劝谏徽宗更要修德理政,这样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并向徽宗进献了自己所作的《大道歌》以帮助徽宗理解修道之要。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张继先选择离开京城返回龙虎山,离京时皇上赐给他一批金帛,但张继先却极力推辞道这些金帛对他一乡野之人而言并无用处并让其收回。

张继先离京返山后,再未入过京城,在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和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又分别被征召入京,但这两次张继先都未奉诏入京,一次称病派弟子王道坚代其入京,另一次则言其病逝途中。

归隐羽化

张继先在归隐山林后,便过起了逍遥自在、修道悟道的生活,时常与文人墨客、高道真人往来唱和,好不自在。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时年36岁的张继先羽化,终生未娶,被葬于安徽天庆观,孛儿只斤·海山追封其为"虚靖玄通弘悟真君"。

主要思想

道教哲学

心性论

张继先道教哲学思想的核心便是心性论,张继先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道教哲学思想,其突出特点便是“以心为本”。

道心相即

在道教内丹和佛教禅宗的思想对“心”在实践以及理论两方面的影响下,在对唐末五代十国以来道教由外丹转向内丹趋势下心性思想愈发得到重视的继承和发展的形势下,张继先结合自身认知,提出“道心相即”的理论。在张继先看来,心是万法的宗主,是生死的根本,是善恶源头,与天地并生,是人神的主宰。在传统道教中往往以“得道成仙”作为人生信仰,而在张继先道教思想中,“以心成仙”成为修道的根本理论基础,在张继先的道教思想中其所阐述的“心”已经与“道”有了同等本源性的意义。

以心为本

张继先不再拘泥于本末、体用、同异,也不否定“心”的炼养对性命修炼的重要作用。在张继先看来,想要得道成仙,必须得通过对“心”的炼养从而保持淳朴的本质。换句话说便是只要你的“心”上还有一“念”,那你就不可能得道成仙。

体用论

道体法用

在张继先看来,“体”就是“道”,“用”就是“法”,二者本来是没有区别的,但无同异也并不意味着完全一样,二者是一个连贯的整体,只有通过对新的体认、对道的领悟,使得各方面相互联系,彼此和谐,才能进一步使得各种法术发生作用。

道法一源

张继先的“道法一源”是把握道教道与术的关系的演变、将道与术在理论层面不断调试的结果,其认为道与法有共同的本源,虽然道教的法(术)并没有也不可能达到道的本体论高度,但它实实在在地融入了本体论的道中。道教的道不再只是作为信仰的存在,开始具有了实践性的意味。

修养论

道法自然

在张继先看来,世间万物都是自然化育的,作为修道主体的人也是自然化育而来,修道之人自然也需领悟和践行创生宇宙万物的自然之道。“自然”并非是任其发展、毫无作为,而是要为顺应事物本身发展的状态,遵循人的自然本性来生活。

逆练归元

基于对道教先天、后天状态的深刻理解,张继先强调“气”返本的重要性,即认为气是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归元海”才能达到 “寿无穷”的状态。因此要在修道的过程中采用各种方法使其由后天的现实状态返回先天原始的道性。此外,修养讲究顿渐并行、先顿后渐,同时在修养过程中也需重视逆练的过程和结果。

道教炼养

炼心为要

张继先在吸纳道教传统的以老庄的传统手法阐述存神静虑、涤除玄鉴路向的炼心之道的同时吸收了佛教尤其是禅宗心性修养的炼心之道,进一步建立了自己的心性炼养之道:创造了清心寡欲、清静无为,创造了如修歇、任从他、尽教他 、莫管他等独具魅力的炼心之法。

性命双修

在张继先看来,炼性之外,炼命也是炼养思想的重要方面,即只有精、气、神各归其位 ,正确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保证身体的完整性与实用性;只有精、气、神归位,才能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对于精、 气、神的具体修炼之道,张继先提出爱气、尊神、重精、胎息、食养等方法。此外,张继先还对传统道教中外丹烧炼和房中术的炼命方术进行了批判,认为修道之人应讲究清雅之道而非污浊之术。

道教法术

在道教法术方面,张继先对符斋醮法术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张继先继承正一派的传统,将咒与符结合。此外,将心性修养与符箓咒术联系起来,将斋醮仪式与国家祭祀相融合,在符箓咒术基础上注重对心性的修养,用斋醮仪式为国家祭祀助力。

宋徽宗对神霄雷法的推崇、天师道传统的符篆道法思想加之对晚唐五代十国以来日益发展兴盛的内丹心性思想和唐宋以来逐步积累的雷法思想的影响下,张继先开创了天师雷法先河 。

著述

有著作《大道歌》,即《明真破妄章讼》《心说》《虚靖语录》七卷等传世

诗作《游洞霄》,收录于《洞霄诗集

诗作《金华山》,收录于《四库全书

诗作《嗣汉虚靖天师指迷歌》,收录于 《上清北极天心正法》

诗作《虚靖天师诗诀》,收录于《道法会元

《宣和御制化道文碑》,收录于《茅山志

此外,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撰写《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以记录张继先传世诗文。

传承

师承

在有关张继先的记载中,并没有明确具体的师承关系。他的正一派思想与其所处的时代紧密相关,在他生活的时代,道教受到了统治者的推崇不断发展,儒释道思想也不断融合,因此其思想也是集众长的结果。

法嗣

宋徽宗时期,道教受到统治者推崇,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想要学习道教,张继先的弟子有王道坚、萨守坚、祝永、石自方、李德光、吴真阳、林房州、周教授、济阳子等人、 其中以王道坚、萨守坚最为著名。

宗派

张继先的出现,打破了天师道的发展瓶颈,在道教新旧法术的变革交替之际张继先把雷法引入天师思想,开创了天师道天师雷法先河,继承并发展道教的符、篆、斋、醮的法术,深悟其中真谛,开启了三山符篆时代,成为龙虎山天师道崛起的契机。

张继先是地祇宗的创始人,并被众多修道者追捧学习。开创了地祇法诸符,尤以其中的丙丁生鬼符影响最为广泛,是召遣温琼元帅一派的地祇大法的标志。

贡献及影响

张继先是正一派第三十代天师,在其担任天师道天师期间,开创了天师道天师雷法先河,开启了三山符篆时代。在张天师的带领下,天师道由曲折发展迈入崛起阶段,不断扩大天师道的影响力,推动天师道获得官方的认可与推崇,为之后天师道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基础。此外,张继先在推动符篆道派理论的发展与交融的过程中,吸收内丹与雷法思想,创新天师道理论体系,对天师道以外的其他道派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在宋徽宗时期已经开始将道教经典正式作为科举考试内容的一部分。

张继先精通北帝派道法,并开创了其中的地祇宗,其所开创的地祇法术,不仅可以为民驱害、造福百姓,与此同时其广泛的影响力也进一步维护了道教信仰的正统性。

张继先的嗣法弟子萨守坚、朱梅靖、卢养浩、陈希微等后来都成为了神霄派重要人物,活跃于南宋之际,所以后来擅长雷法的神霄派也把张继先作为自己门派的宗师之一。

争议

解化时间

对于天师张继先的解化年代其实是存在很大争议的,很多道书对解化年代的记载前后出入较大,如:《汉天师世家》卷三、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十九和张雨玄品录》卷五中都有记录张继先解化年代,但却不尽相同,甚至有分歧。因此,当下对于张道陵的解化年代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其的确仙逝于1127即三十六岁那年;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张继先三十六岁并未逝世,而是“尸解”成了神仙,仍然生活在人间。

雷法师承

此外,针对张继先的雷法思想是否师承王文卿(王文卿,1093-1153,宋朝著名道士,神霄派创始人)也是存在争议的。从张继先出生地来看,其正处当时士大夫文化圈重要中心,又在道教新符箓“天心正法”的发源地。因此从张继先所在地看,其很有可能接受过或学习过王文卿的雷法;但在对张继先的有关记叙中并未见过雷法道经中相关话语且在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他入京时便已经对雷法基本原理有了一些领悟,当时距离王文卿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入朝还有十几年的时间。因此并无法说明其道法是否师承于王文卿

评价

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赞其文为 “流示世教之语,陶冶性灵之篇 ” ,言其文 “往尝刊行,因久遗缺,遂采诸名山重锓诸梓,以广其传 ” 。

名言

张继先在《心说》中有言:“夫心者,万法之宗,九窍之主,生死之本,善恶之源,与天地而并生,为神明之主宰。

“然而轮回于三界,出入于生死,而不能自已者,何也?盖一念萌动于内,六识流转于外,不超乎善而超乎恶,故有 天堂地狱因果之报,六道轮回无有出期。”

“道本无为而无不为,体即道也,用即法也,体用一源,本无同异。若一者不立,二者强名,何同异之有。”

混沌未分先有道,道无形色亦无情。自然化育生天地,天道轻清地道宁”

轶事典故

盐池收妖:1103年,山西州的盐池水溢,无法进行采盐工作,也因此无法征收盐税,于是当地官员赶忙上报朝廷。宋徽宗收到上报后,便去询问了徐神翁道士该如何解决。徐道士了解后认为这是有蛟龙作怪,便向徽宗提议可请张继先张天师前来收妖。于是徽宗便连忙派人去到龙虎山请来张天师。

张天师应召来到京城,此时的张天师年仅十三岁,徽宗见到他后问其是否见过龙虎,又问其是否知道如何修炼金丹。直到第二日,徽宗才跟他说明解州受灾的情况并提出让其进行救治。张天师受命后便在铁简上画符投入盐池成功收妖。收妖成功后,徽宗便问他是派遣了哪位神将,张继先手握印剑召将,随之关羽现身,而此时徽宗手中正拿着枚崇宁年间所铸成的铜钱,便下令封关羽为“崇宁真君”。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