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西黑冠长臂猿

西黑冠长臂猿

西黑冠长臂猿(学名:Nomascus concolor),又称乌猿、吼猴、黑冠长臂猿。是长臂猿科冠长臂猿属动物,有两个亚种。西黑冠长臂猿成体体长43~54厘米,成体体重为6.9~10千克,因头顶长着一簇较长的黑色毛发而得名。脸呈黑色,几乎没有毛发生长,四肢细长而纤细,没有尾巴。成年西黑冠长臂猿雄性通身被深黑色皮毛,脸颊呈白色;成年雌性则通身被淡黄色或黄褐色皮毛;刚出生的西黑冠长臂猿皮毛呈白色,一岁左右就会变成黑色。西黑冠长臂猿寿命为25~30年。

西黑冠长臂猿分布于老挝西北部、越南北部和中国西南部,喜欢栖息于海拔500~2700米的亚热带半湿性常绿和中山湿性常绿落叶林、阔叶林中。

2015年,西黑冠长臂猿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极危(CR);2021年,西黑冠长臂猿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等级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自1975年,截止2023年统计时,西黑冠长臂猿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西黑冠长臂猿可通过食用和排泄帮助植物将种子散播到整个栖息地,对森林的再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分类历史

1986年,西黑冠长臂猿根据中国学者马世来和王应祥的研究,被认为有四个亚种,即:西黑冠长臂猿指名亚种(Nomascus concolor concolor)、西黑冠长臂猿滇西亚种(Nomascus concolor furvogaster)、西黑冠长臂猿景东亚种(Nomascus concolor concolor jingdongensis)和西黑冠长臂猿老挝亚种(Nomascus concolor lu),2010年以后,分类调整,该物种在ITIS上被分为两个亚种,西黑冠长臂猿滇西亚种和西黑冠长臂猿景东亚种被认为与西黑冠长臂猿指名亚种同义,即只存在西黑冠长臂猿指名亚种和西黑冠长臂猿老挝亚种,但此分类仍有争议。

形态特征

西黑冠长臂猿成体体长43~54厘米,平均体长50厘米;成体体重为6.9~10千克,平均体重8千克。因头顶长着一簇较长的黑色毛发而得名,西黑冠长臂猿脸呈黑色,几乎没有毛发生长,身材苗条,四肢细长而纤细,臂长大约是体长的两倍,便于抓取树枝,没有尾巴。

成年西黑冠长臂猿雄性通身被深黑色皮毛,脸颊呈白色;成年雌性则通身被淡黄色或黄褐色皮毛,这种雌雄性毛色或图案不同的差异被称为性别二色性。

西黑冠长臂猿刚出生时皮毛呈白色,一岁左右就会变成黑色,雌性在性成熟后还会变为淡黄色或黄褐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西黑冠长臂猿在老挝西北部、越南北部和中国西南部不连续分布,如中缅边境、湄公河和川河之间等。

中国分布

西黑冠长臂猿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部永德大雪山、耿马与双江邦骂山、耿马窝坎大山;中部无量山、哀牢山;南部黄连山、西隆山等。

亚种分布

栖息环境

西黑冠长臂猿是典型的树栖动物,且对其生活的森林质量要求较高,主要栖息于海拔500~2700米,偏远、几乎人迹罕至的亚热带半湿性常绿和中山湿性常绿落叶林、阔叶林中,在中国则仅限于常绿阔叶林。这些森林通常拥有面积较大,连通性好等特点,是较为完好的原始林。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西黑冠长臂猿喜食水果,最喜欢富含糖分、体积大而多汁,薄皮柔软的水果,如无花果。当缺乏水果时,也会采食叶子、花、蛋、昆虫、巨型东方蝙蝠(Pateurista phillippensis)等。

开花季节时,西黑冠长臂猿会用更多时间觅食;水果资源丰富时,它们会减少觅食时间,增加休息时间;当平均温度较低时,它们也会减少觅食时间。这说明西黑冠长臂猿在水果容易获得时会采取觅食时间最小化策略;而在低温时期则采取节能策略,减少对能量的消耗。

社群行为

西黑冠长臂猿会以家族群体的形式进行活动,群体中个体数量为6~8只,通常包含一只成年雌性,一只成年雄性和幼崽;也有少部分群体存在两只成年雌性。幼崽在晚上通常和成年雄性一起睡觉;亚成年西黑冠长臂猿会被边缘化,最终在性成熟时被逐出家族群体。除此之外,西黑冠长臂猿还存在多雌性群体,这个群体由多只雌性和它们抚养的幼崽组成,有更多的亚成年和未成年个体,可以提供更好的领土防御。种群内个体间会通过身体互动、面部表情和鸣叫进行交流。

节律行为

西黑冠长臂猿是昼夜活动的动物,它们白天很活跃,会觅食水果和其他食物。晚上则睡在靠近食物的、拥有高大树冠的树上。选择休憩的树木时它们会考虑树的高度、林层厚度、树冠大小、睡眠场所的可到达性以及逃生的难易程度。睡觉时西黑冠长臂猿会将长臂环绕在弯曲的膝盖上并低下头。

鸣叫行为

西黑冠长臂猿通常通过鸣叫进行交流。它们的鸣叫声非常独特,类似于热带雨林鸟类的叫声,与其他非长臂猿科灵长目的鸣叫声没有相似之处。它们通常在清晨发出响亮的、长而有模式化的声音,平均持续10分钟以上;雄性发出轰鸣声,雌性发出大叫声,亚成年个体也会加入,一个群体的叫声会触发其他群体,一个地区的所有群体往往会依次鸣叫。

拥有配偶的西黑冠长臂猿与配偶之间进行声音交互的鸣叫称为二重唱。二重唱通常由来自高处的雄性发起,并以雄性为主,持续时间比单一个体的鸣叫时间更短。二重唱时雄性发出咕噜声、尖叫声和口哨声,雌性则用高亢的音调发出叽叽喳喳声。

西黑冠长臂猿的鸣叫声有许多功能,如确定与其他群体种群之间的间隔,对领土、食物来源或配偶的防御,吸引配偶,以及宣传伴侣关系等。同一季节不同地点的西黑冠长臂猿群体鸣叫的发生及鸣叫持续时间与气候、种群密度、栖息地状态有一定的关系。当寒流来袭时,西黑冠长臂猿鸣叫频次会显著降低。

活动特点

超轻的体格使西黑冠长臂猿能够在林间通过臂展移动,它们用长臂在树枝之间屈伸并大力摆动,有时跨越的距离可达15米,并且时速可达56千米/小时。虽然展臂屈伸是它们最常见的运动形式,但它们也可以跳跃、攀爬、在地面和树冠的树枝上直立行走。

生长繁殖

西黑冠长臂猿的交配没有特定季节,但雌性在择偶中会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当雄性做出交配尝试时,雌性很有可能会拒绝;当雌性请求交配时,会向雄性露出它的生殖器,此时交配就开始了。它们大多数为“一夫一妻制”,但偶尔也会存在一个家庭群体中有两只雌性,即“一夫二妻制”。

西黑冠长臂猿每2~3年繁殖一次,妊娠期为7~8个月,幼仔出生时体重约510克,将由群体中的其他成员共同照顾。刚出生的幼仔会在头几个月紧贴母猿的肚子,并在2岁左右断奶,8岁左右性成熟,之后离开它们的家庭群体,去交配并组成一个新的家庭群体,寿命约为25~30年。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自1970年以来,该物种已严重减少80%以上。截至2009年,该物种在中国的种群估计为270~300个群体;截至2011年,在越南的种群估计为22~25个群体;截至2014年,在老挝的种群估计为10个群体;截至2015年,西黑冠长臂猿在野外仅剩不超过2000只,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威胁因素

造成西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栖息地丧失:钢铁工业造成的森林砍伐、政治动荡期间的军事活动、水电建设以及农业活动,除此之外,森林火灾、非法狩猎等原因都导致了种群数量的减少。

保护级别

2015年,西黑冠长臂猿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极危(CR)。

2021年,西黑冠长臂猿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等级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自1975年,截止2023年统计时,西黑冠长臂猿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保护措施

1988年,中国建立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新平哀牢山县级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1993年,老挝琅南塔省建立南哈国家保护区以保护西黑冠长臂猿在内的众多野生动物栖息地。

主要价值

西黑冠长臂猿作为喜爱水果的灵长目,可通过食用和排泄帮助植物将种子散播到整个栖息地,对森林的再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

生态云南 | 普洱景东:西黑冠长臂猿家族“喜添娃”,“宠溺”溢出了屏幕!.学习强国.2025-01-11

探访无量山深处的“树冠精灵”.中国国家地理科考旅行微信公众平台.2025-01-11

【每日科普】《森林原来的样子》(第九集)——西黑冠长臂猿.云南省环境科学学会微信公众平台.2025-01-11

Nomascus concolor.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10-21

..2023-05-15

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布.中国政府网.2024-10-28

..2024-10-21

Nomascus concolor.ADW.2023-05-15

Nomascus concolor.neprimateconservancy.2023-05-15

..2023-05-15

..2023-05-15

..2023-05-15

..2023-05-15

..2023-05-15

..2023-05-15

..2023-05-15

..2023-05-15

..2023-05-15

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新平哀牢山县级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OSGeo中国中心.2023-05-15

..2023-05-15

Nomascus concolor.Nam Ha NBCA.2023-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