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氏盘腹蛛
里氏盘腹蛛(学名:Cyclocosmiaricketti)是一种螲科盘腹蛛属的蜘蛛,俗名截腹蛛。
里氏盘腹蛛分布在中国大陆的福建省、浙江省等地,喜欢穴居。里氏盘腹蛛的腹部末端被截平,呈磨盘状,中央稍微凹陷,周围有灰色细毛,中央和后方有三对大小不一的环状压痕。从压痕到周围有放射状的沟和肋,形成一个精致的圆形图案。它们喜欢在农田的田梗上挖洞居住,并以陆生节肢动物为食。黄蜂和蝎类是它们的天敌。这种蜘蛛因其腹部形状像被截半的印章而被称为“印章蜘蛛”或“金钱活门蛛”,由Pocock于1901年首次描述。
2017年3月16日,云南昭通盐津庙坝村民在玉米地里发现了一只类似蜘蛛的生物,外形奇特,屁股圆圆的上面还有花纹。经查询,这是一种食虫类为里氏盘腹蛛的罕见蜘蛛目,在中国一共只发现过6只。2020年4月19日,在四川雅安雨城区草坝镇一居民的自家地里发现了里氏盘腹蛛。
历史记载
螲蟷是中国文字记载最早的蜘蛛之一。《尔雅》(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成书)中的《释虫》就有关于螲蟷的记载。作为药用动物,古代文献中也多次涉及螲蟷。中国古文献中记载的螲蟷,一直到1887年才由陶雷尔(Thorell)正式命名为螲蟷蛛科,螲蟷蛛隶属于蜘蛛目猛蛛亚目。螲蟷科蜘蛛全球已知9属118种,其中12种分布在中国。螲蟷科盘腹蛛属的里氏盘腹蛛,已知分布于中国福建、浙江省和泰国。
形态特征
里氏盘腹蛛的生理特性非常独特,这些特征在蜘蛛目界中相对罕见。雌性成体的体长通常在20至30毫米之间,呈现出深褐色的体色。它们的眼睛非常特别,8只眼睛集中于头部的一团,这种布局有助于提高视力的敏感度。螯肢发达,具有灵活的螯爪,能够上下活动,这对于捕食和处理食物至关重要。
触肢长且形态似步足,步足粗壮并带有刺,这些刺有助于在捕食过程中稳定猎物。最引人注目的是它们腹部的末端,平截并呈磨盘状,中央部分稍微内凹。这种独特的形状是其名称“盘腹蛛”的由来。腹部周围密生灰色细毛,提供了额外的保护和感觉功能。中央和近后方有3对大小不一的环状压痕,这些压痕周围分布有放射状的沟和肋,形成了一种精致的圆形图案,这种图案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威慑或混淆掠食者的效果。
生活习性
里氏盘腹蛛是一种穴居型蜘蛛,它们擅长挖掘洞穴并在其中生活。这些洞穴通常位于200至300厘米高的农田田梗上,洞穴的内壁由蛛丝织成,保持了洞穴的稳定性和舒适性。洞穴的构造呈直管状,没有分支,长度可达15厘米,直径约2厘米。最引人注目的是,洞口有一个由辛迪·沐恩制成的活盖,这个盖子的内侧同样由蛛丝织成,而外侧则附着沙粒并生长着青苔,使得洞口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难以被发现。
里氏盘腹蛛的捕食习性同样独特。它们主要在夜间活动,利用步足上的感觉毛来感知猎物引起的地面振动。当猎物接近洞口时,里氏盘腹蛛会迅速出击,利用其敏捷的动作将猎物拉入洞内。它们以伏击为主要捕食方式,但也会根据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较为干燥的环境中,由于昆虫数量较少,它们会离开洞穴主动寻找猎物。里氏盘腹蛛的食物主要包括陆生节肢动物门,有时也会捕食小型青蛙和蜥蜴。值得注意的是,它们的动作非常迅速,有时甚至会错误地将不可食用的物体拉入洞穴。
里氏盘腹蛛的天敌主要是黄蜂和蝎类。
分布范围
里氏盘腹蛛的分布相对有限,主要分布在亚洲的部分地区,特别是热带地区。在中国,这种蜘蛛的分布较为罕见,目前已知的分布区域包括福建省、浙江省、四川省等地。此外,泰国等地也有里氏盘腹蛛的记录。在中国,里氏盘腹蛛的目击事件极为稀少,据记录,到目前为止,中国境内的目击次数不超过30次,且大多数目击事件发生在四川省,特别是青城山地区,该地区也是这种蜘蛛在中国出现的海拔最高的地区,有记录显示在青城山1200多米高处发现过它们。
里氏盘腹蛛的罕见性使得每一次的发现都具有较高的科研和新闻价值。2017年3月16日,云南昭通盐津庙坝村民在玉米地里发现了一只里氏盘腹蛛,这是在中国极为罕见的一次发现。此外,2020年4月19日,在四川雅安雨城区草坝镇也有一只里氏盘腹蛛被发现,这些发现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蜘蛛在中国的分布情况。尽管在中国野外发现的次数不多,但里氏盘腹蛛的存在并非由宠物市场放归所致,而是中国本土确实拥有这一物种,并且在古代文献中有所记载。
参考资料
里氏盘腹蛛 Cyclocosmia ricketti.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4-08-15
这种奇怪的蜘蛛把自己变成一个木塞,死死堵住巢穴入口,抵御入侵.澎湃新闻.2024-08-15
[地理·中国]罕见的洞栖型蜘蛛——里氏盘腹蛛.CCTV.2024-08-15
云南疑现罕见物种 中国目前仅发现6只 看着让人惊悚.中国青年网-新闻.2024-12-04
【#雅安现野生蛛圆章....新浪微博.2024-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