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东北小鲵

东北小鲵

东北小(犰狳芋螺小鲵属 leechii),小鲵科小鲵属两栖纲。其全长约86-150毫米,雄性约95-150毫米,雌性约86-120毫米。头部扁平呈椭圆形,眼大不突出;躯干圆柱形,表面光滑,皮肤上有粘液且有气味;体背灰褐色或灰白色,密布黑色或淡灰色小点;体腹面浅灰褐色或者污白色,有不明显的细密白额雁;尾部斑点密集,向后逐渐变黑。

东北小鲵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朝鲜半岛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吉林省(白河、汪清县和龙市、吉林)、辽宁省。该物种非繁殖季节营陆地生活,一般生活于在海拔200-836米的山区,喜欢栖居在群山密林的山沟里。

2017年,东北小鲵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东北小鲵可以捕食多种昆虫,其中也包括一些有害昆虫。其在研究两栖动物系统发育中有一定的价值,是中国资源动物之一。

形态特征

成体

东北小鲵成体全长约86-150毫米,雄性约95-150毫米,雌性约86-120毫米,尾长短于头体长。头部扁平呈椭圆形,头长大于头宽;眼大,不甚突出,侧位;鼻孔近吻端,鼻间距稍大于眼间距;吻端钝圆,口裂达眼后,无唇褶;上下颌有排列整齐的细齿;犁骨齿外枝比内枝相对较短,向后延伸不超过眼球中部,排列成“∪”形;舌呈长椭圆形,粘着口腔底部,周缘游离。颈短,有明显的颈褶。

躯干圆柱形,皮肤光滑,富有腺体,皮肤上有粘液且有气味。肋沟通常11-13条。后肢比前肢略粗壮。前足有4个指,指长顺序为2、3、4、1;后足有5个趾,趾长顺序为3、4、2、5、1;指、趾扁平,末端圆钝无爪,内侧掌、突显著。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间相距1个肋沟。体背灰褐色或灰白色,密布黑色或淡灰色小点;尾前部斑点细密,向后逐渐变黑;体腹面浅灰褐色或者污白色,有不明显的细密白额雁

雄性泄殖孔呈Ⅰ形,裂缝短小,繁殖期间泄殖孔明显隆起;尾背鳍褶明显,雄性尾高大于雌性的尾高;雌性泄殖孔呈Ⅰ形,纵裂缝形;尾背鳍褶不明显。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范围内,东北小鲵分布于朝鲜半岛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吉林省(白河、汪清县、和龙、吉林)以及中国辽宁地区(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凤城市岫岩满族自治县、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新宾满族自治县清原满族自治县、新金、庄河市瓦房店市千山等)。

栖息环境

东北小鲵成体非繁殖季节营陆地生活。一般生活在海拔100-836米的山区、丘陵地带,喜欢栖居在群山密林的山沟里。栖居地常年有地面水,且水流较小,流速缓慢,水温偏低,水质洁净。雨水充足,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属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区。栖息地土壤疏松,腐殖质和枯枝落叶层较厚,周围生长着各种树木,郁闭度0.5以上,在辽东分布区主要是由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等组成的天然阔叶林,林下草生繁茂。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东北小鲵主要以昆虫、软体动物门、沟虾等为食。成体捕食昆虫及其美国白灯蛾,幼体以水蚤血虫为主要食物,幼体捕食水蚤时速度较快。

节律行为

东北小鲵昼伏夜出,雨天外出活动较多。10月初入蛰,一般在向阳处土壤中、乱石堆以及草垛下越冬;3月末4月初出蛰繁殖。出蛰后立即进入水中准备繁殖。雌雄个体在完成繁殖过程后,会再次进入水域周围岸边土中进行繁殖后休眠。

攻击行为

繁殖期间,东北小鲵的攻击性较强,如果两只雄性直接相遇则会向对方发起进攻,一般会咬住对方的上颚或后肢,然后摇头2-3下。被咬的雄性在挣脱后会迅速逃走。攻击结束后,获胜的雄性通常会快速摆动尾巴。东北小鲵的肢体具有再生性,肢体在打斗中断后可再生。

活动特点

出蛰后的成体在水中缓慢游动,常从水底蹿出水面,抬头张口吸气,并发出声响,然后四肢木然不动,自然下沉。有时躲石缝中或石块下,体弯曲呈“S”形。

生长繁殖

东北小鲵的繁殖地多选择在静水沟塘里或缓流中,特别是在小水湾的石下。一般雄体首先进入水域,等待雌体。

求偶抱对

如果是在室内观察(水温9-16℃、室温13.5-18℃),受精卵大都在上午7-10时。将健壮的雄体和临产的雌体同时放入有枯枝和石块的水槽中,雌雄相遇,相互注视,静止片刻,然后开始游动,互相在对方身体上下爬动,雄体常常围绕雌体前后游动,不时以吻端触及雌体头部和泄殖肛孔。这时雄体开始出现求偶现象,每当接近雌体时,尾基部急速抖动,反复进行,无规律,最多每分钟抖动达40次以上,可持续1小时左右。

产卵孵化

东北小鲵的卵袋长,呈“J”形,卵胶质较为饱满。产卵时间通常在3-4月,一般把卵产在石下或者枯枝落叶下。产卵前,雄体首先爬上枯枝,雌体尾随而来,雄体四肢紧抱枯枝,尾部左右摆动10余次,这时雌体迅速从雄体尾后爬上枯枝推开雄体,在雄体泄殖肛孔与枯枝接触处排卵。产卵时,雌体的产卵带端部产出,雄体会用嘴衔住卵袋端部,用后肢蹬扯并将卵袋抱于腹部,雄体同时排出精液。排出精液后的雄体呈疲惫状态,放开卵袋在水中缓慢游动。

受精卵的卵粒呈黑褐色,未受精的卵粒呈灰白色,球形,无定向。在水温为14-16.5℃、pH值为6.5-7.0的情况下,从受精卵到胚体孵化完成需要历时17天。胚胎在前肢芽早期孵出,但这时口裂未开,有一层膜覆盖。

幼体生长

刚孵化的蝌蚪具有外鳃以及平衡枝,体棕色,上有黑色斑点,身体呈半透明,体内器官较明显,眼睛较大。刚孵出时会聚集在一起沉入水底。蝌蚪在孵出2日后会开口摄食,少数个体孵出后即可摄食。出膜后(约孵出3天后)即可在水中游动。大约18天时,开始逐渐出现前肢芽并分叉,27天左右长出前肢,31天左右长出后肢芽。后肢发育比前肢快,43天左右开始出现前后肢指和趾的分化,46天时外鳃开始有退化趋势,50天左右鳍开始变细退化,57天时大部分的蝌蚪鳍消失,个体开始变态。此时幼体的体色由原来的黑棕色逐渐变为绿褐色,并出现黑色斑点,最后外鳃消失,肋沟明显。

东北小鲵幼体体色较浅,头部较大,吻圆钝,有唇褶,有3对外鳃;平衡枝约2毫米;尾背鳍褶和腹鳍褶明显,随幼体不断长大,背鳍褶逐渐萎缩。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2017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东北小鲵的整体种群数量呈现下降趋势。

致危因素

因城市面积扩大而砍伐森林、农业的扩张和强化、农药使用和水污染造成的生境破坏和退化,是威胁东北小鲵生存的主要因素。鸭鹅等家禽有时会在有东北小鲵幼体生活的水中捕食,家畜在水中饮水时也会践踏卵袋。

保护级别

2017年,东北小鲵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

2021年,东北小鲵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主要价值

东北小鲵可以捕食多种昆虫的成虫及美国白灯蛾,如蛾类、蛆等,可以捕食一些有些有害动物。

在研究两栖动物系统发育中有一定的价值,是中国资源动物之一。东北小鲵拥有皮肤裸露且具高渗透性等生物学特征,对环境变化尤为敏感,因此,其常被用来指示水污染状况。

参考资料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10-22

..2024-10-22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4-03-04

..2023-04-21

..2023-04-21

..2023-04-21

..2023-04-21

..2023-04-21

..2023-04-21

..2023-04-21

..2023-04-21

..2023-04-21

..2023-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