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遗鸥

遗鸥

遗鸥(食虫类:Ichthyaetus relictus),又称钓鱼郎,是鸥科渔鸥属动物。遗鸥体长39~46厘米,体重500~600克,是中型水禽。遗鸥成鸟夏羽头部黑色,前额扁平,眼后缘上下各具一新月形白斑;肩、背和翼上覆羽为淡灰色,腰部、尾羽和下体为白色,外侧初级飞羽白色,具宽黑亚端斑和白端斑,其余飞羽灰色。成鸟冬羽头颈白色,耳区有暗色斑;后颈有一横向带斑。喙和蹼足暗红色。

遗鸥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脉等地区;繁殖于哈萨克斯坦、贝加尔湖、蒙古和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区;越冬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遗鸥属于狭栖型鸟种,栖息于海拔1200~1500米的开阔平原和沙漠咸水湖和碱水湖中,是荒漠-半荒漠生态条件下的特有鸟类。

2017年,部分繁殖地遗鸥种群数量增加,部分繁殖地其种群数量下降,遗鸥种群数量总体上是在减少。2017年,遗鸥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VU)”等级。2021年,遗鸥被中国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形态特征

遗鸥体长39~46厘米,体重500~600克,是中型水禽。遗鸥成鸟夏羽头部黑色,像围着一块黑色的“头巾”,前额泛褐色而扁平,眼后缘上下各具一新月形白斑;肩、背和翼上覆羽为淡灰色,腰部、尾羽和下体为白色,外侧初级飞羽白色,具宽黑亚端斑和白端斑,其余飞羽灰色。成鸟冬羽头颈白色,在耳区有一个暗色的斑,在头顶至后颈也有较暗的颜色;头侧耳覆羽具一暗黑色斑,后颈亦呈暗黑色,形成一横向带斑,直至颈能基部;肩、翼上覆羽淡灰色,与背同色;外侧初级飞羽白色,具黑色次端斑,次端斑自外向内各羽逐渐扩大,至第6枚初级飞羽又缩小为一小黑斑。遗鸥成鸟虹膜褐色,喙和脚暗红色,脚有时呈珊瑚红色。

遗鸥第一年幼鸟冬羽似成鸟冬羽,但耳覆羽无暗色斑,眼前有暗黑色新月形斑;后颈有暗色纵纹,三级飞羽和部分翅覆羽暗褐色,尾羽白色,末端具一宽阔的黑色横带。在幼鸟期,喙、脚为黑色或灰褐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遗鸥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脉等地区。它分布的国家有哈萨克斯坦、蒙古国俄罗斯韩国、中国等;在中国分布于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山西省、北京、甘肃省等地。

遗鸥繁殖于哈萨克斯坦、贝加尔湖、蒙古和中国内蒙古等地区;越冬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渤海湾是遗鸥鄂尔多斯市种群的重要越冬地。

栖息环境

遗鸥环境适应性非常弱,属于狭栖型鸟种,栖息于海拔1200~1500米的开阔平原和沙漠咸水湖和碱水湖中,只在干旱荒漠碱性湖泊中高出水面1~2米的湖心岛上生育后代,是荒漠-半荒漠生态条件下的特有鸟类。

遗鸥繁殖地一般生态环境简单而严酷,湖周几乎没有植被,全然是明沙,湖水pH值高,水生植物极少。

遗鸥幼鸟生境适宜性随着底栖动物生物质量的增加而提高,而随着距裸露地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当水质酸碱度为pH8.9、湖泊水位22厘米时,遗鸥幼鸟生境适宜性最高。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遗鸥是肉食性涉禽,只在浅水区和水陆交错带觅食,食用植物仅作为食物不足的一种对策,其食物包括摇蚊科(Chironomidae)幼虫和成虫、豆娘科(Caenagrion)幼虫、花背蟾蜍(Strauchbufo raddei)蝌蚪和成体、鞘翅目昆虫,以及少量藻类寸苔草(Carex duriuscula)和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等。遗鸥幼鸟主要食物为底栖动物,如摇蚊科(Chironomidae)幼虫等。

遗鸥繁殖期间,大量遗鸥幼鸟破壳而出,造成繁殖岛及其周边食物数量明显不足,遗鸥幼鸟不得不扩大觅食区域。遗鸥为了减轻幼鸟的觅食压力,通常7月下旬大部分亲鸟先行迁离,散布于沙漠各湖泊间。

迁徙行为

遗鸥每年都要进行长距离迁徙。在春季迁徙期间,其通常遵循顺时针迁移循环;与秋季迁徙相比,春季迁徙遵循路线相对较短的南向路线,以避免寒冷天气的影响,迅速返回它们的繁殖地。中国红碱淖的遗鸥迁徙主要是纵向的,路线相对较短;在经度上的变化远大于纬度上的变化。遗鸥迁离繁殖地后,呈辐射方式扩散。

大多数遗鸥的迁移路线采取倒V形路线,比如从神湖出发后,向东北方向飞过内蒙古高原,在内蒙古与河北省交界的察汗淖尔、西延淖尔、安古里淖尔等形成的湿地综合体休息;它们在这些湿地补充能量后,向东南方向前进,最后到达中原地区东部沿海的越冬地。遗鸥中亚种群的当年幼鸟可横越欧亚大陆至土耳其,甚至达保加利亚,不满4月龄的当年幼鸟即可远飞迁徙至越南北部;遗鸥鄂尔多斯市种群在非繁殖季节会迁徙至中国东部沿海区域。

遗鸥在全球范围内共有4个相对独立的繁殖种群,分别为以哈萨克斯坦阿拉湖为中心的中亚种群、蒙古国中西部直至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弱水下游南戈壁的戈壁种群、俄罗斯托瑞湖区的远东种群、鄂尔多斯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鄂尔多斯种群。其中鄂尔多斯高原种群曾占到全球遗鸥数量的70%~80%;从2006年起,遗鸥鄂尔多斯种群移居到中国内蒙古与陕西省交界的红碱淖尔,在此聚集的遗鸥数量占到全球的80%。

在秋季迁徙期间,红碱淖遗鸥离开繁殖地抵达越冬地后,在越冬地停留的时间非常长。

其它行为

在中国红碱淖湖区的遗鸥不甚畏人,在岛上可接近20米,于湖畔能靠近30~40米而不影响其正常孵化和取食;而远离湖区的遗鸥群却很警觉,距人100米左右即警飞。遗鸥的鸣叫声似“ka-kak,ka-ka,kee-a”的笑声。

集群行为

遗鸥具有家族性群居习性,喜成群活动,并有一定程度的社会性;每遇干扰,一些成鸟便将幼雏集群带入水中离开湖心岛保护幼鸟的安全。中国神湖的遗鸥幼鸟会聚集成小的或大的群体,数量十只至几十只不等;再长大一些,可以独立进行游泳,具备独立飞行和觅食能力的幼鸟则集成较大的群体,有几只或十几只成鸟带领学习游泳和练习飞翔。离巢的遗鸥雏鸟由双亲带领,一般是由两个至几个家族混在一起活动,混合家族群为同一巢群中的雏和它们的双亲所组成。

同类相食行为

遗鸥成鸟会攻击非亲生遗鸥幼鸟,特别是好动的幼鸟;幼鸟会被成鸟啄的头破血流,有时亲鸟因看护不严,其幼鸟甚至被啄致死。个别遗鸥成鸟有吞食幼鸟的行为,如独自活动的遗鸥幼鸟被非亲生成鸟啄伤后活活吞下;在成鸟吞食幼鸟的过程中,成鸟也非常紧张,羽毛直立,神态紧张,整个吞食过程大约在2分钟内完成。中国红碱淖的个别遗鸥成鸟会趁其他遗鸥亲鸟看护鸟巢不严的间隙,偷食其他鸟巢内的鸟卵;其一般快速飞抵鸟巢,几下凿破卵壳,吃掉里面的蛋清和蛋黄,或是未出壳的雏鸟,并迅速逃离。

生长繁殖

遗鸥为单配制,即一夫一妻制。遗鸥的繁殖期为每年的5~7月。中国红碱淖遗鸥在繁殖期群体行为会发生变化,表现为颈伸直而向上探,嘴略张开观望状,表现出惊恐和焦躁不安的情绪。

求偶

交尾前,遗鸥雄鸟昂首挺胸,双翅微垂阔步走向雌鸟,站立后,嘴指天空,抖动双翅,同时发出“e-e-e-ea-a---”的叫声,雌雄贴胸交嚎,互相磨擦,而后雌鸟绕雄走1~2圈,并不停地点头,再自雄鸟前方向两侧走半周1~3次,与此同时,雄鸟上下嘴不时张合,继而张开嘴,雌鸟伸嘴入雄鸟口中,似鸽哺食状,而后交尾。

交配

遗鸥的交配行为通常在巢位附近或巢中发生,该行为始于选择巢位的初期,至产完最后一枚卵结束。在巢群中,整日都有交尾现象,但高峰时间是在晚上;交尾频次随产卵的临近而增加。

产第一枚卵后,一般是雄鸟至巢旁,点头或做鹤鸣状,同时雌鸟在巢中不停地点头,继而走出巢外,在雄鸟前方左右绕半周,之后交尾。

筑巢

遗鸥只选择植被盖度≤38.9%,高度≤23厘米的区域繁殖;它会在湖心岛植被稀疏的沙地上筑巢,苦荬菜(Ixeris polycephala)对其巢址选择无影响,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等大型水生植物对其筑巢有一定影响;巢址多选择在裸露无植被沙地和红石页岩、稀疏蒿类、盖度较大的苦菜和禾本植被类型中。遗鸥巢较为简单,一般为直径25厘米近圆形地面浅巢,不垒高巢,仅与地面等高;巢深5~10厘米,巢间距最近仅8厘米,平均巢间距(28±4.8)厘米;巢中铺垫物简单,基本为枯枝、干水草、羽毛和藻类等物或者直接在沙地上刨出浅坑,巢内廖廖数枝巢材而已。遗鸥完善巢的活动会一直延至早成雏出壳。遗鸥营巢群繁殖,巢群呈斑块状分布。遗鸥繁殖地和繁殖巢数与湖心岛密切相关,随湖心岛面积增减而变化。

产卵孵化

中国红碱淖的遗鸥每窝产卵主要为2~3枚,少数为1枚和4枚;隔日产1枚卵。多数卵呈灰绿色,上缀不均匀的大小不等的黑色、棕色或淡褐色斑,纯色卵极稀罕。

遗鸥的孵化期为24~28天。在孵化前期,遗鸥成鸟在坐巢过程中不断地转动方向用脚刨坑或垫加巢材来继续加固巢,从而使得卵受热均匀。遗鸥产第1枚卵后即坐巢孵化,由遗鸥双亲交替换孵,交换过程用时极短,并且中间无晾卵行为。孵化时,亲鸟经常在巢中转换方向,并用嘴和脚翻卵。随着孵化期天数的增加,换孵次数、坐巢方向变换和翻卵次数逐渐减少。大风时,所有坐巢孵化的遗鸥都面朝风向,紧缩身体,尽量减少换孵次数、坐巢方向变换和翻卵次数;雷雨天气时,换孵次数与大风时基本相似,但坐巢方向变换和翻卵次数均高于大风天气。6月上旬遗鸥雏鸟破壳。

育雏

遗鸥由双亲共同承担育雏。遗鸥雏鸟在形态上为早成性,在习性上却为晚成性,属于半早成鸟;雏鸟刚孵出时体温调节和觅食能力都很差,需要遗鸥亲鸟不断地喂食和暖雏。

刚出壳的遗鸥早成雏体重为50克左右;雏鸟出壳后需4~6小时绒羽才干;0~3日龄时,亲鸟会用腹部或双翅为雏鸟保持体温,雏鸟一般长时间藏于亲鸟腹部或翅下;4日龄之后,雏鸟会经常跑出亲鸟体外活动,过一段时间后便重又钻入巢中亲鸟的腹下或翅下。随着雏鸟日龄的不断增长,其在亲鸟体外活动的时间会越来越来长;7日龄之后,亲鸟的昼间暖雏行为基本结束;20日龄左右基本没有暖雏行为出现。在炎热气温(地表直射温度40℃以上)、降雨(15毫米及以上)和大风(4米/秒及以上)等异常情况下,暖雏次数和持续时间增长。22日龄后,在恶劣天气情况下亦无暖雏行为发生。

育雏前期指雏鸟破壳后至集群混群状态前,约为0~20日龄;遗鸥亲鸟喂食雏鸟采取3种喂食模式:双亲觅到的食物储存于囔中,回巢直接喂给雏鸟或雏鸟主动从亲鸟嘴中取食;亲鸟把食物呕吐于巢边上或地面上,由雏鸟自己取食或由卧巢中的亲鸟啄起喂给雏鸟;亲鸟卧于巢中间断性喂食给雏鸟。亲鸟喂食次数先上升后下降,且下降幅度不是很明显。育雏前期遗鸥双亲每次暖雏持续时间为49~190分钟。

育雏后期指早成雏混群至迁离繁殖地,约21~45日龄;遗鸥亲鸟喂食雏鸟主要采取双亲觅到的食物储存于嗉囔中,回巢直接喂给雏鸟或雏鸟主动从亲鸟嘴中取食,及亲鸟把食物呕吐于巢边上或地面上,由雏鸟自己取食或由卧巢中的亲鸟啄起喂给雏鸟这两种喂食模式。亲鸟喂食次数一直呈下降趋势,到40日龄左右,亲鸟基本上不给雏鸟喂食。育雏后期遗鸥双亲每次暖雏持续时间为8~110分钟。

遗鸥在育雏期有护雏行为;在地表直射温度40~50℃的炎热晴天,遗鸥亲鸟立于巢中或巢缘,用身体遮挡阳光,雏鸟扒卧或站立于亲鸟边上遮荫处;在降雨、大风的恶劣天气,亲鸟会趴卧,用身体或双翅展开挡住大风或雨水。对于0~10日龄雏鸟,双亲交替护雏,攻击或驱赶具有威胁或进入领域内的其他遗鸥成鸟。遗鸥亲鸟见人接近即主动俯冲攻击,同时发出“ea---,ea---”的尖锐而拉长的恐吓声,并向“入侵者”的头上排泄粪便。

亲鸟哺育期,遗鸥幼鸟主要在巢穴活动,7月份为遗鸥幼鸟在栖息地独立活动和觅食的主要时间段。

生长发育

刚出壳的遗鸥早成雏身披淡灰色绒毛,背和腰部具细小的暗灰色斑,下体淡而近白;虹膜黑褐色,嘴黑,嘴甲银灰色;脚灰稍沾紫色,趾灰色,爪黑褐色;2日龄便能行走和啄食,并已显出自我保护的本能,见人接近辄做拟态装死或“jie-jie”叫着逃离巢。3日龄遗鸥可见细小羽芽;3~4日龄可自由奔跑,受惊时能下水游泳;5日龄羽芽端散开;7日龄开始长翅羽;11日龄开始长尾羽。20日龄遗鸥雏鸟头白色,颈部白色,有黑色斑点,背部有黑色斑点;初级飞羽黑色,有白色斑点,尾羽白色有灰色斑点。45日龄的遗鸥早成雏体重已达到成鸟体重的85%左右,体长达到90%左右;60日龄左右具有较强的飞翔能力,背部为灰色。

遗鸥雏鸟的生长发育很快,一般70天左右,体重就近似于成鸟,体型也基本定型,并表现出成鸟的姿态,但羽色、嘴峰、附的颜色与成鸟不同。遗鸥雏鸟随着日龄的增长,羽毛颜色变化十分明显,羽毛颜色变化为浅灰色绒羽-灰色带黑斑-白色。

遗鸥的少量个体于22个月龄即可参与繁殖;相比之下,笼养条件下遗鸥个体的成熟期要远滞后于野外个体,需4~5年方可达到性成熟。

物种现状

种群现状

2017年,部分繁殖地遗鸥种群数量增加,部分繁殖地其种群数量下降,遗鸥种群数量总体上是在减少。至2017年,遗鸥种群数量约为10000~19999个成熟个体。

遗鸥中亚种群在20世纪50年代最多时有2000只左右,1969至1984年间的数量变化为0~1200(繁殖)对,1985至1989年间为11~305对,1998年仅见1只鸟,1999年仅为2对。遗鸥远东种群1967至1985年间的数量变化为0~1215对,在20世纪80至90前期年代,最多时有2000只左右,1995年零只,1996年仅有24对。遗鸥戈壁种群一直为弱势种群,大多由非繁殖个体组成,呈现区域性流动的态势,一直数量很少。遗鸥鄂尔多斯种群数量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000余巢稳步上升到1998年的3594巢,7000多只,1999年的高水位使当年仅有709巢,2000年水退则恢复至3587巢,2001年在严重旱情下数量又降至2887巢。

遗鸥鄂尔多斯种群的栖息、繁殖地从1985年的敖拜淖尔、奥肯淖尔到1987年的桃-阿海子,再到2003年的红碱淖湖泊,不断变迁,但是遗鸥种群总数量基本保持稳定。但随着人为干扰和生态变迁,红碱淖尔的遗鸥种群数量和繁殖种群也在下降。2008年红碱淖遗鸥繁殖种群数量下降了1251巢,2502只。

致危因素

湿地开垦、天气变化造成的繁殖地不稳定等因素导致遗鸥栖息的湖泊水面面积减少,湖心岛消失,繁殖生境丧失,影响遗鸥繁殖数量;当环境得不到改善时,它们会摒弃原有的繁殖地。而气候变化造成遗鸥繁殖生境不稳定,导致遗鸥繁殖群呈较强动态变化。2005年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桃-阿海子遗鸥数量锐减到14只,而红碱淖遗鸥却猛增到1万多只,就是遗鸥繁殖生态选择的必然结果。

遗鸥保护区区域生态系统较为脆弱,旅游开发对遗鸥保护区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水上旅游活动对湖水水质造成的污染加重,湖水含碱量升高,使湖区生物链内的动植物受到威胁,影响遗鸥主要食物来源,遗鸥生境遭到破坏。众多观鸟人的到来、大量游船在湖面上飞驰导致外部环境嘈杂,遗鸥繁殖受到影响。2001年、2002年,在神湖,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在遗鸥产卵、孵化、育雏期间,经常发生游客登岛检拾鸟卵、捕捉幼鸟的情况,对遗鸥的繁殖造成较大影响,卵孵化率偏低。

保护等级

2017年,遗鸥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VU)”等级。

2021年,遗鸥被中国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措施

中国鄂尔多斯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泊湿地是遗鸥的春、夏季繁殖、栖息地;2000年被联合国列为国际重要保护湿地并载入《国际湿地名录》,是全球唯一一处以保护遗鸥及其栖息地湿地生境为主旨的国际重要湿地。在俄罗斯,遗鸥受到保护,禁止狩猎;遗鸥繁殖地察苏切-托里保护区也受到保护。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科尔湖建立了一个自然保护区,以保护遗鸥繁殖地。

中国红碱淖湖泊周围实施环湖绿化工程,当地政府规定在湖区20千米范围内不准开办有污染的工矿企业,并做出不准人员上岛游览的决定;神湖管委会投资,为遗鸥等鸟类投放食物,为水禽栖息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近似物种

棕头鸥(Chroicocephalus brunnicephalus)和遗鸥在形态上十分相似,现进行区别对比。

参考资料

Ichthyaetus relictus.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2024-08-30

..2023-05-18

..2023-05-18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生态环境部.2024-08-30

..2023-05-18

..2023-05-18

..2023-05-18

..2023-05-18

..2023-05-18

..2023-05-18

..2023-05-18

..2023-05-18

..2023-05-18

..2023-05-18

..2023-05-18

..2023-05-18

..2023-05-18

..2023-05-18

..2023-05-18

..2023-05-18

..2023-05-18

..2023-05-18

..2023-05-18

Chroicocephalus brunnicephalus.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2023-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