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吉布·马哈福兹
纳吉布·马哈福兹(Najib Mahafuz,1911年12月11日-2006年8月30日)是20世纪埃及最重要的小说家,于1988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将阿拉伯语小说推上了文学艺术创作的高峰,被誉为“阿拉伯小说之父”。
马哈福兹出生于开罗,在家庭教育中获得了文学和政治启蒙。上高中后,他主要学习哲学和语言,并开始接触中世纪和阿拉伯文学。1930年,马哈福兹进入开罗大学的哲学系,随着对欧洲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他的兴趣转向了文学。大学毕业后,马哈福兹正式开始了创作生涯,他在文学、哲学杂志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并于1938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集《疯狂的喃语》。从1939年到1971年,马哈福兹一直在政府部门工作,期间完成了“开罗三部曲”(《宫间街》《思宫街》《甘露街》),以及《新开罗》《我们街区的孩子》等重要作品。1972年,他加入《金字塔报》的编辑部,成为了专栏作家。1988年,马哈福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1994年,他被宗教极端分子刺伤,后来过着隐居生活,直到2006年8月30日逝世。
马哈福兹的文学创作取得了卓越成就,代表了埃及长篇小说艺术的发展过程。他广泛汲取本土东方文化和欧洲经典作品的精粹,在不断变化和成长中形成了独有的风格。
人物生平
少年经历
纳吉布·马哈福兹于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开罗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是家里的第八个孩子。他的父亲曾经是商人,后来担任政府职员,是一个虔诚的伊斯兰教教徒和爱国者,熟悉民族领袖的事迹,母亲也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在家庭教育的影响下,马哈福兹从小就聪慧过人,对文学、政治和宗教展露出极大的兴趣,4岁时就在私塾学习伊斯兰教经典《伊斯兰教圣经》。在他8岁时,埃及革命爆发,马哈福兹经历了埃及国内乃至世界性的反殖民浪潮,使他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上中学后,他开始接触文学家塔哈·侯赛因、思想家萨拉姆·穆萨等埃及著名学者,并立志要成为一个社会改革者。在高中阶段,马哈福兹主要学习哲学和语言,通过大量阅读,他掌握了中世纪和现代阿拉伯文学的相关知识。他从文学前辈身上汲取理智思维,养成了“对科学、社会主义和宽容的信仰”,初步认识到了“艺术、民主和个人自由的价值”。
步入文坛
马哈福兹从1928年开始写作,他创作了不少以哲学和文学为题的短文,大多见报于《知识》《新杂志》《东方之星》等刊物上。1930年,他考进了开罗大学的哲学系。大学四年期间,马哈福兹对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进行了广泛阅读,奥诺雷·德·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弗兰兹·卡夫卡、詹姆斯·乔伊斯、亨利克·易卜生等作家的创作使他的艺术视野得到了开拓。他还自学了法语和德语,并尝试通过原文阅读和翻译来加深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1934年,马哈福兹拿到了哲学系的毕业证书,他曾考虑过留校任职、同时考取哲学硕士,但最终他选择了无法割舍的文学道路。
1933年,还在读大学的马哈福兹就发表了译著《古埃及史》(或译《旧埃及》)和第一部小说《青春时节》,毕业后他来到美学研究所学习并担任秘书,决定将精力投入到创作中去,因为“小说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艺术”。1938年,马哈福兹就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集《疯狂的喃语》,第二年又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颇具影响的长篇历史小说《命运的嘲弄》。《命运的嘲弄》与此后创作的《拉杜比斯》(1943)、《底比斯之战》(1944)代表了作家的以历史题材为主的第一个创作时期,使其在文坛上获得了很好的名声。
创作高峰
1939年开始,至1950年代,马哈福兹先后在宗教基金部、文化指导部,及关注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最高委员会任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埃及社会发生两极分化,政治动荡、民生凋敝,马哈福兹感到历史小说难以表现埃及人民当下的生活,于是转向了反映社会的小说。以1945年发表的《新开罗》为标志,马哈福兹创作了一系列促进社会变革的现实主义小说,包括《宫间街》《思宫街》《甘露街》(合称为《三部曲》)等作品。
《三部曲》被认为是阿拉伯小说史上的里程碑,也被评论界称为埃及文学殿堂中的“金字塔”。马哈福兹说:“我之所以写它,是为了分析和评论旧社会。当这个旧社会崩溃之后,我就处于一个要研究新价值的地位上。”作家在社会变革时期,充分发挥了艺术自觉和创作自觉,以文学为武器、政治为信念,投身于理想社会的革命之中。
扩大影响
在1952到1959年,马哈福兹曾搁笔七年,因为政变后建立的埃及并没有给社会现实带来根本改变。马哈福兹在这期间没有停止思考,尝试寻找新的创作手法以适应新的社会条件。发表于1959年的《我们街区的孩子》代表了他进入了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领域,他对西方现代主义叙事技巧的探索达到了日臻完善,同时将其与阿拉伯民族文学写作手法结合。在《我们街区的孩子》结尾,马哈福兹暗示了科学与宗教之间的矛盾,并指出前者可能消灭后者,这遭到了宗教人士的强烈反对,小说也长期被禁止出版。这一时期马哈福兹的主要作品还有《小偷与狗》(1961)、《尼罗河上的絮语》(1966)、《米拉玛尔公寓》(1967)等。
1962年,马哈福兹担任电影总公司的艺术顾问,第二年当上了电影、电视、广播总局语言艺术委员会主任,此后几年陆续担任了埃及文学艺术最高理事会理事、埃及电影总公司总监和董事长、文化部顾问等要职。他在文化传播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也将自己的作品以各种媒介推广了出去。他创作的小说大部分被改编成了电影,他本人也通过广播、书刊、电视等大众传媒而在阿拉伯语地区家喻户晓。1971年,马哈福兹退休,成为了《金字塔报》的专职作家。
晚年经历
20世纪70年代后,马哈福兹依然笔耕不辍,表现出回归阿拉伯民族特色的创作倾向,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平民史诗》(1977)、《续东方夜谭》(1982)、《自传的回声》(1996)等。其中《自传的回声》出版时他已有85岁高龄,汇集了卧病在床时的回忆与思索。马哈福兹的身体不好,长期被糖尿病和视力问题所折磨,1988年更是出现了严重的视网膜萎缩。因此他在晚年很少出门,只生活在一个有限的小圈子里。
1988年,马哈福兹因为其“全人类所欣赏的阿拉伯语言艺术风格”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殊荣,取得了世界性的声誉。1994年10月,因为在《我们街区的孩子》里对科学的认可,马哈福兹被极端宗教团体认为是“叛教者”,遭到了一名恐怖分子的刺杀,所幸没有生命危险。2006年8月30日,马哈福兹在开罗去世,享年94岁。
主要作品
书籍作品
以上参考资料来自:
创作特点
含蕴阿拉伯文化传统
马哈福兹创作的基础是埃及和阿拉伯文化,爱国情怀和宗教信仰在具有本土特色的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早期创作的许多作品如《疯狂的喃语》和《命运的嘲弄》,都是以古埃及为题材的,希望通过历史小说唤醒被现代殖民主义压抑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豪感。此外,贯穿马哈福兹作品的还有对宗教所提倡的社会正义、道德理想的弘扬。《尼罗河上的絮语》批判性地描写了社会现象的不公,《小偷与狗》谴责了背叛和不义行为,《平民史诗》则正面宣扬了具有仁爱色彩的政治理想。
在艺术形式和手法的运用上,马哈福兹也继承了阿拉伯文学的叙事传统。他的小说故事情节完整,具有传奇性。早期作品如《新开罗》《米达格胡同》与阿拉伯传统故事相似,都采用了一条情节单线推进的叙述方法。在后期创作《我们街区的孩子们》《爱的时代》等小说中,马哈福兹借用了阿拉伯传统文学样式“玛卡梅”,将“说话人”加入故事中;而《续天方夜谭》则是对阿拉伯文学经典《一千零一夜》的直接借鉴和再创造。
对现代主义手法的实验
马哈福兹博览世界文学作品,他对西方文化呈包容态度,努力吸纳其文化精髓、借鉴其艺术手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表现主义、结构主义等西方文艺理论和思潮,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他的创作。在其创作后期,马哈福兹,在作品中运用了内心独白、象征意义、时空错乱、荒诞、意识流等西方现代派元素,并将其与阿拉伯文学传统杂,创造了“波普艺术”的写作风格。例如《尼罗河上的絮语》,以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为主要线索,依靠漫无边际的闲聊来推进情节,具有模糊性和内倾性,代表了作家对现代主义手法的实验;在《我们街区的孩子们》中,马哈福兹以一条街区的变迁隐喻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讨论科学和神学的关系这一现代话题,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
创作思想
马哈福兹的创作理念与政治紧密结合在一起,他说:“感情、政治激情是我艺术实践的主要源泉”,“政治、信念和人是我作品的三个轴,而政治又是核心轴”。马哈福兹主张文学反映现实、创作服务于现实,他的创作与埃及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往往能及时埃及的重大社会政治事件作出反应。当面临民族独立、民族振兴的历史任务时,马哈福兹以《命运的嘲弄》等历史小说再现埃及历史的光辉,激发民族自尊;在埃及社会革命时期,他开始了现实主义社会小说的创作,对社会弊病和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在埃及共和国建立后的新历史阶段,作家敏锐地察觉到社会中存在的新问题,以带有现代主义特色的“新现实主义小说”对历史发展和人类命运进行了哲理化探索。马哈福兹的“政治文学”思想深刻、富于哲理,既有浓重的阿拉伯风格,又不断随时代的前进而发展变化,具有超越国界的世界意义。
贡献与影响
马哈福兹是当代埃及乃至整个阿拉伯国家最伟大最著名的作家,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阿拉伯作家,他的创作带动和影响了20世纪阿拉伯文学的发展。他始终跟随着时代的脚步,深深扎根于社会和人民,以“政治文学”来反映现实、呼吁变革、探索未来。马哈福兹在《三部曲》等现实主义小说和《尼罗河上的絮语》等“波普艺术”小说的创作中取得了最高成就,具有东西融合的文化特点和时代特征。他的作品为阿拉伯文学在世界文学上赢得了地位,打破了阿拉伯文学多年来的沉默。
马哈福兹一生出版了近五十部作品,其中中长篇小说约三十部,总发行量达上百万册,许多作品都被译介、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国最早在1956年出现了介绍马哈福兹作品的文章,1984年他的第一个中文单译本面世,获得诺贝尔奖后更是迎来了译介和研究的热潮。在马哈福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协会专门开展了以他为专题的会议,《世界文学》等重要刊物也发表了马哈福兹的专刊。如今马哈福兹的译介和研究已经渐趋成熟,成为了中国阿拉伯文学界的研究热点。
人物评价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评语:“他通过大量刻画入微的作品——洞察一切的现实主义,唤起人们对立雄心——形成了全人类所欣赏的阿拉伯语言艺术。”
以色列现代阿拉伯文学教授、马哈福兹专家沙松·桑马尔:“马哈福兹绝对是当前阿拉伯文学世界最重要的作家……他最大的贡献是现代阿拉伯小说叙述模式的塑造,也是第一位把阿拉伯小说真正推展到‘现代’来的。”
黎巴嫩评论家穆纳·柯理:“马哈福兹毫无疑问是今天阿拉伯国家最卓越的小说家……他的长篇小说成就特别高,真正具有代表性。”
后世纪念
自 1996 年以来,由美国大学开罗出版社设立的纳吉布·马哈福兹文学奖,会在每年的12 月 11 日(马哈福兹的出生日)颁发给优秀的阿拉伯语文学,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名义支持阿拉伯文学的发展。
纳吉布·马哈福兹纪念讲座是美国大学在开罗举办的年度讲座,由杰出的演讲者来回顾马哈福兹的生平及著作。2006 年 12 月,同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南非女作家纳丁·戈迪默主持了第一届纳吉布·马福兹纪念演讲。
位于开罗的纳吉布·马哈福兹博物馆和创意中心于2019年举行了揭幕典礼。博物馆设有研讨会大厅、图书馆、文学馆、个人物品及获奖展馆,收录了马哈福兹的亲笔文件和各版本作品。
参考资料
THE NAGUIB MAHFOUZ MEDAL FOR LITERATURE.The American University in Cairo Press.2023-05-12
NAGUIB MAHFOUZ.The American University in Cairo Press.2023-05-12
Naguib Mahfouz Museum And Creativity Center.The Arab Contractors.2023-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