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格雷欣法则

格雷欣法则

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又称劣币驱逐良币法则,指在两种货币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好的货币(货币的内在价值大于面值)会被人们收藏储存,而坏的货币(货币的内在价值小于面值)会被人们流通使用。

格雷欣法则最早由英国的金融家和慈善家托马斯·格雷欣(Thomas Gresham)架子鼓发现,并明确提出使用了“劣币驱逐良币”这一表述,后来,英国经济学家麦克劳德(H.D.Macleod)在其《经济学纲要》中将这一现象称为“格雷欣法则”。且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国际资本流动不稳定等国际新的竞争力量形成,格雷欣法则出现了逆反现象。

格雷欣法则的原理是人类行为追求利益最大化,通常倾向于使用劣质货币进行交易,因为它们代表着较低的机会成本,揭示了较低价值的货币有过度供应和相对贬值的趋势、较低价值货币被优先使用和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数量将逐渐减少的主要特点。 格雷欣法则的成立条件包括市场上的逃离机制和国家货币法律制度一级缺少小额面值的货币, 受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金银国内比价和国外比价的不同及法定比价和市场比价的不同。

格雷欣法则有利于帮助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控制货币质量、维护货币的信任和稳定和监测货币市场的变化,但同时格雷欣法则仅仅基于理性行为假设会忽略人们在经济决策中受到情绪,且由于劣币的可得性和便利性会导致格雷欣法则在人们是否接受一种货币中应用局限性较大。

历史沿革

起源

劣币驱逐良币是一种经济现象,最早由英国的金融家和慈善家托马斯·格雷欣爵士发现并明确提出。作为英国王室财政顾问和金融代理人,格雷欣在1559年给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上书建议,要收回成色不足的劣币,并重新铸造足值的货币,以保护女王的荣誉和商人的信誉。

在他的建议书中,格雷欣首次使用了“劣币驱逐良币”这一表述,解释了由于劣币与良币按面额等值使用,人们会倾向于将良币贮藏起来或用于国外交易。这样一来,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就都成为劣币,而良币则被驱逐出市场。后来,英国经济学家麦克劳德(H.D.Macleod)在其《经济学纲要》中将这一现象称为“格雷欣法则”。

在16世纪英国,玛丽二世时代铸制了一些成色不足(即价值不足)的铸币投入流通中金银作为货币广泛流通,但是铸造质量和含金量不同的硬币并没有太多限制。一些不道德的商人开始倾销低质量的货币,但是这些货币仍然能够流通,因为它们的价值由信任度来确定,而非实际的银含量。同时,好的货币被商人们囤积起来,并从市场上撤出了流通,这就导致了更多的低质量货币进入市场。随着时间的推移,价格稳定性开始遭到破坏,因为低质量货币的可接受性越来越差,而好的货币不断被收藏。这导致了货币缺乏抵抗力的状态,市场中的交易变得更加困难和昂贵。

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元与黄金挂钩,两者之间实行固定汇率。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各种挑战和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美国经常性的贸易赤字、国际资本流动不稳定,以及欧洲日本等国崛起,形成了新的竞争力量,美元不断贬值,而外国人在与美国人做生意时,渐渐的更愿意用黄金而不愿意接受美元。1960年代末期和1970年代初期,因为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过大和黄金库存不足,一些国家要求将美元兑换成黄金。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1971年美国宣布放弃将美元兑换固定数量的金本位制,并开启了自由浮动汇率的时代,也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也应现了格雷欣法则的失效。

1986年,罗尼克(Rolnick)和韦伯(Weber)提出在良币和劣币都存在的情况下,良币不但不会从流通中消失,反而会在溢价交易时继续流通。他们提出,在存在大量基于市场的非平价交易成本的情况下,“平价货币驱逐非平价货币”,即“罗尼克和韦伯定律”。

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俄罗斯卢布严重贬值,从原来的0.65卢布兑1美元汇率贬值到5000-6000卢布兑换1美元。因此,在中国与俄罗斯边境贸易中,双方商贩也更倾向于用人民币而不接受卢布。这里人民币成为了良币,卢布变成了劣币,反映出"良币驱逐劣币"的现象。

概念

劣币驱逐良币

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又称劣币驱逐良币法则,是指在两种货币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好的货币(货币的内在价值大于面值)会被人们收藏储存,而坏的货币(货币的内在价值小于面值)会被人们流通使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货币,即良币,必然退出流通——它们被收藏、熔化或被输出国外;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这种现象会导致坏的货币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好的货币则逐渐消失,即“劣币驱逐良币”。这个定律被广泛地应用于货币流通领域,但也可以用于其他领域,如商品市场等。

良币驱逐劣币

良币驱逐劣币阶段也称作格雷欣法则的逆反现象。假设一个外汇市场完全自由,货币之间的交换比例没有固定,购买力亦不完全相同。在这个市场中,良币指那些品质更优、含金量更高的货币,劣币则相反。由于人们更倾向于使用良币进行贸易,因此良币的使用量逐渐增加,最终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逐渐驱逐劣币。这种现象与格雷欣法则的原理背道而驰,因此被称作“反格雷欣法则”或“格雷欣法则的逆反现象”。也可以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质量高、性价比好的产品会逐渐代替质量差、性价比低的产品,从而形成市场上优胜劣汰的现象。

具体而言,市场竞争会提高消费者的挑选标准和要求,促使厂商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以争夺市场份额。而同时,质量低下、性价比不高的产品则会逐渐被市场边缘化或淘汰。这个阶段需要市场经济和产业政策的积极配合,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质量控制等手段来提高整个行业的水平,达到行业内优胜劣汰,推动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特点

较低价值货币贬值:人们倾向于留下有较高价值的货币,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频繁地使用较低价值的货币。这种行为导致了较低价值货币的过度供应和相对贬值的趋势,同时也稳固了较高价值货币的地位。较低价值货币的过度供应是由于其频繁流通和使用所致。

较低价值货币过度供应:人们倾向于使用较低价值货币来购买日常商品和服务,这些货币在市场上得到广泛的接受。相比之下,较高价值货币更倾向于被保留,用于重要的交易和储备。

较高价值货币地位上升:由于较低价值货币的频繁使用,它们往往更快地流入市场,而相应地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当供应量增加时,货币的价值就会下降,因为人们对这种货币的需求相对较低。这反过来又导致了较高价值货币的地位更加稳固。较高价值货币相对稀缺,因此更受人们的欢迎和使用,进一步巩固了其地位。

经济调节:较低价值货币的贬值趋势也可能与政府的货币政策有关。政府可能会通过印刷更多的较低价值货币来满足市场需求,尤其是在经济放缓或通货膨胀的时候。这样一来,较低价值货币的供应量增加,导致其价值相对降低。作为对比,政府通常会更谨慎地控制较高价值货币的发行量,以确保其价值稳定。

原理

当两种货币的面值相等,但质量不同时,人们倾向于将劣质货币用作交易和储蓄工具,而保留优质货币以便长期保值或在高价值市场上使用。这是因为人类行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共同特点。人们倾向于使用劣质货币进行交易,因为它们代表着较低的机会成本,可以在不增加物价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商品或服务。而优质货币由于其较高的价值和市场上的稀缺性,因此被视为保值更好的资产,更适合在未来使用或在高价值市场上交易。

成立条件

市场上的套利机制和国家和货币法律制度

套利机制具体是指在交易市场上以较低的价格买入某种商品并且以较高的价格卖出某种商品的行为,即“低买高卖”的行为。

格雷欣法则反应出的套利机制为:一、利用货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价差,以较低的价格买入,以较高的价格卖出从中获利;二、在国内市场上利用法定比价和市场比价上的差异进行套利,并从中获利,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因为国内市场上的交易都是按照法定比价进行交易,这就使得实际价值低的货币通过交换或获得实际价值更高的货币,从而导致最终交易中买者使用劣币进行支付二卖着被迫接受劣币,从而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直到市场上只剩下劣币流通。

缺少小额面值的货币

当进行小额交易时,交易者倾向于接受劣币作为一种代替支付手段进行打折支付,这为劣币进入流通市场提供了条件。这是因为在小额交易中,交易者通常能够更容易地鉴定货币的真伪。由于小额交易金额较低,交易者更愿意冒险接受劣币支付,因为即使该笔交易出现问题,所带来的损失也相对较小。此外,小额交易中劣币被接受的做法也可以帮助交易者解决找零问题,尤其是当面值较高的货币相对较少时,交易者在实际交易中更倾向于接受劣币。

例如,假设一笔小额交易中需要支付1元钱,但交易者手中只有一张面值为10元的劣币和一张面值为5元的良币。在这种情况下,交易者可能会愿意接受劣币支付,并按照面值的折扣比例给予商家5元的实际支付。为了确保交易的顺利进行,商家在接受劣币支付时也可能会对劣币进行更加仔细的检查,以尽量避免接收到伪造的货币。

因此,小额交易中劣币能够被鉴定成色的情况下,交易者多数愿意接受劣币支付作为代替的支付手段,并以一定的折扣支付。这样的现象为劣币进入流通市场提供了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小额交易的支付需求。

影响因素

信息的不完全性

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难以区分优质和劣质商品,而厂商也可能隐瞒商品的真实质量,从而给消费者带来误导。这种情况下,即使存在优质商品,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消费者还是可能会购买劣质商品。

信息的不完全性会加剧格雷欣法则的发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政府或行业协会可以通过设立标准、监管等手段来保证市场中的商品质量,并向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信息,以便他们做出更明智的购买决策。

机会主义行为

格雷欣法则和机会主义行为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因为它们都涉及到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完全性的情况下做出的决策。

机会主义行为指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采用欺骗、错误解释、违反契约等方法获取不正当利益。在市场环境中,一些生产者可能会受到市场竞争和利润驱动的影响,倾向于采用低质量材料、降低生产成本等方式来追求更高的利润。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可能会导致劣质产品逐渐占据市场份额,从而对消费者造成伤害。这种行为可能是出于追求经济利益的动机,但它无视了消费者权益、产品质量和道德责任,对市场的正常运行和整体利益产生了不利影响。

此外,机会主义者也可能在个人追求私利的过程中,采用欺诈、误导、违背契约等手段获取不当利益。在市场环境中,一些经营者可能会受到竞争和利润驱动的影响,倾向于使用低质量材料、降低生产成本等方式来追求更高利润。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可能导致劣质产品逐渐占据市场份额,对消费者造成损害。机会主义者也可能利用市场信息不完全的特点,通过虚假广告、夸大宣传、虚构品牌等手段提高售价,获取更多利润并获得更大市场份额。这种行为对消费者权益、产品质量和道德责任漠视,对市场的正常运作和整体利益产生不利影响。

表现形式

金银国内比价和国外比价的不同

18世纪末,世界市场上的银价下跌,导致金和银的市场比价变成了1:15.5,而英国法定的比价却是1:15.2,这意味着英国国内银币的法定价值高于国际市场上的银价,因此银币成为了劣币,金币则成为了良币。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银币的法定价值高于其实际价值,大量白银开始流入英国,并且人们要求货币机构将其代为铸造成银币,导致银币充斥于市场之中。而相反地,由于金币的法定价值低于市场价值,大量金币被人们熔化成金块,然后在市场上出售或输往国外。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在英国18世纪末得到了验证。

法定比价和市场比价的不同

假设金银的法定比价为1:10。然而,由于银的供给增加,导致金银在市场上的比价变成了1:12。根据法定比价,银币的法定价格要高于其实际市场价格,因此被视为劣币。相反,金币的法定价格低于市场价格,因此被视为良币。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趁机以法定比价将劣币银币兑换成金币,并将金币熔化成金块后按照金块和银块的市场比价进行交易。通过不断重复这个过程,人们可以获得额外的银币利润。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金币被熔化,最终退出流通市场,而银币则大量进入市场,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发生。

作用与局限

作用

货币质量控制:根据劣币驱逐良币的原理,如果货币没有得到适当的管理和监管,它们的价值将下降,人们更倾向于持有价值更高的货币。因此,格雷欣法则可以督促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采取相关措施,确保货币的质量和价值稳定,以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

经济中的信任与稳定:当人们对货币的质量和价值感到不确定时,他们更可能转向其他可以信任的资产或货币形式,这可能导致经济不稳定。因此,政府和央行需要通过合理的货币政策和监管措施,维护货币的信任和稳定。

经济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经济政策的制定者需要综合考虑货币供应和流通的因素,制定合适的政策,以确保经济稳定和货币价值的保持。此外,还需要注重监测货币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以预防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

局限

政府干预:通过政策和法规,政府可以采取各种措施来确保高价值货币的流通。只有在法定比价和市场比价不相等时才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若法定比价和市场比价相等那么套利现象就不会出现,格雷欣法则也就不适用,所以格雷欣法则的实现也是基于国家制度的强制相关规定。

可得性和便利性:货币的可得性和便利性也是人们决定是否接受一种货币的重要因素。即使某种货币的价值相对较低,但如果它在市场上普遍易得并且使用起来很方便,人们可能仍然会选择使用它。

应用

薪酬中的格雷欣法则

薪酬中的格雷欣法则是一种M理论,由经济学家格雷欣提出。该理论认为,在市场竞争的情况下,公司更愿意支付高工资给那些能够为公司创造更多价值的员工,而不是那些无法创造较大价值的员工。原因在于,高工资能够吸引和留住更有才华的员工,他们能够持续地为公司创造价值,从而带来更高的利润和回报。相反,对于那些无法创造较大价值的员工,公司倾向于支付较低的工资或者考虑裁员,以节约成本。

当制定薪酬策略时,公司经常运用格雷欣法则作为参考。格雷欣法则在薪酬设计中被广泛应用,通过考虑员工的能力、贡献和市场价值,以确保公司能够吸引和保留高素质的人才,并提升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这一理论提醒员工只有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和价值,才能在职场中获得更高的薪酬和社会地位。

货币中的格雷欣法则

1982年,美国政府改变了硬币的成分,使其含有97.5%的锌。这一变化使1982年前的硬币比1982年后的硬币价值更高,而面值保持不变。由于货币贬值和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铜价从平均每磅0.6662美元上涨。到了1982年的3.0597美元/磅。2006年,一分钱的购买力下降了近80%。

随着人们开始从旧硬币中采集铜,美国对熔化硬币的行为实施了严厉的惩罚,如果罪名成立,将被处以1万美元的罚款或最高5年的监禁。

自媒体领域中的格雷欣法则

在自媒体领域中,劣质文案比优质文案更具有短期市场竞争力。首先,劣质文案创作难度系数低。自媒体平台本身是一个时效性极强的竞争场所,一个热点引发的效应持续时间非常有限。国内一些一线自媒体创作机构奉行一个标准,一旦热点新闻曝光后的6小时内,与其相关的自媒体内容就必须完成创作、制作、上传、审批和引流等一系列流程。而优质团队的创作精力有限,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其次,劣质文案模板复制能力强。原创或版权文案都被掌控在独立自媒体团队的手中。大量无创作能力的团队期待着机会。这种情况为文案抄袭提供了很好的生态环境。自媒体的文案抄袭区别于其他形式的抄袭,通常是整个文案一字不差地复制。这样做不仅填补了市场空白,也为低俗文案市场提供了创造热点的机会。

第三,劣质文案善于组合和利用越渠。国内的自媒体平台为了保持自身利益,严禁内容外链或签约外部越渠。劣质文案则完全不受此限制,它们可以将同质化内容串联剪辑,也可以直接挪用。即使账号被封停,这些劣质文案也可以再次用新账号上传。

高校学业考评中的格雷欣法则

一些高校的学生平时不注重学习和积累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通过讨好或贿赂辅导员和代课老师来获取理想的成绩。为了个人利益,一些教师违背职业道德,放低教学标准,为学生提供方便,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业成绩、奖学金资格和优秀学生评定等项目无法按照公平、公开和公正的原则进行。这种风气形成恶性循环,最终演变成高等教育学业评价领域的“格雷欣法则”效应,影响高校学业考评体系的正常发展。

政治领域中的格雷欣法则

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在政治领域出现问题,即经济领域的“格雷欣法则”逐渐渗透到政治领域,并在选人用人上得到体现。一些表现出色、坚持原则的干部遭到“逆淘汰”,长期被边缘化或淘汰出局,同时一些失德懒政的干部却得势又得利。这种现象对选人用人的公平和公正都带来了不利影响。其中的原因包括用人导向出现偏差、公众意见无法得到充分反映、用人监管不严、存在不正之风以及干部管理方面的宽松软弱等因素。

相关图书

参考资料

格雷欣法则.术语在线.2023-10-25

我国货币政策信用可摆性效应韵分忻.中国教育网.2023-07-16

..2023-07-15

四大原因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什么解体.新浪财经.2023-06-10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与金融化时代的来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2023-06-10

..2023-07-15

Gresham’s Law.EHA.2023-11-11

..2023-06-11

..2023-06-11

..2023-06-10

..2023-06-10

..2023-06-11

..2023-06-11

维持社会稳定性的根本要素及其重要支撑.光明网.2023-07-16

经济转型中的“信任危机”和市场秩序建立.中国社会科学网.2023-07-16

格雷欣爵士如何扮演“王室财务的魔术师”-中华读书报.光明网.2023-10-25

..2023-06-11

Multimedia Gallery.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2023-11-11

Copper Prices - 45 Year Historical Chart.Macrotrends.2023-11-11

Gresham's Law: Definition, Effects, and Example.Investopedia.2023-11-11

Part 82- Regulations for nickel and penny coins.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2023-11-11

干部工作中“格雷欣法则”的成因及治理对策.《山东社会科学》杂志社.2023-11-11

最神奇的管理学定律.豆瓣读书.2023-06-12

王室与巨贾.豆瓣读书.2023-06-12

乱世钱祸.好书.2023-06-12

币制兴衰四百年.豆瓣读书.2023-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