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赵萝蕤

赵萝蕤

赵萝,(1912年5月9日—1998年1月1日),浙江德清县新市人,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翻译家、英美文学专家。

1928年,赵萝蕤直升燕京大学中文系,受业于顾随冰心等名教授。翌年,她转系攻读英国文学。1932年,她本科毕业,考入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研学英美文学。1935年,赵萝蕤获得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硕士,留校任西语系助教。1937年,她翻译出版了英国诗人托马斯·艾略特的《荒原》,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叶公超教授亲自为译著写序。她作为汉译《荒原》的第一人,为中国文学界做出了巨大贡献。她的译本至今仍是翻译界公认的《荒原》最佳译本。1944年,赵萝蕤进入芝大英语系读比较文学的博士学位。1948年12月底,获得博士学位,之后选择回国。回国后,赵萝蕤任职燕京大学,为西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64年,她与杨周翰教授等一起主编《欧洲文学史》,以很高的学术水平得到各方面的肯定与好评,被列为全国高校的统一教材。

文革结束之后,她先后翻译了亨利·詹姆斯惠特曼、洛德·包柏漪的《猪年的棒球王》等人的作品。1990年,赵萝蕤获得由芝加哥大学建校100周年颁发的专业成就奖。1991年,她翻译的全译本《草叶集》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发行。译文准确表达了原作者的初衷,并让人们看到了字里行间透射出的生命的火焰。芝加哥大学在为赵萝蕤颁发专业成就奖时特意提到了这部译著,《纽约时报》也刊发文章,介绍赵萝蕤及其《草叶集》的翻译特色。

1998年1月1日,赵萝蕤在北京去世,终年86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赵萝蕤1912年5月9日出生于浙江德清县新市古镇四平路1号,小时候在苏州生活,7岁进入景海女子师范学校就读,同年她开始学习英语和钢琴。在学校里接受的是完全的美式教育。她的父亲赵紫宸是个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极深的学者,他生怕教会学校不注重中文的培养,就亲自在家里为女儿教授《唐诗三百首》和《古文观止》。赵萝蕤对古诗文非常喜欢,小学六年级时,她的语文素养甚至达到并超过了高中三年级的学生。10岁时,她的祖父曾经问过她将来想得到什么学位,她却说要当一个什么学位也没有的一流学者。12岁时,知名女作家苏雪林来班上教国文,赵萝蕤的作文常常得到苏老师的特别肯定。

1926年,她的父亲接任燕京大学宗教学院院长一职,他们全家迁往北京。1928年,16岁的赵萝蕤又直升燕京大学中文系,受业于顾随冰心等名教授。翌年,美国老师包贵思女士劝她改学外国文学。她征得父亲同意后,即转系攻读英国文学。在这期间,赵萝蕤曾用英语演出过莎士比亚的名剧《皆大欢喜》,扮演女扮男装的罗莎林,赢得了学生和教授们的交口称赞。她还在闻一多先生创办的《学文》杂志翻译外国文艺理论文章。1932年,20岁的她本科毕业,在父亲的鼓励下,她考入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研学英美文学,在清华大学三年,她听了吴宓教授的“中西诗比较”、叶公超教授的“文艺理论”,以及美籍教授温德老师所开的各种法国文学课程。这些课程对于迅速提高赵萝蕤的外国文学修养和翻译理念给与了极大的帮助。

成就经典

荒原》是英国诗人托马斯·艾略特的代表作,其出版被誉为“西方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荒原》是世界诗坛公认的一首征引渊博、晦涩难懂的英美象征主义长诗,不仅引用了三十多个不同作家的作品和歌曲,同时还含有七种外国语言,艾略特还在单行本中加入了五十多条注释。1935年5月至1936年底,她在温德老师的课堂上听过艾略特及其《荒原》,对艾略特的诗歌产生兴趣,试着翻译了《荒原》第一节,上海新诗社听说她翻译过一节《荒原》,很希望译文能够完成,并交给他们出版。她应戴望舒之邀,开始翻译《荒原》。此时,赵萝蕤的父亲收了一名门生,新月派诗人陈梦家。在陈梦家的鼓励与支持下,赵萝蕤最终选择接受翻译《荒原》这个艰巨的任务。在这期间的1935年,赵萝蕤获得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硕士,留校任西语系助教。1936年1月,赵萝蕤与陈梦家在燕大举行了婚礼。除了丈夫陈梦家的鼓励与支持外,她还在美籍教授温德老师的支持下完成了作品“译者注”部分,赵萝蕤《荒原》的译文恰如其分的表达了原文的丰厚旨趣和晦涩意蕴。译诗于1937年由上海新诗社出版。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叶公超教授亲自为译著写序。她作为汉译《荒原》的第一人,为中国文学界做出了巨大贡献。她的译本至今仍是翻译界公认的《荒原》最佳译本。

婚后不久,赵萝蕤和陈梦家便一同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可是在西南联大的老规矩里,夫妻任教不允许同校。为了成全丈夫的事业,赵萝蕤暂时放弃毕生所学,选择做一个合格的家庭主妇,做菜、做饭、围着田间地头,她常常一边做饭,一边在腿边放上一本查尔斯·狄更斯的书。直到1943年,她从英文转译了《死了的山村》,这是一部由意大利文学家伊尼亚齐奥·西洛内所写的反法西斯题材长篇小说。次年9月,赵萝蕤前往芝加哥大学讲学并主持研究工作。同年年底,赵萝蕤进入芝大英语系读比较文学的博士学位。芝大的英语系在美国是第一流的,世界知名的克莱恩教授开设了“理论与实践”课程,在芝大的四年是她一生中很重要的四年。1948年12月底,赵萝蕤以研究詹姆斯为题的论文《<鸽翼>源流考》获得博士学位,成为国际上最早研究这位作家的学者之一,之后选择回国。回国后,赵萝蕤任职燕京大学,为西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经历坎坷

由于朝鲜战争的发生,1951年,燕大的美国籍教授纷纷离去,西语系只剩下吴兴华与她两位教师,为将燕大西语系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系科,她邀请正在芝加哥大学读博士学位的巫宁神和刚到北平市俞大𬘡加入进来,然而随之而来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开始,接着全国高等院校“院系大调整”,她被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任教授。

1957年夏,陈梦家被划为“右派分子”。赵萝蕤难以面对这样的现实,整夜失眠,终致精神分裂症。治疗一段时间后,仍时时犯病,生活难以自理。后来在好一些的时候,她翻译出版了美国诗人郎费罗的长诗《哈依瓦撒之歌》。1964年,她与杨周翰教授等一起主编《欧洲文学史》,以很高的学术水平得到各方面的肯定与好评,被列为全国高校的统一教材。1966年9月3日,不堪凌辱的陈梦家自缢身亡,赵萝蕤因此再度精神分裂,住进医院。在经历“反右”、“文革”等政治运动和丧夫之痛,并常年经受精神分裂症的折磨之后,她坚持以书为乐,以音乐为伴的生活状态,并从中汲取力量得到慰藉。

再著经典

文革结束之后,赵萝蕤在翻译的道路上收获颇丰。1981年至1989年,她先后翻译了亨利·詹姆斯的《丛林猛兽》《戴茜·密勒》《戴茜·密勒/熊》、惠特曼《我自己的歌》、与朱维之、赵萝蕤、吴岩等人共同翻译了雨果与人合著的《在大海边》、洛德·包柏漪的《猪年的棒球王》等译作。其中1982年,她应谢蔚明邀约在上海《文汇月刊》发表《美国<迷人之乡>四日记》,她用细腻优美的文字叙述四天的所见所闻,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1983年,赵萝蕤在北京大学担任英语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将自己毕生所学传授给莘莘学子。

1990年,赵萝蕤获得由芝加哥大学建校100周年颁发的专业成就奖。《草叶集》是美国诗人沃夫特·惠特曼于1855年出版的诗集,历经前后九次修订,最终成为收录有400余首诗歌的辉煌巨作。被尊崇为地道的美国诗歌的诞生标志,是19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集之一。诗集伴随了几代中国读者的成长,先是田汉、郭沫若开始翻译其中的片段,又有楚图南、屠岸、中国台湾的杨耐冬、李野光等人先后翻译过。1962年,“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编辑委员会”(“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即民间俗称的“网格本”)把翻译《草叶集》全本的任务交给赵萝蕤,她多方搜读与惠特曼相关的外文资料,不料刚开始翻译就遭遇“文革”,翻译工作陷于停滞。一直到1978年,“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编辑委员会”才再次约请赵萝蕤继续翻译《草叶集》。她为了翻译《草叶集》倾注十几年的光阴,曾自费到美国寻找有关惠特曼及其《草叶集》的论著或原始材料。当时她的裸眼视力严重下降,将她所有能找到的相关文献通读一遍,在译著中她添加大量注释,为读者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以及费解的难点。1991年,她翻译的全译本《草叶集》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发行。惠特曼曾经说《草叶集》是可以触碰得到的生命,而赵萝蕤的译著在中国读者和外国文学研究者眼中,译文准确表达了原作者的初衷,并让人们看到了字里行间透射出的生命的火焰。芝加哥大学在为赵萝蕤颁发专业成就奖时特意提到了这部译著,《纽约时报》也刊发文章,介绍赵萝蕤及其《草叶集》的翻译特色。

1992年之后,她又连续出版了《惠特曼抒情诗100首》《世界诗苑英华·艾略特卷》等译作。199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了赵萝蕤的自选集《我的读书生涯》。她始终关心北京大学的发展与英语系的建设与发展,1997年,她捐款十万元在英语系设立“赵萝蕤英美文学研究奖”。

1998年1月1日,赵萝蕤在北京去世,终年86岁。

主要作品

译作

以上资料来源

著作

以上资料来源

社会任职

赵萝蕤曾任外国文学学会理事。

荣誉奖项

参考资料:

翻译思想

赵萝蕤认为译作应当忠实地再现原作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形式是内容的重要部分,译者没有权利改造一个严肃作家的作品,只能十分谦虚地向原作学习,没有义务替代作家修正他的缺点,只能保持原作的本来面目。应该尽量完善地表现主题和它的思想内容,形势与内容的结合愈是缜密、贴切、成为一体,内容也更能说服人、感动人,给人较多的启发,使读者能更加理解作者的意图。她反对重内容轻形式,反对想方设法创造一种独特的文章风格。她推崇直译法,为的是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内容,客观地传达原作的艺术风格。她把占有相当比例的注释视为译作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构建一种独特的文体,使原作的语言点通过注释等手段做进一步的解释,帮助读者理解作品。

作品影响

赵萝蕤翻译的《荒原》自1937年面世,即对中国新诗的创作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许多现代派诗人开始效仿,形成了三十年代“荒原冲击波”,一批青年学生开始系统地研究托马斯·艾略特W.H.奥登等人的西方现代诗歌理论与诗歌,包括后来被称为“九叶派诗人”的穆旦(查良铮)、袁可嘉王佐良郑敏等人。

相关人物

赵萝蕤的父亲赵紫宸早年留学美国,是基督教神学家,在燕京大学宗学院任院长。赵萝蕤的名字取自李白《古风其四十四》:绿萝纷葳蕤,缭绕松柏枝。赵萝蕤的弟弟赵景心、赵景德、赵景伦于2006年捐资在他们的家乡与湖州师范学院共同建造了“赵紫宸、赵萝蕤父女纪念馆”,

赵萝蕤的丈夫陈梦家(1911-1966),浙江上虞人。中国现代知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收藏家。1936年1月,他与赵萝蕤在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的办公室举行婚礼。1957年夏,陈梦家被划为“右派分子”,1966年9月3日,陈梦家自缢身亡,赵萝蕤因此精神分裂,住进医院。

赵萝蕤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时,吴有训先生是清华大学教授,也算是有师生之谊。而赵萝蕤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与吴先生的夫人王立芬很说得来,她们因喜欢音乐、弹钢琴,并都喜欢书画鉴赏而结缘,两人一直以姐妹相称。陈梦家夫妇没有孩子,吴有训夫妇的二女儿湘如是陈梦家夫妇的干女儿。

后事纪念

2006年春,赵萝蕤的胞弟景心、景德、景伦先生捐资在他们的家乡与湖州师范学院共同建造了“赵紫宸、赵萝蕤父女纪念馆”,赵氏兄弟捐赠了赵紫宸父女的部分遗物,其中包括赵萝蕤的手稿和她生前保存的著作剪报,简报大部分发表于二十世纪30/40年代,手稿也写于同一时期,大多数手稿还未发表过。

人物评价

纽约时报:一位中国学者竟能如此执着而雄心勃勃地移译我们这位主张人人平等的伟大民族诗人的作品,真使我们惊讶不已。

1940年第4期《西洋文学》邢光祖:翻译者对原作《荒原》理解深刻,译本保存原著的气息,是翻译界的“荒原”上的“奇葩”。

中国翻译通史:在众多的译本中,最优秀的当数赵萝蕤译《荒原》。

参考资料

讣告_光明日报_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5-11

《荒原》百年|胡桑:历史活在永恒的当下.今日头条.2023-05-11

著名翻译家赵萝蕤:翻译“荒原”上的奇葩.今日头条.2023-05-11

著名翻译家赵萝蕤:翻译“荒原”上的奇葩.今日头条.2023-05-12

心照不宣的朋友.今日头条.2023-05-11

百家争鸣 大师云集——北大人文社会科学七十年巡礼 .今日头条.2023-05-12

《草叶集》译本众多,赵萝蕤的版本何以“最佳”.2020-11-25 11:11 | .2023-05-11

北大的才女——赵萝蕤(文学翻译家).北京大学校史馆.2023-05-12

曲中人散琴犹在-中华读书报-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5-11

《民国才女写真》:偶尔遇见的传奇-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2023-05-11

草叶集.豆瓣读书.2023-05-11

“纪念赵萝蕤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召开.今日头条.2023-05-12

我所知道的北大“学二代”.今日头条.2023-05-12

古家具收藏第一人,王世襄的启蒙老师——陈梦家.今日头条.2023-05-24

吴有训在西南联大-文摘报-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