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梭子

梭子

梭子是织布机上用于载有纡子并引导纬纱进入梭道的机件。它在传统织机上进行间断式往复运动,而在圆型织机上则作连续圆周运动

中国自战国至汉代便已使用梭子。现代梭子通常由柿木、滇青冈、层压木或尼龙制成。其前后壁涂有塑料或贴有硬纸以保护表面。梭腔内部常装有猪鬃、尼龙丝、毛皮或长毛绒布,以防纬纱脱落。梭尖采用中碳钢制成,并经过热处理以提高硬度。梭子后壁与底部的夹角有86.5°、87°、88°、90°等多种选择,锐角设计旨在提升梭子飞行的稳定性。

物品简介

梭子的形状和结构与纡子结构、补纬方式及梭子在梭道中的运动特性密切相关。普通织布机(见织造)使用的梭子,纡子固定在带弹簧片的梭芯上,梭芯由底板弹簧支撑。自动换梭织机的梭子在梭芯根部装有凸钉,以便与纬管部的凹槽啮合,使纡管上的探针槽对准梭子前壁的探针孔,从而实现自动换梭。自动换纡织机的梭子内腔配有夹持器,用于夹住纬管底部。换纡时,三圈钢针被压入夹持器,纬纱头自动引入梭子头部的导纱器,空管从梭子底部脱出。梭子的边尖用于分开经纱,平头则与皮结接触,减少损耗。造纸毛毯和麻袋织机的梭子腔内壁呈肋骨状,操作时手动将空芯纡子压入腔内,并用钢皮弹簧覆盖,以防纡子散乱。织带机的梭子呈半圆形,底部有齿杆,通过投梭齿轮驱动。圆型织布机的梭子,常呈圆弧形,用顶轮、夹轮等机械方式传动,也有用新型的电磁斥力传动。

20世纪70年代,织机采用电子装置监测梭子的飞行状态,梭子底部嵌有四氧化三铁,当发现梭子飞行异常时,可以发出信号控制织机及时停止。

工具由来

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织”就像编辫子。可以想获得一条带子,或者一块布,比编麻花辫又复杂一些。可以将两手的十指交叉,模仿两组经线交错的样子,再想象有一条纬线穿过交叉点的上方,然后将十指变为平行,纬线从两组手指间再次穿过,这就完成了一个回合的经纬编织,循环往复,布就织成了。

运载不断穿行的纬线最原始的办法就是用针。但用骨针引纬,如果不借助机器编织,一来速度极慢,二来织品粗疏,将双手编织的方式“机器化”势必在行。云南晋宁石寨山遗址出十了一件青铜纺织贮贝器,盖上铸造有一组女奴隶席地而织的形象,其中可以看到2000多年前的“腰机”,这可能是中国最原始的纺织机。腰机拥有分经线用的棍子和综杆,以及将纬线打实的打纬刀,引纬工具慢慢从尖尖的针,变为了线轴状的“纡”,也就是如今梭子里颧笼的梭芯。

给“纡”安上一价夕卜壳,就成了梭子。

腰机编织的布幅差不多只有人体那么宽,直接投递线轴还不算太困难。可是,战国时出现了用固定机架绷紧经纱的斜织布机,被固定在布轴和经轴上的经线加宽了,分层后张开形成一个通道,原来的纡在经线中间穿行,磕磕碰碰功效太低,但打纬的扁平木刀却往来顺滑,于是工匠们开始尝试在打纬刀上刻出涤凹槽,将纡嵌了进去,久而久之,就发展成两头尖尖的样子——梭,正适合在经口间穿行。

泗洪县出土了一幅名为《慈母投抒图》的汉画像石刻,除了清晰的斜织机形象,人们还第一次“看”到了织机旁两头尖、中间空的梭子。

参考资料

梭子.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8-23

梭子的故事|她的8000把梭被“搬”到了《中华遗产》上.个人图书馆.2024-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