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历史学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60107T,一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历史学学士。
文化遗产专业通过文化遗产及相关课程的教育与实习,培养热爱文化遗产事业、熟悉文化遗产核心理念、具备文化遗产系列基础知识、了解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状况以及文化遗产的调查、评估、保护、开发、管理、宣传等基本流程、掌握基础研究理论与方法以及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熟练掌握专业外语,具备一定的自然科技、人文艺术修养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文化遗产学生毕业后可在研究生阶段选择中国史、文物与博物馆等专业方向进行深入研究,或在文博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遗产的调查、评估、保护、开发、管理等工作。
专业发展
1989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成果也展露了大批急需保护、修复和研究的不可移动文物,考古学与文化遗产学的结合逐渐紧密起来,中国高校文化遗产学科的发展也迎来了上升期。
2013年,首都师范大学正式向教育部申报设立国内首个文化遗产专业。之前在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文化遗产专业没有被列入其中。
2016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公布2015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其中首都师范大学申报的“文化遗产”专业被列入“新增审批本科专业名单”,学位授予门类为“历史学”,这是中国首次设置“文化遗产”本科专业。
在教育部2020年、2022年、2024年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文化遗产专业为历史学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60107T,一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历史学学士。
培养标准
学制学位
学制:一般为四年,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弹性学制,许学生在3-6年内完成学业。
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
培养目标
文化遗产专业通过文化遗产及相关课程的教育与实习,培养熟悉文化遗产核心理念、具备文化遗产系列基础知识、了解国际及国内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掌握基础研究理论与方法、具备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一技之长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学生要热爱文化遗产事业,掌握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了解文化遗产的调查、评估、保护、开发、管理、宣传等基本流程,熟练掌握专业外语,具备一定的自然科技、人文艺术修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知识要求
掌握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对相关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亦有所了解;熟悉并掌握历史学的核心知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国内外史学界的重要动态;能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观察和认识历史问题,具备一定的哲学思辨能力和文学索养。掌握资料分类、检索、甄别等基本技能,具备提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拥有较强的古代汉语解读能力, 能够查阅和利用相关外文资料,可用外语进行学术沟通与交流;熟练掌握电脑及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 具备以书面、口语和多媒体方式向社会传播、普及历史文化与知识的能力。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各高校课程体系不同,总体上包括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设计)。理论课程主要由通识类、公共基础类和专业类三类课程组成。实践教学包括专业技能训练、专业实训和专业实习。各高校可选择一些反映学科前沿、学校特点和地域特色的课程作为选修科目。
课程设置
实践教学
文化遗产专业技能训练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课程有历史文献检索、史学论文写作、 田野调查与考古发掘报告撰写、博物馆陈列设计训练、公众历史策划等。师范类院校应开设教学案例设计与研析等课程。专业实训专业实训主要指专业考察(如文化遗址考察、 博物馆研习)、社会调查(如口述历史)、大学生自主科研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师范类院校还可进行教学见习等活动。专业实习专业实习主要包括教育实习、田野考古实习、博物馆工作实习、社会实习(如新媒体历史传播实习) 等。各类实习应有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具体要求。实习总时间一般不少于2个月。
毕业写作
文化遗产毕业论文(设计)应以史料为基础,立论明晰,表达准确,文意通顺, 逻辑严密,论证合理,力求达到一定学术水准;在理论和方法上,力求有所创新;鼓励使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开展研究。写作须符合学术规范, 章节划分、图表注释、参考书目的格式等应符合各高校教务管理部门要求。指导要求为保证和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最,各专业应为本科生指定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应加强毕业论文(设计)在选题、开题、 撰写等各个环节的指导和检查,强化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 并指导学生进行论文(设计)答辩。必要时,可聘请专业实务部门相关人员共同指导。
发展方向
深造方向
文化遗产专业毕业后可在研究生阶段选择中国史、文物与博物馆等专业方向进行深入研究。
就业方向
文化遗产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在文博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遗产的调查、评估、保护、开发、管理等工作。
师资队伍
文化遗产专业的师资队伍,应根据专业的学科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授课时数等需要确定;各专业的专任教师一般不少于13人,另可根据专业需要在相关部门聘请一定数量的主讲教师,各专业生师比不高于18:1。该专业的专任教师专业结构需合理,且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或专业带头人和数量适宜的骨干教师;教师学科背景应涵盖专业类课程体系所含的知识领域,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低于30%;55岁以下的中青年专任教师比例不低于总数的2/3,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提倡师德自律;并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开阔的学术视野,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能捕捉前沿性的学术问题并具有研究这些问题的能力;能结合学术前沿,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教学条件
教学设施
开设专业院校具备基本的教学办公场所和设备,能满足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有较为丰富的历史学类图书、期刊、 专题文献、音像资料、电子书和数据库等, 覆盖相关知识领域。应及时增加国内外最新专业图书资料,以满足不同层次和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要。根据自身条件和专业教学需求,建立1~2个专业实验室(如历史数据统计与分析实验室、历史文化创意实验室、科技考古实验室),并配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建设至少2个相对稳定和开放的校内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以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信息资源
开设专业院校购买和自建若干专业知识数据库,能够为师生提供便捷的文献检索、科技查新、 代检代查、馆际互借、 文献传递等服务。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学术联系, 及时了解和掌握专业前沿信息。有条件的院校,可建设专门的教学信息资源平台,或若干门在线开放课程等数字化教育资源。
教学经费
开设专业院校应有充足的经费保障,以购置图书资料及进行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
开设院校
参考资料,数据截至2024年5月13日
专业排名
2023年上海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评级A+的学校共有2所,评级B+的学校共有1所,评级B的学校共有3所。
艾瑞深2024中国大学文化遗产专业排名(研究型),A++档次的学校1所,A+档次的学校3所。
参考资料
信息名称: 教育部关于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育部网站.2024-05-07
开设院校.阳光高考.2023-05-09
文化遗产.中国教育在线.2023-05-09
2020年文化遗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23-05-09
文化遗产.阳光高考.2024-05-16
“展金石以纳百川,思遗泽以溯本源”——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物馆与文化遗产学科发展和展望.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24-05-14
信息名称: 教育部关于公布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育部网站.2023-05-16
信息名称: 教育部关于公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4-05-05
2023中国大学专业排名.软科.2024-05-14
校友会2024中国大学文化遗产专业排名(研究型),首都师范大学第一.校友会.2024-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