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白鲸

白鲸

《白鲸》(Moby·Dick)是美国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Herman Melville)于185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美国19世纪发达的捕鲸行业为背景,描写的是在一艘名叫裴圭特号的捕鲸船上,船长亚哈在一次捕鲸时,被一头名叫莫比·迪克的白色抹香鲸咬掉了一条腿,从此之后,亚哈就踏上了追捕莫比·迪克的航程。他不顾船员的劝阻,凭借自己的经验追踪到了莫比·迪克的踪迹,带领全体船员与它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亚哈刺中了莫比·迪克,却被绳子缠绕住了脖子,拖入海中,莫比·迪克撞翻了裴圭特号,除船员以实玛利凭借棺材逃脱之外,全员丧生。

这部小说通篇采用多重象征的手法,除了描写捕鲸行业之外,还包含了大量的鲸类学知识,既是一部百科全书,也是一部莎士比亚式的悲剧。

《白鲸》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三大动物史诗之一,出版之后,众多的学者从神学、哲学、文学、人类学等多个角度对它进行了解读。这部作品也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并被翻拍成了多部电影、电视剧,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

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在麦尔维尔的时代,抹香鲸是商业捕鲸活动的主要目标之一,它们的脂肪含量极高,可以用来制造灯油、香料和肥皂等商品。捕鲸业作为当时美国的一大支柱产业,每年为这个国家产生巨大的经济收益。赫尔曼·麦尔维尔也曾经在一艘捕鲸船上工作过,这对他后来创作《白鲸》(下文中“白鲸”实为白色抹香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创作方面,这一时期的美国在文学创作被浪漫主义氛围笼罩,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肯定,拉尔夫·爱默生倡导的超验主义,肯定个人奋斗、自我成功,学者和作家们都在歌颂美国的崛起和繁荣。在个人主义大行其道时,赫尔曼·梅尔维尔开始进行反思,开始为极端个人主义和私欲膨胀可能带来的灾难后果担忧。所以他将莫比·迪克描绘成一只巨大、顽固、充满仇恨和毁灭力量的抹香鲸,它对人类的威胁和复仇心态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个人背景

太平洋的抹香鲸对于麦尔维尔创作《白鲸》有非常大的影响。事实上,《白鲸》的创作灵感主要来自于麦尔维尔在19世纪初的海上航行经历中观察到的抹香鲸。1841年麦尔维尔跟随船队在太平洋海面上从事了将近10年的海员工作,在那里他亲眼目睹了捕鲸的过程,包括捕杀一只巨大的抹香鲸。这个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并激发了他创作《白鲸》的灵感。他自己曾说,一艘捕鲸船就是他的耶鲁大学哈佛大学

此外,麦尔维尔的人生经历也影响了他对人性的理解和对宇宙的探究。他曾经历过家庭破裂、经济困境、职业失败等种种挫折和打击,这些经历使他深刻地反思人类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这些思考也反映在了《白鲸》这部小说中,其中包含了关于自我、命运、道德、信仰等问题的深刻探讨。

1850年,当赫尔曼·梅尔维尔结束海上捕捞任务之后,他见到了自己崇敬的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并与之结为好友。1850年秋天,他开始专心创作《白鲸》。期间,他与霍桑书信往来不断,并被霍桑作品中探索的人类灵魂深处的“黑暗之黑”吸引,激发了他对人性的思考。这在他塑造船长亚哈这一形象上可以体现。

出版历史

《白鲸》出版于1851年,它在当时的美国并没有得到很大的关注和成功,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受到广泛的赞誉和重视。

1851年10月18日,英国伦敦的Richard Bentley出版社出版了《白鲸》的首版,但该版在销售方面并不成功,只卖出了少量的副本。1851年11月14日,纽约的出版商Harper and Brothers出版了第一版《白鲸》,该版只有一卷,共552页。和英国版一样,该版销售情况也不理想。1852年,赫尔曼·梅尔维尔在英国的出版商Bentley那里又出版了一版《白鲸》,这个版本更加简洁,只有2卷,共552页。但这个版本依然没有获得很大的关注。

直到半个世纪之后,英美文学界才发现《白鲸》的文学价值,《白鲸》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上多个国家出版。

内容情节

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美国,讲述了船长亚哈率领的捕鲸船“裴圭特号”航行于大洋上,追捕一只白色巨型抹香鲸“莫比·迪克”的故事。

故事的叙述者叫以实玛利,他在陆地上生活困顿,决心出海捕鲸,在客栈里,他遇到了黑人魁魁格,二人成为朋友,魁魁格还将自己的积蓄分给了身无分文的以实玛利,他们一起登上了裴圭特号。裴圭特号的船长亚哈是个孤傲的捕鲸人,他在一次捕鲸活动中被一头白色抹香鲸莫比·迪克咬断了一条腿,水手们说这头抹香鲸神秘而凶狠,它常常神出鬼没,离去之后又突然返回,给捕鲸船和捕鲸者带来致命打击。在亚哈的指挥下,裴圭特号穿过大西洋印度洋,来到太平洋,一路寻找莫比·迪克的身影。在航行途中,他们遇到了风暴、巨浪、闪电等困难,同时也捕杀了很多鲸目,在与自然搏斗的过程中,魁魁格使表现最勇敢的一名水手。然而亚哈并不满足,一心要追捕自己的仇敌,他在桅杆上挂着一枚金币,用来奖励第一个发现莫比·迪克的人。

裴圭特号前后和欢喜号、拉吉号、撒母耳·恩德比号等共9艘捕鲸船在航行过程中相遇了多次,每遇到一艘捕鲸船亚哈都要向对方打听莫比·迪克的下落。撒母耳·恩德比号的船员向裴圭特号透露了莫比·迪克的踪迹,亚哈更加坚定了追捕的想法。

由于长时间的海上航行,水手魁魁格得了重病,其他人为他做了一只独木船式的棺材,但是棺材做好之后他的病也好了。在一个暴风雨得夜晚,船上的桅杆被雷电烧毁,罗盘也坏了,船员们都相继产生了退缩的想法,大副斯达巴克试图说服亚哈放弃复仇,但是亚哈听不进劝告,他私自改变航向,并且威胁船员遵从他的命令,决心要找到莫比·迪克并向它复仇。在到达莫比·迪克出没的海域之后,裴奎特号与莫比·迪克开始了历时三天的交战。第一天交战,亚哈乘坐的小艇被莫比·迪克一口咬成了两半,亚哈被打捞上裴奎特号;第二天交战,莫比·迪克用前额顶翻了亚哈的小艇,又从海面消失了;到了第三天,莫比·迪克径直撞向裴奎特号,庞大的捕鲸船被撞成了碎片,亚哈向莫比·迪克投出鱼叉,鱼叉上的绳索套住了亚哈的脖子,他被莫比·迪克拖入了大海,裴奎特号的船员除了以实玛利全部丧生。以实玛利搭乘先前为魁魁格制作的“棺材”才得以逃生,之后他被路过的救生船救起,向读者讲述了整个裴奎特号与莫比·迪克的故事。

人物角色

亚哈

亚哈是裴圭特号的船长,他是一个具有四十年丰富航海经验的航海家,他凭借自己的航海经验和直觉,根据白鲸出现的时间和地点绘制出了莫比·迪克的行踪图,并且成功推断出莫比·迪克即将出现的位置;他有着坚强的意志力和坚定的目标感,拥有敢于和大海、白鲸这些强大的自然力量搏斗的勇气和力量,他发誓,就算走遍好望角,走遍和恩角,走遍挪威的大漩涡,走遍地狱的火坑,也一定要找到莫比·迪克,不是鲸死就是船破。

其次,亚哈在追逐莫比·迪克的过程中,表现出异常自私、偏执、暴躁、邪恶的特点,是一个狂热的复仇者形象。在“拉吉号”哈尔威船长请求他帮忙搜寻失踪的两个儿子时,他因为考虑到这会耽误他追击莫比·迪克的行程而拒绝提供帮助;在船员斯塔巴克劝告时,亚哈破口大骂,甚至拿枪指着他的脑袋威胁要杀了他。他被仇恨蒙蔽了双眼,疯狂地追杀莫比·迪克。到最后终于找到了莫比·迪克的踪迹,亚哈用标枪扎进了莫比·迪克的身体,却也被绳索套住了脖子,一下子就被拖走了。

亚哈的性格中有着坚强、执着和果断等积极的品质,同时也有着狂热、偏执和孤独等负面的特点。他在自我意识的驱使下,不断地试图证明自己的力量和意志,然而这种努力却让他陷入了自己的内心深处,最终导致他的自我毁灭。

莫比·迪克

莫比·迪克(Moby Dick)是一头白色的抹香鲸,它的身体比一艘捕鲸船还要大,头颅更加庞大,能够轻松地粉碎一艘船只。莫比·迪克不仅有强大的身体力量,还有无穷无尽的耐力和智慧。在小说中,它多次躲避和反抗捕鲸船的追捕和攻击,几乎是不可战胜的存在。它的身上有着神秘的白色皮肤,这种颜色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莫比·迪克的存在和力量,让人们认为它不是普通的抹香鲸,而是一种超自然的存在。亚哈船长的腿就是被它咬掉的,它好像无处不在,能够在同一时间出现在不同的地方;它身上插满了标枪头,却还能安然无恙,无数的捕鲸者因为它而葬身大海。莫比·迪克在小说中代表着自然和命运的力量。它是无情自然力量的象征,与人类的愚蠢和虚妄相对。它的存在和力量,使人们开始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自由意志与命运的冲突。

以实玛利

以实玛利迫于生计上了出海的捕鲸船,成为了裴奎特号上的船员,在裴圭特号的航行中,以实玛利参加了捕鲸活动,目睹了恶劣天气和海洋环境下的危险情况,还与其他船员一起处理了海难和矛盾冲突。

以实玛利在裴圭特号与莫比·狄克的战斗中生还了,但其他船员和裴圭特号都遭到了摧毁。以实玛利被救起后回到了陆地,这段海上经历使他对自己的人生和人类的存在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小说以他的思想和情感,带领着读者去探索人性,探讨人与自然、命运与自由的关系。

魁魁格

魁魁格来自于一个原始岛屿,是一个国王的儿子。他外表粗野,有着原始人的黄里透紫的肤色,粗壮的胳膊和胸膛,客店老板把他描述成一个野人。但他内心却十分淳朴,对知识和文明充满了渴望。在裴圭特号上,他见到了“文明”的残忍和虚伪,发出了“还是做一个异教徒”的感叹。在小说中,魁魁格和以实玛利成为了好友,并与其他船员一起乘坐捕鲸船去寻找莫比·迪克。他不仅是一个出色的船员,还在很多时候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他帮助船员们走过了热带岛屿,他也在亚哈变得疯狂和暴虐时,为其他船员提供了支持和安慰。

斯达巴克

斯达巴克是裴圭特号的大副,在这条船上,他的地位仅次于亚哈。他是一个理性且务实的人,在追逐白鲸莫比·迪克的过程中,他对于亚哈的举动非常不理解,他清醒地认识到,就算捉到了莫比·迪克,也无法卖出个好价钱,他多次试图劝说亚哈改变心意,到后来甚至差点开枪杀死亚哈。

作品赏析

主题思想

批判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

首先,小说中的捕鲸行业可以被视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一个缩影。捕鲸船长亚哈为了追逐利润不惜一切代价,包括伤害自己的船员和破坏海洋环境。他一心追捕莫比·迪克,这也可以被视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人类无止境地追求利润的例证。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反映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捕鲸行业中的船员们,是为利润参与捕鲸的,这些船员来自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国家,他们在捕鲸过程中做着繁重且危险的工作,但是收入却少的可怜,船长亚哈对船员的手段也十分残忍,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对劳动力的残酷剥削的体现。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白鲸》中关于捕鲸过程的描写非常血腥,捕鲸业在给人类社会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却给海洋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作品中的两个主人公对于白鲸和大自然的态度截然不同,亚哈以人类为中心,以自己为中心,是白鲸的敌人,站在了大自然的对立面,而以实玛利把白鲸看作海洋的居民,把白鲸的生命等同于人的生命,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终亚哈在和白鲸的搏斗中,被绳子勒住脖子吊死了,以实玛利借助魁魁格的棺材幸存了下来,一死一生两个结局,传递了作者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人类对于自然不应该是征服的姿态,而应该是尊重和关怀的态度,人与自然的命运息息相关。

对于人道主义道德观的探寻

小说探讨了命运和自由的主题。亚哈和莫比·狄克之间的战斗,可以被视为命运和自由之间的斗争。亚哈深陷自己的复仇欲望中无法自拔,最终导致了自己和裴圭特号的毁灭。而莫比·狄克则代表了自由和生命的力量,最终摆脱了人类的控制。揭示出生命是自由的,是无法被束缚的,人类必须尊重生命,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这一主题。

其次,小说还探讨了正义和复仇的主题。亚哈对莫比·狄克的复仇欲望,被视为一个错误的行为,导致了他自己和船员的死亡。小说强调了正义的重要性,但也警示人们,复仇不能代替正义,复仇只会导致更多的破坏和悲剧。

总之,《白鲸》是一部充满哲学深度和人性探讨的文学作品,通过描写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探讨命运和自由、正义和复仇等主题。

创作特色

大量的鲸类学知识

《白鲸》中包含着大量的鲸类学知识,在《选录》一章中有16段关于鲸目的生物学知识,有4段描写鲸鱼在大海中的壮观景象,有24段描写捕鲸工作的内容。其中涉及到不同种类鲸鱼的体型、生活习惯,以及完善的鲸类解剖学的描述,比如鲸鱼的骨骼结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脏等;有关于捕鲸使用的工具,如捕鲸船桅杆和帆、捕鲸船的舵和操纵杆、捕鲸炉等;还有捕鲸的技巧,包括使用小艇向鲸鱼靠近、使用长矛或鱼叉进行攻击、使用捕鲸索绳来将鲸鱼拖回船上等。

复杂的象征意义

《白鲸》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就是通篇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作品中的大多数事物不仅具有象征性,而且这种象征是多重的。首先是白鲸,对于亚哈来说,莫比·迪克是邪恶的象征,必须予以摧毁,但对于以实玛利来说,莫比·迪克象征自然,同时具有纯洁和邪恶,天真和神秘的意义。其次,裴圭特号的名字是美国印第安人一个消失的种族的名字,象征着灭亡;亚哈的名字来源于《圣经》,他的原型是以色列王亚哈,是被雅威审判的恶毒之人,象征着专横与叛逆;以实玛利在《圣经》中是流浪的人,他得到了上帝的帮助,表示上帝之公正;以实玛利的航行,象征着对知识和生命意义的探寻。还有小说中出现的自然景物、静止的物体也有着多重的象征意义,比如陆地象征安逸,海洋象征着凶险,烟斗表示生活的舒适等。

全新的叙事手法

首先,赫尔曼·梅尔维尔采用明暗两条线索进行叙事,明线是亚哈船长指挥着裴圭特号追捕白鲸的过程;暗线是以实玛利在航海过程中认识自然,找寻自我的心路旅程。这种叙事手法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也与作品中蕴含的丰富的象征含义呼应。

其次,小说运用了主角和叙事者视角交替并行的结构模式,小说的前21章以以实玛利的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了他对爱、平等、人道的追求过程,第21章之后,以实玛利转变身份,成为倾听者和叙述者,叙述方式变为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讲述亚哈的复仇世界。这种叙事方式可以使得读者的视野与作品的视野相融合。

另外,《白鲸》中有两个特殊的章节:《语源》和《选录》,这两个章节看似与主线内容无关,但是却交代了小说的主题,使整部小说更加完整。

丰富的语言构成

小说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性语言和修辞手法,如重复、对比和隐喻等。例如,在小说结尾处,作者使用了一段富有象征意义的描写:白鲸莫比·迪克将亚哈和船员们拖入海底,象征着他们的灵魂已经沉入深渊,不可能再回到原来的生活。另外作者还通过不同的视角和讲述者,将故事的不同层面展现出来。例如,船长亚哈的内心独白、捕鲸船医生伊斯马埃尔的旁白、以及海员们的口述,形成了多重叙述的效果,交代了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故事的背景。

综上所述,小说《白鲸》通过生动的比喻、多重叙述和象征性语言等手法,创造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作品影响

赫尔曼·梅尔维尔在1841年开始文学创作,然而却到一个世纪之后才得到世界的关注和肯定,在麦尔维尔的百年诞辰之际,一场“麦尔维尔复兴运动”在国际上展开,而《白鲸》在这场运动中起着首当其冲的作用。在梅尔维尔去世后的几十年间,《白鲸》逐渐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赞誉。20世纪初,一些文学评论家开始将《白鲸》看作是美国文学的杰作,比如英国文学评论家大卫·劳伦斯和美国文学评论家卢瑟福德·斯托德等人,他们对《白鲸》进行了极高的评价,并认为它是美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1914年,麦克米坎在文章中将《白鲸》称为“赫尔曼·梅尔维尔的代表作,一切文学中最伟大的海洋小说”,被后人视为“麦尔维尔复兴运动”的出发点之一。轰轰烈烈的复兴运动展开之后,1926年,《白鲸》被改编成无声电影《海兽》(The Sea Beast),1930年,同名电影再次被搬上银幕,这两部电影使得原著声名大增。

《白鲸》与威廉·福克纳的《熊》、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李继宏译)》一起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三大动物史诗,在20世纪引起文学界的热评并成为公认的杰作,也令作者麦尔维尔在美国文学史中占有了重要的一席。

《白鲸》详细介绍了捕鲸业的行业情况以及鲸类学的丰富知识,是一部鲸类学的百科全书,同时它还包罗了历史、哲学、宗教等丰富的内容,它还是一部莎士比亚式的悲剧,描绘了人类在宇宙和自然中的挣扎。推动了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的转化。

作品评价

德国文学评论家爱德华·蒂尔(Eduard Trier)认为,《白鲸》是“美国文学中最富有哲理的作品之一”,并称其为“一部对人性、对美国人民的理解、对道德原则的探索以及对上帝的质疑的伟大作品”

美国文学评论家查尔斯·费德称:“当我们无法确定白鲸和小说《白鲸》本身可能蕴含了多少含义时,再多的解读也不为过。”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心理学与文学》中称赞它是美国小说中最了不起的作品。

英国作家大卫·劳伦斯盛赞《白鲸》是一本美不胜收的舒,寓意不凡。

译本相关

《白鲸》(Moby-Dick)在1851年首次出版,在以后的时间里,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在世界上的很多国家流传,以下是几个著名的《白鲸》翻译本以及他们的初版信息:

衍生作品

参考资料

Moby-Dick, or The Whale.goodreads.2023-04-26

白鲸.豆瓣图书.2023-04-26

Moby Dick, ou le cachalot.goodreads.2023-04-26

Moby Dick, oder Der Wal.goodreads.2023-04-26

白鯨.goodreads.2023-04-26

白鲸记 Moby Dick (1930).豆瓣电影.2023-04-26

白鲸记 Moby Dick (1956).豆瓣电影.2023-04-26

白鲸记 Moby Dick (1998).豆瓣电影.2023-04-26

亚哈船长 Capitaine Achab (2007).豆瓣电影.2023-04-26

白鲸记 2010: Moby Dick (2010).豆瓣电影.2023-04-26

白鲸记 Moby Dick (2011).豆瓣电影.2023-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