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西安半坡博物馆

西安半坡博物馆

西安半坡博物馆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桥区半坡路155号,是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这个博物馆由中国财政部拨款筹建,于1958年4月建成开放,占地面积107.4亩,现任馆长李强。

1953年春,半坡遗址在陕西省西安市东郊浐河东岸被发现,经过考古挖掘后,于1956年开始在半坡遗址的基础上筹建西安半坡博物馆。其主要分为出土文物展厅、遗址保护大厅和辅助展厅三部分,主体陈列是半坡遗址,及遗址中出土的各类文物。这个博物馆拥有各种文物18678件,其中三级以上文物4528件,化石标本300余件,还有一些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和动物骨骼标本。其中,馆内较为著名的文物藏品有红陶、人面网纹彩陶盆等。

2008年5月,西安半坡博物馆被中国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11年,西安半坡博物馆被中国国家旅游局评定为中国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另外,西安半坡博物馆先后获得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西安旅游十大景点”之一、“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等多个荣誉称号。60余年来,西安半坡博物馆共计接待中外游客3000余万人次。2023年11月,西安半坡博物馆入选《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展览)海外影响力评估报告》综合影响力前100名榜单。

历史沿革

成立背景

1953年春天,石兴邦(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在西安市东郊电厂的基建工地上发现半坡遗址。经过考古研究所的批准,在1954年秋季到1957年夏季这段时间,石兴邦主持5次大规模的半坡遗址挖掘。在半坡遗址挖掘中,遗址被揭露的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作坊区和公共墓葬区三个部分。并且,这个遗址共清理出房屋遗迹40多座、地窖遗迹200多座、灶坑80多个、柱洞400多个、陶窖6座、墓葬170多座,出土了近万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以及数量众多的彩陶、雕塑等艺术品和各类装饰品。这些出土文物的发现让人们对半坡这个6000年前母系社会仰韶文化遗址的聚落形态、文化内涵和社会性质有了较为准确的了解。由于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遗址,也是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社会遗址。所以为了保护遗址,相关部门开始筹划保护措施。这为西安半坡博物馆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建设历程

1956年3月,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向国务院发电报建议拨款30万元人民币修建半坡遗址博物馆。1956年6月,中国文化部下发文件,财政部拨款30万元,建立陕西省博物馆半坡村分馆。1957年1月29日,该馆被命名为西安半坡村博物馆。1957年12月28日,西安半坡村博物馆改名为西安半坡博物馆。1958年4月1日,西安半坡博物馆正式建成开放。20世纪90年代,西安半坡博物馆在半坡遗址未发掘区域,建设了“半坡母系氏族村”。2002年,西安半坡博物馆拆除了砖木结构的遗址保护大厅。2006年6月9日,西安半坡博物馆建成并开放新的钢结构遗址保护大厅。2007年,西安半坡博物馆开始着手对出土文物基本陈列进行改造,将第一第二展室合并成一个出土文物展厅,并增加了门厅。2010年,西安半坡博物馆的出土文物展厅改造完成并正式开放。

方位布局

场馆设计

西安半坡博物馆占地面积107.4亩,整体朝向为坐东朝西,布局呈对称分布,建筑以坡屋顶砖混房屋为主。它采用“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在半坡遗址原址附近新建博物馆。并且,馆内绿化程度高,树木繁盛。其主要建筑有游客服务中心、出土文物展厅、遗址保护大厅、辅助展厅、半坡姑娘雕像、纪念品店、史前工场等(详见图1)。

西安半坡博物馆入口大门设计采用穿插的三角构架形式,并且大门仿造原始社会房屋的建造风格。从大门到遗址保护大厅入口这段空间的设计利用一条轴线的道路和和周围整齐的块状绿地做了一个圆形花坛。另外,博物馆正门内圆形水池中有“半坡姑娘”用尖底瓶打水的雕塑。

出土文物展厅的入口是后来加建的一个空间,采用中国传统的硬山坡屋顶。这个展厅大门入口处采用跟墙平齐的方式,大门的形式是中式的方格划分,内部吊顶上是有鱼纹图案和三角形编织图案。这些图案,展现了半坡遗址先民的纹饰文化。

遗址保护大厅是建立在一个高坡上,入口前有大台阶,外墙采用一种类似青色片石的铺贴。这个大厅由于大跨度结构的需求,采用弧形的吊顶。其大门入口采用单独门斗的形式,内部吊顶上有抽象的鱼图案,并且在墙壁上的凹槽内增加了石材的界面和浮雕的界面。这些界面,是为了来展现石器时代的文化。

空间布局

出土文物展厅

出土文物展厅位于半坡姑娘雕塑的北面(详见图1),呈现左右对称分布,面积为1200平方米,主要展示的是古代半坡先民使用过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艺术品等。展厅通过使用一些比较新奇的展示手段,比如场景复原,电子翻书、幻影成像、虚拟背投等,加强和观众的互动,改善了观众的参观体验。

遗址保护大厅

遗址保护大厅位于半坡姑娘雕塑的东面(详见图1),主要展示的是半坡先民居住过的房屋,使用过的窑穴、陶窑、墓葬等先民遗迹。为了保护遗址,1956到1958年,博物馆在半坡遗址原址上新建了一个砖木结构的遗址保护大厅。为了更好的保护半坡遗址和改善观众体验,博物馆在2002年拆除了砖木结构的遗址保护大厅,2006年建成开放新的钢结构遗址保护大厅。其中,新建成的遗址保护大厅面积由原先的2500多平方米扩展到4500平方米。

辅助展厅

辅助展厅位于半坡遗址姑娘雕塑的东南面(详见图1)。辅助展厅有两个,两个展厅相邻,其中一个展厅是外来物品的临时展示,另一个展厅一直处于关闭状态。开放的那个辅助展厅主要举办一些跟中国史前文化相关的专题性展览。其中,专题性展览重要的有“人类起源”“性的自然史”“陕西省原始文化艺术展”“从远古走来的艺术——陕西民间美术源流展”等。

陈列展览

常设陈列

出土文物展厅

出土文物展厅位于半坡姑娘雕塑的北面(详见图1),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呈现左右对称分布,展示的是生产和生活用具、一些软陶泥、雕塑等工艺品的制作和展示,以及半坡先民居住的生活环境等。这个展厅里运用场景复原、虚拟成像等现代展示手段使参观者能够深入了解到半坡先民的生活。

这个展厅分为“青青河畔”“生命之诗”“田园牧歌”“心灵神韵”“隐秘玄机”5个单元。“青青河畔”单元,展示的是半坡人的生态环境。在这一单元,参观者可以通过展览物品和相关文字了解半坡人的生活环境。“生命之诗”单元,展示的是半坡先民的劳动生产场景。这一单元通过场景还原和文字解释,能够了解到古代半坡人男耕女织的生活习惯。“田园牧歌”单元,展示的是古代半坡人的生产工具。其中,出土的生产工具分别以石、骨、角、蚌、陶制成,有斧、刀、磨盘、磨棒、鱼叉等。“心灵神韵”单元,展示的是半坡人自己制作的生活用具。其中,生活用品主要是陶器,以红陶为主,纹饰一般是黑彩人面绳纹、锥刺纹等,器形主要有尖底瓶、罐和盆等。“隐秘玄机”单元,展示的是半坡先民留下的远古之谜,分别有刻画符号之谜、人面鱼纹之谜和尖底瓶之谜。刻画符号之谜,很多考古专家学者认为,这些刻画的符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能表达了某种含义。在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考古发现与中国文字起源》和安康历史博物馆原馆长李启良在《大汶口陶器刻划符号辩》著述中,专家推测陶器刻划符号是中华民族早期文字的前身。

遗址保护大厅

遗址保护大厅位于半坡遗址姑娘雕塑的东面(详见图1),是在半坡遗址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建筑面积为4500平方米。这个大厅展现的遗址分为居住区、墓葬区、陶窑区三部分。居住区,主要展示的是古代半坡人居住过的房屋。墓葬区,主要展示的是瓮棺群。陶窑区,主要展示的是陶器及制作遗迹。另外,周边还有围栏及大围沟等遗迹。其中,围栏遗迹的作用据专家研究认为是用来圈养家畜的,居住区周围的壕沟是用来抵御野兽攻击。

临时展览

西安半坡博物馆在半坡遗址原址展示和出土文物展示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具体历史事件,举办了很多临时展览。通过展览,众多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的几百件珍贵文物被展现在观众面前。

西安事变剪纸艺术展

西安事变剪纸艺术展,由西安半坡博物馆和西安事变纪念馆共同举办,2022年8月26日在西安半坡博物馆的辅助展厅正式展出,开放时间持续至今,主要目的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7周年。展览选择西安事变近百张代表性的的照片和文物资料,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涂永红剪纸,剪出55幅精美的作品,生动还原了革命故事。它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民族危机,第二部分是局部抗战与救亡呼声,第三部分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提出与行动,第四部分是西安事变,第五部分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与全面抗战的爆发。

《筑室于兹——渭河流域史前文明探源》特展

《筑室于兹——渭河流域史前文明探源》特展,由陕西省西安市文物局主办,西安半坡博物馆承办,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协办,于2022年10月1日至2023年1月10日在西安半坡博物馆的出土文物展厅正式展出。本次展览以渭河流域史前文明发展脉络为线索,以“民之初生”“华章初启”“华夏肇始”“文明曙光”四个单元分别展示老官台文化、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客省庄文化时期的渭河流域史前文明发展的时代特征。另外,展览通过展出姜寨、米家崖、杨官寨、鱼化寨半坡遗址、姜寨、杨官寨等14处史前遗址出土的各类文物展品120件(组),向参观者呈现出渭河流域乃至黄河流域史前文明发展历程,让参观者更好地认识中华文明,进一步激发其爱国情怀。

辽河畔史前文明之花特展

辽河畔史前文明之花特展,由沈阳故宫博物院和西安半坡博物、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共同主办,于2020年12月30日至2021年2月25日在西安半坡博物馆的辅助展厅正式展出。本次展览以“辽河畔史前文明之花-新乐文化遗址”为主题,参观者可以通过展览了解中国沈阳地区古代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了解古代人类的智慧和古代文明的历史进程。展览分为凝土成器、鸾凤歌舞、远古华装、日出而作、渔猎荒泽、畔河而居、玄妙莫测、心灵之声,新乐文化之谜及偏堡子文化、新乐上层文化这十一个单元。并且,展览选取石器、陶器等展品125件(套),它们能够反映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通过展览,参观者能更加深入了解到北方辽沈地区的古代文明与优秀文化。

重要馆藏

西安半坡博物馆拥有各种文物18678件,其中三级以上文物4528件,化石标本300余件,还有一些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和动物骨骼标本。原先的出土文物陈列由第一展室和第二展室构成,用于展示出土的石器、骨器和陶器等文物,主要是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艺术品。2007年,博物馆开始着手对出土文物基本陈列进行改造,将第一第二展室合并成一个出土文物展厅。在出土文物展厅里,一些重要的出土文物有人面网纹彩陶盆、鱼鸟纹彩陶瓶、红陶尖底瓶、指甲纹红陶罐、陶埙、红陶人头壶等。

人面网纹彩陶盆

1955年,人面网纹彩陶盆在半坡遗址出土。它是中国国家一级文物,作为西安半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在出土文物展厅展览。它高17厘米、口径45厘米,盆底是平的,人脸颜色是橘红色。陶盆内部有人面网纹图案,人面与网纹在盆内互相对称。人脸是圆球形状,头上有一个三角形发髻,发髻上有三角形尖锥物。鼻子形状是三角形,两只耳朵向外延伸并且向上翘,嘴巴的形状像一条线轴,嘴角两边有带短线的长三角,像鱼的图案。考古专家猜测人面网纹彩陶盆的用途是作为瓮棺的盖子。关于陶盆上的图案,主流的解释有图腾说、生命之神象征说。另外,人面网纹彩陶盆反映了早期先民视死如生的思想和对夭折孩童安葬的重视。

红陶人头壶

1953年,红陶人头壶在洛南县灵口镇焦村遗址出土。它为中国国家一级文物,是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活化石”。它作为西安半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在出土文物展厅展览。这个文物曾经入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国家文物局、中国中央电视台共同制作的电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第一期。红陶人头壶出土后被陕西省洛南县文化馆收藏。1977年6月,红陶人头壶由西安半坡博物馆收藏。这件文物呈高颈鼓腹小平底形状,高22.5厘米、腹径13.5厘米、底径6.3厘米,人头和壶身紧密相连。它的人物面部表情柔和,发型呈扁平锥刺纹形状。此外,它的整体造型像一个孕妇,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对女性和人类繁衍的重视。并且,它为我们提供了仰韶文化时期人类真实的容貌特征。

鱼鸟纹彩陶瓶

1976年,鱼鸟纹彩陶瓶在西安市临潼姜寨遗址出土。它是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典型的器物之一,在出土文物展厅展览。它是用红泥制作而成的陶器,高29厘米,口径3.5厘米,腹径14.5厘米,底部6.5厘米。陶瓶的小口微鼓,鼓腹,附有两耳,耳朵上有穿孔,颈部以上为黑色。腹部的一面和另一面各有一组相同的图像,每组图像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的上方有三个三角形的发髻,下方牙齿的方形鱼头中有人面和鸟头纹。此外,它的腹部两边还绘有上下对称的象形鱼纹和几何图案各一组。关于这个陶瓶图案的解释,主要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认为图案中描绘的是古社会并存的鸟氏族与鱼氏族两个群体之间的斗争状况,另一种认为图案中的游鱼和飞鸟是中国独有的“龙凤崇拜”传统文化源头之一。

红陶尖底瓶

2002到2005年考古挖掘期间,考古专家在半坡遗址发现红陶尖底瓶。它是古代半坡遗址先民的生活用具之一,在出土文物展厅展览。这个文物是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最典型的器物之一,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中集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工艺美术品。它高43.5厘米,口径6.7厘米,有着小口、短颈、鼓腹、尖底的特点。此外,该尖底瓶腹部左右两边有两个半环状的大孔。对于其用途,现在主流的说法认为它是一种打水工具。

指甲纹红陶罐

2002到2005年考古挖掘期间,考古专家在半坡遗址发现指甲纹红陶罐。它为古代半坡遗址人的生活用具之一,在出土文物展厅展览。指甲纹红陶罐,高15.1厘米,口径13厘米,腹围57厘米,底径6.6厘米。罐口呈现向内包裹的形状,嘴巴周围光滑,肩头呈圆形,腹部向外鼓起,最大径在腹部中部,中腹以上用指甲纹装饰。这件文物不仅体现了一种原始质朴的美,还显示了半坡先民娴熟的陶器制作技巧,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陶埙

1956年,考古专家在半坡遗址发现陶埙。这件文物在出土文物展厅展览。陶埙是用细泥捏成的。它长5.8厘米,宽2.8厘米,表面光滑但不平整,好像橄榄,中径略作圆形,上下贯穿一孔,吹起来吱吱有声。根据半坡遗址人早在六千年前用陶埙吹出的音程和现在钢琴上发出的小字三组F3—BA3在音程上相近,考古专家推测它是半坡先民的吹奏乐器。另外,这件文物充分地反映了半坡人的音乐成就。

学术研究

学术机构

1998年,西安半坡博物馆参与发起组织了中国博物馆学会史前遗址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现在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博物馆学会史前遗址博物馆专业委员会通过学术交流会进行史前研究,并且每两年出版一期中国史前文化研究论文专辑《史前研究》。

2009年,中国博物馆学会西安培训中心在西安半坡博物馆设立。中国博物馆学会西安培训中心前身为1998年建立的中国陕西省讲解员培训基地,现在是中国博物馆协会所属的中国唯一的讲解员专业培训机构。

学术交流

西安半坡博物馆历来重视和国际、国内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此举办了一系列学术活动,主要类型为学术交流会、专家评审会、学术讲座、教育活动等。1959年以来,西安半坡博物馆先后三次和西北大学等陕西省省内外有关单位进行半坡遗址保护实验。并且,博物馆建馆以来多次邀请石兴邦张忠培周国兴等中国国内著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和业务指导。另外,1998年,西安半坡博物馆参与发起组织了中国博物馆学会史前遗址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并且每两年召开一次学术讨论会和每两年出版一期史前文化研究论文专辑《史前研究》。

2015年11月10日,西安半坡博物馆举办半坡母系文化国际研讨会,会议特别邀请了李强博士(世界母系文化研究所副秘书长、渥太华大学母系文化研究中心)作了《加拿大原住民博物馆学》的主题讲座。并且,会议上参加会议的人员进行了学术交流和学术探讨。

2016年10月23日,西安半坡博物馆邀请Douglas Cardinal博士(加拿大教授、世界建筑设计大师、美洲印第安人领袖、西班牙巴斯克部落成员)、Idoia Arana-Beobide博士(世界母系文化研究学者、博物馆专家、西班牙巴斯克部落成员)和李强博士(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三人来西安半坡博物馆参加母系文化及博物馆学术研讨会。学术研讨会上,Douglas Cardinal博士作了《博物馆的有机建筑》的发言。

2017年7月10日,西安半坡博物馆与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合作开展“关于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出土陶器内残留物的分析检测”项目,并签署合作协议。本次项目主要目的是检验遗址出土的尖底瓶谷物酿酒的证据。该项目通过对2件半坡遗址出土的尖底瓶标本和9件姜寨遗址出土的尖底瓶标本进行微植物和微生物残留物提取和分析,最终实验分析证明遗址出土的尖底瓶是一种新型的酿酒容器。

学术成果

西安半坡博物馆建馆数十年来,本馆专业技术人员在中国史前考古学博物馆学、原始社会史等领域做了不少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本馆专业技术人员在陕西省范围内调查和发掘了大批古文化遗址,或者是在半坡遗址的环境评价和中国遗址博物馆的陈列艺术等方面取得一些重要成果。此外,本馆专业技术人员在相关学科方面撰写报告、发表论文合计数百篇,部分研究成果多次获得陕西省省级社科奖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其中,出版的书籍有《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中国原始社会》《陕西博物馆丛书 ·西安卷》 《陕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丛书》 等,学术论文有《论博物馆批评》《“研究型观众”的概念及其意义》《半坡遗址保护问题综述》《博物馆与研学旅行》等,影像资料有《半坡姑娘》《远古的梦》《半坡遗址》《艺痕》等,科普读物、图录有《半坡遗址》《半坡拾零》《陕西的原始人类和文化》《半坡母系社会》等,画作有《唐人诗意》 《诗坛三杰》《根是泥中玉》《旷妙仙籁》等。

文化活动

文创产品

通过观察分析半坡遗址出土的各种文物,西安半坡博物馆仿造了一些出土文物,开发了“陶器时代”系列文创产品。“陶器时代”系列文创产品以半坡遗址彩陶为元素,以黑白装饰画为主要表现形式,以表情化的陶器纹饰或器皿组合体现主题,与陶器上各式各样的纹饰相辅相成,如复制的石器,人面鱼纹盆,单鱼纹盆,工艺盘等。除了“陶器时代”系列文创产品之外,博物馆根据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的各种图案还开发了一些创意产品,如印有包装盒、多功能毯子polo衫、T恤、充电笔记本、卫衣、遮阳帽等。另外,博物馆还根据半坡遗址姑娘雕塑,制作了“坡坡”表情包。“坡坡”表情包可以用于IP形象、静态表情、动态表情,也可以载到微信或其他App中使用。

2023年5月22日,由陕西省博物馆协会文化产业专业委员会、陕西省文物局和陕西省博物馆协会主办,12家陕西省文博单位参加,2023“博物馆与美好生活”文博之夜主题活动在西安博物院举行。本次活动中,12家文博单位的文创产品纷纷展示。其中,西安半坡博物馆“半坡陶埙系列”这一文创产品受到观众欢迎。

2023年2月21日,由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省博物馆协会共同指导举办的,省内26家文博单位和企业共50件(系列)文创作品参加,“第四届陕西优秀文创作品评选”结果在西安市揭晓。其中,西安半坡博物馆的半坡文化创意胶带文创产品获得优秀奖

社教活动

西安半坡博物馆以半坡文化为背景,结合多样化的教育手段,让观众了解半坡文化,现已打造了“史前工场”“原始部落快乐行”“‘新石器学堂’博物馆教育课程”“‘探秘’青少年博物馆教育项目”“‘陶醉六千年’研学课程”等项目活动。此外,博物馆自2020年开始,利用互联网资源,通过博物馆直播、线上课程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半坡文化。

史前工场

“史前工厂”是西安半坡博物馆品牌化的特色教育活动之一,于2013年正式启动。这个项目利用半坡原始文化村一处200多平方米的场地,从史前工具制造入手,通过“钻木取火”“原始房屋搭建”“石器捆绑”“陶器钻孔”等活动,儿童亲自动手体验,在实践中感受史前时期半坡遗址先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2014年,“史前工厂”成功入选首届“中国博物馆教育项目示范案列”。2018年,“史前工厂”儿童教育项目获陕西省研学课程设计评选二等奖

原始部落快乐行

“原始部落快乐行”是西安半坡博物馆品牌化的特色教育活动之一,于2016年3月正式启动。这个项目以半坡文化为主线,通过互动对话、小品表演、角色扮演、原始服装秀等活动,使儿童在体验中进行趣味学习,深刻体会半坡先民的日常生活。2014年,“原始部落快乐行”成功入选首届“中国博物馆教育项目示范案列”。

所获荣誉

1997年,西安半坡博物馆被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确定为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1998年,西安半坡博物馆被中国西安市政府评定为“西安旅游十大景点”之一。

2006年,西安半坡博物馆被旅游网评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

2008年5月,西安半坡博物馆被中国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2011年,西安半坡博物馆被中国国家旅游局评定为中国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7年,西安半坡博物馆被中国国家教育部评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

2023年11月,西安半坡博物馆入选《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展览)海外影响力评估报告》综合影响力前100名榜单。

重要事件

2004年7月15日,西安半坡博物馆遭到暴雨袭击,存放在临时库房内的新出土文物遭受雨水浸泡,其中数袋在遗址上提取的土样标本全部被毁。

2016年10月23日,西安半坡博物馆邀请Douglas Cardinal博士(加拿大教授、世界建筑设计大师、美洲印第安人领袖、西班牙巴斯克部落成员)、Idoia Arana-Beobide博士(世界母系文化研究学者、博物馆专家、西班牙巴斯克部落成员)和李强博士(渥太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三人来西安半坡博物馆参加母系文化及博物馆学术研讨会。

参考资料

基于文化表达的西安半坡博物馆入口空间改进设计研究.中国知网.2023-07-04

历史沿革.西安半坡博物馆.2023-07-03

可移动文物信息.国家文物局.2023-07-03

历史文化游(一) | 回首千年,开启博物馆奇遇游.光明网.2023-07-03

西安半坡博物馆:诉说人类文明的童年.央视网.2023-07-03

半坡简介.西安半坡博物馆.2023-07-03

现任领导.西安半坡博物馆.2023-07-03

【陕西档案】西安半坡博物馆:新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西部网.2023-07-03

西安半坡博物馆.陕西省文物局.2023-07-08

章程.西安半坡博物馆.2023-07-03

西安半坡博物馆.陕西互联网+文物教育平台.2023-07-05

西安半坡博物馆.微信公众平台.2023-07-09

云课堂|陕西省博物馆教育联盟会员单位线上课程(十)之西安半坡博物馆.微信公众平台.2023-07-09

全国百强!西安6座博物馆入选→.今日头条.2023-11-19

国际博物馆日︱半坡博物馆的展陈变迁:从说教到交流.澎湃新闻.2023-07-15

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市人民政府.2023-07-03

纪念西安半坡博物馆建馆60周年 忆峥嵘岁月 谋追赶超越.微信公众平台.2023-07-15

基于体验视角下遗址类博物馆旅游创新开发与提升 ‒‒‒‒ 以西安半坡博物馆为例.中国知网.2023-07-03

65年的今天 | 给中国文博界的惊喜.微信公众平台.2023-07-09

▎夏悦灞桥 ▎人类历史之初——西安半坡博物馆.微信公众平台.2023-07-03

第五单元 隐秘玄机.西安半坡博物馆.2023-07-15

陕西寻古 | 揭开文明密码的陶器.人民号.2023-07-15

让文物活起来 | 西安半坡博物馆:创新展陈理念 和观众一起“穿越古今”.微信公众平台.2023-07-03

传承红色文化 讲好革命故事——西安事变剪纸艺术展.西安半坡博物馆.2023-07-03

新展来袭 | 传承红色文化 讲好革命故事——西安事变剪纸艺术展.人民号.2023-07-03

《筑室于兹——渭河流域史前文明探源》特展开幕.西安半坡博物馆.2023-07-03

“筑室于兹”史前文明展陕西开幕 把212万年史前文明浓缩到2分钟.微信公众平台.2023-07-03

“辽河畔史前文明之花展”走进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2023-07-03

“辽河畔史前文明之花展”走进西安半坡博物馆.陕西省文物局.2023-07-03

西安半坡博物馆.展览.每日美术馆.2023-07-26

西安半坡博物馆文物赏析.微信公众平台.2023-07-26

【陕西宝藏】国宝也是萌萌哒——西安半坡博物馆.微信公众平台.2023-07-26

走近国宝——人面网纹盆.微信公众平台.2023-07-15

仰韶文化“鱼纹”人面鱼纹”内含二十说述评——兼论“人面鱼纹”为巫师面具形象说.中国知网.2023-07-08

说半坡“人面网纹”彩陶盆.中国知网.2023-07-14

“国宝回家乡”文物展在商洛开幕.百家号.2023-07-14

这件洛南出土的国宝回商洛“探亲”了!.微信公众平台.2023-07-14

远古微笑 | 史前人类的精神世界.陕西网.2023-07-03

红陶人头壶 跨越时光的凝望.陕西传媒网.2023-07-03

文物助力高考# 【鱼鸟纹彩陶瓶】.新浪微博西安半坡博物馆官网.2023-07-26

#云游博物馆# #文化宅生活图鉴# #坡坡云课堂#.新浪微博西安半坡博物馆官网.2023-07-26

【炼土生辉】半坡精品文物——小口尖底瓶.微信公众平台.2023-07-05

半坡尖底瓶的用途及其力学性能的讨论.中国知网.2023-07-26

史前撷珍——西安半坡博物馆馆藏文物赏析(上).地方网.2023-07-26

秦韵非遗丨解密:从姬庆丰制埙看民族乐器发展.陕西网.2023-07-26

陕西干部网络学院.陕西教育干部培训网.2023-07-15

学术活动.西安半坡博物馆.2023-07-05

西安半坡博物馆举办半坡母系文化国际研讨会.西安半坡博物馆.2023-07-08

Douglas Cardinal博士来我馆参加学术研讨活动.西安半坡博物馆.2023-07-08

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合作.西安半坡博物馆.2023-07-08

半坡和姜寨出土仰韶文化早期尖底瓶的酿酒功能.微信公众平台.2023-07-25

馆史展览策展述略——以“回眸——纪念西安半坡博物馆建馆60周年特展”为例.中国知网.2023-07-03

2012年科研成果汇总.西安半坡博物馆.2023-07-08

2014年科研成果.西安半坡博物馆.2023-07-08

2015年科研成果.西安半坡博物馆.2023-07-08

2016年科研成果.西安半坡博物馆.2023-07-08

文创产品.西安半坡博物馆.2023-07-03

让史前遗址博物馆文创产品“燃”起来:西安半坡博物馆文创产品.微信公众平台.2023-07-09

让史前遗址博物馆文创产品“燃”起来:西安半坡博物馆文创产品.三亚市博物馆.2023-07-15

12家文博单位文创产品亮相“陕西文博之夜”.陕西省文物局.2023-07-14

第四届陕西优秀文创作品评选结果公布.陕西省文物局.2023-07-14

史前工场.西安半坡博物馆.2023-07-04

原始部落快乐行.西安半坡博物馆.2023-07-04

会员风采|西安半坡博物馆.微信公众平台.2023-07-09

博物馆里的儿童教育——以西安半坡博物馆“史前工场”为例.中国知网.2023-07-08

西安半坡博物馆的灾难和重塑.中国知网.2023-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