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喙真海豚
长喙真海豚(食虫类:Delphinus capensis)为海洋哺乳动物,别名热带真海豚、暖海真海豚、长吻真海豚、繁齿海豚。雌雄性在体型上差异明显,雄性体长2.0~2.6米,雌性体长1.9~2.2米。其牙齿数量在真海豚属中最高。外形与短喙真海豚(Delphinus delphis)相比,更为细长,且色斑较柔和,胸斑色较暗,鳍肢和背鳍上偶有浅色斑。其前额隆起,上有喷孔,前额内含脂肪,起到回声定位的作用。下颌至鳍肢前基部有黑色条纹,在口角处弯成“V”字形。
世界范围内,长喙真海豚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三大海洋沿岸。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海和南海海域,常栖息于海岸线180公里以内的水域,喜欢水下180米左右的浅层暖水区域。
2021年,长喙真海豚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23年,长喙真海豚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命名历史
1994年,原本的真海豚(D.delphis)根据其外形特征被划分为两个物种,长喙真海豚(D.capensis)和短喙真海豚(D.delphis)。2002的分析研究也证实了这一分类观点。
亚种分类
形态特征
长喙真海豚雌雄性在体型上差异明显,雄性体长2.0~2.6米,雌性体长1.9~2.2米,最大体长2.6米;体重80~235千克。其外形与短喙真海豚相似,相对更为细长。背部呈黑色,偶见浅色斑,腹部白色。
长喙真海豚眼小,呈椭圆形,位于口角后上方,眼周具有黑色圆圈。其喙较长,与额部交界处缢缩不明显,有一条黑色条纹。其前额隆起,上有喷孔,前额内含脂肪,起到回声定位的作用。上颌每侧具有尖锐小齿55~65枚,下颌每侧51~60枚。其牙齿数量在真海豚属中最高。背鳍中等高,位于体中部,呈镰刀形,后斜;鳍末端尖。尾鳍宽大,平展成左右翼。下颌至鳍肢前基部也有黑色条纹,在口角处弯成“V”字形。由眼沿体侧向后延伸至肛门处有一条浅黑色条纹,通常较宽。部分个体死亡后腹部呈粉色,背鳍黑色或有单色三角形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范围内,长喙真海豚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三大海洋沿岸;在美国,分布于西海岸,从下加利福尼亚州州到墨西哥北部,延伸至加利福尼亚中部。部分离散种群分布在南美洲、西非、南非、马达加斯加、阿拉伯半岛、印度、印度尼西亚、中国、韩国和日本南部海岸等。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海和南海海域,黄海较少见。该物种的分布和种群中心随海洋环境条件的情况而变化。
栖息环境
长喙真海豚为暖水性哺乳动物,通常栖息于海岸线180千米以内的水域,很少在远离大陆的海洋岛屿周围活动。喜欢水下180米左右的浅层暖水区域。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长喙真海豚偏爱捕食头足纲和中上层鱼类;在巴西以外海域,其偏好捕食头足类动物。在加利福尼亚州南以外的海域,常捕食太平洋美洲沙丁鱼、美洲鱼、秋刀鱼、太平洋鲣鱼和加利福尼亚鱿鱼。在南非,其主要以南非沙丁鱼和南非鳀鱼为食。
长喙真海豚能够进行群体性合作狩猎,它们群体追捕并迫使猎物紧密聚集,再依次捕捉落单猎物。其通常可以下潜至280米寻找猎物,狩猎时可在水下停留约8分钟,最大游动速度约为6.7m/s,其锋利的牙齿、长喙、高速的游动有利于寻找并捕捉到较大生物,例如鱿鱼。夜间则会向上迁移至浅水处,捕食小型动物,例如沙丁鱼和鲚鱼。雄性和雌性捕猎方式相似,无明显差异。
游泳行为
常在水面活动,可跃出水面1米多高,在水面下方快速平行游动,最大水平速度为6.7米/秒,且能够潜入水下900英尺,屏住呼吸长达8分钟以猎食。还会在船首乘波逐浪。
交流行为
长喙真海豚能够进行回声定位与通信,发射高频声波在物体上反射,能判断出其大小、形状、位置。其可发出三类回声,包括回声定位点击、突发脉冲回声、口哨声。可使用回声定位寻找猎物,提升团队协作能力,从而调整捕食策略。迁移时发出口哨声的频率较低,觅食时频率较高,前者可能是为提升集群凝聚力,后者则可能是协调群体觅食策略。
社群行为
长喙真海豚性格活跃,精力充沛,属群居动物,常数十头至数百头进行集群活动,偶尔甚至有数千只的大型集群出现。
长喙真海豚通过身体接触进行交流和互动,数只健康的海豚会在生病同伴的侧方和下方不断推动,最终形成一个类似木筏的队形。与此同时,还会用喙部支撑住同伴的头部,使之浮于水面。长喙真海豚之间有许多类似的互助行为。
生长繁殖
长喙真海豚在交配时,雌性和雄性双方的腹部会发生接触,从而完成受精卵。雌海豚每隔2~3年生育一次。相较于短喙真海豚,其繁殖季节性可能相对较低,主要在春季和秋季繁殖,在初春达到繁殖高峰,妊娠期为9~11个月。新生海豚体长约0.8~1米,体重约10千克。
幼海豚游动时会靠在雌性背鳍周围,有时会直接靠在其身上。出现危险时,幼海豚会游动到雌性腹部下方。其成长至体长1.5米左右时,可独立游动,两岁左右完全断奶。雄性达性成熟需2~7年,雌性需3~12年。寿命约为40岁。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截至2022年,对于长喙真海豚的全球数量缺乏统计,只有部分区域的数量估计,加利福尼亚湾约18.3万只,南非地区海域有1.5~2万只,西非、东亚和南美洲的数量波动情况未知。
威胁因素
长喙真海豚面临的威胁包括人工捕获、渔业设备伤害、海洋环境污染、野生资源减少、自然增殖困难等。曾发生过被渔民的刺网、拖网、围网误捕的情况;在巴西水域捕获的长喙真海豚的体内发现过高浓度的有机氯(主要为滴滴涕和多氯联苯);在韩国近海捕获的长喙真海豚的肝脏和肾脏中也发现过高浓度的重金属,以锌、镉和汞为主。
长喙真海豚易出现软骨藻酸中毒的情况,软骨藻酸是由藻类产生的神经毒素。当沙丁鱼和河刀鱼吃掉有害藻类,它们再被其捕食。这种生物毒素积累将导致其癫痫发作,有时甚至死亡。
保护等级
2021年,长喙真海豚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长喙真海豚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种间关系
长喙真海豚的主要天敌是虎鲸(Orcinus orca)。其牙齿和齿龈上有偏利共生物蔓足类的藤壶附着,胃内有典型异尖线虫(A.typica)寄生。
物种对比
长喙真海豚与短喙真海豚具有相似的行为特征,例如均会在船只的船头波浪中跳跃和冲浪。且两者外观易混淆,具体区别如下:
参考资料
Long-beaked Common Dolphin.国际生物图书馆.2023-04-30
Delphinus capensis Gray, 1828.全球生物多样性数据库.2023-04-30
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11-20
Common Dolphin.IUCN.2024-12-04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5-04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2023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5-04
Delphinus capensis (Long-beaked Common Dolphin).UWI .2023-04-30
长喙真海豚 Delphinus capensis Gray.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4-30
Delphinus capensis Gray, 1828.世界海洋物种名录.2023-04-30
Long-Beaked Common Dolphin.fisheries.2023-04-30
Common Dolphin.National Park Service.2023-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