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花鼓
凤阳腰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凤阳花鼓起源于凤阳府(今凤阳县东部),是一种融合了曲艺和歌舞元素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被誉为“东方芭蕾”。凤阳花鼓起源于明初时期,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凤阳花鼓最初是作为社事中娱乐歌舞的表演形式,以及劳动之余人们消遣娱乐的小调而存在的。后来随着民间艺人的传播走遍各地。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凤阳县民间艺人欧家林、刘明英等到北京怀仁堂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演出,因而名声大噪。凤阳花鼓与“花鼓戏(卫调)”“花鼓灯”并称“凤阳三花”,现代的凤阳花鼓实现了“凤阳三花”的完美结合,它既有“花鼓戏”的唱腔,又融入了“花鼓灯”的舞蹈元素,集歌、舞、曲艺等艺术形式于一身。
凤阳县花鼓是根植于凤阳汉族民间的戏曲艺术瑰宝,有凤阳“一绝”之美称。2006年,凤阳花鼓被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7年,凤阳县又因凤阳花鼓被中国曲艺家协会评定授牌为“中国曲艺之乡”;2008年凤阳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历史沿革
凤阳花鼓是起源于明代的一种集音乐、舞蹈、器乐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明朝田艺蘅的《留青日札》中曾提到江北凤阳男子擅长击鼓,尤其擅长三棒鼓,而且在田间地头插秧时,男女相互击鼓唱歌已成为一种风俗。
清康熙、乾隆,许多文人的诗文记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清中期以后,舞蹈因素逐渐从民间的凤阳花鼓中淡出,仅剩下唱曲部分,分为“坐唱”和“唱门头”两种形式。
20世纪50年代初,新文艺工作者对凤阳花鼓加以改革,增加采用了一些新的表现手法,将其改称为“双条鼓”。
此后凤阳花鼓更是打遍、红遍大江南北。曾经作为底层劳动人民的一种谋生手段,凤阳县花鼓的舞蹈与小调的题材全都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舞蹈柔美、曲目众多,是凤阳人民创造的民间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凤阳花鼓是根植于凤阳汉族民间的戏曲艺术瑰宝,有凤阳“一绝”之美称,并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艺术特色
表演方式
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军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一男一女,男敲小镗锣,女打小花鼓,有时增加乐器伴奏。凤阳腰鼓分成大花鼓和小锣花鼓良两种。大花鼓通常都是通过集体演绎,由十几个人集体敲打演奏,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可以呈现出欢悦的气氛,演奏大花鼓的过程中,通常还会演唱山歌。小锣花鼓也被称为花鼓小锣,通常都是双人演绎,一个人负责打鼓,另一个人负责敲锣。在过去,人们通常利用花鼓小锣进行乞讨,后来小锣花鼓不断流传开来,开始在舞台上演绎。
伴奏乐器
凤阳花鼓表演中起着核心作用的是双条鼓,鼓的制作材料大多是羊皮,羊皮做出来的花鼓质量好,敲击出来的声音也好听。此外,凤阳花鼓的双鼓条取材于大自然的竹子,然后经过人工打磨才能形成表演者需要的形式。凤阳花鼓的双鼓条是根据表演者的身高来决定它的尺寸的,一般来说长度在0.5—0.8米,根据表者的身高来制作鼓条。
演出场域
凤阳花鼓在其形成、流传与发展的过程中,演出于多种场合,迎合不同功能的需求。凤阳花鼓的演出场域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它最早是服务于民间社事中的娱神歌舞表演以及日常生活、生产场合中用来自娱自乐的民间小调。后来随着一批又一批以打花鼓为谋生的乞讨艺人的脚步走遍大江南北,具有了娱人、乞讨的属性。演出的场合也因此变为各家各户的门头,“唱门头”由此和“坐唱”成了凤阳花鼓表演的两种形式。新中国成立后凤阳花鼓成为舞台上专业的表演艺术。
题材内容
凤阳花鼓长期在社会底层流传与演变,题材来源于日常生活、生产,内容贴近百姓生活。它既包含凤阳县人共同的人生体验,又与同地域的生活事象、风土人情息息相关,描摹出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生活画面,展示了劳动人民、尤其是凤阳女性丰富且细腻的情感世界。改革开放之后的新时期,凤阳花鼓大多以演变为歌颂新时代党和国家政策为题材内容。
经典曲目
凤阳花鼓经典曲目有《凤阳歌》《采桑》《鲜花调》《凤阳花鼓》《五更调》《十条手巾》《十二月》《虞美人》《银纽丝》《手扶拦杆》《欢送大姐上北京》《花鼓新声》《姑嫂二人对唱》等。
流行地区
传承保护
传承现状
凤阳花鼓的艺人严重的老龄化,艺人年龄段较为集中,不够优化。现代化对乡村城市的冲击,传统的凤阳花鼓跟不上时代变化的脚步,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以及民俗活动的淡化,再加上凤阳花鼓管理措施不到位使得凤阳花鼓的文化生存空间日渐萎缩。
保护措施
2012年,凤阳县组织有关专家和民间老艺人,对凤阳花鼓进行在创作,编创一支更适合现代人健身需求的新舞蹈—凤阳花鼓健身舞。该健身舞集表演和健身功能于一体,将健身动作与凤阳花鼓相结合,集健身、普及于一体,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极具观赏性和健身性,既体现舞蹈的柔美又具有健身的力度和强度,整套动作运动量适中,适合各类健身人群的演练,深受健身爱好者喜爱。凤阳县各晨晚练点,经过系统培训的100多名社会体育指导员,跟踪指导健身爱好者练习推广凤阳花鼓健身舞。
为抢救性保护凤阳腰鼓,凤阳实施了凤阳花鼓艺术保护工程,成立了凤阳花鼓研究会,组织专业人员对花鼓进行深度研究,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妥善归档保存。2016年5月28日,历时5年编、450万字的《凤阳花鼓全书》出版。
2017年,凤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建立多个凤阳花鼓传习基地,举办多期培训班,培养凤阳花鼓新生力量。
代表人物
孙凤城,女,1951年9月生,凤阳县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凤阳花鼓代表性传承人,深圳金彩数码影像中心董事长。自幼受母亲和表婶的启蒙,表演凤阳花鼓,1971年考入县文工团,任业务组副组长兼任凤阳花鼓的编导工作。表演中吸收了花鼓灯、花鼓戏的特点,使凤阳花鼓场面气势宏大,并大大丰富了凤阳花鼓的表演动作。1994年编导的《柳岸春晓》获全省第三届花鼓灯调研二等奖。代表作品有:《欢送大姐上北京》《凤阳花鼓大合唱》《敲起花鼓唱起歌》《说凤阳》等。
入选非遗
2006年5月20日,凤阳花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36。
曲艺价值
凤阳花鼓具有开放性特点,它与多种民间艺术紧密相连,还催生了许多民间艺术种类。中国文化艺术便有雅俗之分,在中国戏曲史上,同样也存在花雅两部之分。而在这其中,凤阳花鼓可以称之为我国民间艺术之中的“俗”“花”代表。在戏曲上,以“腰鼓”冠名的剧种,形成了一大系列,追根溯源,均与凤阳花鼓有关。秧歌、柳子、落子、滩黄等各种类型的剧种,同样也和凤阳花鼓有着一定的联系。在曲艺上,与歌舞、小曲、琴书类的曲目关系密切。凤阳花鼓与大众的适应性,使得其仍然受到大众的喜爱和欢迎,也将在继续变革中依然焕发艺术青春的光彩。
参考资料
凤阳花鼓的现状和展望.滁州文明网.2023-12-29
漫步凤阳,寻一曲流转不息的花鼓之歌.腾讯网.2023-12-29
适合中老年人健身的“东方芭蕾”——安徽省老体协推广凤阳花鼓健身操(舞)的成功实践.中国网.2023-12-29
凤阳花鼓 从“唱门头”到“丰收曲”.安徽新闻网.2023-12-29
安徽凤阳:非遗艺术进景区 花鼓助旅游.光明网.2023-12-29
凤阳花鼓戏-搜狐新闻.搜狐新闻.2021-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