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鹅耳枥
普陀鹅耳枥(学名:鹅耳枥属 putoensis W. C. Cheng),为桦木科(Betulaceae)鹅耳枥属(Carpinus)植物,为中国特有种,仅分布于舟山市群岛。普陀鹅耳枥主要生长在亚热带生物群落中,在自然状态下仅存1株,生于山坡林中。普陀鹅耳枥于2014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极危种(CR),于2011-2015年,被中国《国家1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名录》列为极危种(CR),并于2021年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列为一级保护植物。
普陀鹅耳枥为乔木,树皮灰色,小枝棕色。叶厚纸质,椭圆形至宽椭圆形;叶柄上面疏被短柔毛。果序序梗、序轴均疏被长柔毛或近无毛;果苞半宽卵形,外侧基部无裂片,中裂片半宽卵形。小坚果宽卵圆形,具数肋。花期3~4月。
普陀鹅耳枥为中国特有珍稀植物,在保存物种上具有重要的价值。普陀鹅耳枥的树皮灰色,叶大呈暗绿色,树冠微扁,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
名称来源
1930年前后,中原地区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中国著名植物学家钟观光在普陀山海岛进行植物采集时,在佛顶山慧济寺西侧发现了一棵从来没有见过的树;这棵树每年春季开花,浅红色的雌花与淡黄色的雄花不同时成熟;他采集了这棵树木的标本。1932年,由中国著名林学家郑万钧鉴定为鹅耳枥属新种,并命名为“普陀鹅耳枥”。
植物学史
普陀鹅耳枥属桦木科鹅耳枥属落叶乔木,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浙江普陀山曾数处发现有该树种分布,但在50年代末,由于大规模的毁林开垦,导致该树种植株逐渐减少,仅在中国舟山市佛顶山慧济禅寺西侧幸存1株母树,树龄已超 200年。全世界仅存一株原生母树的普陀鹅耳枥的繁殖历来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舟山市林科所会园杭州植物园、省林科院、普陀山园林管理处等单位曾经经过多次育苗,获得苗木总数为394株。为拯救普陀鹅耳枥这个濒危物种,自2000年起,中国浙江舟山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在国家和省、市林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该物种开展了持续攻关研究,人工子代数量已突破4万株。通过就地和异地回归,先后在市内外建立普陀鹅耳枥野外人工种群30余处,人工种群个体数量累计已超过1万株。
形态特征
茎
普陀鹅耳枥为乔木;树皮灰色。小枝棕色,疏被长柔毛和黄色椭圆形小皮孔,后渐无毛而呈灰色。
叶
叶厚纸质,椭圆形至宽椭圆形,长5~10厘米,宽3~5厘米,顶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具不规则的刺毛状重锯齿,上面疏被长柔毛,下面疏被短柔毛,以后两面均渐变无毛,仅下面沿脉密被短柔毛及脉腋间具簇生的毛,侧脉11~13对;叶柄长5~10毫米,上面疏被短柔毛。
果
果序长3~8厘米,直径4~5厘米;序梗、序轴均疏被长柔毛或近无毛、序梗长约1.5~3厘米;果苞半宽卵形,长约3厘米,背面沿脉被短柔毛,内侧基部具长约3毫米的内折的卵形小裂片,外侧基部无裂片,中裂片半宽卵形,长约2.5厘米,顶端圆或钝,外侧边缘具不规则的齿牙状疏锯齿,内侧边缘全缘,直或微呈镰形。小坚果宽卵圆形,长约6毫米,无毛亦无腺体,具数肋。
物种分布
普陀鹅耳枥为中国特有种,仅分布于舟山市群岛,引种栽培于浙江杭州、上海市、庐山、云南昆明等地。
生长习性
普陀鹅耳枥主要生长在亚热带生物群落中,在自然状态下仅存1株,生于山坡林中。其喜阴,适生于湿度大,雾期长,年平均温度为16.30℃,相对湿度90%左右,年降水量平均1200毫米,雨日在150日以上的环境中。其喜土层较厚、腐殖质丰富、肥力较高、pH值为5.5~5.7的红壤。伴生植物有山茶、沙朴、红楠等。花期3~4月。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普陀鹅耳枥的自然繁殖方式为种子繁殖,其花为单性,雌雄同株,花序为柔荑花序,花粉依靠风力传播,雌花与雄花不是同时成熟,雄花于4月份上旬先叶开放,雌花与新叶同时开放,雌雄花花期相遇期约为16天,雄花散粉期与雌花柱头可授期相遇时间则更短,仅为6天左右,这样的特性导致其自然繁殖不容易。。
人工繁殖
播种繁殖
普陀鹅耳枥通常于每年11月进行采种,以采后即播为宜,因种子寿命短,不耐贮藏。11月中旬播种,次年4月上旬出土,但成苗率不高,幼苗纤弱须遮荫。当年生苗可达一定高度,第三年春进行分栽,苗木可达一定的平均高与平均基径。
扦插繁殖
采用二年生苗的侧枝于3月中旬扦插,当年可达一定的平均苗高。插苗发根差,生长弱,当年生苗需要移植培育1~2年才可用于造林。
嫁接繁殖
砧木可选用2年生雷公鹅耳枥实生苗或者雷公鹅耳枥野生苗,嫁接苗当年达到合适的高度与粗度后便可以出圃用于造林。也可采用多年生砧木进行高位嫁接。
栽培技术
选地与定植
普陀鹅耳枥的种植地宜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土壤肥沃、向阳背风的沙壤土沟谷区域。选好地后全面整地,按适宜株行距挖定植穴,并在其中施入腐熟鸡粪肥作基肥,覆土待用。定植通常在春季,定植需选择合适规格的苗木。定植时扶正苗木,夯实土球外围土壤,根茎周围覆土微呈馒头状凸起,中间留凹穴,便于浇水。定植后搭支架固定苗木,防止摇动影响成活率。
抚育管理
苗木定植后,需保持土壤湿润,雨季及时排水,土壤干旱时需及时浇水。为了提高土壤的肥力,可在林地内套种花生、大豆、绿肥植物南苜蓿等;冬季可在植株根系外围挖浅沟施入适量腐熟干肥、鸡粪肥;春季可将腐熟干肥、鸡粪肥拌成淡肥水,用来浇灌植株。结合套种,采取人工方法锄去林内禾本科杂草,并将锄下晒干的杂草及收获后余下的套种作物秸秆铺在幼树根际周围。
病虫害防治
未发现普陀鹅耳枥有重大病害,但有星天牛、棉花棉茎木囊蛾钻蛀枝干,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咖啡木蛾可通过安装杀虫灯诱杀成虫。星天牛可通过对树干喷洒噻虫啉、乙酰甲胺磷、氯吡硫磷等药剂进行防治,也可通过多树种混交的营林方式来防治。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野生普陀鹅耳枥现仅存一株,位于舟山普陀山风景保护区。
致危因素
人为毁林开垦是导致普陀鹅耳枥濒危的直接原因,雌雄花序分布格局不合理,雌雄花期不一致,花期相遇期短,花粉的生长不均匀,授粉难度大,花粉活力低,柱头可授期短等导致种子受孕率低,果壳坚硬、种子发芽困难等自身繁殖机制是限制其野外种群恢复和重建的主要原因,风、温度、降雨等是影响其传粉的外部因素,从而影响了种子的饱满度和萌发率,进而给播种繁殖后代带来了困难。
保护级别
普陀鹅耳枥于2014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种(CR)。
2011-2015年被中国《国家1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名录》列为极危种(CR)。
2021年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列为一级保护植物。
保护措施
1978年,中国的杭州植物园率先进行种子繁殖并获得成功,得成苗15株。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已经培育出普陀鹅耳的子代苗木近400株;还通过播种、扦插等手段繁育了万余株苗木。
中国林业部曾将其列入“七五”攻关课题。2000年,中国浙江舟山市林科所承接了“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存技术研究”。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飞行器搭载了包括普陀鹅耳枥的4种植物种子进行了太空育种试验,也取得了成功。
中国舟山普陀山现划为国家重点自然风景保护区,并设置管理局,对本种的保护极为重视,为了防止游人攀折,最近已在植株周围加坝围护。当地管理机构和杭州植物园已引种栽培,并进行各种繁殖试验。
功用价值
研究价值
普陀鹅耳枥为中国特有珍稀植物,在保存物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观赏价值
普陀鹅耳枥的树皮灰色,叶大呈暗绿色,树冠微扁,冬天,其树叶落尽,只留下呈灰白色的光滑树枝、树干,而春天,又再度长出椭圆形的纸质嫩叶,栽种于中国浙江省舟山普陀山海岛自然风景区、杭州植物园,上海植物园,庐山植物园,云南昆明植物园等地,因而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
延伸文化
普陀鹅耳枥是中国舟山市普陀山的一棵“圣树”,此母树,世界上仅存1株,故称“地球独生子”,在当地列入文化古迹“三宝”之一;由于该树是从树枝处骈出双枝,双枝合在一起刚好为90度,所以当地人又把它叫作“夫妻树”。
参考资料
普陀鹅耳枥.sp2000.2023-05-29
普陀鹅耳枥 (pǔ tuó é ěr lì).植物智.2023-05-29
普陀鹅耳枥.powo.science.kew.2023-05-29
普陀鹅耳枥.iucnredlist.2023-05-29
极小种群(狭域分布)保护物种.iplant.2023-05-29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3-05-29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植物智.2023-05-29