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尾凤蝶
宽尾凤蝶(黑枕黄鹂普通亚种:Agehana elwesi)又名阔尾凤蝶、大尾凤蝶,凤蝶科凤蝶属动物,是中国特有种。雄蝶翅展74.3~113.5毫米;雌蝶翅展88.7~127.4毫米。翅膀为黑褐色,分为前翅和后翅,翅膀边缘呈深黑色,前翅狭长,形状接近三角形;后翅边缘呈波浪状,有黑色长缘毛。雄性成虫外生殖器上钩突窄小,骨化;尾突小而弯曲,具毛。雌性成虫外生殖器产卵瓣较长;交配孔宽大。
宽尾凤蝶主要分布在中国中部和南部的十二个省、市、自治区,栖息于海拔300~1500米的人工林、次生林和原生林中。
2000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林业局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亚种命名
宽尾凤蝶指名亚种,学名:Agehana elwesi elwesi(Leech),该亚种在中国江西省九江市采得,并于1889年由英国凤蝶总科专家利奇(J.Leech)命名。
宽尾凤蝶白斑亚种(不成立),学名:Agehana elwesi cavaleriei(Le Cerf),该亚种为法国人里瑟夫氏(Le Cerf)在1923年根据1906年在中国贵州省贵阳市采得的雄蝶而命名。后于1984年,中国学者李传隆和张立军在饲养以白斑雌蝶为亲代的6个越冬蛹为成蝶后发现,这6个子代中出现后翅不具有白斑的性状,且后翅具有白斑的子代其白斑深浅不同,猜测有无白斑仅为宽尾凤蝶的一个性状,认为白斑亚种不能成立而仅为宽尾凤蝶这一物种的一个型,并予以校订。1993年中国学者黄邦侃、齐石成、吴小玲在其发表的论文中对于白斑亚种不成立表示认同。
台湾宽尾凤蝶,学名:Agehana maraho(Shiraki et Sonan),原为日本学者素木得一和楚南仁博根据于中国台湾省台北市乌帽子河原采得的雄蝶,因其后翅中部有一块白斑,以及尾突末端宽阔钝圆(与宽尾凤蝶指名亚种末端呈靴形不同),而认为是一新物种。后于1984年,李传隆和张立军在对比了台湾宽尾凤蝶和宽尾凤蝶白斑亚种的幼期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后,认为应将其归属为宽尾凤蝶台湾亚种。1993年,黄邦侃、齐石成、吴小玲在研究了两类宽尾凤蝶的种类问题后,认为台湾宽尾凤蝶应独立为一个种。
形态特征
卵
卵呈球状,直径约1.8~2.0毫米,表面光滑无毛,初产下时为叶绿色,后变为黄绿色、棕黄色,孵化前变为黑色。
幼虫
幼虫分为5个龄期,宽尾凤蝶的幼虫是典型的鳞翅目幼虫,体表没有明显的毛状物,身体颜色较深,不透明,背板较向外扩,侧板向内萎缩,气门线不明显。
1龄幼虫
体长3.1~7.8毫米,头宽0.9~1.3毫米。刚孵化时,身体为褐黄色或红褐色,之后生长过程中身体颜色会慢慢加深但变化不明显。头为黑色,身体第3~5腹节和第7~9腹节的背板呈灰白色,各体节在背板、侧板的交界处有瘤状突起,突起上具有辐射状分叉的突刺。每节都有4根突刺,中胸和第1腹节背板的一对突刺较长,前胸的两根最长。臭丫腺为橙红色。
2龄幼虫
体长8.2~16.7毫米,头宽1.5~2.0毫米。身体颜色灰黑、淡黄和白色相间,呈鸟粪状,体表略微凹凸不平,前胸的两根突刺更长,其余的刺状突退化,无明显突起。腹部两侧呈黑色,背板中央有一块淡黑色斑。第2~3腹节背板为白色,上具有点状黑斑,第4~5腹节背中线为白色,第7~9腹节背板、侧板为乳白色,第10~11腹节为黑色,较短小。
3龄幼虫
体长17.1~26.9毫米,头宽2.7~3.46毫米。体色与2龄美国白灯蛾相像,黑色区域相对较少,白色区域颜色加深,胸部和腹部的背板两侧黑斑处有条纹状白斑,突刺消失,前胸背板仍有刺痕。
4龄幼虫
体长27.2~42.3毫米,头宽3.9~5.45毫米。体色黑白相间,稍有光泽,刺痕消失。头部内缩,背板稍向上突,侧板明显向两侧突出,胸宽约腹宽的两倍,前胸背板中部有一个大的暗黑色斑,中、后胸背板有一对模糊的眼状斑。第1~3腹节为红褐色,与胸节连接紧密。
5龄幼虫
体长约43.5~86.9毫米,头宽5.6~7.89毫米,身体为深绿色,体表光滑无毛。头部小,呈灰黑色,前胸背板有一半圆形黑灰色斑,侧板为深绿色,与中后胸分界明显,后胸背板中线两侧有一对明显的眼状斑,斑块颜色中间深边缘浅,胸腹交界处明显向上隆起,且具有规律性排列的白色斑纹,各个腹节背板扩张,侧板溢缩。第1~2腹节背板具有两个相连接的黑斑,第4~7腹节背板侧面有相连的不规则棕褐色斑纹,腹部中腹面和腹足为棕黄色,趾钩为红褐色,气门为长椭圆形,浅褐色。臭丫腺为乳黄色。
蛹
预蛹
静伏不动,体长由约92.5毫米缩短至约65.0毫米,宽无明显变化,体色为褐色,呈短棒状。
缢蛹
缢蛹,呈纺锤形,像枯枝,褐色,长约65.0毫米,宽约22.5毫米。头部前端两侧突起,类似触角;暗黑色丝带环绕胸腹交界处。胸背板呈平截状;中胸背板呈尖棱角状;后胸背板宽大,上具有明显的直线斑纹;腹背板明显分节,上具有不规则的瘤状突起。翅芽和喙伸至第4腹节端部,触角达第4腹节中部,前足明显可见。
成虫
雄蝶体长23.4~28.9毫米,翅展74.3~113.5毫米;雌蝶体长25.4~29.6毫米,翅展88.7~127.4毫米。头为黑色,有黑色球杆状触角,复眼为浅褐色,胸部长有黑色绒毛。翅膀为褐色,前翅狭长,边缘呈深黑色,宽约5毫米;深黑色翅脉清晰可见;翅面其余部分为黑色,布有白色鳞片。后翅前半部分为黑色,后半部分为深黑色,鳞片较厚且有光泽,后翅的边缘呈波浪状,翅脉间有紫红色新月状斑纹,尾突长14~21毫米,宽10~13毫米,后翅尾部边缘具有黑色长缘毛。
雄性外生殖器上钩突窄小,骨化;尾突小而弯曲,具毛;抱器瓣宽大,近似长方形,长约为宽的1.5倍,抱器端圆;抱器内突周围强度骨化,有锯齿,但腹缘骨化程度弱而有1个大齿突。阳茎中部弯曲,两端宽于中部。
雌性外生殖器产卵瓣较长;交配孔宽大;前阴片侧褶痕宽,具齿突。后阴片两侧有尖齿突。囊导管膜质,很短而细;交配囊略呈圆形,囊突长,纺锤形,具很多横褶痕。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宽尾凤蝶为中国特有种,主要分布在北京、陕西省(长安南五台)、江西省(九江)、贵州省(贵阳)、安徽(岳西县)、湖南省(黔阳)、福建省(光泽、沙县区、崇安、尤溪县、梅花山)、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等十二个省、市、自治区。
栖息环境
宽尾凤蝶多分布于人烟稀少的深山密林中,在海拔300~1500米的人工林、次生林和原生林中均有分布。成虫喜欢往返飞翔于溪流或河流上空较空旷的地带,在树林的林缘可见其踪迹。
生活习性
飞行行为
成虫第一次飞行在展翅过程中会排泄一些浅红色或白色的浑浊液,飞行能力较差。有食物补充能量后,飞行能力逐步增强。
食性
宽尾凤蝶的食性比较单一,美国白灯蛾活动在木兰科的鹅掌楸、厚朴、玉兰等和樟科的树上,喜食其成长叶,不喜欢吃老叶、嫩叶。成虫采食花蜜。
防御行为
宽尾凤蝶休息时爬至完整叶片的正面近主叶脉处,静止不动,依靠自身的拟态和警戒色来躲避天敌。
生长繁殖
生活史
宽尾凤蝶一年发生1~2代,以蛹越冬,翌年5~6月陆续羽化为成虫,紧接着交配产卵,孵出幼虫。6月下旬幼虫化蛹,7月羽化,直到8~9月仍能看到成虫,交配产卵,孵出第二代幼虫。8月下旬,第二代美国白灯蛾化蛹越冬。
孵化
幼虫孵化时会先把卵壳顶破一个小口,幼虫会在卵内吃完破碎的卵壳,在经历约20分钟后,爬出卵壳。出壳后,幼虫会吐丝作垫,靠臀足支撑身体,把剩余部分的卵全部吃完。
气温对卵的孵化影响最为主要,越冬代成虫5月份产的卵,在月平均温度在15.6℃下,卵期为10~13天,第二代成虫在7~8月产卵,月平均温度在21.3℃,卵期为6~8天,9月份产的卵孵化率很低,多半不能发育。
蜕皮
幼期蜕皮有较强的规律性,蜕皮前停食1~2天,蜕皮常在白天进行,且常伴有体液的排出,在饲养过程中经常发生蜕皮时位置不合适而导致体液浸没气门致虫体死亡的现象。
化蛹
5龄美国白灯蛾在停食8~12小时后,体色变化,在寻找合适场所后,将身体悬挂,排出大量体液,并慢慢萎缩,腹部第1或2节挂一黑丝与枝干相连。预蛹期3~4天,化蛹率约92.6%。
羽化
成虫多在白天羽化,蛹壳沿触角线裂开,并发出声响,羽化后约半个小时,成虫在爬行一段距离后静伏1~2小时,之后开始飞翔,展翅过程中常排泄出淡黄或白色浑浊液。在之后的1~2天,吸食花蜜补充营养后,成虫飞行能力增强。
繁殖行为
求偶行为
雌蝶能够分泌一种诱引雄蝶的雌性激素,雄蝶能够接收这种化学信号,从而找到雌蝶。
繁殖产卵
交尾常发生在山顶或者林缘的空旷地带,在雌雄两性交尾后雌蝶把卵产于寄生植物嫩叶的附近。每只雌蝶的产卵量约在9~32颗之间。
种间关系
宽尾凤蝶卵期的天敌为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和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 Viggiani),前者寄生率为13.5%,;蛹期会被凤蝶金小蜂(Pteromalus puparum)和一种寄蝇科寄生,前者寄生率约为5.88%。另外捕食性天敌还有鸟、螳螂、蜘蛛目等。
物种保护
2000年8月,宽尾凤蝶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林业局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主要价值
宽尾凤蝶对环境变化较敏感,可以作为识别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及生境监测的指示材料。其作为大型而美丽的中国特有蝶种,极具观赏价值。
参考资料
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第二十五卷-鳞翅目-凤蝶科.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3-31
宽尾凤蝶.物种2000.2024-08-07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4-02
Agehana elwesi Leech 宽尾凤蝶 .自然标本馆.2023-03-31
宽尾凤蝶.CFH自然标本馆.2023-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