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应天门

应天门

应天门是一座由门楼、垛楼和东西阙楼及其相互之间的廊庑为一体的“门”字形巨大建筑群,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它有隋唐洛阳城中轴建筑群上的“七天建筑”之一的称呼,是隋唐洛阳城宫城紫微宫的正南门,还是隋唐两京考古发掘出的第一座宫城门阙遗址,在中国首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中古史、古代都城史、古代建筑史以及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等研究的代表性珍贵资料。

应天门在隋朝称则天门,神龙元年(705年)避武则天讳,改为应天门,后改称五凤楼。此后历经五代十国北宋,毁于宋绍兴十年(1140年)。1954年,考古工作者开始对应天门遗址进行考古勘察。经过多次发掘可知,应天门是凹字形巨大翊坤宫,其双向三出阙的形制是古代都城宫城正门的最高礼制,这种建筑形制影响了对西安大明宫丹凤门和北京故宫午门的建设。此外,应天门还是朝廷举行登基、改元、宴会等外朝大典的场所。

自2007年开始,河南省启动实施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工程,2016年10月,洛阳市启动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2019年9月,应天门遗址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同年12月,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成功申报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历史沿革

隋唐五代时期

隋朝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下令建造洛阳城,总设计师宇文恺将洛阳的山形地貌与城市规划结合,建设出别具风味的东都洛阳城。应天门便位于隋唐洛阳宫城正南门,南与皇城正门端门、郭城正门定鼎门遗址博物馆相对应,北与明堂、玄武门、龙光门相对应,处于隋唐洛阳城南北轴线上。隋代初建时根据《论语》“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取“以天为则”的寓意,称为则天门。隋末唐初王世充在洛阳称帝,改为顺天门,取“顺天应时”之意。据《大业杂记》记载,隋时则天门为两重观,上面写有紫微观,“左右连阙,阙高一百二十尺”,代表着古代城门建制的最高等级。

李渊武德四年(621年),因则天门过于奢华,李世民下令将其焚毁,李治显庆元年(656年)重建,继承隋代的名称则天门。则天门“两重观,三出阙”是中国古代礼制中最能彰显天子身份和地位的建筑形制,是当时朝廷举行重大国事庆典与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当万国朝贡使者、四夷太子宾客等重要庆典,皇帝均登临听政。李治诏释百济扶余王、武则天称帝、李隆基接见日本第八次遣唐使等仪式均在应天门城楼上举行。武则天当政时期,韦应机曾奉命重修应天门。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退位,李旦李旦为避武则天讳,取“应天顺民”之意,改为应天门;随后,又为避李显尊号,改为神龙门,后来又恢复为应天门。唐玄宗开元年间,此楼改称为五凤楼。天宝二年(743年)农历六月七日,应天门莫名燃起大火。根据《新唐书》所记:“大火延烧到左、右延福门,经日火不灭。”

宋元明清时期

五凤楼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北宋时期,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应天门在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被金兵烧毁。据《元河南省志》记载,金朝时期对洛阳市东都城城墙进行了重建,但是规模变小,一直到元朝,城墙都是土墙。明朝洪武六年,河南卫使明威将军陆龄将原来的土墙改建成大青砖城墙。到了清末,因为洋枪火炮的普遍应用,城墙在军事防御中的地位逐渐下降,直到在抗战时期被拆除前,洛阳的城墙没有继续修建。

近现代时期

1938年洛阳成为抗战前沿,据中华民国的《洛阳县志》记载:“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2月,抗战日久,敌势内逼,当道为国防计,为疏散计,令抗日战争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通令各县,城墙土基一律铲平。”应天门也因此遭到破坏。1944年5月5日,洛阳战役爆发,洛阳成为一座孤城,5月25日,洛阳沦陷。解放战争时期,洛阳再一次成为国共双方争夺的焦点,洛阳古城墙再一次遭受破坏。

新中国成立以后,考古工作者开始对应天门遗址进行了多次的考古勘察,自2007年开始,河南省对应天门遗址实施保护展示工程;2016年起,文物部门在应天门遗址上建造保护性复原建筑。2019年9月,应天门遗址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同年12月,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成功申报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遗址发现

发掘过程

1954年,开始对应天门遗址进行考古勘察。1960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经过勘察,了解和确定了遗址位置和大体范围等有关情况。1980年秋,洛阳市文物部门对遗址进行了进一步的勘探和部分发掘,推断出应天门是以“ 紫微观 ” 为主体,包括垛楼、阙楼在内的、以廊房相连的建筑群,其外观形制与明清紫禁城午门相似 。

199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对应天门东阙遗址进行全面的发掘,发掘面积1000多平方米,发掘出的“双向三出阙”形制为隋唐两京考古首次发现,东阙遗址发掘结束后,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两年后,工作队再次试掘了应天门遗址的东阙、东角楼和东飞廊;同年,国家文物局拨专款60多万元修复应天门遗址,对发掘出的东阙,跺楼和部分敦台进行了保护。1995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工作队试掘了应天门遗址早期门址东飞廊。

2001年10月20日至2002年1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工作队再次进行挖掘,对其墩台 、门道以及相关遗迹进行清理,发掘面积 2167平方米。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和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应天门遗址区开展考古勘察和全面的考古发掘,发现应天门西阙遗址分为三期。

发掘成果

经过多次大规模的挖掘考古可知,应天门遗址分为早、晚两期,晚期门址墩台建在早期门址之上,而又有所扩大。据文献记载,韦应机曾奉命重修应天门,所以早期门址可能重修于武则天当政时期。而根据开元年间应天门改称为五凤楼,可知晚期门址可能重修于李隆基时期。

地层堆积

遗址分期

经过多次的考古发掘可知,应天门遗址分为早晚两期。

早期门址
晚期门址

地理位置

应天门位于隋唐洛阳城宫城正南门,南与皇城正门端门、郭城正门定鼎门遗址博物馆相对应,北与明堂、玄武门、龙光门相对应,处于隋唐洛阳城南北轴线上,即今洛阳市都城博物馆和洛阳市日报社之间,定鼎南路从门址中部穿过。

建筑特征

经过多次大规模的考古勘察与发掘可知,应天门遗址的位置方向为坐北朝南,中央为三门道的墩台,折角处的朵楼,南侧东西端的双向三出阙墩台及其相互之间的廊庑组成了“凹”字形巨大建筑群,遗址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应天门是隋唐两京考古发掘出的第一座宫城门阙遗址。据记载,应天门城门东西宽 130 米以上,两侧阙台高 120 尺,也就是说,按照唐代一尺 29.4 厘米来计算,这座城楼高 35.28 米。

应天门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封建政治礼制要求的一门三道结构,南北廊庑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北连朵楼,南接阙楼。其阙楼是三出阙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双向三出,即母阙的后侧和外侧都有两出子阙,平面呈曲尺形,夯土南侧被破坏形成断崖。另外,由于应天门的中间是城门楼,两边各有一对垛楼和阙楼排列,其飞檐像鸟的翅膀,整个结构类似于五只金凤凰排列在一起,所以应天门也被称作五凤楼。

复原后的应天门建筑高50.3米,仿唐代官式宫廷建筑风格,主要由台基、城楼、朵楼、阙楼、飞廊、连廊等组成。 

文化活动

开发与保护

自2007年开始,河南省启动实施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对包括应天门在内的诸多遗址实施保护展示工程。2016年起,文物部门在应天门遗址上建造保护性复原建筑,同年10月,洛阳市启动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该工程仿唐代宫廷建筑风格,沿用了应天门的双向三出阙形制,阙楼、城楼等外贴仿古青砖和青白石。该工程的首层及夹层为遗址展示,为了保护应天门遗址,施工方采用大跨度异型钢结构建造承台,然后在承台上建城楼、朵楼、阙楼、飞廊、连廊等。馆内还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展示了与应天门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2019年1月,开始实施应天门内部装修装饰和南北广场建设,同年9月,应天门遗址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将遗址本身与数字化技术手段结合,采用文旅融合新模式,活化历史场景,复原出看得见的地上都城。 开发后的应天门成为洛阳历史文化旅游的又一重要景点,观众可以通过数字化互动平台等方式感受到应天门厚重的历史,推动洛阳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同年12月,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成功申报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相关文化

相关荣誉

价值和影响

建筑层面

截至2023年6月,应天门遗址是中国发现等级最高的城门楼遗址,应天门被誉为“隋唐第一门”。

应天门是隋唐两京考古发掘出的第一座宫城门阙遗址,其“一带双向三出阙”的建筑形制对西安大明宫丹凤门和明清时期的北京故宫午门的建设影响深远,在中国都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隋唐洛阳城的形制布局等设计理念还对当时日本和朝鲜半岛的城市发展产生了影响,是中国中古史、古代首都史、古代建筑史以及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等研究的代表性珍贵资料。

文化层面

应天门遗址是隋唐洛阳城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见证了隋唐辉煌的历史,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如:隋炀帝在应天门开创了万国来朝的盛况;李治在此诏释俘;武则天在应天门举行登基大典;李隆基在此接见了日本第八次遣唐使的来访。

应天门遗址出土有浅浮雕侍女纹雕刻和龙凤纹图案雕刻的石构件,可以看出当时手工业兴盛,并具有了很高的艺术造诣。

应天门遗址具有礼制价值,其双向三出阙的形制是古代都城宫城正门的最高礼制。

参考资料

应天门.洛阳市住建局.2023-05-18

应天门环线道路工程开工 预计牡丹文化节前竣工.洛阳市文物局.2023-06-09

河南隋唐洛阳城遗址.国家文物局.2023-05-22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河南旅游网.2023-05-19

洛阳旅游政务网.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2023-05-19

应天门的惊世繁华——走进洛阳城探寻“盛唐气象”.河南日报网.2023-05-18

河南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博物馆重建开放迎宾.海外网.2023-05-18

叩开应天门 读懂隋唐城.今日头条.2023-05-19

央视中秋晚会举办地洛阳“应天门”:是为了纪念武则天而建?.今日头条.2023-06-14

战火,让古都洛阳变了“容颜”.洛阳网新闻.2023-05-19

1938-1945洛阳抗战全回顾浴血抗争胜利.洛阳网新闻中心.2023-05-19

一寸山河一寸血.洛阳日报.2023-05-19

70多年前,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在偃师开辟了豫西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洛阳网新闻中心.2023-05-19

1948年春节时的洛阳.洛阳网新闻中心.2023-05-19

隋唐洛阳城应天门西阙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基本结束.洛阳网.2023-05-19

应天门东阙遗址发掘名列“1990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洛阳史志数据库 .2023-05-19

隋唐洛阳城应天门西阙遗址考古发掘.中国考古网.2023-06-09

隋唐洛阳城 风雨应天门 (河洛春秋——洛阳城门系列(1)).洛阳网.2023-05-19

隋唐洛阳城遗址复建建筑简介.故宫历史网.2023-05-19

【母亲河畔的中国】武则天完成登基大礼的“隋唐第一门”现状如何?.中国新闻网.2023-06-09

惯于石上读春秋——嵩洛汉代石刻走访漫忆.中国社会科学网.2023-06-09

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开工 将最大限度还原历史风貌.洛阳市文物局.2023-06-09

应天门赏月:繁华盛景应在人间.人民网.2023-06-09

应天门 古今辉映“隋唐第一门”——“探访洛阳中轴线”系列报道之四.河南日报洛阳新闻.2023-05-18

洛阳应天门:千年城门书写“青春答卷”.洛阳网新闻中心.2023-05-18

第4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来啦 将举办10项主体活动.河南人民政府.2023-06-09

“拓之魅 墨之香——洛阳古代碑志拓片展”在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开展.洛阳市文物局.2023-06-09

第39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幕.河南省人民政府.2023-06-09

“黄河之礼”文创潮玩亮相应天门南广场.洛阳市文物局.2023-06-09

重磅!央视2020年戏曲春晚设洛阳分会场,节目录制现场抢先看.洛阳网新闻中心.2023-06-09

2020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在洛阳举办.央广网新闻.2023-06-09

“豫见快手 嗨在洛阳”首届河南(洛阳)快手网红文旅大会圆满落幕.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06-09

董明珠在洛阳带货 格力空调最高可降7000元.洛阳网新闻中心.2023-06-09

洛阳:古老应天门书写“青春答卷”.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06-09

我市2项工程斩获2020~2021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洛阳市人民政府.2023-05-18

洛阳应天门雄姿初显 大气宏伟现“唐风”.洛阳市文物局.2023-06-09

洛阳晚报:应天门——打造古都洛阳历史文化旅游名城新名片.洛阳市文物局.2023-06-09

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免费开放 线上观展、线下直播齐发力.洛阳市文物局.2023-06-09

隋唐城应天门西阙遗址考古发掘.洛阳史志数据库 .2023-05-19

白居易诗歌中的隋唐洛阳城.光明网.2023-06-10

五凤楼前明月新(洛阳紫微城往事).洛阳网.2023-06-14

2020~2021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国家优质工程)获奖名单.中国建筑业协会.2023-05-18

2020年度第一批河南省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获奖名单.河南省建筑业协会.2023-05-18

第十三届(2018年度)中国钢结构 金奖 工程及项目经理公示.建筑钢结构网.2023-05-19

应天门如何打开穿越大唐之门?.今日头条.2023-06-14

洛阳应天门:见证隋唐辉煌五百年王朝岁月.今日头条.2023-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