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鲇
寄生(学名:Vandellia cirrhosa),又名红尾锤形、普氏寄生鲶,毛鼻鲇科寄生鲇属的一种小型鱼类。寄生鲇体长通常在4~8厘米,也有达20厘米。其身体狭长,身上无鳞片,为半透明状,进食之后可见颜色。
寄生鲇主要分布于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和奥里诺科河流域,生活在酸性水域泥沙底部。寄生鲇通过鳃腔寄生于其他鱼类体内,以吸取寄主血液为生;有报道称其也可通过人类的尿道进入人体,但寄主的伤口会在短期内痊愈,因此不会对寄主造成生命危险,但这种说法的可信度存疑。
形态特征
寄生鲇体型较小,平均体长为4-8cm,其中体长最大可达20cm。其眼睛大而黑,位于头顶部;嘴附近有触须,触须上排列有细小的针状牙齿。鳃盖上有向后方生长的短刺,可防止进食过程中食物漏出。其体小且薄,身体狭窄,呈圆柱形,头部略扁平。身上无鳞片,进食之前为透明色,进食后身体出现颜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寄生鲇生活在流动缓慢的酸性浅水区域,不喜欢明亮的环境,除了觅食或交配之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藏在河底。
生活习性
寄生鲇是昼夜均觅食的寄生鱼类,以其他鱼类的血液为食。寄生鲇可通过视觉和化学感知定位寄主的位置。其眼睛较大,有助于在浑浊的水中定位猎物的位置;还可通过追踪潜在猎物的氨和其他排泄物的气味找到寄主,进入寄主鳃盖(或强迫进入,或等寄主鳃盖自然打开)。进入鳃室后,寄生鲇会主动咬住寄主的主动脉腹侧或背侧动脉,通过鳃盖上的短刺,血压将血液直接泵入寄生鲇口中,进入寄生鲇的肠道。寄生鲇的进食的时间通常很短,一餐的时间约30-145秒。但其昼夜均会觅食进食之后寄生鲇会沉入河底继续挖洞,待下次觅食再出来活动。其它大型食肉鱼类可能以寄生鲇为食。
寄生鲇的寄主主要包括:大型鲇形目,如瓦氏短平口鲇(Brachyplatystoma vaillantii), 鸭嘴鲶(Pseudoplatystoma sp.);脂鲤科科鱼,如短盖巨脂鲤(Piaractus brachypomus), 纳氏臀点脂鲤(Pygocentrus nattereri), 大颚小脂鲤(Salminus brasiliensis), 大盖巨脂鲤(Colossoma macropomum)等。据观察,大盖巨脂鲤(Colossoma macropomum)对寄生鲇的入侵表现出防御行为,通过收紧其鳃盖阻止寄生鲇进入,或用鳍将其赶走。
生长繁殖
寄生鲇繁殖特点为“混交制”,交配时节,雄鱼会围绕雌鱼游动,将雌鱼推向水底。当鱼彼此直接横向接触时,卵子和精子就会被释放出来。寄生鲇的卵为球形,受精卵方式为体外受精。精子进入卵子后,细胞开始分裂,分裂后胚胎开始发育。幼崽孵化时带有肉眼可见的卵黄囊,卵黄囊在早期发育期间可作为食物来源被幼崽吸收,吸收卵黄囊之后的幼崽形态与成体相似。寄生鲇一般在每年12月下旬产卵,圈养环境中的雌性寄生鲇一次性可产下4-5枚卵,且在3天之内可进行多次繁殖。
人工饲养
寄生鲇需要单独饲养,如果和较大的鱼一起养殖,寄生鲇会进入其鳃室中以获取血液。喂食方面,仅靠切碎的鱼鳃或用滴管滴入血液饲养,寄生鲇无法存活,因此必须用活鱼喂食,让寄生鲇通过吸取活鱼体内的血液存活。且寄生鲇对光极其敏感,因此需要在水面放置一些漂浮植物,以减少光线。
相关传说
人们一直在广泛的流传着寄生鲇能钻进在水中排尿的人类的尿道中,从而进入人体体内,但这种说法有待证实,并不排除有这种可能。然而这种情况只在意外情况下才可能发生,因为寄生鲇在进入人体尿道之后也会死亡。
当寄生鲇进入人体尿道时,拉住它的尾巴很难把它拔出,因为它头部附近的伞状刺可能会延伸并钻入黏膜,强行拔除可能会导致尿道粘膜撕裂。治疗方法从阴茎截肢到耻骨上膀胱造口术,再到用草药软化的方法能相对无创伤地移除它。游泳时穿包裹全身的泳衣可以防止其进入人体尿道。巨糖维生素c疗法可能有助于去除掉它。
参考资料
Vandellia cirrhosa.Animal Diversity Web.2023-05-10
Vandellia cirrhosa.fishbase.2023-05-10
Vandellia cirrhosa.IUCN.2024-10-27
Vandellia cirrhosa.catalogueoflife.2024-11-24
Vandellia cirrhosa Valenciennes, 1846.gbif.2023-05-10
Vandellia cirrhosa.planetcatfish.202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