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
梅雨(plum rains)是指初夏时期(6月中旬至7月中上旬),中国长江中下游平原至日本南部一带出现的持续阴雨天气。
梅雨又称为“黄梅雨”或“霉雨”,源自中国的气象名词,梅雨期正值梅果黄熟的时期,因而被称为“黄梅雨”,这个时间段内通常伴随阴雨天气、雨量充沛、相对湿度偏大,容易让器物受潮发霉,也因此被称为“霉雨”。
梅雨是中国长江中下游一带、韩国、日本南部特有的天气现象,不同国家对梅雨的称呼不同,韩国称梅雨为“Changma”,日本称为“Baiu”。每年进入梅雨的时候叫做入梅,梅雨期结束叫做出梅,正常的梅雨期为24天左右,最长可达50至60天,少数年份只有几天甚至没有形成梅雨期即所谓的“空梅”。中国自古代以来就有许多对梅雨现象的记载,在晋朝文献《阳羡风土记》中已有“夏至之雨,名曰黄梅雨”的记录,唐朝柳宗元在《梅雨》中写道:“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宋代诗人赵师秀在《约客》中写到:“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近年来,人们把雨量大、强度强的梅雨的形容为“暴力梅”,如2023年6月23日,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等地就以“暴力梅”概括近期天气。
命名
梅雨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应劭在《风俗通义》中便有“五月有落梅风,江淮以为信风”的记载。晋朝时期,周处在《阳羡风土记》中写道:“夏至之雨,名为黄梅雨,沾衣服皆败黦。”不同国家对梅雨的称呼不同,韩国称梅雨为장마(Changma),日本称为ばいう(Baiu)。
定义
梅雨定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梅雨监测指标》(标准号GB/T 33671-2017)中对梅雨一词的定义为主要出现在6月~7月江准流域一带雨期较长的连续降水过程。根据中国气象局对梅雨一词的解释,梅雨地区包含了从中国长江流域一直到日本的中南部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带、韩国和日本南部等地区。
梅雨期的定义
根据《梅雨监测指标》(标准号GB/T 33671-2017),梅雨期的设定由江南区、长江中下游区、江淮区3个区域进行监测来综合判断,梅雨期应满足以下条件:
雨期开始日至雨期结束日所经历的天数被称为雨期的长度,最早开始入梅日与最晚结束的出梅日之间的时间长度被称为梅雨季节。
形成过程
形成条件
梅雨的形成主要与三个因素有关,水汽、锋面和副热带高压。
形成过程
每年的6月份左右开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从北纬15°左右的地区向北迁移,其携带的暖气团与来自欧亚大陆高纬度地区的冷高压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相遇形成准静止锋,暖湿气流较冷空气轻,受冷空气抬升在高空中遇冷凝结形成锋面雨。7月份左右副热带高气压带进一步北移至北纬25°左右,长江中下游平原完全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形成高温天气,降水减少梅雨结束。梅雨期内受冷暖空气不同强劲的水平,梅雨带移动、大小、持续期也会有所变化。
梅雨分类
梅雨强度等级划分标准
2017年颁布的《梅雨监测指标》(GB/T 33671-2017)对区域梅雨强度指数等级进行了划分,将其分为弱、偏弱、正常、偏强、强五个等级。
梅雨强度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L为某一年梅雨期的长度(日数);L0为历年梅雨期的平均长度(日数);R为某一年梅雨期内监测站总降水量;R0为历年梅雨期监测站总降水量的平均值。
梅雨分类
正常梅雨
正常的梅雨季节在6月中旬开始入梅,7月上旬出梅,主要出现在“芒种”“夏至”两个节气内,梅雨期长20~30天,雨量为200~400毫米,正常梅雨数量约占总量的一半。
早梅雨
早梅雨是梅雨期出现的较早的一种类型,在5月底6月初形成梅雨,通常把“芒种”之前开始的梅雨统称为早梅雨,早梅雨开始的时间段内冷空气频繁,气温较低,不会出现明显的潮湿现象。早梅雨出现频率约为十年一次,大致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开始早和结束迟,雨期可长达四五十天,个别可至两个月,常造成水灾;另一种是开始早,结束早,6月下旬就提前进入盛夏,常造成伏旱天气。
迟梅雨
迟梅雨是梅雨期较晚出现的一种类型,通常把6月下旬以后开始的梅雨称为迟梅雨。迟梅雨的暖湿气流较为强劲,太阳辐射较强,在空气受热后常形成强对流天气,多雷雨、阵雨。迟梅雨出现的频率较早梅雨多,降水量相对集中,持续时间较短,平均梅雨期为半个月左右。
特长梅雨
特长梅雨是持续时间特别长的梅雨类型,特长梅雨出现主要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正常年份偏南所致,7月份的副热带高压并未正常位移到北纬25°左右而是停留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带,季风偏弱导致暖湿的西南季风代替东南季风形成特长期的梅雨。特长梅雨常引发暴雨洪灾,1954年江淮流域的特大洪水、1998年的长江洪水灾害都是由特长梅雨造成的大范围持续降雨早梅雨水位上涨形成洪灾。
短梅和空梅
短梅是梅雨期特别短的梅雨类型;空梅是梅雨期特别短或者不出现的类型。短梅与空梅是副热带高压与北方冷空气活动不协调的结果。正常梅雨期时间副热带高气压带位置在长江中下游以南,与冷空气交汇于南岭山脉一带,副热带高压北跳后受高空西风急流影响导致其很快再次北跳,导致梅雨期很短 或不出现。短梅和空梅主要受强副热带高压影响,主要伴随严重干旱的天气出现。
倒黄梅
倒黄梅是二次形成梅雨的现象,在梅雨过后天气转晴温度升高出现盛夏特征后,受高空西风急流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跳后南退导致梅雨重返长江中下游平原。倒黄梅通常持续时间较短,短则一周,长约十天半月,多雷雨、阵雨天气,雨量较为集中,倒黄梅结束之后会转为晴热的天气。
暴力梅
近年来,人们把雨量大、强度强的梅雨的形容为“暴力梅”,如2023年6月23日,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等地就以“暴力梅”概括近期天气。暴力梅期间,强降雨持续时间长、累计降雨量大,次生灾害极易发生。
影响
天气特点
梅雨天气的主要特点是天气闷热,风速小、空气相对湿度大,多为阴雨连绵的天气,日照时间短,间有阵雨、大雨、暴雨或雷暴等天气现象。梅雨是一种大范围的天气现象,在其前后会有明显的天气变化,梅雨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北方冷高压控制,多为晴朗天气,雨水较少,湿度较低,日照充足;梅雨开始后,雨量增大,日照减少,气温均衡,阴沉高湿;梅雨结束后,气温急剧上升,雨量减少,日超扁长,天气为高热天气。
影响
对健康影响
梅雨期间高温湿重,有利于蚊虫、细菌、病毒的繁衍,可能导致关节酸痛、腰肌劳损、风湿类疾病以及股癣、手足癣、汗疹等皮肤病。阴雨天缺少阳光可以使人心情压抑情绪低落,导致郁闷、烦躁、高血压等疾病多发。
对农业影响
梅雨季节是南方农作物生长用水的高峰期,梅雨期间充沛的降雨可以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充足的水源,但梅雨过早、过大也会引发洪涝灾害,影响夏熟作物的收割、晾晒入库,水稻水量过多导致叶色偏淡、易感病甚至绝收等;如果入梅偏晚、梅期过短或雨量偏小会导致农业用水紧张,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引发地质灾害
梅雨季节的持续性降雨常引发洪涝、山洪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1954年长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水、1991年的安徽省与江苏省大范围地区遭受洪涝灾害、1998年的特大洪灾都与梅雨的强降雨有关。持续的降雨与“城市雨岛效应”相叠加也会导致雨季城市看海现象时有发生。
相关研究
监测
监测设备
对梅雨的监测主要运用气象卫星、多普勒雷达、GPS观测网、 风廓线仪、地面气象站、闪电定位仪等探测设备和手段进行观测,获取梅雨期间暴雨的三维空间结构资料,对其形成机理进行研究和监测。气象卫星可以实时的监测梅雨的走向;多普勒雷达可以追踪梅雨锋内的中尺度云系的降水强度、含水量及风场等气象要素;GPS观测网可以获得大气柱水汽含量的变化信息;风廓线仪可以探测高空风场;地面自动气象站可以实时监测风向、风速、降水、温度、湿度等气象资料;闪电定位仪可以捕捉闪电的位置、时间和强度。
监测指标
2017年5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梅雨监测指标的国家标准《梅雨监测指标》(GB/T 33671-2017)并一直沿用至今。在该标准中将江淮流域的梅雨分成 3个区域进行监测,分别是江南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区、江淮区,在江南区设立65个监测站,长江中下游区设立157个监测站,江淮区设立55个监测站。对3个区域的梅雨期区域雨日、雨期开始日、雨期结束日、雨期、入梅日、出梅日、梅雨期、梅雨期副高脊线、二度梅、区域梅雨期、梅雨降水集中期、梅雨季节、梅雨季平均降水量作为检测指标来进行监测、统计,用于梅雨监测、预报预测、评估及服务等。
研究
梅雨的研究大体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1949年以前,以竺可桢为代表的气象学家主要从气团和锋的角度对梅雨进行解释,并展开了对梅雨时的天气形势、降水、温度和湿度等相关特征的研究;新中国成立以后,以陶诗言为代表的学者指出梅雨是亚洲大气季节环流变化的主要表现,他们对梅雨天气形式进行分析研究,从东亚大气环流和天气过程变化的观点对梅雨进行解释;近年来气象学家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大气内部动力过程及外部强迫因子对梅雨的影响程度及梅雨的变化机理,诸如印度夏季风的爆发对梅雨的遥相关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梅雨期降水特征的关系等相关研究。
梅雨相关文化
诗词
梅雨在古时候被称为黄梅雨,许多诗人在其诗句中都对梅雨进行过描写,唐朝柳宗元在《梅雨》一诗中写到“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描绘出梅雨发生的时间;宋代诗人赵师秀在《约客》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写出了梅雨时节阴雨连绵的天气和景象;其他诸如唐代诗人温庭筠的《西江上送渔父》“三秋梅雨愁枫叶,一夜篷舟宿苇花”;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浪淘沙·青草湖中万里程》“青草湖中万里程,黄梅雨里一人行”、《九江北岸遇风雨》“黄梅县边黄梅雨,白头浪里白头翁”;唐代诗人杜牧的《罢钟陵幕吏十三年,来泊湓浦,感旧为诗》“青梅雨中熟,倚酒旗边”;宋代诗人陆游的《枕上·冥冥梅雨暗江天》“冥冥梅雨暗江天,汗浃衣裳失夜眠”;宋代诗人苏轼的《席上代人赠别三首》“泪眼无穷似梅雨,一番匀了一番多”等都对梅雨做过艺术的描绘,有对梅雨时节的真实写照,也有借景抒情的艺术创作。
谚语
民间流传与梅雨有关的谚语很多,大多由各地的农民在长期观察和实践中总结而来,对生产和生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节日
与梅雨有关的节日流传至今的有端午节和六月六(晒龙袍)。
端午节是中国民俗的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端午节,阳历一般在6月的上旬或中旬,端午节的主要风俗为赛龙舟、门前悬挂艾和香蒲、吃粽子等都与梅雨时节有一定的相关性。梅雨季节高温湿重,河、湖水位上涨,有利于蚊虫、细菌、病毒的繁衍,艾叶和蒲是一种常见且用途广泛的中药,端午时间悬挂可以利用其气味来起到杀菌除毒的作用;梅雨时温热的天气会使人食欲下降、倦怠懒动,煮熟后的粽子可以随时食用,而且短期之内不会变质,成为梅雨期间的时令食品。
六月六,又称晒龙袍、晒虫节,节期在六月初六,一般在阳历7月的中上旬,位于梅雨的尾声,梅雨结束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天气炎热,多为晴朗天气,在古代这天百姓通常会晒衣服,官府晒官服,士人晒书籍,僧人晒经卷来防霉防蛀。
参考资料
梅雨.中国气象局.2023-04-28
话说梅雨.泉州市气象局.2023-06-20
约客.诗词乐.2023-06-06
“暴力梅”上线!端午假期宁波天气如何?.今日头条.2023-06-23
“暴力梅”归来!这些地区雨量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今日头条.2023-06-23
刚刚!杭州官宣启动IV级应急响应!“暴力梅”来了….今日头条.2023-06-23
上海人注意:“暴力梅”今晚强势回归!假期要“泡汤”?.今日头条.2023-06-23
梅雨,江南.微信公众平台.2024-06-28
梅雨.千篇国学 · 万卷经典.2023-06-27
梅雨古诗趣辩之破解.中国气象科普网.2023-06-27
梅雨监测指标(GB/T 33671-2017).国家标准全文公开系统.2023-06-11
梅雨监测有了统一标准.中国气象报社.2023-06-11
梅雨是如何形成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23-06-20
梅雨:特定环流形势造就的老朋友.中国气象科普网.2023-06-20
梅雨出现时期.中国气象科普网.2023-06-20
异常梅雨的成因.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2023-06-20
梅雨 你知多少.中国气象科普网.2023-06-20
梅雨的罪恶.中国气象科普网.2023-06-20
警惕梅雨期的暴雨危害.中国气象科普网.2023-06-20
监测暴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2023-06-20
梅雨的诗句.国学荟.2023-06-20
准确的梅雨谚语.中国气象科普网.2023-06-20
端午节习俗之饮雄黄酒.新华网.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